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怡凱" 梁楗竣" 李玉衡
本文首先分析了關稅減讓與我國全球價值鏈參與度的理論,然后利用EPS海關數據庫、GTF數據庫、聯合國Comtrade數據庫以及《中國統計年鑒》,測算了2000-2013年中國關稅水平和26個主要制造行業、5類企業的全球價值鏈參與度,并對現有的關稅水平和全球價值鏈參與度進行了詳細分析,而后進一步采用非參數面板數據模型驗證了關稅減讓對我國參與全球價值鏈的影響,并根據結論分層面提出關稅、制造業與企業在參與全球價值鏈中的政策建議。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通過對關稅的不斷降低以及對非關稅貿易壁壘的打破,使得我國自由貿易度得到提高,從而促使我國參與到全球價值鏈的生產網絡中。2001年入世后,我國政府開始陸續分批次逐步降低特定貿易行業的進口關稅增值稅率。在2011年左右,我國的總體關稅稅率已經從15.3%下調到9.8%。2011年我國在完成加入協定書的內容后我國關稅進入小幅度的自主調整,目前整體關稅水平處于7.5%左右。在我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的過程中,“高端封鎖”和“低端鎖定”是阻礙我國鞏固產業鏈、提高產業自主性的雙重阻礙。
在這樣的一個大歷史背景下,我國當代企業家想要不斷加深全球價值鏈參與度,便會面臨著行業競爭加劇的局面,這與關稅的保護作用恰恰相反。因此對全球價值鏈與關稅政策的關系的研究,是當前我國提升國際競爭力,促進制造業、企業更快更好發展的必要課題。
近年來,學界對關稅減讓和全球價值鏈參與度展開了較為廣泛的研究,相關研究成果也不斷豐富起來。簡澤、張濤和伏玉林(2014)認為,對最終產品征稅的主要目的是降低國外產品在國內市場上的競爭力,但是并不會影響本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也不會影響到本國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參與程度,相反會幫助國內產業占據較大的市場份額,從而為其發展提供充足的時間。然而周茂、陸毅和符大海(2016)認為對最終產品征稅會影響到本土企業的全球價值鏈參與度,因為對最終產品征稅可以減弱對本土企業的貿易保護效應,使得本土企業為謀取長遠發展而不得不進行創新,進而促進本國企業的轉型升級,提升本國企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從而增強企業的全球價值鏈參與度。而對于中間產品關稅,劉斌、王乃嘉(2015)認為企業增加進口中間產品的投入可以激勵企業進行更加合理的資源配置,從而更大程度地參與到全球價值鏈中。
Michael K. Poter(1985)提出了企業價值鏈概念,將對價值鏈的研究從企業內部拓展到了企業之間。Gereffin(1999) 認為企業參與全球價值鏈生產的主要阻礙是企業自身的發展規模以及企業影響所輻射到的范圍。Humphrey and Schmitz(2002) 總結了價值鏈升級的四種模式,認為價值鏈升級一般遵循從流程升級、產品升級到功能升級再到鏈條升級的過程。Koopman等(2010)考慮到了國內外產業的聯系,并利用數據構建了全球價值鏈位置和全球價值鏈參與度指數。
綜上所述,現有國內外的文獻大多是研究全球價值鏈參與度的相關理論,相應的拓展研究較少,將關稅減讓與全球價值鏈參與度聯系在一起進行研究的更少。本文通過分析制造業、企業的相關數據,將二者聯系起來,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擴大對關稅減讓對全球價值鏈參與度影響的研究視角,同時,本文也在數據計算方面采取了與以往研究不同的方法,本文改變了以往一比一比例計算一般貿易里消費品與出口品方法,計算出了相關的具體比例,并通過具體計算出一般貿易里出口產品中進口的國外中間品的數據,提高我國2000-2016年GVC參與度測算數據的準確性。
理論分析
關稅減讓理論
根據定義,關稅是國家授權海關對出入關境的貨物和物品征收的一種價外稅,具有強制性、無償性等特征。對于像荷蘭、日本、中國、美國等外貿發達的國家而言,關稅往往是其國家稅收乃家財政收入的主要組成部分。
一般來說,影響一國進口產品數量的因素有很多,除了關稅,還受需求彈性、供給彈性和人均GDP等影響,但關稅是眾多影響因素中最重要因素的之一。簡單來說,關稅可以通過價格的上漲與下降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產品進口的數量,甚至可以影響到其他國家產品的出口。具體來看,在相同條件下,某一國家對進口產品的關稅進行上調必然會導致產品價格的上漲,而產品價格的上漲勢必會減弱其在市場上的價格優勢,從而使得產品的銷量大幅降低。
全球價值鏈理論
1985年,邁克爾·波特首次提出了“價值鏈”的概念,他將對價值鏈的研究從企業內部拓展到了企業之間,并認為企業提供的一系列商品和服務為買家創造了價值。隨后,Kogut提出了“價值增加鏈”概念,對價值鏈的基礎進行了補充,反映了價值鏈的縱向分離和空間重構,為全球價值鏈的出現奠定了基礎。上世紀90年代,對價值鏈理論的研究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并開始不斷擴大研究視角,將研究的范圍延伸至企業、行業等方面。1994年,Gereffi提出了“全球商品鏈”的概念,他指出生產的分配是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的,并將產品生產劃分幾項為不同的環節,但這一概念并不涉及生產的附加值。從概念上看,全球價值鏈實際上是指企業從概念研究、開發再到最終使用的一系列生產消費活動,包括研究和開發、設計、加工和組裝、市場營銷以及面向終端消費者的售后服務。
模型設定及變量說明
模型設定
本文采用數據面板回歸模型,將關稅水平與全球價值鏈參與度兩類數據帶入模型中,從而了解關稅減讓對制造業以及企業全球價值鏈參與度的影響,最后根據實證結果提出結論與相應的政策建議。
本文實證模型如下:
變量說明
(1)被解釋變量
本文的被解釋變量為制造業26個細分行業和5類企業的GVC參與度,本文被解釋變量采取比值處理,其中分母為制造業(企業)當年的總出口額,分子為兩項數據之和,第一項為當年制造業(企業)加工貿易進口額,第二項為當年制造業(企業)一般貿易項下中間品總進口額乘以一般貿易下出口額和GDP與加工貿易下出口額之差的比值。
(2)解釋變量
本文的解釋變量為制造業26個細分行業、5類企業的關稅稅率(TAR)。本文在借鑒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對制造業分行業的關稅稅率的定義如下:
其中,j表示行業(企業),t表示年份,S表示協調編碼六位碼(HS6),表示j行業(企業)的產品集合,表示第t年HS6位碼產品s的稅目數," " 表示第t年的HS6位碼的進口關稅稅率。
(3)控制變量
市場化水平(MAR),用主營業務收入和工業銷售產值的比重表示。
勞均物質資本( KL) ,用物質資本和勞動力的比值表示。
研發強度( RD) ,用科研經費占全行業科研經費的比重表示。
行業外商直接投資( FDI) ,用各個行業的 FDI 與行業總投資的比值表示。見表1。
數據來源
全國層面全球價值鏈參與度的相關數據是通過查詢EPS海關數據庫、GTF數據庫以及聯合國Comtrade數據庫,下載當年中國進出口額、加工貿易進出口額、一般貿易進出口額以及一般貿易中間品進出口額,當年GDP則是通過國家統計局當年經濟統計數據及匯率得到。
企業層面全球價值鏈參與度的相關數據是通過EPS數據庫中海關企業數據庫和海關與工企數據庫相匹配,下載企業當年總出口額、加工貿易進出口額、一般貿易進出口額以及一般貿易中間品進出口額,企業當年產值是通過國家統計年鑒得到。
行業層面全球價值鏈參與度的相關數據是通過EPS海關數據庫與工業企業數控和海關企業數據庫相匹配,下載當年行業一般貿易進口中間品額、一般貿易進出口額、加工貿易進出口額,行業銷售產值是通過分行業大類求和并乘以當年匯率得到。
4項控制變量的相關數據是通過查詢2000-2013年《中國統計年鑒》得到原始數據,通過比值后得到相應數據。
關稅稅率水平是通過查詢《HS協調制度》中各類產品的關稅水平并通過加權平均來表示。見表2。
研究結論和政策建議
總體來看,關稅減讓有利于我國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參與程度。對于企業而言,降低關稅稅率可以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從而促進企業利用在全球市場的上獲取的價格優勢加大對產品的出口,增強企業的全球價值鏈參與度。對于制造業而言,降低關稅稅率可以促進全球商品涌入國內,從而有利于國內本土制造行業的轉型升級,增強本土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提升全球價值鏈參與度,從而獲取附加值高的上游地位。針對以上結論,本報告提出以下幾點政策建議:
堅持落實關稅減讓政策,提升產品國際競爭力
關稅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到制造業產品的出口量和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從而影響企業、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以及在全球生產中的分工,進而影響某一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從理論和實證結果來看,關稅減讓可以顯著提高我國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參與度,因此,我們應堅持落實關稅減讓政策,其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方面,隨著我國融入全球市場的程度不斷加深,關稅用于財政收入方面的職能不斷減弱,而關稅減讓帶來的自由貿易福利和社會福利效應將會不斷提升;另一方面,我國目前的關稅水平在世界主要貿易國家中仍處于較高水平,所以與之相比,我國的價格優勢仍然不夠顯著。綜上所述,我們應該繼續執行減稅政策,降低進口商品的總體關稅水平,不斷提升我國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參與程度。
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政府要發揮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作用,加強產學研合作,推動制造業技術升級。助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社會主義市場為導向的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格局,鼓勵制造業領頭企業參與到我國制造業的技術創新中,發揮先進企業的科研能力,對關鍵技術進行攻關突破,以芯片制造的高新技術產業為例,華為、中興等在領域內處于前端的企業應成立科研小組,集中科研力量對芯片制造等外國“卡脖子”技術進行突破,提升我國制造業水準,同時進一步打開國際市場,提升我國國際市場份額和全球競爭力參與度,將優質的制造業終端產品銷往國外,將獲取的高額經濟利潤反哺于我國制造業發展。基金項目:受上海海關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資助,項目編號202210274007。
(作者單位:上海海關學院海關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