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應用最近發展區理論,對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提高學生的學習品質方面均有重要意義。基于此,文章先分析判斷學生最近發展區的有效方式,并針對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情況,從學習目標、教學原則、拓展訓練三個方面提出有效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最近發展區理論;學習潛力
根據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的首要任務是為學生打下堅實的數學根基、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若以最近發展區理論作為教學指導,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合理地調整教學計劃,因材施教,營造良好的數學學習環境,讓學生能得到針對性的培養,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一、判斷學生最近發展區的有效方式
若想應用最近發展區理論優化數學教學,教師要先準確掌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對此,教師可以通過習題測評、課堂提問、游戲活動、數據分析四種方式進行判斷,為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提供助力。
1. 設置測評習題,診斷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從學生的做題情況診斷最近發展區,是最為直接的一種方式。根據學生解題的準確率、錯題的類型、錯題的原因,教師能夠一目了然地發現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了解學生的學習優點與不足。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以下統稱“教材”)四年級下冊“四則運算”后,教師可以在單元測評環節為學生布置階段性測試題。根據學生的測評情況,診斷出以下層級。優等生層級:對算理、算法均掌握得十分透徹,做題正確率高的學生;中等生層級:做題正確率較高,但只會按照運算順序進行機械運算,不會根據算式特點進行巧算的學生;學困生層級:對四則運算的運算法則不熟悉,運算過程馬虎大意,做題正確率低的學生。
2. 根據課堂提問,確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除了解題能力,學生的應答能力也是教師確定學生最近發展區的重要標準。教師可以從課堂提問環節入手,根據學生的應答情況確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例如,在教學教材三年級上冊“測量”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如下趣味性問題:“如何讓‘1 = 10 = 100 = 1 000’成立?”思維敏捷的學生會迅速反應過來,代入“1米 = 10分米 = 100厘米 = 1 000毫米”。同時,教師還會在課堂提問環節故意設計“陷阱”——小明一步踩到了兩米遠的香蕉皮。有的學生會立刻提出疑問:“人能一步走出兩米遠嗎?”以此類推,在課堂提問的過程中,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問答表現情況確定其思維最近發展區。
3. 通過游戲活動,發現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小學生貪玩好動,對游戲活動有著濃厚的興趣。為此,教師可以借助游戲環節觀察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最真實的一面,從而準確發現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例如,在教學教材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之前,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一個闖關游戲,讓學生結合之前學習過的平面圖形知識,利用已有的學習經驗查看自己能闖過哪一道關卡。在游戲環節,教師將三角形、矩形、平行四邊形的知識要素融入“多邊形的面積”的內容學習中。在一些簡單的游戲關卡,學生能一目了然地看出多邊形是由哪些基本的平面幾何圖形組成的;而在一些較難的游戲關卡,學生需要添加輔助線,對復雜圖形進行割補。闖關游戲不僅為學生帶來了別具一格的學習體驗,充分挖掘了學生的學習潛能,還有助于教師準確發現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下一階段的教學作鋪墊。
4. 結合數據分析,分析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深入應用,為教師教學工作提供了助力。在實際教學中,根據習題測評、課堂提問、游戲活動等方式判斷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難免會受到教師主觀意識的影響。為此,教師還需要運用一種客觀、科學的手段分析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教師可以選擇使用信息技術手段填補這方面教學工作的空白。
例如,每完成一項單元教學工作,教師可以將學生的課堂表現情況、課后作業練習情況、單元測評情況等信息發送到云平臺上。通過云平臺的數據分析功能了解學生在學習上的優點和薄弱點,并從平臺上得到科學的建議。在數據分析之后,教師可以充分參考平臺的評估結果,用科學的方式準確分析每名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二、最近發展區理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 制訂合理的學習目標
在確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后,教師就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和教育規律,循序漸進地實施教學計劃。教師要先從學習目標上進行分層,為不同發展區的學生制訂合理的學習目標。
例如,在教學教材六年級上冊“比”時,教師為優等生、中等生、學困生分別制訂了不同的學習目標。對于優等生,要求他們能在應用題中準確繪制線段圖,將“比”的知識要素體現在線段中,完成最后的列式計算,并在“畫圖—計算”的訓練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數形結合思想;對于中等生,要求他們能靈活運用“比”的知識點進行數學運算;對于學困生,要求他們能充分掌握“比”的概念,能將“比”靈活轉化為分數、小數、百分數的形式。
2. 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
對于不同最近發展區的學生,教師在教學中如果采用平均化、一刀切的教學方式,很難激發學生的發展潛力。為此,教師可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來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法。
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圓”時,教師在課堂上提出了有關“圓”的趣味話題:小強說他昨天買了一個圓形的籃球,老師卻說小強剛才說的那句話有問題,問題在哪里呢?由此,通過一些融合生活元素的教學內容激發中等生和學困生對新知識的探究欲望。而針對優等生,教師則鼓勵他們自主學習,嘗試將圓的概念、圓的面積計算公式進行全面梳理,當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時再向教師求助。簡而言之,對于中等生和學困生,教師以引導式教育為主;對于優等生,以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為主。由此,教師基于不同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充分遵循因材施教原則,全面提高了數學教學效率。
3. 設計積分模式的練習
練習環節是學生提高數學能力的重要環節。對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最近發展區的差異性設計積分模式的練習,以鞏固學生的解題技巧,促進學生的知識內化能力。
例如,在教學教材五年級上冊“小數乘法”時,教師在鞏固練習環節對不同類型的練習題賦予了不同的分值。
概念理解題:小數乘法與整數乘法的區別是什么?(1分)
鞏固基礎題:為下面算式的積標上小數點。(2分)
3.6 × 4 = 144,3.6 × 40 = 1 440,0.36 × 400 = 14 400。
簡單運算題:計算3.3 × 1.6,12.8 × 42。(2分)
綜合應用題:小明家距離學校1.2 km,小明周末放假,每周上下學要走多少路程?(5分)
教師為學生規定作業的總分值后,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自主選擇練習內容。能力薄弱者勤能補拙,從簡單題入手;能力優秀者開拓進取,從難題入手。由此,讓處在不同最近發展區的學生都能得到良好的訓練。
綜上所述,最近發展區理論作為一種教學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還需要積極摸索。教師若想將最近發展區理論應用地得心應手,需要積極學習前沿的教學案例,吸取其中的成功經驗,并結合自己的專業能力、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科學調整。另外,教師也要養成反思、總結的習慣,在發現問題時積極加以改正,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制訂合理的培養方案,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顏海員. 最近發展區理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 西部素質教育,2019,5(1).
[2]劉清. “最近發展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 小學生(下旬刊),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