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背景 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日益加重,中老年人尤其是中老年女性的心理健康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與城市女性相比,農村女性的健康狀況相對較差、教育水平較低、居住條件較為落后,故更易患心理疾病,但其面臨的心理健康服務可及性較低。目的 了解我國農村中老年女性的抑郁發生狀況,并分析其影響因素,為提高中老年女性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實證依據。方法 于2021年5—7月,提取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CHARLS)的2018年隨訪數據,選取其中45歲及以上的農村戶籍女性為研究對象(n=6 736)。采用流調用抑郁自評量表(CES-D)簡化版得分判定農村中老年女性的抑郁癥狀發生情況。采用χ2檢驗及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影響農村中老年女性抑郁癥狀發生情況的因素(包括個體特征、健康行為、社會參與及醫療健康服務利用4個維度的因素)。結果 6 736例農村中老年女性的CES-D簡化版得分為(20.0±6.9)分,42.46%(2 860/6 736)有抑郁癥狀。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對自身健康滿意〔OR(95%CI)=0.402(0.356,0.453)〕、睡眠時長≥6 h〔OR(95%CI)=0.48(0.43,0.54)〕、使用互聯網〔OR(95%CI)=0.63(0.50,0.80)〕、對生活滿意〔OR(95%CI)=0.25(0.21,0.30)〕的農村中老年女性抑郁癥狀發生風險較低,有軀體殘疾〔OR(95%CI)=1.41(1.16,1.71)〕、患慢性病〔OR(95%CI)=1.35(1.21,1.50)〕、過去1個月利用過門診服務〔OR(95%CI)=1.25(1.09,1.43)〕、過去1年利用過住院服務〔OR(95%CI)=1.31(1.13,1.52)〕的農村中老年女性抑郁癥狀發生風險率較高。結論 依據本研究結果,我國農村中老年女性抑郁狀況較為嚴重,個體特征、健康行為、社會參與、醫療健康服務利用等方面對中國農村中老年女性抑郁的發生均有影響。建議各級政府和民政部門高度重視農村中老年女性的心理狀況,特別是從健康促進與教育、醫療服務質量和信息獲取的可及性等多維度進行干預和防控,以推動我國“健康鄉村”及“健康老齡化”進程。
【關鍵詞】 抑郁;精神衛生;農村人口;女性;中老年人;患病率;影響因素分析
【中圖分類號】 R 749.42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130
【引用本文】 楊璐,宗占紅,易瑩瑩. 中國農村中老年女性抑郁狀況及影響因素研究[J]. 中國全科醫學,2023,26(25):3091-3095,3111.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130. [www.chinagp.net]
【Abstract】 Background With the population aging,mental health of the middle-aged and elderly adults is of great concern,especially in middle-aged and elderly women. Compared with urban women,rural women are more likely to suffer from mental diseases due to their poorer health status,lower education level and backward living conditions,however,the accessibility of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mong them is low.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among middle-aged and elderly women in rural China and analyze its influencing factors,in order to provide empirical evidence for improving the mental health of middle-aged and elderly women. Methods From May to July 2021,the follow-up data of the 2018 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 was extracted,and rural women aged 45 years and above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
(n=6 736). The scores of the simplified version of the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depression status of rural middle-aged and elderly women. Chi-square tests and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occurence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rural middle-aged and elderly women(including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health behaviors,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medical services utilization). Results The CES-D score of 6 736 rural middle-aged and elderly women was(20.0±6.9),42.46%(2 860/6 736) of whom had depressive symptoms. The results of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satisfication with health status〔OR(95%CI)=
0.40(0.36,0.45)〕,sleep duration ≥6 h〔OR(95%CI)=0.48(0.43,0.54)〕,Internet use〔OR(95%CI)=
0.63(0.50,0.80)〕 and satisfication with life 〔OR(95%CI)=0.25(0.21,0.30)〕 were correlated with lower risk of depression;hysical disability〔OR(95%CI)=1.41(1.16,1.71)〕,suffering from chronic diseases〔OR(95%CI)=1.35(1.21,1.50)〕,receiving outpatient services within 1 month〔OR(95%CI)=1.25(1.09,1.43)〕 and hospitalization services within 1 year〔OR(95%CI)=1.31(1.13,1.52)〕 were correlated with higher risk of depression. Conclusion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the depression status of middle-aged and elderly women in rural China is relatively severe and affected by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health behaviors,social participation,and the medical services utilization. It is recommended that governments and civil affairs departments at all levels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mental health of rural middle-aged and elderly women,especially through the intervention and prevention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such as health promotion and education,medical service quality,and accessibility of information,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healthy villages and process of health aging in China.
【Key words】 Depression;Mental health;Rural population;Female;Middle-aged and older people;Prevalence;Root cause analysis
根據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我國居住在農村的人口為50 979萬人,占全國人口的36.1%[1]。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指出,農村戶口的抑郁檢出率為16.5%,高于城鎮戶口的檢出率14.0%[2]。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女性的重視不僅局限在婚姻家庭、教育、就業與參政等傳統領域,還逐步延伸到社會保障、身心健康等直接體現女性生活質量與性別安全的方面[3]。其中,女性的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國內外共同關注的焦點。研究顯示,與城市女性相比,農村女性更容易患心理疾病,而且由于健康狀況較差、受教育水平較低、居住條件欠佳,農村女性的心理健康服務可及性更低[4]。提高女性人口心理健康水平不僅有利于改善其性別生存與發展狀況,而且還能促進社會和諧和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因此,關注農村中老年女性的抑郁狀況,探討我國農村中老年女性抑郁癥狀的影響因素,對于農村女性抑郁癥的早期預防、發現和及時干預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利用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2018年隨訪數據,基于Logistic回歸模型算法,分析農村中老年女性抑郁狀況及影響因素,旨在為促進我國農村中老年女性的心理健康提供實證依據,從而推動我國“健康鄉村”及“健康老齡化”進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于2021年5—7月,提取CHARLS項目(http://charls.pku.edu.cn/)在2018年采集的追訪調查數據,該項目采用多階段抽樣的方法對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45歲及以上中老年人進行了入戶調查,調查對象具有代表性強、覆蓋面廣和信息豐富的特點,是我國較權威的有關中老年人健康狀況方面的微觀調查數據[5]。本研究選取45歲及以上的農村戶籍女性,出于對數據真實、可靠的考慮,參考國內同類研究[6-7],對于存在的數據缺失均通過常見的刪除缺失值的方法予以處理,共得到樣本6 736名。
1.2 被解釋變量 CHARLS項目采用流調用抑郁自評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urvey,Depression Scale,CES-D)簡化版[8]對受訪者的抑郁狀況進行評估。量表包含8個描述消極情緒的項目和2個描述積極情緒的項目,選項按發生頻率及對應的得分分別為:很少或者根本沒有(lt;1 d)=1分,不太多(1~2 d)=2分,有時或者說有一半時間(3~4 d)=3分,大多數時間(5~7 d)=4分。在對兩個反向問題的選項進行逆序處理后,10個問題的得分加總即為受訪者的CES-D得分。CES-D簡化版總分范圍為10~40分,分數越高表明受試者的抑郁狀況越嚴重。本研究以CES-D簡化版得分≥20分為有抑郁癥狀,lt;20分為無抑郁癥狀。研究表明,CES-D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且在國內外被廣泛應用[9-11]。
1.3 解釋變量 本研究基于個體特征、健康行為、社會參與、醫療健康服務利用4個維度,初步選取24個單項指標作為解釋變量。各解釋變量的賦值方式見表1。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tata 1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相對數表示,組間比較參照GLYMOUR等[12]的方法進行χ2檢驗;農村中老年女性抑郁狀況的影響因素分析參照POURHOSEINGHOLI等[13]的方法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采用逐步回歸法(α入=0.05,α出=0.10)。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1 農村中老年女性的基本情況 6 736名農村中老年女性中,年齡數據明確者6 603名,其中45~59、60~69、≥70歲分別有3 070名(46.49%)、2 260名(34.23%)、1 273名(19.28%);CES-D簡化版得分為(20.0±6.9)分,無抑郁癥狀者3 876名(57.54%),有抑郁癥狀者2 860名(42.46%)。
2.2 不同特征農村中老年女性的抑郁癥狀檢出率比較 (1)個體特征層面,不同年齡、婚姻狀況、受教育程度、職業/工作狀態、軀體殘疾情況、患慢性病情況、對自身健康滿意度的農村中老年女性抑郁狀況檢出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2。(2)健康行為層面,不同吸煙情況、午睡情況、睡眠時長、鍛煉情況的農村中老年女性抑郁狀況檢出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3。(3)社會參與層面,不同養老保險參保情況、社交活動參與情況、互聯網使用情況、生活滿意度、與配偶關系滿意度、與子女關系滿意度、空氣質量滿意度的農村中老年女性抑郁狀況檢出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4。(4)醫療健康服務利用層面,不同門診服務(過去1個月)、住院服務、社區衛生服務利用情況,以及醫療服務滿意度的農村中老年女性抑郁狀況檢出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5。
2.3 農村中老年女性抑郁狀況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以是否有抑郁癥狀為因變量(賦值:無=0,有=1),以表2~5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個體特征層面的軀體殘疾情況、患慢性病情況、對自身健康滿意度,健康行為特征層面的睡眠時長,社會參與特征層面的互聯網使用情況、生活滿意度,醫療健康服務利用特征層面的門診服務(過去1個月)、住院服務(過去1年)利用情況是農村中老年女性發生抑郁癥狀的影響因素(Plt;0.05)。具體而言,對自身健康滿意〔OR(95%CI)=0.40(0.36,0.45)〕、睡眠時長≥6 h〔OR(95%CI)=0.48(0.43,0.54)〕、使用互聯網〔OR(95%CI)=0.63(0.50,0.80)〕、對生活滿意〔OR(95%CI)=0.25(0.21,0.30)〕的農村中老年女性抑郁癥狀發生風險較低,有軀體殘疾〔OR(95%CI)=1.41(1.16,1.71)〕、患慢性病〔OR(95%CI)=1.35(1.21,1.50)〕、過去1個月利用過門診服務〔OR(95%CI)=1.25(1.09,1.43)〕、過去1年利用過住院服務〔OR(95%CI)=1.31(1.13,1.52)〕的農村中老年女性抑郁癥狀發生風險較高(表6)。
3 討論
3.1 農村中老年女性抑郁癥狀檢出率較高 本研究數據顯示,我國農村中老年女性中抑郁癥狀檢出率為42.46%,處于較高水平,這與前期研究結果一致——農村女性的心理健康狀態不容樂觀[14-15]。
3.2 個體特征因素對農村中老年女性抑郁狀況的
影響 相較于沒有軀體殘疾的農村中老年女性,有軀體殘疾的農村中老年女性發生抑郁癥狀的可能性較高,這與YAN等[16]的研究結果一致。身體殘疾會對患者的健康水平產生不利影響,進而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此外,有身體殘疾者面臨無法完全康復的困難,城市能夠為軀體殘疾人群提供更高質量和標準的照護,如為患者減輕身體殘疾導致的身心痛苦,因此農村軀體殘疾人群的個人積極康復行為水平沒有城市軀體殘疾人群高[16]。患有慢性病農村中老年女性的抑郁癥狀發生風險是農村未患慢性病中老年女性的1.348倍。有研究結果顯示,慢性病治療負擔的上升,已經成為影響農村中老年女性人群生活質量的重要原因[17]。
3.3 健康行為因素對農村中老年女性抑郁狀況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相較于睡眠≥6 h的農村中老年女性,睡眠lt;6 h的農村中老年女性更容易出現抑郁,這與JING[18]的研究結果一致,表明女性睡眠時間與抑郁癥狀有關聯。睡眠時間短會導致生物周期節律的紊亂或內分泌激素水平的不平衡,且會提高機體的炎性因子水平,從而促進抑郁發展,甚至復發[19]。因此,保持充足的夜間睡眠時間可能有助于農村中老年女性保持心理健康。
3.4 社會參與因素對農村中老年女性抑郁狀況的影響 社會參與因素中的互聯網使用、對生活的滿意度與農村中老年女性的抑郁狀況相關。相較于使用互聯網的農村中老年女性,不使用互聯網的農村中老年女性更容易出現抑郁現象。大量研究表明,互聯網的使用對抑郁狀況的發生有抑制作用[20-21]。可能的原因是互聯網的社交、信息分享與娛樂功能可以降低心理孤獨感、緩解生活壓力和提升生活滿意度[22]。相較于對生活不滿意的農村中老年女性,對生活滿意的農村中老年女性發生抑郁癥狀的風險更低。李磊等[14]的研究結果亦表明,生活滿意度是gt;60歲農村老年人抑郁狀況的影響因素。
3.5 醫療健康服務利用因素對農村中老年女性抑郁狀況的影響 與近1個月未利用門診服務和近1年未利用住院服務的農村中老年女性相比,利用過相關服務者更容易發生抑郁癥狀。可能的原因是盡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已經覆蓋了絕大部分的農村居民,但其報銷比例偏低[23],且就醫導致的經濟負擔很容易讓農村女性產生不安、焦慮的負面情緒。不僅如此,在就醫過程中不能與醫生進行有效溝通是農村老年女性面臨的就醫困境之一[24]。因此,改善農村女性的醫療保障和健康不平等現象對于提高農村女性的精神健康水平十分重要。
3.6 對改善農村中老年女性心理健康的建議 本研究將個人特征、健康行為、社會參與及醫療健康服務利用等多維因素納入農村中老年女性的抑郁狀況影響因素分析。研究表明,有軀體殘疾、有慢性病、睡眠時長lt;6 h、不使用互聯網、對生活和健康不滿意、有近1個月門診和近1年住院服務經歷是農村中老年女性發生抑郁癥狀的影響因素。另外,不同年齡、婚姻狀況、受教育程度、職業/工作狀態、吸煙情況、養老保險參保情況、與配偶/子女關系滿意度、對醫療服務滿意度、社區衛生服務利用情況等的農村中老年女性的抑郁癥狀檢出率有差異。顯示出我國農村中老年女性由于在受教育程度、家庭結構穩定性及心理健康服務可及性方面存在差異,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明顯差異,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深,需要采取針對性的干預,實現積極性的政策下沉。
本研究建議:在個體層面,針對健康行為對農村中老年女性抑郁狀況的影響,農村中老年女性可以通過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來保證自己的夜間睡眠時長,通過互聯網、鄉村支部活動等多渠道學習自我保健知識,積極提高心理健康水平[25];社區層面,針對社會參與對農村中老年女性抑郁狀況的影響,建議開展心理健康知識的宣教,為農村女性提供免費的心理健康干預服務,建立女性心理健康支持小組,定期開展小組活動,助力提高農村女性的社會與家庭滿意度;政府層面,針對醫療健康服務利用維度因素對農村中老年女性抑郁狀況的影響,建議大力推進“健康鄉村”建設,重視農村女性的身心健康,加強婦幼保健機構的健康宣傳和服務工作,支持農村科研項目的開展,推動農村醫療健康服務“到家”政策落地,全力保障農村女性的心理健康與幸福安康。
3.7 本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基于2018年CHARLS追蹤調查數據進行分析,由于抑郁癥狀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故不能通過此次分析進行全面探討。但CHARLS數據庫具有大樣本、覆蓋面廣的優勢,且對農村中老年女性的抑郁相關變量進行了充分挖掘,本研究也加入了醫療衛生服務利用維度的因素,故本研究所得結果可以為該領域其他研究提供數據參考。由于醫療健康服務與患病情況密切相關,故后續研究可以深入研討醫療健康服務和患慢性病情況與農村老年女性抑郁之間的關系,以驗證本研究的結論。
致謝:感謝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和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提供CHARLS 數據。
作者貢獻:楊璐負責研究概念的提出和研究設計,對數據進行分析,撰寫文章并對文章負責;宗占紅負責數據解釋;易瑩瑩負責文章修訂。
本文無利益沖突。
參考文獻
國家統計局,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五號)[EB/OL]. [2022-10-31].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5/t20210510_1817181.html.
傅小蘭,張侃,陳雪峰,等. 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2021.
葉文振. 中國女性心理健康:現狀、原因與對策[J]. 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0,21(5):165-168.
DOLJA-GORE X,LOXTON D J,D'ESTE C A,et al. Mental health service use:is there a difference between rural and non-rural women in service uptake[J]. Aust J Rural Health,2014,22(3):92-100. DOI:10.1111/ajr.12109.
ZHAO Y H,HU Y S,SMITH J P,et al. Cohort profile:the 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J]. Int J Epidemiol,2014,43(1):61-68. DOI:10.1093/ije/dys203.
劉娜,羅娟. 我國中老年人群慢性病患病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基于CHARLS數據庫的實證分析[J]. 老齡科學研究,2020,8(12):48-54. DOI:10.3969/j.issn.2095-5898.2020.12.005.
何暉,李全勝. 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基本養老保險對居民幸福感的影響機制研究:基于CHARLS數據的實證分析[J]. 社會保障研究,2019,12(6):55-64.
RADLOFF L S. The CES-D scale[J]. Appl Psychol Meas,1977,1(3):385-401. DOI:10.1177/014662167700100306.
CHEN H J,MUI A C. Factorial validity of the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short form in older population in China[J]. Int Psychogeriatr,2014,26(1):49-57.
LEWINSOHN P M,SEELEY J R,ROBERTS R E,et al.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 as a screening instrument for depression among community-residing older adults[J]. Psychol Aging,1997,12(2):277-287.
黃慶波,王曉華,陳功. 10項流調中心抑郁自評量表在中國中老人群中的信效度[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5,23(7):1036-1041.
GLYMOUR C,MADIGAN D,PREGIBON D,et al. Statistical themes and lessons for data mining[J]. Data Min Knowl Discov,1997,1(1):11-28. DOI:10.1023/A:1009773905005.
POURHOSEINGHOLI M A,BAGHESTANI A R,VAHEDI M. How to control confounding effects by statistical analysis[J]. Gastroenterol Hepatol Bed Bench,2012,5(2):79-83.
李磊,馬孟園,彭紅葉,等. 中國農村地區老年人抑郁癥狀發生情況及影響因素研究[J]. 中國全科醫學,2021,24(27):3432-3438.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577.
王曉輝,趙帥翔,曹瑾,等. 中國農村老年女性腰痛與抑郁癥狀的相關性[J]. 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20,24(10):1215-1218. DOI:10.16462/j.cnki.zhjbkz.2020.10.020.
YAN C Y,LIAO H,MA Y,et al. Association among multimorbidity,physical disability and depression trajectories:a study of urban-rural differences in China[J]. Qual Life Res,2021,30(8):2149-2160.
馮雅靖,方利文,王卓群,等. 在中國農村地區婦女人群中整合開展主要慢性病與“兩癌”篩查的可行性分析[J]. 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6,24(6):466-469.
JING J. Abnormal night sleep duration and poor sleep quality are independently and combinedly associated with elevate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Chinese rural adults:Henan Rural Cohort[J]. Sleep Med,2020,70:71-78. DOI:10.1016/j.sleep.2019.10.022.
李玉潔. 中國中老年人睡眠時間與抑郁癥狀的縱向關聯研究[D]. 青島:青島大學,2018.
李成波,曹妤,LEESON G W,等. 互聯網使用、社會支持對城市老年人抑郁影響的比較研究:以西部地區三省市調查數據為例[J]. 特區經濟,2018,36(9):89-91.
靳永愛,趙夢晗. 互聯網使用與中國老年人的積極老齡化:基于2016年中國老年社會追蹤調查數據的分析[J]. 人口學刊,2019,41(6):44-55.
李志光,賈倉倉. 互聯網使用對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異質性特征與作用機制檢驗[J]. 江蘇社會科學,2021,1(8):8.
方黎明. 農村中老年居民的健康風險及其社會決定因素[J]. 保險研究,2017,38(5):117-127.
肖思瑩,鄧蕊. 農村老年女性在醫療中的健康不平等現象:基于個人、家庭與社會的分析[J]. 中國醫學倫理學,2019,32(9):1147-1152.
顧紅霞. 農村留守婦女心理健康,社會支持的現狀[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1):47-49.
(收稿日期:2023-03-15;修回日期:2023-05-20)
(本文編輯:王鳳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