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聚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平江九龍舞的傳承現狀,針對其在傳承與發展中遇到的困境,有針對性地進行調研,分析其在教育實踐、創演活動及媒體傳播等方面進行活態傳承的努力,探討非遺舞蹈活態傳承新思路、新途徑。
一、平江九龍舞非遺傳承現狀
(一)危機與機遇并存的生存現狀
湖南省岳陽市平江縣的九龍舞,是湘北地區具有代表性的龍舞藝術,2008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以復雜的藝術套路和龐大的演出陣容被譽為“中華一絕”。經過調查與分析,平江九龍舞雖早在2008年就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但由于一些主觀原因,它的傳承仍面臨不少矛盾和問題,其生存現狀可以用危機與機遇并存來概括。
一方面,平江九龍舞生存環境受到威脅,傳承面臨危機。單一的傳承模式使九龍舞失去發展動力;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使許多傳統套路已經流失或正在流失;許多老藝人已經去世,而大多年輕人既不喜歡也沒時間學習九龍舞,造成傳承人青黃不接的斷層現象;平江縣經濟落后,地理環境相對閉塞,缺少發展平臺,這些問題都極大地阻礙了平江九龍舞的傳承與發展。
另一方面,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在扶貧開發工作上付出了許多努力,平江縣摘掉貧困縣的帽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黨和國家在文化建設方面也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堅定文化自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在經濟與文化政策的雙重加持下,平江九龍舞的傳承與發展迎來了新機遇。
(二)白楊村九龍舞概述
平江九龍舞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家族式傳承。白楊村的九龍舞屬于當地姚氏家族,歷代嚴格遵循著“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傳承制度。直到改革開放后,才逐漸摒棄這樣的傳統,九龍舞中的隊員不再局限于姚氏家族,而是廣泛吸納本地優秀青年參加。
九龍舞歷史久遠,傳承脈絡清晰,從清康熙年間到現在,一共經歷了九代傳承人。為了清晰地展示九龍舞的歷代傳承脈絡,筆者整理了白楊村九龍舞傳承譜系表,如表1所示。
第八代傳承人姚大明在祖傳技藝的基礎上潛心研究、不斷創新,積極參與新編九龍舞的編排和重大演出活動,大力開展九龍舞培訓與教學活動。如今,在姚大明等九龍舞傳承人的努力下,九龍舞傳承后繼有人,相關產業欣欣向榮。
(三)非遺傳承保護措施
2011年我國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的相關內容進行規范。2016年,湖南省正式頒布實施《湖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辦法》。岳陽市政府頒布實施了《岳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地方性法規以及系列規章制度規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評審和管理工作,這些都為九龍舞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
除了中央和省市出臺的這些法律法規,九龍舞所在的平江縣人民政府于2005年組建了平江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并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對九龍舞進行保護與發展。例如,縣、鎮政府每年在財政預算中撥出專項資金用于支持九龍舞的發展;組織專業人員對九龍舞進行普查、整理和挖掘;搭建各類表演平臺,組織九龍舞參與表演;利用報紙、電視、政府網站、微信平臺等媒體向大眾報道推介九龍舞,加大宣傳力度。
二、平江九龍舞非遺活態傳承途徑
(一)在教育實踐中實現非遺舞蹈新價值
早在2012年,平江縣伍市時豐中學就將九龍舞引進校園,成立學生龍舞社團,邀請平江九龍舞傳承人姚大明擔當社團藝術指導,每周利用固定時間開展“非遺活動進校園”社會活動課。平江九龍舞由家族傳承模式走進校園,不僅拓展了九龍舞傳承的覆蓋面,更在教育實踐中實現了傳統舞蹈新價值。平江九龍舞走進校園極大增強了當地青少年的文化自豪感與文化歸屬感,同時九龍舞多樣的運動方式也鍛煉了青少年的身體素質,在心理與生理上都對青少年的健康發展有莫大助益。
平江九龍舞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舞蹈項目,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挖掘其藝術價值和教育價值,推動平江九龍舞的傳承和發展。這就需要政府文化管理部門、傳承人以及文藝教育工作者等多方的努力,平江九龍舞既要“走出去”,也要“引進來”。首先,應建立九龍舞傳承基地。目前,九龍舞的傳承活動主要在時豐中學和白楊小學兩個傳承基地進行,傳承對象是兩所學校的中小學生。平江九龍舞可進一步在湖南理工學院、湖南民族職業學院等地方高校建設傳承基地,充分利用高校資源,進一步推進九龍舞的傳承與發展。其次,高校應開設平江九龍舞相關課程。在舞蹈專業或體育專業開設九龍舞特色課程,講授九龍舞相關理論知識,教授九龍舞技藝。向其他專業開設地方傳統文化公選課,介紹九龍舞,吸引更多青年了解九龍舞,喜愛九龍舞,增加九龍舞的傳承受眾。傳承人與高校教師合作深入挖掘九龍舞的文化價值與藝術價值,編寫九龍舞教材。然后,還可以將九龍舞與校園其他文化活動結合,促進高校特色文化發展。最后,應鼓勵學生“走出去”,通過社會實踐活動走進非遺項目。近些年,九龍舞傳習所先后接待了來自湖南農業大學、長沙理工大學、湖南理工學院等省內高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團體,這些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團體走出校園來到九龍舞傳習所,近距離感受非遺獨特魅力,體悟非遺深刻內涵,龍舞精神激勵著青年學子在人生道路上拼搏奮進。
(二)在創演活動中展現非遺舞蹈新風貌
改革開放后九龍舞不再受限于端午祭祀才能出龍的規定,新時代賦予了九龍舞新的使命與內涵,九龍舞不再是神秘莊重的祭祀舞蹈,如今它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寄托,其精妙的套路變化也蘊藏著極高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在省內重大的文化、政治、經濟活動中經常能看到九龍舞的身影。通過整理相關表演資料,發現如今的九龍舞在主題內容、表演形式、功能用途等方面與傳統九龍舞有所不同,這個改變并不是對傳統九龍舞的否定,而是在傳統九龍舞基礎上守正創新。藝術工作者應在創演活動中展現非遺舞蹈新風貌。
首先,藝術工作者要根據傳統九龍舞套路的畫面形象與動作情緒,將一個個傳統套路組合成具有主題內容的九龍舞,賦予九龍舞新的內涵。比如,白楊村九龍舞隊于1991年6月在首屆岳陽國際龍舟節開幕式上表演的新編九龍舞《九龍鬧洞庭》,將地方傳說貫穿于龍舞之中,立意為正義戰勝邪惡,主題十分鮮明,展示了岳陽人民的精神風采。2019年9月參加湖南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非遺主題活動開幕式表演,用龍舞精神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
其次,要突破傳統的限制,不斷創新。現在九龍舞的表演不局限于九條龍,根據人員和表演環境大小,兩條龍、三條龍、六條龍都可以進行表演。比如,浯口西沖村舞龍隊于1992年端午節在國際龍舟節中外文藝聯歡晚會演出上表演的《楚天云龍》就是三龍表演的新編九龍舞。值得一提是,部分新編九龍舞對傳統九龍舞套路進行了整理與重新編排,刪減了套路轉換過程中繁雜的跑位,使九龍舞表演更為緊湊,套路轉換一氣呵成。比如,2000年10月,白楊村九龍舞隊在首屆中國金鷹電視藝術節上表演的《九龍賀金鷹》,為了配合整場開幕式表演,節目編導人員將九龍舞中最為精彩的套路選取出來,重新編創并加快套路間的轉換速度,最終在7分鐘時間內展示了10個精彩畫面,表演獲得了極大成功。
(三)在媒體傳播中呈現非遺舞蹈新內涵
在網絡時代,大眾獲取信息的方式和內容日益豐富多樣,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結合的傳播方式極大地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傳統媒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具有專業性與系統性,能更好地將非遺項目的文化內涵呈現出來。新媒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具有針對性和實時性的特點,更符合現代人獲取信息的方式。
通過對九龍舞傳播途徑及狀況的分析,發現平江九龍舞的媒體傳播是較為多樣且有效的。中央電視臺曾多次對平江九龍舞進行深度專訪,節目播出后,在全國范圍內達到了較好的宣傳效果。《岳陽日報》《岳陽晚報》等紙質媒體以及非遺文化網站、地方政府網站、新聞網站等網絡媒體都能曾對平江九龍舞進行專題報道。此外,在一些短視頻平臺也能搜索到平江九龍舞的介紹視頻。
多樣化的傳播方式使平江九龍舞以現代化的方式呈現,能更廣泛地普及非遺知識,拓寬受眾群體范圍,傳播九龍舞新時代的文化內涵,從而助力九龍舞的活態傳承與創新發展。為了更好地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首先,政府可以建構專門負責非遺傳播的組織機構,并在人力、財力、物力上給予支持。例如,由岳陽市文化旅游廣電局運營的微信公眾號“文旅岳陽”菜單欄目中的“非遺時光”一項,將岳陽市的各項非遺項目以圖文形式梳理呈現出來,起到了較好的傳播效果。其次,利用已有的媒體平臺全方位聯動廣大群眾做好非遺文化傳播,比如在微信公眾號上發起非遺文章征稿、非遺短視頻比賽等活動,吸引并鼓勵民眾參與非遺文化傳播。此外,政府可在本地文化活動中邀請一些擁有一定知名度和粉絲量的正能量自媒體博主對非遺文化進行推廣,通過“網紅效應”進一步擴大本地非遺文化的傳播。
三、結語
相對于對文字、圖片、實物、照片等進行原始數據收集的靜態保護,活態傳承更注重發展。在新時代,平江九龍舞需要把握機遇,在政府文化部門、傳承人、文藝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等多方的努力下,不斷探索活態傳承的新途徑、新領域,促使平江九龍舞在傳承保護的過程中不斷創新樣態形式與應用表現,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維持生命力,真正地傳承下去。
(湖南理工學院音樂學院)
基金項目:2020年度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湘北民間舞蹈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研究”(20YBQ053); 2020湖南省“十三五”教育規劃課題“基于地方傳統藝術高校創新傳承的舞蹈專業課程開發與實踐研究”(ND208415)。
作者簡介:丁晨奕(1991—),女,湖南岳陽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傳統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