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超短波聯合雙氯芬酸二乙胺對腦卒中偏癱肩痛患者主動肩關節活動度、疼痛程度、生活質量的影響,為臨床治療腦卒中后偏癱肩痛提供治療依據。方法 選取廣東省工傷康復醫院2022年2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50例腦卒中偏癱肩痛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康復治療+雙氯芬酸二乙胺乳膠劑治療)和干預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超短波治療),各25例。兩組患者均治療3周。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1、3周后疼痛程度,治療前和治療3周后主動肩關節活動度和生活質量評分。結果 與治療前比,治療1、3周后兩組患者視覺模擬量表(VAS)疼痛評分均降低,且治療1、3周后干預組均低于對照組;與治療前比,治療3周后兩組患者主動肩關節活動度均升高,且干預組高于對照組;與治療前比,治療3周后兩組患者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升高,且干預組高于對照組(均Plt;0.05)。結論 超短波聯合雙氯芬酸二乙胺治療能加快腦卒中偏癱肩痛患者肩關節功能恢復,緩解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超短波 ; 雙氯芬酸二乙胺 ; 腦卒中偏癱肩痛 ; 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74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3.24.0076.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3.24.024
腦卒中后遺癥在老年人中屬于較為常見的一種病癥,該疾病主要是由于神經功能損害導致的,卒中后偏癱對人體的危害較大,會導致肢體運動功能障礙、言語認知功能障礙,對患者的日常生活產生不良影響。腦卒中后肩痛有可能是肩關節脫位或者是半脫位引起,大多數考慮是由于偏癱后長時間不活動,肩關節周圍肌群肌肉張力低下并伴有損傷,患者可以發生脫位,通常表現為活動時疼痛,不活動時可能不會發生疼痛或者疼痛減輕,患者易反復出現脫位的現象。患者需要接受康復治療,緩解疼痛并恢復肩關節周圍肌群的功能,康復治療屬于康復醫學范疇,是通過有組織有計劃地實施訓練以達到恢復關節活動能力的目的,但康復治療時間長,患者依從性不佳[1]。雙氯芬酸二乙胺是一種經皮吸收的外用非類固醇消炎鎮痛藥,其作用是通過局部涂抹消除局部疼痛,但療效并不甚理想,且長期使用患者可出現皮疹、局部瘙癢、皮膚發紅等不良反應[2]。超短波治療儀的治療原理為,在高頻電場作用下,肩關節內組織分子和離子振動并互相摩擦發生熱效應,從而致使整個肩關節的血液循環改善,有利于增加組織營養,加速炎癥產物和水腫的消散;且超短波能量能促進雙氯芬酸二乙胺經皮吸收,從而加強藥效[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超短波聯合雙氯芬酸二乙胺在腦卒中偏癱肩痛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廣東省工傷康復醫院2022年2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50例腦卒中偏癱肩痛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25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9例;病程18~50 d,平均(40.12±2.29) d;年齡43~78歲,平均(58.96±3.21)歲。干預組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病程14~43 d,平均(40.04±2.33) d;年齡43~77歲,平均(58.87±3.1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 [4]中腦卒中的診斷標準;②首次腦卒中偏癱;③偏癱側肩痛;④既往無肩周炎史;⑤認知功能無障礙,能較好配合。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②治療部位出血傾向;③合并活動性肺結核;④妊娠婦女。廣東省工傷康復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本研究的實施,且患者家屬均對本研究內容有詳細的了解,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康復治療+雙氯芬酸二乙胺治療,康復治療:①主動/輔助下主動運動:A.坐位,雙上肢Bobath握手,手放在前面的大球上,前傾,前后推拉球;B.推拉磨砂板施行盂肱關節的屈伸及收展;C.患者雙上肢呈Bobath握手,進行雙側上肢上舉運動,但肩前屈不超過90°。②被動活動肩胛骨:A.治療師一手托住患側上肢使其保持外展外旋,另一手放在肩胛骨內緣下角,朝前、外、上活動患側肩胛骨,充分前伸直至運動時感覺無阻力;B.放松訓練:治療師重點對患側的胸大肌、胸小肌、肩胛下肌和背闊肌等肩胛骨周圍肌群進行牽伸和痛點按壓與擠壓刺激,進而保障肩關節周圍肌肉的協調性,10~15 min/次,2次/d,共治療3周。依據痛處面積大小,采用適量雙氯芬酸二乙胺乳膠劑(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0291,規格:20 g∶0.2 g),輕輕揉搓,使本品滲透皮膚,3~4次/d,治療3周。
干預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超短波治療,采用超短波治療儀(汕頭市醫用設備廠有限公司,型號:DL-C-B Ⅱ),設置超短波頻率為12 MHz,最大輸出功率為80 W,波長為7.37 m,電極板2個,15 cm×20 cm。患者取仰臥位,以大號電極于患側肩關節對置,距離皮膚4 cm,微熱量,并用大毛巾等物遮蓋在探頭上,避免紅光外泄,20 min/次,1次/d,總計治療3周。
1.3 觀察指標 ①疼痛程度。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1、3周后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AS) [5]疼痛評分進行評估,分值范圍0~10分,得分愈高代表疼痛愈強烈。②主動肩關節活動度,治療前和治療3周后采用量角器測定患者的肩關節外展、前屈、后伸的主動關節活動度情況并進行對比。③生活質量。治療前和治療3周后采用簡明健康調查簡表(SF-36) [6]評分對比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包括社會功能、軀體功能、生理職能、生理功能、總體健康等指標5項,滿分均為100分,分值愈高說明生活質量愈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均使用S-W法檢驗證實服從正態分布,以( x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多時間點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SNK-q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VAS疼痛評分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1、3周后兩組患者VAS疼痛評分均降低,且治療1、3周后干預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主動肩關節活動度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3周后兩組患者肩關節外展、前屈、后伸等主動肩關節活動度均升高,且干預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3周后兩組患者社會功能、軀體功能、生理職能、生理功能、總體健康等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升高,且干預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3 討論
腦卒中是指腦血管疾病引發的局灶性腦功能障礙,中老年屬于高危人群。腦卒中患者腦組織局部供血動脈血流異常,出現缺血和缺氧情況,進而導致腦組織壞死,引發患者神經功能缺損,從而出現偏癱癥狀,降低肢體的運動功能,且患者長時間臥床會導致肢體相關神經功能出現減退,導致患者肌肉纖維變細、肌肉體積縮小,關節的相關活動功能受限,嚴重影響患者生命質量[7]。肩關節疼痛屬于偏癱患者一種常見癥狀,可能與以下原因有關:①肩關節周圍的肌肉痙攣,患者上肢發生偏癱后可出現肌張力的提高,致使肩關節周圍的肌肉出現痙攣,患者上肢痙攣屈曲,在活動肩關節時,可發生痙攣性疼痛。②局部的軟組織病變,由于偏癱側活動不便,患者偏癱側的上肢活動減少,造成肩關節出現粘連性的關節囊炎,進而引起肩關節疼痛的癥狀,患者需要及時治療,防止病情加重[8]。
腦卒中后多采用康復治療以促進肢體功能康復,康復鍛煉可增加患肢活動范圍、牽拉攣縮組織,減輕肌痙攣、防止肌肉萎縮,同時通過患側大腦皮質的輸入刺激,維持和調節皮質對外周的“中樞功能”,來改善肩關節活動功能,但有些患者康復鍛煉不規范、不科學,且依從性不佳,導致效果不甚理想[9-10]。雙氯芬酸二乙胺乳膠劑屬于經皮膚吸收的外用非甾體抗炎鎮痛藥,其主要成分是雙氯芬酸鈉,不僅抑制環氧合酶外活性,還能抑制脂肪氧化酶,具有較強的抗血小板凝聚和止痛作用,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患側肢肌肉痙攣,減輕炎癥,但是雙氯芬酸二乙胺乳膠劑治療效果欠佳,且長期使用可造成皮膚發紅,瘙癢難耐,或者過敏性皮炎等癥狀[11]。
超短波作為常用的物理因子治療方法,能發生溫熱、理化及機械效應,具有無興奮神經肌肉作用、人體組織電阻率低,能使電流暢通無阻深入入到人體內臟、骨組織,熱作用能促使局部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有助于炎癥的吸收與消散,消除腫脹,增加組織營養,促進致痛物質的排出,起到止痛的作用;此外,超短波治療還能促進神經興奮性降低,影響痛覺沖動傳導,減輕患者疼痛程度[12]。本研究結果顯示,與治療前比,治療1、3周后兩組患者VAS疼痛評分均降低,且治療1、3周后干預組低于對照組;與治療前比,治療3周后兩組患者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升高,且干預組高于對照組,表明超短波聯合雙氯芬酸二乙胺治療切實有效,能有效改善患者肩關節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腦卒中發病早期,中樞神經細胞受損,神經傳導通路障礙或者中斷,大腦失去對肢體的支配控制,大多患者偏癱側肌肉的肌力、感覺等減退,肩關節活動度不佳[13]。本研究中,與治療前比,治療3周后兩組患者肩關節外展、前屈、后伸等主動肩關節活動度均升高,且干預組高于對照組,表明超短波聯合雙氯芬酸二乙胺治療能夠改善患者肩關節功能。分析其原因為,超短波治療中產生的高頻電磁場能夠消腫止痛,更好地緩解局部軟組織腫脹、粘連,降低神經敏感性,緩解痙攣,還可直接刺激局部肌肉,促進患者肌腱恢復,提高肩關節活動能力[14]。
綜上,超短波聯合雙氯芬酸二乙胺治療能加快腦卒中偏癱肩痛患者肩關節功能恢復,緩解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張海遠, 王倩, 劉超. 超聲引導下肩關節腔內注射聯合康復治療偏癱后肩痛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 2019, 41(1): 53-55.
董曉瓊, 馮玲. 雙氯芬酸二乙胺乳膠劑超聲波透入治療腦卒中后肩痛效果觀察[J]. 中國鄉村醫藥, 2018, 25(17): 3-4.
李素菊. “半導體激光+超短波”治療腦卒中偏癱肩痛的療效觀察[J]. 中國實用醫藥, 2015, 10(17): 254-255.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 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J]. 中華神經科雜志, 2018, 51(9): 666-682.
嚴廣斌. 視覺模擬評分法[J/CD]. 中華關節外科雜志( 電子版 ), 2014, 8(2): 273.
陳宇嵐, 陸興華, 史庭璋, 等. ICF理念下的作業訓練對老年腦卒中偏癱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質量的影響[J]. 老年醫學與保健, 2016, 22(3): 159-160, 164.
趙青青, 劉先瑩, 李紅, 等. 腦卒中偏癱患者患側和健側上肢關節的等速肌力特征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23, 38(11): 1558-1565.
羅方, 潘素琴, 逢錦熙, 等. 中醫藥治療腦卒中后偏癱肩痛新進展[J]. 江西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6, 28(2): 110-112, 121.
張磊, 張靜莎. 中醫針灸聯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偏癱的研究進展[J]. 內蒙古中醫藥, 2022, 41(5): 148-149.
賈菠蘿, 曹蓉, 蔣學永. 中頻電療聯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偏癱肩關節半脫位的效果分析[J]. 中國社區醫師, 2023, 39(27): 59-61.
李永紅, 蘇鳳哲, 汪薌, 等. 鈹針配合經絡診察治療中風后肩痛臨床觀察[J]. 中醫臨床研究, 2018, 10(4): 16-18.
尹傲冉. 超短波治療結合運動療法對腦梗死偏癱的療效[J]. 臨床神經病學雜志, 2023, 36(1): 60-63.
楊小鳳, 王偉欽, 鐘金瑞. 基于臟腑經絡辨證針灸對中風偏癱后肩痛患者肩關節活動度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 內蒙古中醫藥, 2023, 42(1): 116-117.
王文紅. 超短波物理療法聯合康復護理對腦卒中肩手綜合征患者功能恢復及疼痛程度的影響[J]. 吉林醫學, 2023, 44(6): 1628-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