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大足石刻始建于唐朝時期,現遺存有大量的摩崖造像及銘文題記,其中銘文內容多以經文、經名等佛籍為主。由于大足石刻時代久遠以及受西南片區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影響,現存銘文損毀嚴重,僅少部分流傳至今。雖然對銘文進行了相關保護,但是大部分局限于對原銘文進行拓片,并不利于對銘文的保存和后續研究,而運用數字化修復與設計的措施對銘文進行保護不僅有利于信息的長久保存,而且對原銘文沒有任何損害,也為后續的相關研究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
關鍵詞:小佛灣;銘文;數字化;修復;設計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18.008
1 研究背景
大足石刻始建于初唐,是世界八大石窟之一,是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足小佛灣經目塔銘文隸屬大足石刻寶頂山石窟,開鑿于南宋時期,歷經明、清、民國時期共計各類銘文題記4.4萬余字,其中約一半的銘文題記是南宋時期篆刻的。該大足石刻寶頂山石窟創建者為趙智鳳。大足小佛灣經目塔位于圣壽寺右側,主要建筑為一座石砌壇臺,其高2.31米、東西寬16.50米、進深7.90米。壇臺上用條石砌成石壁、石室,其上遍刻佛、菩薩像,通編為9號,主要有祖師法身經目塔、七佛龕壁、報恩經變洞、殿堂月輪佛龕及十惡罪報圖、毗盧庵洞、華嚴三圣洞、灌頂井龕等。
目前,對大足小佛灣經目塔銘文雖已進行了相關保護,但由于常年裸露在外、風化嚴重,大部分銘文辨識度偏低,如圖1所示。常見的銘文保護措施是對原銘文進行拓片,然后進行數字化掃描。這種保護方法雖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弊端也很明顯:第一,由于需要對經目塔塔身進行涂墨才能拓印,拓片對其有一定的損害;第二,數字化掃描雖然能做到長期保存銘文信息,但對已損毀的文字并不能做到有效的修復與復原。為了解決以上問題,設計一種能長久保存且對塔身無損,又能運用矢量化工具對文字進行修復的方法是當下急需解決的問題。
2 銘文文字特征分析
為了更好地進行文字的數字化修復,就要對塔身文字進行一系列必要的分析,從而便于總結文字特征,這項工作對之后的數字化文字修復工作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文字的識別性來分析,據1994年《文物》期刊第二期中重慶大足石刻藝術博物館及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大足石刻藝術研究所聯合發布的《大足石刻寶頂山小佛灣祖師法身經目塔勘查報告》,2019年《大足學刊》第三輯中米德昉(大足石刻研究院研究中心)、劉玉琴(重慶市大足區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發表的《寶頂山佛籍銘文中的稀見字例釋—兼論趙智鳳造字問題》指出,塔身一些不明文字屬趙智鳳自造,且大部分文字的筆畫及起收筆經長期風沙侵蝕已有部分損壞,識別性較弱,如圖2所示。
目前市面上對銘文的修復方法大多是拓片或對拓片文字進行數字化臨摹,這種修復銘文的方法雖然速度較快,但拓片整體基本失去了銘文的筆畫特征,只是對銘文信息做出了一定的采集,沒有真正意義上對銘文進行修復。例如,圖3右邊是經目塔銘文拓片圖片,圖3左邊是對經目塔銘文拓片的臨摹圖,雖然對銘文進行了數字化臨摹,但是完全忽略了銘文的筆畫特征及結構,沒有真正意義上起到銘文數字化修復的意義,直接對拓片進行數字化臨摹后,銘文筆畫的粗細、特征不夠統一,有些銘文因為年久風化的問題,拓片的呈現模糊不清,也對銘文的二次創作設計并應用于正式字體起到了不良的影響。
所以,如果要對銘文進行修復,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量。首先,從銘文的排列來看,大足小佛灣經目塔塔身文字遵循豎排閱讀習慣,每一列文字之間的間隔較為統一,但上下相連兩個文字之間的間隔較緊密,沒有形成統一的間隔,且相同的兩個文字的筆畫、大小均有不同,再加上異體字及古文字的問題,為之后的文字藝術科研工作增加了難度。
其次,從字形上分析,大足小佛灣經目塔塔身文字具有一定的隸書特征,又具有一定的獨立設計意識。隸書筆畫具有字形偏扁、起筆“蠶頭”、收筆“燕尾”的特征。大足小佛灣經目塔塔身文字雖有一定損毀,但從個別文字中仍能看出這一特征,如圖4的“方”字整體字形偏扁,橫的起筆以及收筆處有明顯的隸書特征。不過大足小佛灣經目塔塔身的部分文字為了照顧整體布局,也省略了一些隸書特征,增強了整體的文字特性,具有一定的獨立設計意識。
通過拓片(圖5)對比分析,拓片中文字的筆畫細節已經全部損毀,如果單一只針對拓片進行文字研究,會使研究難度大大加強。所以只有對比原銘文照片和現有資料,再對照拓片進行研究,通過對多個文字相似筆畫進行統一分析,得出統一的筆畫特征,才能更好地進行文字的數字化修復工作。
3 銘文數字化修復
通過上文從各個角度的分析,現根據文獻、現場調研的資料及拓片進行對比,之后對多個文字相同的筆畫對比分析,將視覺效果最優的筆畫進行拆分,然后得出筆畫特征,如圖6所示。
得出筆畫特征后,由于原銘文是手寫而成,所以要對總結出的筆畫粗細、折筆、起筆、收筆等特征做統一化的處理,之后開始對銘文進行數字化修復。第一步,運用數字化平面矢量工具制作文字框,運用文字框輔助數字化銘文修復,能使后期的工作更加便利。文字框一共由三個方形組成,由內到外分別是文字內框、外框、間距框,每一個文字都有橫排以及豎排的間隔,又因為中文筆畫的各種特征,每個字的版心雖然都居中于文字框,但根據每個字的筆畫數量和文字結構的不同,每個文字并不是一樣的大小(部分印刷字體為了文字美觀度的統一,所有文字均使用一個文字框,但古碑文為真人手寫后進行雕刻,所以文字框大小不一)。例如,對“一”和“覆”字進行對比,“覆”的文字框就大于“一”,所以在制作文字框時應先對多個文字進行大小對比,得出通用的文字內框,再選取一些結構或筆畫相對復雜的文字,得出文字外框,最后根據文字的間距取中間值,得出文字的間距框。
文字框制作完成后,開始根據之前總結的筆畫特征進行數字化臨摹,之前總結的筆畫特征并不能直接應用于文字修復中,而是總結出筆畫的特征,方便之后更好地把控文字的整體統一性,臨摹過程中筆畫特征應根據文字的特征進行適當的變化,這是由于古碑文是經手寫后再進行雕刻,文字的筆畫不可能做到完全相同,所以,這個步驟應該盡量貼近手寫的效果,如圖7所示。
4 數字化再設計
對文字臨摹完成后,雖然較之前臨摹對比圖有較大進步,但仍可以看出目前文字大小不統一、文字灰度不統一、繁體字及生僻字偏旁部首不可用、筆畫樣式不統一、部分文字字形明顯不合理等,若要解決這些問題,則需要對文字更進一步地設計修復,逐步達到實際應用的層面。首先,對當前臨摹的文字字形進行再次歸納總結,得出文字不合理的部分,對文字大小及筆畫特征進行統一規劃,如“深”字的三點水連在了一起,“本”字由于豎版的排列方式自行忽略了橫板排列的比例等問題。其次,統一文字灰度,制定漸進方陣,因為不同筆畫的文字在同一字體中粗細也應有區別。再次,將生僻字、繁體字筆畫用簡體字進行替換,并保留原字體特征。之后,將相同的筆畫進行再細化設計,統一筆畫標準,并適用于所有文字。最后,整體細節調整字形,讓字體具有統一性。如圖8所示,再設計完成后,字體、字形、灰度、偏旁部首等問題均得到有效解決,文字統一性也有了顯著提高,且保留了原文字的筆畫特點。
對大足小佛灣經目塔銘文的修復進行創造性設計,設計的原理是根據再設計文字的統一特征,如筆畫粗細、字體灰度、特殊筆畫等進行總結,并對再設計文字中不足之處進行分析:文字偏旁部首特點較單一,筆畫起筆及收筆特征不明顯,文字偏隸書扁平化較嚴重,筆畫折筆處特征不夠明顯,筆畫撇、捺、點特征不明顯,部分文字偏旁部首排列方式不合理,之后針對這些問題再單獨進行創造性設計。
創新字體的設計特征既保留了原文字的筆畫特征、識別性特征,又創新了文字特點,增強了文字商業應用性,彌補了原文字筆畫特征單一的不足,改善了對原文字設計的創作方法,保留了原文字的筆畫特征如“燕尾”等,又減弱了原字體扁平的特征,讓其在商業應用中的普適性及應用性更強。原有字體筆畫粗細特征不夠明顯,這一點在創新字體中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對筆畫的起筆及收筆處都做出了更強烈的對比設計,部分筆畫增強了起收筆的對比(圖9)。
5 設計方法歸納
通過以上方法的實踐與驗證,最終完成了創新字體的創作,現總結設計方法如下。
①文字特征分析,將原文字的掃描照片及拓片綜合進行對比分析,列舉相同筆畫在不同文字中的特征并總結歸納,得出統一結果后制作筆畫特征圖。這一步驟主要完成對原文字筆畫特征的總結。
②銘文數字化描摹,根據在文字特征分析中得出的筆畫特征,對比拓片及其他資料,之后運用矢量化數字工具進行描摹,并在文字框中進行初步的統一化歸納,這一步驟主要完成文字數字化的呈現。
③數字化再設計,對比總結數字化描摹后文字的筆畫特征、字體灰度、字形、字體繁簡轉換、偏旁部首并統一化歸納,這一步驟基本完成數字化修復,并且為下一步數字化創作打下基礎。
④數字化字體創作,對再設計文字再次進行總結,揚長避短,深化設計,增強其商業性、應用性以及視覺上的美感。
6 結語
提高中文文字的可視性,強化美感,以視覺上美觀的形式表達更多信息是創意字體設計的目的所在。本文經由對大足小佛灣經目塔銘文的實地勘察,對文獻資料的查閱對比,之后對銘文進行詳細的分析、筆畫歸納、臨摹、再設計、創作一系列過程,得出具有可行性的修復與設計方法,使之成為一款實用且美觀的手寫字體文字。通過探討古文字書法與當下社會數字文字修復的流程,為當代中文字體設計在設計實踐方面提供了部分經驗與啟示,將書法的書寫性與商業印刷字體相融合,即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又是推進設計中文字體發展的有效手段。
綜上所述,數字化時代的來臨對字體設計的意義是非凡的。通過對大足小佛灣經目塔銘文的數字化修復與設計,不但對文字進行了修復,更重要的是總結出一套完整的文字修復方法,既不會對文物本身造成損壞,又提升了文字修復的精度。在設計方面,通過對文字的再設計深化,同時也總結出一套文字設計的方法,穩固提升了字體的設計能力,同時這種設計方法可以應用于廣泛的字體設計類課程教學中,讓學生對字體設計方法有新的認識。
參考文獻
[1]米德昉,劉玉琴.寶頂山佛籍銘文中的稀見字例釋:兼論趙智鳳造字問題[J].大足學刊,2019(00):168-190.
[2]重慶大足石刻藝術博物館,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大足石刻藝術研究所.大足寶頂山小佛灣祖師法身經目塔勘查報告[J].文物,1994(2):4-2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