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分析頜骨囊腫患者應用開窗減壓術與頜骨囊腫刮治術的治療效果,為提升該疾病的臨床治療效果提供依據。方法 回顧性分析常州市口腔醫院2019年12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頜骨囊腫42例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手術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21例)與觀察組(21例)。術后均對兩組患者進行為期12個月的隨訪。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指標,術后3、6、12個月囊腫體積縮小量,術后2 h及術后12 h血清指標,以及隨訪期間疾病復發與并發癥的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與傷口愈合時間均較對照組更短,術中出血量較對照組更低;與術后3個月比,兩組患者術后6、12個月囊腫體積縮小量呈上升趨勢,且觀察組術后3、6、12個月囊腫體積縮小量均大于對照組;與術后2 h比,術后12 h兩組患者血清β內啡肽(β-EP)水平降低,血清可溶性細胞黏附分子-1(sICAM-1)、前列腺素E2(PGE2)、P物質(SP)水平均升高;且與對照組比,觀察組血清β-EP水平更高,血清sICAM-1、PGE2、SP水平均更低;與對照組比,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更低(均Plt;0.05);兩組患者復發率組間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結論 與頜骨囊腫刮治術相比,開窗減壓術不僅手術時間更短,患者術中出血量也更少,傷口愈合時間縮短,且能夠促進囊腫縮小,減輕患者疼痛程度,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低,復發少,患者遠期預后佳。
【關鍵詞】頜骨囊腫 ; 開窗減壓術 ; 頜骨囊腫刮治術 ; 囊性病變
【中圖分類號】R78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3.24.0064.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3.24.020
頜骨囊腫是指在頜骨發生的一種囊性病變,是由于牙齒的根尖受到牙髓神經感染,從而導致頜骨發生破壞性的病變,該病早期并無明顯癥狀,但囊腫會隨著病情的發展而增大,若未及時得到治療,則易引起面部畸形及局部并發癥等現象。頜骨囊腫刮治術是常用治療頜骨囊腫的手術方式,該術式雖能有效清除囊腫,但會損傷頜骨鄰近組織,且增加并發癥的發生風險,從而對患者術后傷口快速愈合造成影響[1]。而開窗減壓術屬于一種新型的術式,該術式具有對患者損傷較小、操作簡便等優勢,其能對頜骨形態和完整性最大限度進行保留,因此近年來被逐漸應用于臨床對頜骨囊腫患者的治療中[2]。基于此,本研究旨分析頜骨囊腫患者使用開窗減壓術與頜骨囊腫刮治術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常州市口腔醫院2019年
12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頜骨囊腫42例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手術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21例)與觀察組(21例)。對照組患者中年齡31~60歲,平均(45.87±4.63)歲;男性13例,女性8例;上頜囊腫患者10例,下頜囊腫患者11例;多囊型囊腫14例,單囊型囊腫7例。觀察組患者中年齡30~61歲,平均(45.76±4.65)歲;男性12例,女性9例;上頜囊腫患者9例,下頜囊腫患者
12例;多囊型囊腫13例,單囊型囊腫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參照《開窗治療頜骨囊性病變的專家共識》 [3]中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就診前未接受其他治療;③符合本研究手術指征;④無凝血功能障礙或血液系統疾病。排除標準:①存在頜面部手術、外傷史;②嚴重肝、腎等臟器功能障礙;③伴有頜面部畸形或占位性病變;④合并惡性腫瘤。本研究經常州市口腔醫院的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手術方法 兩組患者術前均進行根管治療及全口潔治。對照組患者以頜骨囊腫刮治術治療,入室后對患者進行全麻鼻插管并消毒,將牙齦黏骨膜瓣沿骨膜下向前庭溝處鈍性分離并全層翻開,完全暴露出來囊腫,吸盡囊液,充分刮除掉囊壁上的殘留組織后,送檢。刮除結束后,對囊腔進行修整直到光滑,止血充分后,對骨腔創面進行來回沖洗,將碘伏凡士林紗條置入骨腔內進行引流。對切口進行縫合,術畢。觀察組患者以開窗減壓術治療,患者取仰臥位,對患者進行全麻鼻插管并消毒,在患者囊腫骨質最薄弱部位作一切口,將黏骨膜沿囊腫外側骨膜下鈍性分離并全層翻開,將骨面暴露出來,將部分吸收變薄骨質通過手術工具進行剔除,形成一個1.5 cm×1.5 cm的小骨窗,將囊腫暴露出來,并沖洗吸凈囊腔內容物,貫通口腔和囊腫腔,縫合口腔黏膜和囊壁,隨后進行引流,術畢。兩組患者術后均需每日使用漱口液進行漱口,并使用抗生素治療,進行為期12個月的隨訪。
1.3 觀察指標 ①手術指標。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傷口愈合時間。②囊腫體積縮小量。分別在術前及術后3、6、12個月使用錐形束CT(CBCT)影像學技術對兩組患者囊腫體積縮小情況進行觀察,重復測定
3次,取平均值,囊腔體積減少量=[(術前囊腫體積-術后囊腫體積)/術前囊腫體積]×100%。③血清指標。分別在術后2、12 h,抽取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4 mL,待血液凝固后,離心(3 000 r/min,10 min),取得血清,使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β內啡肽(β-EP)、可溶性細胞黏附分子-1(sICAM-1)、前列腺素E2(PGE2)、 P物質(SP)水平。④并發癥總發生率及復發率。對兩組創腔感染、洞腔性骨缺損、下唇麻木、牙根缺損等并發癥發生率進行統計,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復發情況。兩組患者術后12個月均重新拍攝CBCT,觀察患者囊腫體積,如果患者囊腫體積與術前比較無差異或增加則說明患者術后復發。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經S-W檢驗證實符合正態分布,用( x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術后2 h與術后12 h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與傷口愈合時間均更短,術中出血量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囊腫體積縮小量比較 相較于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術后6、12個月囊腫體積縮小量呈上升趨勢,且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術后3、6、12個月囊腫體積縮小量均更大,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血清指標比較 相較于術后2 h,術后12 h兩組患者血清β-EP水平均降低,血清PGE2、 sICAM-1、 SP水平均升高;且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sICAM-1、PGE2、 SP均更低,血清β-EP水平更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及復發率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兩組患者復發率組間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見表4。
3 討論
頜骨囊腫屬于口腔科多見的面部囊腫疾病的一種,頜骨囊腫刮治術在臨床應用較廣,但該手術過程會存在不能徹底刮治的弊端,且操作過程中會極易頜骨周圍牙齒、組織等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從而使神經損傷及感染的發生率增加,因此該術式在臨床實際應用過程中具有一定限制[4]。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與傷口愈合時間更短,術中出血量更低,提示相較于頜骨囊腫刮治術,開窗減壓術不僅可以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更有利于患者傷口愈合。分析原因可能是,頜骨囊腫刮治術手術創傷較大,頜骨內可遺留無效腔,術后恢復速度慢,開窗減壓術在術中通過形成開窗狀態,手術創傷較小,微創優勢明顯,且術后會連接口腔、囊腔,并對囊內容物進行有效清除,手術時間短的同時最大程度保留頜骨的功能及外形[5]。
本研究結果中,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術后3、6、12個月囊腫體積縮小量均更大,說明開窗減壓術可促進囊腫縮小,究其原因可能是開窗減壓術過程中流出囊腫內液體是通過減輕囊腔內壓力實現的,最終形成新骨的一種術式,其治療目的是將囊腔縮小,使頜骨外形恢復。而因頜面部因解剖部位的特殊性,頜骨囊腫刮治術術中易損傷下牙槽神經血管束、頦神經等結構,引起術后出血與麻木[6]。
血清β-EP使機體自然產生的一種阿片類活性物質,在疼痛的感覺傳遞和鎮痛機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具有止痛的作用;血清sICAM-1能破壞纖維組織,誘導炎癥反應,當患者處于炎癥反應時,其水平會升高;血清PGE2是炎癥致痛因子的一種,與牙周疾病的發展及發生關系密切,其水平隨著患者病情發展而升高;血清SP能介導炎癥反應,當患者發病時,其水平呈上升狀態[7]。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治療后12 h觀察組患者血清β-EP更高,血清sICAM-1、PGE2、SP水平均更低,表示相較于頜骨囊腫刮治術,開窗減壓術能有效減輕疼痛,患者機體致痛因子水平更低。由于口腔頜面部位置特殊,血供豐富,外科手術均會使患者產生一定的應激反應,其中頜骨囊腫刮治術對患者創傷較大,出血量也較大,因此易導致患者發生感染,且還會使病灶鄰近的牙齒受到損傷,甚至嚴重損傷血管神經導致患者下唇麻木;而與頜骨囊腫刮治術相比較,開窗減壓術微創優勢明顯,在術中通過形成開窗狀態,完全對囊腔里的囊液進行吸收并沖洗干凈,使囊腔變小,維持囊腔內外壓力,有利于術后制作塞制器沖洗,使頜骨功能及外行恢復,從而對患者口腔內神經、血管損傷更小,使機體受到的刺激也更少[8-9]。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更低。可能是頜面部解剖部位因神經和血管分布較密集而具有特殊性,開窗減壓術過程中是通過開窗打開局部骨質和囊壁,對囊液進行引流,并不會損傷到下牙槽神經血管束、鼻腭神經血管束、頦神經、眶下神經血管束等,從而降低患者術后下唇麻木,創腔感染等并發癥發生風險[10-11]。本研究中,兩組患者復發率經比較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能是因為本研究選取例數過少,這與金嵐等[12]研究結果相似。
綜上,相較于頜骨囊腫刮治術,開窗減壓術應用于頜骨囊腫患者中,不僅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傷口愈合時間短,且能夠促進囊腫縮小,減輕患者疼痛程度,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低,復發少,遠期預后佳,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陳軒, 支強, 費亦凡, 等. 引導骨再生技術聯合頜骨囊腫刮治術治療牙源性頜骨囊腫的臨床療效觀察[J]. 廣西醫學, 2021, 43(20): 2389-2392, 2396.
高麗梅, 劉璐, 崔麥芹, 等. 開窗減壓術聯合囊腫塞治療青少年大型下頜骨囊腫的臨床研究[J]. 現代口腔醫學雜志, 2021, 35(1): 23-25, 36.
陶謙, 何悅, 劉冰, 等. 開窗治療頜骨囊性病變的專家共識[J]. 口腔疾病防治, 2020, 28(2): 69-72.
馬振, 王一名, 薛洋, 等. 黏骨膜 - 骨瓣術和傳統刮治術治療頜骨囊腫對比研究[J]. 實用口腔醫學雜志, 2023, 39(1): 57-63.
劉效文, 陳旭兵, 柳兆剛, 等. 開窗減壓術與頜骨囊腫刮治術治療頜骨囊腫的比較[J]. 安徽醫學, 2023, 44(7): 809-812.
蔣松陽. 開窗減壓術與頜骨囊腫刮治術治療頜骨囊腫的效果分析[J]. 河南外科學雜志, 2019, 25(6): 63-64.
曾賓華, 陳家財, 羅艷榮, 等. 開窗減壓術與頜骨囊腫刮治術治療頜骨囊腫的療效比較及對術后血清疼痛介質的影響[J].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22, 22(8): 1498-1501, 1523.
王鵬程, 陳春暉, 童熹, 等. β-TCP植入與口腔修復膜覆蓋治療對頜骨囊腫術后骨缺損的修復效果分析[J]. 口腔醫學研究, 2021, 37(3): 260-263.
安傳斌, 王增龍, 李燕, 等. 頜骨囊腫患者開窗減壓術治療對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疼痛的影響[J]. 國際醫藥衛生導報, 2020, 26(3): 344-347.
周根祥, 王忠華, 高明華, 等. 刮治術和開窗術治療牙源性頜骨囊腫的臨床療效分析[J]. 中華全科醫學, 2022, 20(11): 1845-1847, 1892.
樊澤宇, 王澤正, 張磊, 等. 開窗減壓術聯合Ⅱ期手術治療頜骨成釉細胞瘤的療效分析: 臨床回顧性研究[J]. 口腔醫學, 2021, 41(12): 1104-1110.
金嵐, 趙文妍, 阮妍, 等. 開窗減壓術治療頜骨囊腫的臨床價值[J]. 中華全科醫學, 2021, 19(11): 1851-1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