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老年髖部骨折患者應用不同治療方法對患者疼痛程度和髖關節功能的影響,并比較其并發癥發生情況。
方法 選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東莞市沙田醫院收治的老年髖部骨折患者60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0例)和觀察組(30例)。對照組患者接受空心加壓螺紋釘骨折內固定術治療,觀察組患者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均于術后隨訪10個月。比較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術前及術后不同時間點視覺模擬量表(VAS)疼痛評分、髖關節功能,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較對照組長,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術中出血量較對照組多,下床活動時間較對照組短;與術前比,術后1、3、6個月兩組患者VAS疼痛評分均逐漸降低,且觀察組更低;術后3、6、10個月兩組患者Harris髖關節功能量表(HHS)評分均逐漸升高,且觀察組更高;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均Plt;0.05)。結論 老年髖部骨折患者的治療中應用髖關節置換術有較好的治療效果,雖出血量增加,但可促進患者的術后康復,使患者早期恢復關節功能,減輕術后疼痛感,且并發癥較少。
【關鍵詞】髖部骨折 ; 全髖關節置換術 ; 空心加壓螺紋釘骨折內固定術 ; 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R6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3.24.0004.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3.24.002
髖部骨折在老年群體中發病率較高,老年髖部骨折大多為跌倒所致,由于老年人常伴有骨質疏松,低能量損傷即可造成髖部骨折,其發生率隨著我國社會人口老齡化的加重逐漸上升,加重了患者家庭和社會負擔[1]。老年髖部骨折患者因其年齡原因,患者抗應激能力弱,恢復能力較差,再加上合并基礎疾病,手術難度和風險也大幅度增加,因此為患者制定科學的治療方案對于保證手術順利進行和提高手術效果具有重要意義[2]。空心加壓螺紋釘骨折內固定術和全髖關節置換術都是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被應用于各類髖關節疾病的治療,安全性和有效性均較高,但均有各自的優勢和不足[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老年髖部骨折患者應用不同治療方法對患者疼痛程度和髖關節功能的影響,并比較其并發癥發生情況,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東莞市沙田醫院收治的老年髖部骨折患者60例,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30例)患者中基礎疾病:糖尿病2例,高血壓3例,冠心病1例;男、女患者分別為17、13例;年齡62~78歲,平均(69.44±5.65)歲。觀察組(30例)患者中基礎疾病:糖尿病2例,高血壓3例,冠心病2例;男、女患者分別為16、14例;年齡61~76歲,平均(68.50±5.67)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①符合《實用骨科學》 [4]中髖部骨折的診斷標準;②均為低能量損傷所致骨折;③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分級[5]在Ⅱ ~ Ⅲ級;④年齡在60歲以上。排除標準:①存在手術和麻醉禁忌證;②術前存在意識不清醒或認知障礙;③存在脊柱畸形;④陳舊性骨折、多發性骨折。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常規行骨牽引或下肢皮膚牽引,完善臨床檢查,積極治療合并癥。兩組患者麻醉方式均為腰硬聯合麻醉。對照組患者實施空心加壓螺紋釘骨折內固定術治療:麻醉起效后,通過高頻移動式手術X射線機(南京普愛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型號:PLX112B)對患者骨折部位進行閉合牽引復位,復位滿意后在髖部作4~6 cm切口,之后進行骨科導向器安裝,將第一根導針打入。操作過程中對患者的正前傾角進行糾正,確保骨干、導針二者平行,之后將第二根導針從導向器三角孔鉆入,從股骨轉子下方外側打入第三根導針,通過高頻移動式手術X射線機觀察導針長度和位置,確保合適。沿導針置入3枚長度適宜的空心加壓螺紋釘,擰緊后拔出導針,將導向器取出。通過高頻移動式手術X射線機對患者的情況進行觀察,滿意后進行傷口沖洗,關閉切口。
觀察組患者行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手術體位為健側臥位,髖關節后外側作切口,擴張筋膜間隙,充分顯露關節囊,將關節囊切開,充分暴露股骨頸,截骨處為小轉子上緣1~1.5 cm處,取出股骨頭,清理髖臼內組織和韌帶,以及關節軟骨到骨質表面的出血,選擇適合患者大小的人工臼杯,股骨頸截骨面顯露后擴髓,在髓腔中填入適量骨水泥,置入合適型號的髖臼假體,對假體進行按壓后將多余骨水泥清除。之后進行髖關節復位,高頻移動式手術
X射線機透視下對患者的情況進行觀察,確保無活動性出血,滿意后進行傷口沖洗,逐側將切口封閉。術后24 h給予兩組患者抗生素進行常規預防感染治療,并隨訪10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手術指標。對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進行記錄。②視覺模擬量表(VAS) [6]疼痛評分。評估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1、3、6個月VAS疼痛評分,總分10分,得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嚴重。③髖關節功能。分別在術前及術后3、6、10個月采用Harris髖關節功能量表(HHS) [7]評估。總分100分,分值越高患者恢復越好。④并發癥。術后統計兩組患者肺栓塞死亡、下肢深靜脈血栓、肺部感染、消化道癥狀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經S-W檢驗符合正態分布,以( x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時間點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SNK-q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較對照組長,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術中出血量較對照組多,下床活動時間較對照組短,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VAS疼痛評分比較 與術前比,術后1、3、6個月兩組患者VAS疼痛評分均逐漸降低,且觀察組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HHS評分比較 與術前比,術后3、6、10個月兩組患者HHS評分均逐漸提高,且觀察組更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4。
3 討論
髖部骨折發生后,如果固定不及時,不但會使患者骨折斷端異常活動加重,而且會使患者患肢肌肉、肢體神經血管發生繼發損傷,從而加重患者病情。對于老年髖部骨折患者的治療,手術治療方式的選擇原則主要是時間短、固定穩定和可滿足患者的早期功能鍛煉,同時也要對患者的骨折類型、健康狀況進行考慮。對于骨折患者術后恢復,術后活動時間是重要影響因素,術后活動時間早有利于幫助患者較早進行康復訓練,早期的康復訓練對于患者關節功能恢復具有重要意義[8]。
空心加壓螺紋釘骨折內固定術優點是手術難度較小,操作簡便,可快速、有效地緩解病情,但術后易出現股骨頭壞死和骨不愈合的情況,且由于患者術后恢復時間長,需長期臥床,也會導致壓瘡、肺部感染、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的發生,預后效果不佳。全髖關節置換術雖術中創傷較大,但術后患者患肢功能可迅速恢復到損傷前,患者臥床時間短,同時并發癥少、住院時間短,術后不會有股骨頭壞死發生風險,也不會出現延遲愈合和畸形愈合的情況。
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較對照組長,術中出血量較對照組多,下床活動時間較對照組短,VAS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HHS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對于老年髖部骨折患者中應用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可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患者術后可更早下床活動,有利于減輕患者疼痛,促進髖關節功能恢復。究其原因為,髖關節置換手術包括切開、切除、磨削、植入人工髖關節等步驟,手術操作難度較大且較為復雜和繁瑣。而空心加壓螺紋釘骨折內固定術則相對簡單,只需通過固定骨折部位,用螺紋釘將骨組織與內固定器連接起來即可,因此手術時間較短、術中出血量較少[9]。但全髖關節置換術實現了髖骨假體與髖臼的高度匹配,從而減少了關節假體間摩擦,減輕了患者術后磨損性疼痛,且相較于空心加壓螺紋釘骨折內固定術,全髖關節置換術術后不會有股骨頭壞死、延遲愈合和畸形愈合等情況,患者可更早下床活動,加快康復,疼痛也因此減輕。空心加壓螺紋釘骨折內固定術術后恢復時間長,且易發生股骨頭壞死和骨不愈合,因此術后髖關節功能改善效果一般,而髖關節置換術術后關節穩定性高,治療后患者術后可較早下床活動,盡早進行康復訓練,利于關節功能的恢復[10]。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其原因為,老年患者的骨質密度通常較低,骨折固定的穩定性是手術成功的關鍵,全髖關節置換術可修復髖關節的解剖結構,是一個較為穩定的骨折固定方式,能夠幫助更好地幫助患者恢復髖關節功能,從而減少術后并發癥。相比之下,空心加壓螺紋釘骨折內固定術可能會面臨骨折不穩定的風險,且由于手術方式較為保守,術后患者髖關節功能無法得到充分的恢復。在骨折愈合過程中,血液供應對于骨細胞的生長和修復至關重要,全髖關節置換術可以通過改善血液供應,提供更好的愈合環境,促進骨折愈合,從而減少術后并發癥。空心加壓螺紋釘骨折內固定術治療由于對骨骼解剖結構的破壞較大,術后骨折愈合后的髖關節功能難以得到充分恢復;另外,由于該術式骨折固定牢固,其髖關節在康復期間容易發生應力集中,也增加了術后并發癥的風險。全髖關節置換術在選擇人工關節時可以更好地匹配患者的骨質,避免人工關節與患者骨骼結構不匹配,因此對于老年患者的髖關節負擔較小,術后康復期更加平穩,這對于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供了保障[11]。
綜上,老年髖部骨折患者的治療中應用全髖關節置換術可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患者術后可更早下床活動,有利于減輕患者疼痛,促進患者術后關節功能恢復,且并發癥較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楊紅紅, 劉容容, 鹿洪秀. 髂筋膜阻滯對老年人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早期鎮痛及快速康復影響的研究進展[J]. 中國醫藥導報, 2023, 20(3): 55-58.
吳文棋, 鄧戀, 馬武華, 等. 不同麻醉方式對全髖關節置換術老年患者圍術期炎癥應激及免疫功能的影響[J]. 實用醫學雜志, 2023, 39(11): 1409-1415.
王小剛, 吳衛國, 朱云龍, 等.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與采用空心加壓螺紋釘內固定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效果比較[J]. 中國實用醫藥, 2017, 12(29): 18-20.
李茂華, 于國平, 周勇, 等. 實用骨科學[M]. 長春: 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6: 146-149.
王曉偉, 孫天勝, 張建政, 等. 美國麻醉醫師協會分級對老年髖部骨折患者預后的預測作用[J]. 中華創傷雜志, 2020, 36(1): 51-57.
孫志紅. 氟比洛芬酯聯合低分子肝素鈉治療對老年髖關節置換患者VAS評分及氧化應激反應的影響[J]. 實用醫學雜志, 2023, 39(13): 1693-1697.
彭科軍. 不同手術入路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對術后早期髖關節功能恢復及髖臼假體位置的影響分析[J]. 中國臨床醫生雜志, 2023, 51(2): 211-214.
杜斌, 陳本華.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和股骨頭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及并發癥觀察[J]. 貴州醫藥, 2023, 47(1): 81-82.
曹虹, 張楠楠, 晁愛軍, 等. 加速康復背景下老年髖部骨折患者圍手術期醫院感染的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21, 37(22): 1695-1702.
田偉超, 楊陽. 半髖和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比較[J]. 臨床骨科雜志, 2023, 26(1): 42-46.
鄭世成, 任敬, 鞏四海, 等. 空心釘內固定與全髖關節置換治療中老年移位型股骨頸骨折的臨床觀察[J]. 貴州醫藥, 2022, 46(12): 1935-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