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教育領域,根據知識能否清晰傳達和有效轉移,將知識分為兩種主要類型: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顯性知識可以清晰表述并有效傳遞的知識,而隱性知識則不以明確的文字方式表達,但在教學活動中同樣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插圖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資源,在課堂教學中有助于加強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直觀視覺體驗和想象力,進而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創造力、語言組織能力以及思維表達能力。
初中語文教科書插圖中就蘊藏了大量的隱性知識,這些隱性知識是初中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大多數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偏向強調對教科書文字信息的講授,而忽視了對教科書插圖中隱性知識的挖掘與利用。為了優化初中語文教學的方法和途徑,本文以統編版七年級上、下兩冊語文教科書為例,對教科書插圖中的隱性知識進行分類分析和挖掘,并將對插圖中隱性知識的分析納入教學環節。插圖的有效運用有助于學生更系統地學習語文知識,以獲得更立體的學習體驗。總之,研究和應用初中語文教科書插圖中的隱性知識對于更有效地利用插圖進行語文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教科書插圖中隱性知識的統計分析與發掘
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教科書插圖可以被劃分為多個類別,北京師范大學劉淼等根據插圖內容將其分為人物、自然風景、物象、故事情節和指示相關的幾類插圖,即人物插圖、景物插圖、物品插圖、故事場景圖和示意圖。[1]人插圖主要呈現人物的畫像,例如文章作者的肖像或文中其他人物的肖像。這種插圖以最直觀的方式展示人物的外貌、動作和神態,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特點和深入理解文本。物品插圖則以實物為主要呈現對象,通常以真實的照片展示具體實物。這類插圖使教科書更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景物插圖以自然景物和景象為主,為教材文字內容營造美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審美意識,提升學生審美鑒賞能力。故事場景圖呈現了圍繞文本內容的故事情節或情境,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感受故事的情感和情節發展。示意圖則用于指示事物之間的關系,通常采用圖標或圖表的形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概念與事物之間的聯系。本文根據劉淼等的插圖內容分類,統計了統編版七年級語文上、下兩冊教科書的插圖類型及數量,結果如表1所示。
根據表格數據可以看出,統編版七年級上、下兩冊語文教科書中的插圖共計105幅。七年級上冊和下冊插圖數量分布較為均衡,其中七年級上冊語文教科書共計54幅插圖,七年級下冊語文教科書共計51幅插圖。綜合上面的表格來看,人物插圖、故事場景圖、示意圖的數量較多,分別是29、27、26幅。這些插圖為學生提供了直觀的視覺參考,有助于他們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景物插圖和物品插圖的數量則較少,分別是8幅和15幅,也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學生的閱讀體驗,為語文教學提供了多樣性的插圖資源。
(一)人物插圖
統編版七年級上、下兩冊語文教科書中共包含了29幅人物插圖,主要是文章作者的肖像圖,大多數是以黑白形式呈現,通常出現在文章標題的旁邊。這些作者肖像圖在學生學習和理解課文內容時發揮著極為重要的輔助作用,標題旁的作者肖像圖有助于學生在正式閱讀文本之前初步了解作者,而正文中的人物插圖則進一步深化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以七年級下冊的第5課《黃河頌》為例,課文標題下展示了光未然的肖像圖,學生通過插圖和課下注釋對詩人有了初步的、直觀的了解,這有助于學生在閱讀文本時更深刻地領悟到這位詩人的創作情感。正如孟子所言:“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這其實說明盡管人物插圖無法直接解釋文本的具體意義,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強化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情感體驗。
(二)景物插圖
“天下之景,或清幽,或雄奇,或秀麗,均顯造化之妙。”這句話展現了自然界奇妙多彩之多樣性。統編版七年級上、下兩冊語文教科書將自然之美以景物插圖的形式呈現在教科書中,讓學生能夠沉浸在美的體驗與感悟之中。統計可知,七年級上、下兩冊語文教科書中共有8幅景物插圖,由于選取文本中側重描繪自然或人文景觀的文章相對較少,除了教科書封面所編選的中國畫以外,七年級上冊《濟南的冬天》中的眺望圖刻畫了濟南冬天的寒冷和廣袤,《次北固山下》中的山水美景圖為學生呈現了冬末春初時北固山下的青山綠水、潮平岸闊、風正帆懸等壯麗的景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三味書屋景物圖則直觀地體現了一個更為具體的故事場景。這些插圖為學生提供了與文本內容更為直觀的聯系,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而且幫助他們更加深入地體悟作者抒發的情感。
(三)物品插圖
統編版七年級上、下冊語文教科書中物品插圖共計15幅,雖然物品插圖數量不多,但其起著寫實作用。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綜合性學習“我的語文生活”中,由于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有限,對于一些日常生活事物的理解可能存在某些局限性。[2]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傳統對聯的概念,教科書展示了濟南后宰門街民居的對聯照片,形象直觀地呈現了傳統對聯的典型樣式。此外,教科書編寫者還巧妙地結合課文內容為學生配置插圖,以七年級上冊的第9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為例,文章主要描述了作者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度過的童年生活,豐富而有趣。在描寫百草園的段落中,教科書編寫者巧妙地加入了一幅生動的蟋蟀圖,圖中的蟋蟀肥碩而健康,它伏臥在草葉上,仿佛下一刻就要躍然而出。蟋蟀圖為學生增添了趣味性的學習體驗,使他們仿佛能夠隨時親臨百草園與蟋蟀互動,配合著文本內容,更有利于學生深刻地理解和感受文章內容。
(四)故事場景圖
就統編版七年級上、下兩冊語文教科書而言,共計有27幅故事場景圖。這些故事場景圖通常與文章情節和主題緊密相連,圖文并茂使得教科書插圖在引導學生品味作者情感、深入探究故事發展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宋代史學家鄭樵認為:“見書不見圖,聞其聲不見其形;見圖不見書,見其人不見其語。圖至約也,書至博也;即圖而求易,即書而求難。”[3]故事場景圖是對文本內容的生動再現,有助于增進學生對文本的直觀理解和情感投入。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最后一幅插圖展示了同窗們到三味書屋的后園子里玩,被先生斥責后陸續回到書屋,放開喉嚨讀書,人聲鼎沸的場景,這幅插圖生動形象地再現了文章中描述的場景,尤其凸顯了小魯迅活潑可愛的形象。插圖在這里發揮了更直觀的文本解讀功能,再現了課文中所描述的相關場景,幫助學生更清晰地理解和感知文本內容。
5. 示意圖
由表1可知,統編版七年級上、下兩冊語文教科書中共包含26幅示意圖。這些示意圖主要分布在寫作板塊、綜合性學習板塊和課文后的習題板塊,通常以圖表的形式呈現。在語文教學中,示意圖可以用于引導或提供思路,如在寫作時,可以幫助學生構建文章結構、組織思維、整理論證材料,從而提高初中生的審題立意和寫作能力。其中一些示意圖具有較強的趣味性,有助于啟發學生的思考,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以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寫作板塊“發揮聯想與想象”中的示意圖為例,圍繞“傘”的大氣泡逐漸分化成小氣泡的過程呈現出一種邏輯性結構,為學生提供聯想時應維持合理而有序的思維過程,確保構建連貫的聯想,強調了聯想的事物應與原始主題(傘)有密切的相關性,有助于學生理解聯想應該是基于主題的思維延伸、而不是進行無關的或毫不相關的思維跳躍。
二、教科書插圖隱性知識的教學運用策略
對統編版初中語文教科書中插圖隱性知識的研究旨在喚起對教科書插圖的重視,以便有效利用插圖來輔助教學。教師在插圖教學過程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應善于通過引導學生欣賞課本插圖,協助他們識圖、讀圖、解圖,以及分析、挖掘和深入探究插圖所包含的信息[4],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深層次理解語文知識。
(一)充分備“圖”,挖掘內隱的文化信息
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養成一種“備圖意識”,這意味著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積極引導學生與插圖互動,并在備課環節充分利用插圖來豐富課程內容。在備課的過程中,教師應仔細研究文本與插圖之間的關聯和銜接點[5],插圖通常旨在強調或輔助文本中的關鍵情節、主題或角色,利用這些關聯點可以讓教師更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活動,以幫助學生對文本的深入理解。如在教科書配有書法插圖的詩詞時,教師應挖掘并整理相關信息,向學生展示詩詞的背景和作者生平,以便更好地傳授詩詞的意義和書法的藝術之美等知識,引導學生欣賞和理解詩詞中的意境,激發學生對文學和藝術的興趣。以七年級下冊第17課短文兩篇中《陋室銘》一文為例,文后配了趙孟書《陋室銘》的書法作品插圖,在引導學生閱讀《陋室銘》之前,教師可簡要介紹趙孟及其書法作品,包括這篇文章的歷史與文學價值,引導學生從筆畫的流暢程度、布局的謹慎程度和用墨的技巧等方面探討趙孟書法作品的藝術特點,從而讓學生體悟名家書法的藝術之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補充展示楷書、行書、草書等不同字體的書法作品圖片,向學生介紹每種字體的發展歷史及特點,比較不同字體的筆畫、結構和風格。同時,教師還可以向學生介紹不同歷史時期的著名書法藝術家,幫助學生了解不同時代的書法藝術發展,以此豐富課堂內容,帶領學生更深入地認識中國書法的多樣性與藝術美感。教師應在日常備課中堅持強化插圖教學意識,通過深入了解文學作品、書法插圖以及相關背景知識,更立體地傳達作品的深層含義和作者意欲表達的思想情感,幫助學生更全面地賞析文學藝術作品。
(二)找準切入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首先,課前運用教科書插圖激趣導入。導入環節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教科書插圖通常比純文本更加形象直觀,色彩豐富、生動有趣的插圖則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其次,課中運用插圖突破課文重點。教科書插圖將復雜抽象的課文內容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在教學中巧妙地使用教科書插圖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其產生強烈的共鳴。如七年級上冊語文教科書中的第5課《秋天的懷念》一文,描寫了作者史鐵生與母親的生活,文筆之情真意切,讀之讓人情感激蕩,不禁潸然淚下。然而,更引人注目的是文末一幅史鐵生開懷大笑的插圖。編寫者精妙地運用這幅插圖制造強烈的情感表現,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史鐵生的內心世界,這種圖文對比的巧妙運用也有助于烘托課堂氛圍,從而實現從文本到思想的頓悟,更能深刻地體會作者對母親深沉的愛。最后,課后運用插圖鞏固升華。教學活動并不局限于課堂內,教師可以利用與課程主題相關的插圖來組織教學活動,鼓勵學生進行二次閱讀以便深入理解課文。以七年級上冊《皇帝的新裝》一文中皇帝游街的彩色插圖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撰寫關于此插圖的評論、感想或后續故事發展情節,以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深刻理解和創造性表達。這種二次閱讀和思考的過程有助于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同時能夠激發學生對文學作品更深層次的興趣。
(三)合理運用,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首先,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學生通過用自我話語描述、解讀插圖中的隱藏內容和所傳達的情感,通過深化對語文教科書插圖的認識,從中挖掘更多的隱性知識。如根據七年級上冊《皇帝的新裝》課文末尾呈現的一幅插圖,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環節策劃一個小型演講比賽,要求學生在深入學習本課內容之前,先認真觀察課文后面的這幅插圖,然后依次邀請學生上臺分享他們對插圖中內容的觀點和看法。這個練習方法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提升他們的語言組織和口語表達能力。其次,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審美能力。以七年級上冊名著導讀《西游記》精彩選篇《孫行者一調芭蕉扇》為例,文中展示了四張連貫的插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聯想和想象填補這四張圖片背后的故事情節,深入閱讀文本,并厘清這四幅圖片之間的關系,串聯故事發展脈絡。同時,語文教科書中的插圖還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通常初中語文教科書中選入的文學篇目都是文辭華美的文學作品,并配以畫作精美的名篇插圖,如逼真的作者肖像、富有趣味的漫畫、簡單明了的簡筆畫、挺拔有力的書法、富含意境的中國畫等,這些形式多樣的藝術插圖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初中語文教師應強化插圖教化意識,充分利用統編初中語文教科書的審美特點,帶領學生通過欣賞插圖來深入品讀文本作品,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喚起學生的審美意識,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
三、結語
教科書插圖不僅是視覺的享受,還是文本解讀的有力工具。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精心審視插圖,深入挖掘其中的隱性知識以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和文學素養。需要注意的是,語言文字仍然是語文學習的基礎,插圖是有益的補充。因此,在使用插圖時不應該忽視文字本身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 劉淼,羅方,彭濤.語文教材插圖效應及其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語文建設,2005(11):14-16.
[2] 鄭焱丹.統編本初中語文教材插圖資源運用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20.
[3] (宋)鄭樵.通志略[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10.
[4] 李瑞. 初中歷史教科書隱性知識教學探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0.
[5] 葉青.閱讀教學中閱讀策略的滲透指導[J].安徽教育科研,2019(5):46-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