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國文學史上,宋代文學意義重大,具有多種多樣的體式,其詩、詞、散文等在前代文學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小說、戲劇、文論等對后代作品產生了深遠影響。這些文學形式都是中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化的珍貴遺產。在南北兩宋時期,涌現出了大量優秀的宋詞作品,出現了婉約與豪放兩大流派。以蘇軾、辛棄疾等人為代表的豪放詞,詞風視野寥廓、氣勢豪邁、思想深邃,令人震撼;溫庭筠、李清照、柳永等詞壇名家,因詞作側重于寫離愁別緒,傷春悲秋,詞風纏綿悱惻、清新綺麗,大體可歸于婉約范疇,其中,柳永的詞從都市生活取材,在市民階層傳唱最廣;李清照被譽為“婉約派”一代詞宗,她的詞有深閨孤獨的女性情思,亦有國破家亡的悲憤與愛國情懷。這些風格不同的作品,造就了宋詞的獨特風貌。
一、開辟新意境的宋詞
宋詞中較早開辟新意境的是范仲淹和歐陽修,范仲淹是有遠大抱負的政治家,他的詞即景抒懷,具有開闊而深沉的意境,如《蘇幕遮》:“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詞的上片重在寫秋天的景色“碧云”“黃葉”,色彩十分鮮明,下片從“鄉魂”“旅思”抒寫鄉愁,作者胸襟開闊,感情真摯,直抒所見,抒情深刻,沒有婉約派詞家的哀婉之情,由景及情,過渡自然,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漁家傲·秋思》:“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上片“塞下”“秋來”點明了地域和季節,寒風蕭瑟與滿目荒涼的環境構成濃烈的悲涼氛圍,下片“一杯”“萬里”數字之間形成對比,抒發了作者的壯志難酬和憂國之情。這首邊塞詞,以描寫邊塞凄清景象為主,變低沉婉轉之調為慷慨雄放,抒發戍邊將士憂國報國之情。因此,他的詞開“豪放”之先河,為宋詞開辟了新的創作風格。
歐陽修的詞與其在詩文中表現的莊重嚴肅有所不同,大多纏綿悱惻,婉轉輕柔,將自己內心深處的肺腑真情婉轉細膩地表達出來,贏得了讀者共鳴,這從《踏莎行》中可見一斑,“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片離愁不斷如春水的情思與所思念之人在春山外的想象,構成一種深婉清麗的意境。他的詞洗刷了晚唐、五代以來的脂粉氣味,詞風朝清疏峻潔的方向發展,形成了“深婉”的風格,而這種風格對北宋后期“婉約派”的一代詞宗——秦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二、婉約詞的藝術特點
婉約詞是一種配樂歌唱的新體詩,作品洋溢著青春氣息。兩宋時期,以溫庭筠、柳永、李清照、周邦彥等人為代表的婉約詞呈現出比較繁榮的景象。詞風含蓄婉轉,在表現手法上以“言情”為主,以情動人,道盡人間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抒發詞人內心感受。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開篇一個“寒”字,為全詞奠定了凄涼傷感的情調。生命走向盡頭的寒蟬凄凄哀鳴,雨后傍晚愈加陰冷,長亭外餞別的酒并未帶來一絲暖意。二人依依不舍,舟人頻頻催促,“執手”“相看”“無語”是千言萬語凝噎在喉,“念去去”是想象路程遙遠,千里煙波暮靄,山長水闊,未有歸期,明早能否看到,只有岸邊的楊柳、拂曉的冷風、天邊的殘月,即便又見良辰好景,千種風情,卻無人訴說。柳永的《雨霖鈴》圍繞“傷離別”構思,先寫離別之前,重在勾勒環境;次寫離別之時,重在描寫情態、刻畫心理,層層遞進,寫盡離愁別緒,令人嘆為觀止。
《雨霖鈴》是柳詞中的名篇,本屬唐教坊名曲。據《明皇雜錄》《樂府雜錄》等記載,唐明皇因安史之亂出逃,在“馬嵬兵變”中處死楊貴妃,后入蜀,“于棧道雨中,聞鈴音與山相應,為悼念楊貴妃,采其聲為《雨霖鈴》曲,以寄恨焉。”兩百多年后,這首哀傷幽怨、凄婉動人的曲子遇見了柳永,旋律與詞巧妙融合,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可謂是宋代婉約詞的巔峰之作。
婉約詞的另一個特點是“以美取勝”,語言、形象、意境在作家筆下,不僅展現出自然美和生活美,更表現出人物的心靈美。“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李清照《醉花陰》)、“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等名篇佳句,用精練的語言、真摯的情感,塑造出動人的藝術形象,被后世傳頌。
三、豪放詞的藝術特點
豪放詞是以蘇軾、辛棄疾等愛國詞人為代表的詞派。以“豪放”論詞,始于蘇軾。《中國文學史》中寫道:“蘇軾進一步沖破了晚唐五代以來寫男女戀情、離愁別緒的舊框子……”他的詞具有更強的創造性,將個人的人生境遇與家國命運緊密結合,抒寫人生的豪情壯志,展現出為國家建功立業的豪邁情感。
如果說,《國風》若骨,雅唱千載,《離騷》是魂,動魄銘心,那么,《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瑰麗奇絕的萬里山河,浪急天高,驚濤拍岸,則是蘇軾在赤壁之岸所見的“大江東去”。遭遇貶謫,滿腹怨懟,“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眼前之景,思接古今,既有真摯的家國夢想,亦有“一尊還酹江月”的愛國情懷,愛的是難歸的故國,愛的是壯麗的山河。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詞中的蘇軾,面對赤壁雄奇景色,表達出對周瑜談笑破敵、英雄戰績的向往,抒發自己功業未成而白發已生的人生感嘆。
上闋詠赤壁,重在寫景,為英雄人物出場作鋪墊。前三句不僅寫大江的氣勢,而且將千古人物都概括進來,表達了對英雄人物的向往之情。借“人道是”引出所詠人物。“亂”“穿”“驚”“拍”“卷”等詞語運用,精妙獨到,勾畫出古戰場的險要形勢,寫出了雄奇壯麗的景象,為追懷英雄人物渲染了環境氣氛。
下闋重在寫人,借對周瑜的仰慕,抒發自己功業未成的感嘆。寫“小喬”意在烘托周瑜才華橫溢,意氣風發,突出人物風姿,中間描寫周瑜的戰功,意在反襯自己年老無為。“多情”后幾句,雖表達了傷感之情,但這種情感正是詞人不甘沉淪、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表現,仍不失英雄豪邁本色。
全詞借古懷今,雄渾蒼涼,大氣磅礴,筆力遒勁,境界開闊,將寫景、詠史、抒情融為一體,給人以撼人心魄的藝術力量,是北宋詞壇最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
豪邁奔放的感情、坦率開闊的胸懷是蘇詞浪漫主義的基調。詞人始終以豪邁的心境,對待政治上遇到的挫折,保持一種樂觀開朗的襟懷。從《定風波》中可以體會出蘇軾經歷風雨洗禮后的真切感受。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上闋描寫途中遇雨,“穿、打”兩個動詞形容雨勢之強、之猛、之突然,“莫聽”二字意在強調:無論有多困難,都不要害怕,要樂觀面對。“吟嘯”“徐行”可見詞人態度之從容,是其內心強大的表現,在雨中仍保持自己的節奏,從容、淡定前行。“竹杖”“芒鞋”“蓑衣”暗示即使生活艱辛,也依舊可以瀟灑、悠閑,喻指這一生雖出沒于官場的煙雨之中,卻已能用平靜淡泊的心態去面對。
下闋寫雨過天晴回望來路的感受,“春寒”“酒醒”“雨霽”“天晴”“日出”側面襯托詞人的心情。回眸風雨交加之時,一切消逝一空,化為烏有。人生旅程,常常會有急雨撲面、風雷蓋頂的險境,但只要心存理想,從容應變,豈有闖不過的人生風浪?這是蘇軾承受風雨洗禮后的真切感受,亦是他歷經風云后所得出的結論,達觀灑脫、氣勢開闊,給予人們智慧的啟迪。
蘇軾之后,愛國詞人辛棄疾和陸游的出現,標志著南宋文學愛國主義的主流在詩詞創作上達到新的高度。但辛棄疾與蘇軾、陸游不同,他的詞風主要體現在雄奇意境的創造上,他喜歡不怕霜催雪壓的梅花、磊落的勁竹,“倚天萬里”“千丈長虹”,構成了其豪放的詞作特征。
辛棄疾在《永遇樂》中,稱贊劉裕出師北伐是“氣吞萬里如虎”。他的愛國思想與戰斗精神和陸游的思想內容基本是一致的,但是表現形式更為深沉。“西北有神州”“西北是長安”表現他不能忍受南北分裂的局面,面對祖國雄偉的江山和歷史英雄人物,他的豪情壯志被激發出來。
“舉頭西北浮云,倚天萬里須長劍。人言此地,夜深長見,斗牛光焰。我覺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憑欄卻怕,風雷怒,魚龍慘。峽束蒼江對起,過危樓,欲飛還斂。元龍老矣!不妨高臥,冰壺涼簟。千古興亡,百年悲笑,一時登覽。問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陽纜?”從《水龍吟·過南劍柄雙溪樓》可見辛棄疾渴望國家統一的豪情壯志,全詞以積極的浪漫主義色彩,在理想與現實矛盾中,形成了悲壯的情感基調。
宋詞浩如煙海,內容豐富,題材多樣,如果說婉約詞華彩紛呈,豐富多彩,豪放詞則憂國憂民,洞察人生。在題材上,豪放詞更注重國家興衰、詠史傷今,突破了離愁別恨、傷春悲秋等婉約詞在表現題材上的限制。文風雄健,氣魄宏大,豪放詞的主題多為表達樂觀豪邁的精神,抒發遠大的政治理想,維護民族尊嚴,亦有壯志難酬的悲憤,突出時代主旋律。在抒情上,豪放詞格調高揚、氣勢恢宏,多直抒胸臆,對大自然的贊嘆常常以雄奇壯美為主,抒發情感。在語言上,豪放詞人善于以詩入詞、以文入詞,豐富了詞的表現力,對后世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四、結語
中國古典詩詞源遠流長,風格迥異,婉約豪放,僅是古今詩詞界對宋詞的一種品評,并非評判各類詩詞體裁風格的唯一標準,宋詞風格多樣,富于變化,體現出中華民族勇于創新、善于創新的文化精神。以豪放見長的蘇軾有“大江東去”的豪邁,也有“一尊還酹江月”的哀傷感嘆;以婉約著稱的李清照“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也有“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深沉的憂患意識和家國情懷,辛棄疾“有幸雄泰華,無意巧玲瓏”的創作理想,都彰顯出宋詞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創造出了中國文學史上宋詞這一高峰。就創作風格和藝術特色而言,宋詞剛柔相濟,獨具魅力。
(長春職業技術學校)
基金項目:2021年度吉林省職業教育科研課題“中職公共基礎選修課程體系構建與實踐研究”(2021XHZ009)。
作者簡介:李瑞雙(1967—),遼寧大連人,本科,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中華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