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究對高齡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采取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PFNA)內固定聯合圍手術期護理干預的效果,以及對其炎癥反應、安全性的影響。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2年5月至2023年3月于東莞市橫瀝醫院就診的40例高齡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依據治療方式不同分兩組,各2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人工股骨頭置換術聯合圍手術期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采用PFNA內固定聯合圍手術期護理干預,兩組患者均于術后隨訪5個月。比較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24 h血清炎癥因子水平,術前及術后5個月髖關節Harris功能評分、Barthel指數(BI)評分,以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與術前比,術后24 h兩組患者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10(IL-10)水平均升高,但觀察組炎癥因子升高幅度較小;術后5個月兩組患者髖關節Harris功能評分、BI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更高;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均Plt;0.05)。結論 在高齡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中,應用PFNA內固定聯合圍手術期護理干預,可有效減輕術后炎癥反應,促進髖關節和日常活動能力恢復,并能夠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安全性較高。
【關鍵詞】高齡 ; 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 ; 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 ; 人工股骨頭置換術 ; 圍手術期護理 ; 炎癥反應
【中圖分類號】R6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3.24.0033.04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3.24.011
股骨粗隆間骨折指的是從股骨頸基底部到小粗隆水平以上的骨折,該病在老年人群中比較常見,多因骨質疏松癥引起,嚴重威脅老年患者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目前臨床對于該疾病多采取手術干預,內固定治療有利于患者早期活動,可降低髖內翻及死亡率。但由于高齡患者骨質疏松嚴重、內科基礎疾病較多,因此,對于手術方式的選擇仍存在爭議。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可快速緩解疼痛,利于患者早期下地負重,有效降低長期臥床并發癥發生,但其使用過程中存在手術創傷大、出血量大、軟組織破壞廣泛等不足。PFNA內固定治療高齡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效果理想,其設計更能夠符合解剖學及生物力學, 6°外展角便于自大轉子間置入,能夠實現骨折復位保證其穩定性,患者預后較好[1]。圍手術期護理作為現代化外科手術治療重要護理模式,基于患者手術需求為患者提供手術前、術中、術后針對性護理服務,能夠提升手術效果使術順利進行[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PFNA內固定聯合圍手術期護理對高齡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2年5月至2023年3月于東莞市橫瀝醫院就診的40例高齡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依據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兩組,各20例。對照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13、7例;年齡81~98歲,平均(86.22±2.08)歲;骨折原因:高處跌落7例,交通事故6例,摔倒7例。觀察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12、8例;年齡81~95歲,平均(86.23±2.10歲)歲;骨折原因:高處跌落6例,交通事故7例,摔倒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實用骨科學(第4版)》 [3]中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診斷標準;②具備手術指征;③年齡gt;80歲;④單側骨折。排除標準:①凝血功能障礙;②嚴重臟器器質性損傷;③開放性、病理性骨折;④臨床資料不完整。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訂的《赫爾辛基宣言》中的相關要求。
1.2 手術與護理方法
1.2.1 手術方法 兩組患者均完善術前各項檢查,如血常規與尿常規,檢查血脂、血糖,消除手術禁忌證。術前6 h禁食,2 h禁水,進行肺部功能的訓練,同時要協助患者排痰,在內科治療3~7 d后為患者實施手術。對照組患者實施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給予腰 - 硬聯合麻醉,取患者健側臥位,以髖關節外側為入口,切開患者的關節囊,讓患者的骨折部位和股骨頭露出,在人體股骨頸截骨處拔除股骨頭,并將患者的小粗隆骨折復位,在患者的股骨近端進行擴髓術,放置生物型假體,將其前傾15°并配合轉動中心,確定患者股骨頸的長度,復位后,使用克氏針對患者的大粗隆骨折,沖洗關節腔,置管,縫合切口。觀察組患者實施PFNA內固定治療:進行腰 - 硬聯合麻醉,取患者仰臥位,使患者仰臥在骨科牽引床,利用軟枕,將患者患側的臀部進行高墊,輔助C形臂X線機(南京普愛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型號:PLX112B),通過透視實現牽引復位治療,保持患肢長度、頸干角及前傾角恢復正常,稍內收患肢。在患者大粗隆頂點上方5 cm位置,進行切口,控制切口長度3~5 cm,保證切口呈現外側縱行,將肌層鈍性分離。從患者大粗隆頂點外側,將導針置入。利用C形臂X線機輔助透視,確定其進入股骨髓腔內部。利用空心鉆頭進行髓腔擴髓處理,沿著導針將主釘置入,隨后將導針拔出,在C形臂X線機透視輔助下進行主釘位置調整。利用瞄準器,將導針置入股骨頸中心偏下位置,其側位應位于股骨頸正中,控制其深度在關節面下5~10 cm。對螺旋刀片的長度進行測定,擴孔股骨外側皮質,沿著導針將螺旋刀片利用錘擊的方式置入股骨頭內部,進行刀片順時針鎖定,結合患者病情實施遠端定釘,在近端將尾帽擰入。術畢,需擦拭患者血跡,進行傷口縫合包扎,為避免患者術后感染,積極為患者實施抗感染處理,確認無異常后由專人護送回病房。對兩組患者進行為期5個月的隨訪觀察。
1.2.2 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圍手術期護理:①術前護理。術前需要指導患者保持臥床休息,定期輔助患者翻身,為患者拍背促排痰,同時密切觀察患者骶尾部、大粗隆部位是否存在皮膚紅腫及壓瘡情況,保證患者皮膚干燥,必要情況下使用海綿床墊。②術中護理。由于患者年齡較高,手術耐受性不強,術中需要密切觀察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如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同時由于手術時間長,需要作好患者保暖工作,作好輸液的預加熱處理,為患者使用復溫毯。護理人員需要作好醫護的配合,傳遞手術器械,確保手術順利進行,完成手術后檢查手術用品數量,防止不良情況發生。③術后護理。體征監測:對患者進行12~48 h的心電監護,每1 h對患者的血壓、呼吸、心率等各項數據進行觀察,在患者心率偏高或偏低的情況下,調整頻率為15~30 min觀察1次,發現患者有體溫升高、心率加快等癥狀,及時報告醫師。早期活動:術后麻醉清醒后,護士開始教患者做踝關節跖屈、背伸等動作,術后第1天開始做抬臀的練習,讓患者做深呼吸、吹氣球的訓練,指導患者做關節松動和直腿抬高的訓練。并發癥的預防:護理人員要注意觀察患者皮膚的溫度、顏色等情況,在手術后的6 h,要對患者進行呼吸鍛煉,并幫助患者排痰,護士要定期幫患者翻身,并在患者的腳后跟貼上壓瘡貼,避免患者的足踝部位壓瘡。
1.3 觀察指標 ①炎癥因子。分別于術前及術后24 h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4 mL,離心(3 000 r/min,10 min),取血清,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測定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10(IL-10)水平。②髖關節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依據髖關節Harris功能評分[4]評定患者術前及術后5個月髖關節功能,包括功能、疼痛、下肢畸形及髖關節活動范圍,滿分為100分,分數越高患者髖關節功能恢復越好;使用Barthel指數(BI) [5]評估患者術前及術后5個月日常生活能力,滿分100分,分數越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③并發癥。統計兩組患者隨訪期間肺部感染、深靜脈血栓、尿路感染的發生情況。④典型病例分析。選取各組典型病例,對比分析患者術前與術后2個月影像學圖片特征。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6.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經S-W法檢驗證實符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以( x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術前術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與術前比,術后24 h兩組炎癥因子均升高,但觀察組炎癥因子升高幅度較小,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髖關節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 與術前比,術后5個月兩組患者髖關節Harris功能評分、BI評分均升高,觀察組更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3。
2.4 典型病例分析 ①患者男性,87歲,因“摔傷致右側髖部疼痛伴活動受限5 h”入院,經X線診斷:右側股骨粗隆間骨折。為患者實施人工股骨頭置換術,術前X射線片見圖1-A。術后2個月X射線片顯示,右側骨折斷端對位對線良好,髖臼杯位置未見改變,見圖1-B。②患者女性,88歲,因“1 d前不慎跌倒后出現右髖部疼痛伴活動受限”入院,經X線診斷:右股骨粗隆間骨折,骨折斷端分離移位,受傷后72 h內行PFNA。術前髖關節X射線片見圖2-A。術后2個月復查,X射線片顯示,骨折斷端對位對線良好,可見螺旋刀片、主針(釘)、鎖定在位,斷端對位對線可,余未見明顯異常,關節關系可,見圖2-B。
3 討論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一種常見的非直接(弱)力損傷,多為滑落造成。隨著患者年齡的增長,骨脆性增加,易受到外力影響造成骨折,骨折發生后患者會存在明顯的疼痛,且四肢行為受限。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可以緩解髖關節疼痛和不適,改善高齡患者的生活質量,而且還能夠消除患者關節僵硬情況,但是該種手術方式存在手術失誤、出血、感染等風險,且高齡患者對其耐受性低。
隨著髓內固定技術的發展,PFNA內固定在臨床應用越來越廣泛,PFNA在生物力學方面更加合理,操作簡單,固定牢固,屬于一種微創手術,具有出血少、術后髖關節功能評分高等優勢;PFNA內固定治療能夠利用鎖螺釘同時鎖定、實現內固定的穩定性,能夠更好地恢復股骨血運,使其關節功能恢復更快,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創傷大,因此髖關節和日常活動能力恢復需要較長時間[6]。同時,為患者實施圍術期護理,給予患者術前咳痰護理、防壓瘡護理及翻身護理;術中給予患者病情監測,體溫護理,并發癥預防護理,術后結合患者情況給予康復指導,能夠從整體上提升手術效果[7]。通過分析兩組髖關節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情況發現,與術前比,術后5個月兩組患者髖關節Harris功能評分、BI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說明在高齡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中,應用PFNA內固定聯合圍手術期護理干預,可促進髖關節和日常活動能力恢復。
TNF-α、IL-6、IL-10為典型炎癥細胞因子,正常機體其含量相對較少,當機體受到損傷后,炎癥因子水平會迅速增加。主要是因為當患者出現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后,受到病理刺激,免疫系統啟動防御機制,免疫系統會激活釋放炎癥因子,造成其表達水平提升[8]。通過觀察兩組術前、術后炎癥因子發現,與術前比,術后24 h兩組炎癥因子均升高,但觀察組炎癥因子升高幅度較小,提示在高齡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中,應用PFNA內固定聯合圍手術期護理干預,可減輕炎癥應激反應。分析其原因,高齡患者在經過創傷性手術后,通常會由于機體損傷及感染或者其他刺激導致機體炎癥水平增加,PNFA內固定屬于微創手術,具有切口小、創傷小、手術時間短等優點,術后患肢便可自主活動,與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相比患者術后耐受性高,其發生感染的風險較低,因此炎癥水平相對較低[9]。在手術治療的同時實施圍手術期的護理干預,能夠做好術前、術中、術后防感染措施,使患者術后傷口快速愈合,減少其紅腫、發熱情況,降低患者機體炎癥反應[10]。
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手術創傷大、出血量大、軟組織破壞廣泛,加之高齡患者術后長時間臥床,易出現多種并發癥,如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且患者術后短期內無法進行肢體運動,也易出現深靜脈血栓情況。而PFNA內固定治療中利用導針穿過骨折部位,再將特制的鎖定鋼板穿過導針,并將其打入骨折部位,從而達到較好的固定效果,這一過程對患者機體創傷小,骨折復位理想的情況下患者能夠在1周左右下床,不需要長時間臥床,患者機體抗感染能力更高,安全性更高[11]。配合圍手術期護理干預,能夠保證手術的順利性,減少患者手術過程中并發癥發生率,通過術后康復護理能夠有效恢復患者關節功能,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12]。因此,分析兩組安全性發現,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更低,提示在高齡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中,應用PFNA內固定聯合圍手術期護理干預,安全性較高。
綜上,在高齡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的治療中,應用PFNA內固定聯合圍手術期護理干預,可抑制炎癥反應,促進髖關節和日常活動能力恢復,并能夠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安全性較高。但本研究納入樣本數量較少、隨訪周期較短,因此仍需進一步開展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朱永峰, 胡南松, 呂偉勝. 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效果分析[J]. 中國藥物與臨床, 2019, 19(2): 262-263.
霍麗萍. 關于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治療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的圍手術期護理[J].中國藥物與臨床, 2020, 20(1): 160-162.
胥少汀, 葛寶豐, 徐印坎. 實用骨科學[M]. 4版. 北京: 人民軍醫出版社, 2012: 950-951.
彭福強, 邱志杰, 曾衛平. 動力髖螺釘與股骨近端髓內釘治療老年股骨近端骨折臨床療效Harris評分及預后生活質量的影響[J]. 河北醫學, 2016, 22(11): 1777-1779.
薛春麗, 葉菁, 王燕. 個體化康復訓練聯合視頻教育對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術后恢復的影響[J]. 臨床心身疾病雜志, 2021, 27(1): 140-142.
張軒軒, 李寶豐, 章瑩, 等. 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與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Meta分析[J]. 實用醫學雜志, 2019, 35(6): 903-907.
王靜, 翟玲玲. 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術后護理Connor-Davidson心理彈性量表評分與其生活質量的相關性研究[J]. 山西醫藥雜志, 2023, 52(5): 393-396.
聶治軍, 常彥海. 加長柄人工股骨頭置換術與PFNA內固定治療高齡不穩定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比較研究[J]. 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17, 32(3): 248-251.
黃紹東, 韋瑋, 盧顯威, 等. PFNA近端鎖定板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對高齡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圍術期指標髖功能恢復及下肢靜脈血栓的影響[J]. 河北醫學, 2019, 25(2): 241-245.
劉俊國, 劉艷輝, 國義民, 等. PFNA治療高齡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的圍手術期護理[J]. 河北醫學, 2014, 20(12): 2120-2121.
單海龍. 加長柄人工股骨頭置換術與PFNA內固定治療高齡不穩定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效果觀察[J]. 白求恩醫學雜志, 2020, 18(2): 139-140.
韓璟. 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高齡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護理分析[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6, 10(3): 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