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黃花綜合保稅區是湖南省唯一的臨空型綜合保稅區,加快推動物流分撥中心建設,將有利于提高區域物流經濟的競爭力,形成產業集聚,提升長沙國際貿易貨運集結中心地位。本文分析了長沙黃花綜合保稅區發展物流分撥中心的背景優勢、現狀以及存在的挑戰與問題,并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長沙黃花綜合保稅區(以下簡稱“黃花綜保區”)于2016年5月31日獲國務院批準設立,于次年封關運行,批復面積1.36平方公里。園區疊加五個國家級功能平臺,是湖南省對外開放的重點區域、臨空經濟發展的核心平臺。黃花綜保區距離長沙黃花國際機場(以下簡稱“黃花機場”)直線距離2km,是湖南省唯一的臨空型綜保區。
黃花綜保區內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在擴外貿、引外資、促升級等方面能發揮巨大作用,可實現“小區域、大產出”。高質量推動黃花綜保區物流分撥中心發展,建設面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物流分撥中心,激活航空貨運對長沙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引擎作用,既是黃花綜保區功能定位所在,也是長沙市乃至湖南省外向型經濟發展所需。
黃花綜保區發展物流分撥中心的背景優勢
功能平臺疊加
1.國家級戰略平臺優勢疊加。黃花綜保區疊加了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長沙臨空經濟示范區、中國(長沙)跨境電商綜試區和國家加工貿易產業園等五個國家級平臺,是湖南與世界距離最近、改革開放力度最大、內外循環聯系最緊的區域。
2.指定口岸平臺功能豐富。黃花綜保區依托的黃花機場已獲批進境食用水生動物、冰鮮水產品、水果、藥品四個指定口岸功能,口岸功能豐富。
3.對非合作平臺持續壯大。建設中非經貿深度合作先行區,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對非九項工程”中的重大舉措之一,也是國務院賦予長沙自貿區的核心任務之一。隨著中非跨境人民幣中心、中非技術性貿易措施研究評議基地等對非貿易平臺的設立,易貨貿易、對非本幣結算貿易等試點進展順利,對非貿易成為長沙外貿新的增長點。湖南省商務廳對黃花綜保區區港聯動口岸作業區授牌“湖南省對接RCEP及非洲國家貨郵集散分撥中心”。
物流通道暢行
1.通達五大洲的貨運航線網絡基本成型。黃花國際機場是中部首家千萬級“四星級國際機場”,已累計開通19條國際貨運航線,完成五大洲空中布局,初步形成了洲際洲內結合、大小機型配套、綜合立體豐富的國際航空貨運物流網絡。
2.立體多元的多式聯運體系初具規模。片區“空鐵陸磁”立體交通體系即將成型。武廣、滬昆、渝長廈、云貴夏高鐵將在此呈“米”字形交錯,輻射全國8億多人口;貨物可依托中歐班列從長沙直達歐洲;京港澳、杭長、武深等高速公路及30余條主次干道縱橫區內。
3.實現“三聯通”的區港聯動項目即將啟用。建設歷時兩年的黃花綜保區、黃花機場區港聯動及口岸作業區項目順利完工,實現了站場聯通、數據聯通、功能聯通的“三聯通”目標。經由區港聯動平臺,國際貨物通關次數大大減少,通關效率提升50%,企業通關成本降低30%。
基礎支撐強勁
1.具備航空偏好產業發展基礎。黃花綜保區周邊20km范圍內,囊括長沙經開區等5大國家級園區、臨空產業開發區等9大省級園區,聚集了以世界500強企業為代表的數千家企業。黃花綜保區依托功能優勢,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航空器材銷售等臨空偏好型產業,為物流分撥中心建設提供良好產業基礎。
2.具備配套功能較全的場地基礎。區內已建有廠房、倉庫30余萬平方米,其中冷鏈倉庫、高溫庫、低溫庫、變溫庫、急凍庫、陰涼庫及操作車間一應俱全,為物流分撥中心建設提供了完備的倉儲、轉運等配套功能。
3.具備通關便捷順暢的服務基礎。全面推進提前申報與兩步申報通關模式;推動落實海關節假日在線“預約通關”,全面實現7乘24通關保障;全力打造進口生鮮快速通關名片,協調完善機場生鮮快速通關保障機制,通關時效排名全國領先。
黃花綜保區物流分撥中心現狀
業態布局豐富多元
經過多年發展,區內現已集聚物流分撥類企業27家,涵蓋進口分撥、出口集拼、口岸貿易、跨境電商、文物回流等5大類。進口分撥和出口集拼重點為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及周邊企業提供保稅物流服務。口岸貿易主要依托功能性口岸和國際貨運航線,開展海鮮、水果、藥品(中藥材)等1210保稅備貨模式進口。海鮮進口分撥領域初步形成了區域競爭優勢,逐步成為中部地區涵蓋包機進口、海鮮暫養、物流分撥全流程的海鮮集散高地。
業務模式創新突破
全力推進區港聯動、鮮活海產品混合規格進口、生鮮“優鮮”通關新模式、文物回流等創新課題。鮮活海產品混合規格進口業務新模式已走通,正積極探索區內保稅+深加工;區內文物企業已與國家外文局中國網達成藝術品交易合作協議。
業績支撐不斷彰顯
2019年以來,物流分撥中心已發展為黃花綜保區的支撐功能之一,產品類型涵蓋電子產品、洋酒、嬰幼兒輔食、海鮮、生活用品、回流文物和藝術品等,年均物流分撥類進出口額同比增速達40%左右,占黃花綜保區進出口業績總額的四分之一以上。
黃花綜保區物流分撥中心存在的挑戰與問題
區域機場競爭激烈
黃花機場地處內陸腹地,受到周邊機場的環形包圍鉗制,南有廣州、深圳,北有鄭州、武漢,西有重慶、成都,東有上海、杭州等國內貨郵強勢機場的競爭。目前黃花機場雖已累計開通19條國際(地區)貨運航線,但平均穩定執飛的僅5條。2022年黃花機場貨郵吞吐量為15萬噸,同比下降25.5%。相比之下,同為中部地區的鄭州,全貨機航線達48條,2022年貨郵吞吐量達62萬余噸。特別是湖北鄂州建設亞洲首個、全國唯一航空貨運專用機場,規劃年貨郵吞吐量達245萬噸,對長沙航空貨運的發展帶來極大挑戰。
口岸功能發揮不夠
已有的四個指定進口口岸,掣肘于長沙國際(地區)貨運航線的不穩定,除進境食用水生動物口岸業務量較大以外,水果、藥品、冰鮮等口岸業務開展均不理想,且總體上呈現逐年下滑的不利局面。
要素配置存在短板
區內現有的物流分撥類企業局限于提供物流、倉儲、報關等中間服務,未能圍繞航空、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生鮮冷鏈等臨空偏好型產業,配套布局形成供應鏈創新鏈耦合鏈條。尚未吸引到基地貨運航空公司、大型物流集成商的入駐。同時,缺乏專業的供應鏈金融公司及時滿足航空物流企業的金融投融資服務需求。
聯動發展程度不高
區內部分物流分撥企業雖一直在為周邊園區企業提供物流保障和進出口通關服務,但業務規模不大,大量機電產品仍從沿海一線口岸報關出口,綜保區物流分撥與周邊園區企業的聯動發展合力發揮不夠。
對策建議
推動黃花綜保區建設面向非洲、RCEP、輻射全球的物流分撥中心,是長沙構建現代物流體系、打造區域物流中心的重要一環。建設規模領先、安全可靠、智慧先進、優質高效的航空貨運體系和物流分撥體系,拓展創新鏈、延伸產業鏈、穩定供應鏈、提升價值鏈,為長沙積極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提供有力支持。
規劃層面
優化頂層設計,構建內外一體發展體系。一是謀準戰略定位。結合航空貨運發展客觀規律,著力構建“一樞紐一平臺兩網絡四中心”,厘清航空貨源結構,形成“運、貿、產”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即:打造一個中心——區域國際航空貨運樞紐中心;建設一個平臺——以機場、綜保區、海關、貨航企業為中心的多式聯運數據交易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兩網絡——空中運輸通道網絡和海外貨站網絡;打造四中心——跨境電商國際物流分撥中心、國際集拼中心、保稅倉儲備貨中心、保稅加工中心。二是強化園區聯動。加強省市統籌,在功能定位、產業培育、政策扶持等方面實現黃花綜保區與市內、省內相關片區的聯動發展,構建全省、全市產業園區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新格局。
產業層面
強化業態創新,大力發展航空偏好產業。鞏固現有產業基礎,加大業態與模式的創新。一是全力推動“保稅中心+物流分撥中心”發展。支持在黃花機場尾流區大力發展航空物流、冷鏈物流、電商物流、倉儲物流、快遞分撥等航空綜合物流產業,與香港、澳門、上海等國際機場貨運業務開展深度合作,面向全省乃至華中打造跨境電商國際物流分撥中心。二是鼓勵支持保稅加工發展。全力吸引航空偏好型產品生產企業在綜保區設立加工生產線,通過全球調撥將境外原材料和半成品快速運輸至此,開展來料加工和進料加工。三是積極探索中轉貨物分單理貨新模式。通過允許拆板分揀和按照不同目的地重新拼裝再出境,吸引國際采購、分撥配送等高附加值服務向機場集聚。
要素層面
放大區位優勢,推動各類要素融通發展。立足區域空運能力較強、多式聯運基礎堅實的優勢,推動大型物流集成商、基地貨運航司、硬件設施、軟件配置、信息化建設和金融業務等各類基礎要素的全面集聚、融通發展。一是引進航空物流大企業。既支持本土基地貨航發展和現有物流集成商設立區域性總部或搬遷來長,又積極促進本土基地貨航與其他國內外貨航企業深化合作,吸引國內外大型物流集成商來長發展;同時,引進一批電子產品、高端工業品、高端生活消費品等為主的全國重點分撥企業。二是構建電子貨運生態圈。建設以機場、綜保區、海關、貨航企業為中心的多式聯運數據交易信息服務平臺,制定電子貨運操作標準和電子運單操作規范,推動形成“電子貨運+安檢”“電子貨運+通關”等發展模式,提升通關效能和安檢效率,加快國際集拼中心發展要素集聚。三是創設供應鏈金融體系。由省、市、縣政府主導,銀行等金融機構參與,探索成立產業發展基金和供應鏈金融公司,服務航空貨運航線、貨物進出口貿易、海外貨站、產業園等建設。
配套層面
加快補齊短板,完善基礎設施綜合配套。一是穩步拓展航線網絡。穩定(復飛)現有全貨運航線,在布局歐盟、東盟、北美航空通道的基礎上,拓展RCEP國家和非洲國家全貨運航線;依托已開通的260多條國內外航線,尤其是47條國際及地區航線發展客機腹艙貨運;同時大力發展中轉與聯運業務,不斷增強貨物運輸的可達性與時效性。二是合作設立海外貨站。積極推動“抱團出海”,逐步在非洲、東南亞、歐洲等區域多點布控、選址建立海外貨站,建設網絡布局完善、通關便捷高效、保障專業可靠的國際航空貨運轉運樞紐,實現“國際貨運航空公司+國際轉運中心+大型航空物流集成商+海外配送中心”四位一體的聯動運營。三是加快建設聯運樞紐。整合省內中歐班列、湘粵非鐵海聯運通道、西部陸海新通道等多條物流通道,利用長沙港和岳陽港合作聯運以及高速公路等優勢,實現貨物在綜保區內進口保稅和集貨后拼柜出海,構建省內五大通道協同聯動的開放格局。
(作者單位:長沙黃花綜合保稅區管理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