《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學生對材料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為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創新。那么,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做出怎樣的嘗試才能做到激發學生興趣,開展個性化教學呢?
一、和諧師生關系,活躍課堂氣氛
教師要構建和諧師生關系,活躍課堂氣氛。幽默主要是一種創造力,往往是心靈的自由度愈高,則愈易產生幽默言行。決定教師這種心態主要是兩方面:一方面是對學生的滿腔熱忱,即算是面對學生的缺點與錯誤,教師也積極幫助學生改正;另一方面是知識廣博,不管怎么講,不管遇到什么情況,都能從容不迫,不急躁,不緊張,有完全能處理事情的能力。增加了教師與學生的親近感,有利于激發課堂的活躍氣氛和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二、突出學生個性,開展分層教學
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特點,都是個性化的,他們各自有著不同的生活經歷和知識積累,也有著不同的喜好和擅長。所以,面對同樣的小學語文教材,教師在教授時要注意采取不同的方法,分層教學。所謂“因材施教”就是這個道理。在課堂評價中,教師要教學設計合理,內容延伸適當,要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歷、興趣、知識和技能的水平出發。教師要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個性化處理,同樣設計綜合實踐活動的策略也是如此,可以根據學生特點靈活地安排綜合實踐活動的時間和時機。對于文本的處理,可以單元整體講讀,可以精講一篇,以點帶面;關注拓展活動,了解發生在身邊的動人故事,學著關心,幫助他人,以實踐活動帶動閱讀。即便是同一篇文章,對于段落的處理,知識點的合理落實,都可以做個性化的調整,使教材為教育教學服務。
三、進行小組學習,讓學生主動探究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觀點,都有自己不同于別人的優點,這種相互區別的個性凸顯出合作學習作用是巨大的,它有利于相互之間的補充。這些資源是豐富多彩,源源不斷的,教師一定要充分利用。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在提倡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還要加強相互之間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群體合作中充分學習,取得更大進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大力開展小組合作教學,通過創設“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小組形式來加強班級教學質量,在促進小組成員之間互助與合作的同時,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總之,開展個性化語文教學對于學生素質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總結經驗,創新教學方法,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建立一個使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