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恩晟 王松晨
(蘇州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蘇州 215009)
義利之辨,是一個貫穿于中國古代思想史的重要問題。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對義利之辨進行了深入探討,對后來的中國社會有著深刻的影響。墨子(公元前476或480年—公元前390或420年),名翟,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墨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墨子義利觀是以兼愛互利為原則,以貴義為核心的功利型義利觀。發掘墨子義利觀的文化內涵,有助于加強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對當下社會具有一定的啟發和借鑒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古代社會由奴隸制度逐漸向封建制度轉變,整個社會的人文環境發生了相當大的改變。周朝實行分封制度,家族實行嫡長子繼承制,然而,經過了幾百年的分封,周王室和諸侯王的關系漸漸疏遠,諸侯國的實力逐漸強大,周王室的實力逐步衰落,導致諸侯國不再聽命于周天子,甚至開始挑釁周王室的權威。隨著鐵器和耕牛的推廣使用以及私田增多,諸侯國的財富逐漸累積,實力越發強大。不同諸侯國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和當時的社會形勢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將貴族的一些特權廢除,而對有功的臣子和百姓進行獎勵,平民變成貴族逐漸成為可能。諸侯國之間各自為政,周王室的號召力不再像從前那樣有效而變得日漸微弱,諸侯國之間為了各自的利益不再聽取周王室的命令并且相互攻伐,長年累月的戰爭使得百姓苦不堪言。在面對道義與利益時,人們的取舍各不相同,百家爭鳴中的各家都就此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墨子提出了他對于利與義的看法,那就是“兼相愛,交相利”,認為只有這樣,才能使得諸侯之間、人與人之間都相利相愛。
戰國之前的生產力水平較為低下,人口的數量對生產力的水平有著重大的影響,而糧食的產量又對人口的增長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為了促進糧食的生產,人們改進耕作方式,升級耕作工具,用牛代替人來耕作,冶煉技術的提高和鐵器的應用提升了生產效率。這使得人們有足夠的余力開墾荒地,這些新開墾的土地大多成為諸侯和大夫的私田,不需要向王室繳納賦稅。這樣一來,他們就可以招募更多的門客,組建更多的軍隊。與此同時,手工業品的需求也在增大,工商業性質產生了改變,私人經營日益增多,慢慢出現了商人,使得國與國之間經濟往來日益密切。在社會發展、人口增長的同時,周王室所能收到諸侯國的賦稅卻日漸減少,為了保障開支只能改變征稅制度,無論公田還是私田,都得上交賦稅,這就引發了周王室和諸侯國之間的矛盾。
隨著政治和經濟方面的發展與變革,當時的思想文化領域也得到了繁榮發展。由于客觀上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人們想要過更好的生活。但頻繁的戰爭使得許多有著知識文化的貴族變成平民百姓,生活水平下降了,這些人為了謀生,便成為新興貴族階層的門客。他們并不需要像底層百姓那樣辛勤勞作,也沒有像諸侯大夫那樣繁忙的政務,可以一心投身于思想文化的研究中,對當時的社會現象進行思考,產生出新的思想觀點,創立學說、建立學派、開設學堂,向底層的百姓傳播文化思想。從此,學習知識文化不再是貴族獨有的特權,平民也有了獲取知識的途徑。
隨著諸侯國勢力的不斷強大,他們不再滿足于現狀,想要吞并其他國家。這不僅需要具備強大的軍事實力,還需要優秀的治國理念和強國戰略,因此變法之風盛行起來,對于變法的人才需求越來越大。于是養士之風開始流行,各個國家的諸侯都開始收攬門客幫自己出謀劃策。門客們自由發揮自己的能力,思想之間的相互碰撞,文化交流互動的氣氛就興盛了起來,逐漸形成了以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為主流學派,相互交流、相互辯論的百家爭鳴的文化盛況。由于各學派所忠心的對象和服務的階層不一樣,所追求的利益各不相同,使得學派之間的思想存在著不小的差異。墨家的墨子作為平民中的士,他的思想代表著底層人民的利益特別是小手工業者的愿望。在這樣的背景下,墨子的義利觀逐漸形成。
在墨子看來“義”就是“道義”,類似于“正道”“法則”。“義”是墨子學說的組成部分,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墨子·貴義》開篇就講了“萬事莫貴于義”。《墨子》一書中有三處解釋了“義”:一是《天志上》篇的“義者,政也”;二是《天志中》篇的“義者,善政也”;三是《經上》篇的“義,利也”。
首先,“義”是一種道德標準。它是公平正義的意思,就是用來評判事物善惡的一種標準,是治理天下的一種準則。可以說“義”是墨子思想的根本價值尺度,所謂生死、貧富、治亂、善惡等機制問題都可以用“義”的原則來規范,通過“義”來執行,從而落到實處。
其次,“義”要統一于“同”。在墨子看來,國家之間相互不斷戰爭,是因為每個國家都有著不同的“義”,由于“義”的不統一,就造成了“義”的價值取向的混亂。要改變這種情況,就必須自上而下遵循一個原則,那就是“尚同一義”,這統一的標準是治理天下的準則。從天子開始,天子應是“天下賢良圣知辯慧之人”,然后必須確定“一同天下之義”的標準。
再次,“義”來自于天。墨子認為“義不從愚且賤者出,必自貴且知者出”。但是什么是貴?什么是知?《墨子·天志中》篇寫道:“天為貴,天為知。”在墨子的思想中,天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是最高的價值所在。所以“義”就來源于天,天志就是“義之本”,人們在解釋什么是“義”的時候就不可不慎,除了要慎,還得順從于“天志”。要講究一個“順”字,“義”來源于天志,就必須順天志而行。
最后,“義”的落實。應該興利為“義”,當知道了“義”的價值尺度,也了解了“義”的來源,懂得了行“義”的重要性,應如何將“義”具體落實在行為中?墨子認為:那就是要將百姓所需的“利”和“義”結合起來。“利”的概念在墨子那里也非常重要,“利”是評價“義”與“不義”的標準。墨子在很多方面都談論過“利”的價值內涵。比如,喪葬過厚、喪期過長會影響人的情緒和生產勞動,應該節葬。再比如,統治者為政的時候需要適量適用的衣食、宮殿、車馬、兵甲就夠了,不應該大興土木、驕奢淫逸。因此,圣王不應僅僅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和欲望,而應將百姓的“利”作為自己的行動目的。
總之,墨子認為最符合百姓的“利”就是最大的“義”,提出了“兼相愛,交相利”的主張,作為行“義”的方式,愛人就應該利人,愛人愛己也是一種利人利己的行為。反之,損人利己就是不愛人不愛己的體現。天子應當愛天下的所有百姓,順從于天志,以“義”的目標來為政,達到“愛利天下”。
在《墨子》中“利”的意思就是“好處、益處”,“利”字一共出現了348次,似乎句句無利不談,因此后人常常以“功利主義”概括他的思想。“利”在《墨子》中主要有四種含義,分別是個人之利、他人之利、天下之利和刀劍之利,這里主要討論前三個“利”。
第一個“利”,個人之利,私利。與儒家舍生取義的義利思想不同,墨子充分肯定了人們追求“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他認為人與動物最大的不同,就是人可以通過勞動或者以符合“義”的方式追求自己想要的“利”。不同的階層,不同的職位,所追求的“利”不同。對于普通百姓來說,“利”就是通過辛勤的勞動來謀取自己應得的私利,這樣各個階層都會努力工作,社會便會達到一片祥和的景象。
第二個“利”,他人之利。人們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時,不應該損害他人的利益,墨子認為天下戰爭不斷的原因就是不勞而獲。他肯定他人之利,而且他人之利應該優先于個人之利,并舉例論證天下他人之利優先于個人之利的好處,天下的人厚待禹是因為禹厚待天下人。墨子認為利他人是利自己的前提,應該以利他為利己的出發點。因為你利他的同時自己也受利了,而且只要你先利別人,別人也會回報利你,大家相互利對方,就都能得利。只要天下的百姓都能互利,那么他人之利就會變成天下之利,最終達到墨子的理想局面——“天下共利”。
第三個“利”,天下之利。這是墨子義利思想的重點,甚至可以說墨家的整個哲學體系都是圍繞著“利天下”來談的。墨子最關注的就是“天下之利”,這不僅是古代圣王應該追求的治國理念,還是賢者能人應當追求的終身目標,更是墨家學派所認可的最高社會理想。墨子認為少數人得到了利,而天下的人沒有得到利,這不是利而是害,利天下是個人私利的前提和出發點。“殺己以存天下,是殺己以利天下。”殺己雖然對自己來說是不利的,但是如果殺己能夠利天下,那么仍然還是有利的。從這里可以看出,墨子不惜用“殺”也要突出利天下的重要性,強調群體的利益,天下人的共同利益才是真正的利。
墨子主張平等地看待“義”和“利”,而不是將兩者對立起來,它們是相輔相成的。沒有智慧的人,目光短淺,只看得到眼前的蠅頭小利而不講究大義;聰明的人在看到“利”后會認真思考“義”與“利”的先后關系,獲取“利”必須走正當的途徑,而不是損害他人利益的邪門歪道,得走在陽光大道上。如果“利”失去了“義”,那么“利”就成為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如果“義”失去了“利”,那么“義”可能會變成一種無用行為。“利”是滋養天下人的現實物質,“義”是推動人進步的精神動力。從大的角度來說,“義”應先于“利”,但也不能不要“利”,義利合一、以義行利、義利同行才是正確的做法。“義”與“利”不僅要對等,而且須互補,欲得先舍才是獲取“利”的最高境界,不舍棄也就什么都得不到。
因此,既要做到“義取”,也要做到“義予”。“予”不應該是違心的,而應是心甘情愿自發的一種狀態。“義予”展現的不僅是操守,更是一種品質,這種品質常常還會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墨家對于自己堅守的信仰,既要宣講,又身體力行,力求天下之大利,其舍己為人、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特別是實干精神,為后人樹立了榜樣。
“義”與“利”的關系問題從古代到現在一直是人們生活中會遇到的問題,墨子的義利思想對當今社會和現實仍有著不可或缺的價值。
不論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人與他人都有著剪不斷的相互關系,每個人在社會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處理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時,可以用追求私利為原則導向,但是得合理合法,以不損害他人利益為前提條件,不能只追求個人私利而全然不顧他人之利、天下之利。每個人都是社會中的一員,個人作為群體中的一員,理應互幫互助,墨子把他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萬事利人為出發點,這有助于人際關系更加和諧美好。墨子的“兼愛”思想有助于建立人與人之間平等互利的美好關系,“交相利”是兼愛的一種表現,每個人都互愛互利,愛自己同時也要愛他人。在對待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時,墨子提出了利他人和利天下的集體主義道德思想和價值取向。這不僅有利于建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任和相互合作,而且有助于建立愛人、助人、重義尚德的社會風氣,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有的人賺取了巨額的財富,但是欲望卻越發膨脹,在滿足個人利益的同時不顧及他人的利益,不再將“義”看得很重,而只是“利”字當頭,見錢眼開,成為了金錢的奴隸,甚至做著有損他人、有損國家的事情。隨之而來的是誠信的缺失、道德的淪喪,人與人之間變得爾虞我詐,企業與企業之間信任堪憂,這不僅增加了交易成本,而且容易導致惡性競爭,阻礙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墨子的義利思想提倡以他人和社會的利益為重,在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沖突時,先保證集體的利益和社會整體的利益,再兼顧個人的利益。這為合理發展市場經濟提供了借鑒,有助于為市場經濟的建設提供堅實的道德保障,有利于推動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墨子以人與人之間基礎的利益關系為出發點,以“兼相愛,交相利”為基本內涵,以平等地看待“義”與“利”為本,以動機和效果相統一為道德評價原則,有助于維護社會的健康穩定,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墨子并不反對人們對自己合理正當利益的追求,但是想要整個社會和諧穩定,有時候必須得控制自己的一己私利而為整個社會的廣大利益而服務。不能僅僅看著眼前的利益而忽略天下人的利益和長遠利益,必須將個人的利益融入到社會整體的利益當中,確保“義”與“利”的統一協調。因此,要使社會長治久安、和諧穩定,就需要以大眾的利益為導向,嚴格要求自己,善待他人,維持和諧的人際關系,推動社會向著美好的方向發展。
墨子既是一位理想主義者,又是一位實用主義家;既是一位天才匠人,也是一位孤高游俠,他不是貴族出身,但具有一顆關心民間疾苦的心。墨子曾師從儒家,但后來卻放棄了儒家學派,大概是天性所致,故而自成一派。有人曾將墨家團體比喻成中國第一個“黑社會”團體,我們雖一開始覺得頗有意思,但反思之后是極度不贊成的:首先,墨家不會欺壓弱小、欺負平民百姓,反而會為底層百姓所著想。其次,墨家有著自己的核心技術,而且多涉及科學,是一個積極進取、陽光向上的團體。最后,墨家反對非正義的戰爭,始終保持一顆仁愛與和平的初心,眾多墨者十分善良,因此不可稱之為“黑社會”團體而應是“墨俠”團體。墨家學派得不到統治者的青睞是因為他們的主張通常會約束君王,甚至墨家有些思想會為底層人民著想,這在當時是不切實際的。“兼愛”是墨子哲學的中心概念,也是墨家“游俠”團體道德的邏輯延伸,這種道德觀念類似于“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或許這正是墨子受到諸多人欣賞的原因之一。當然,墨子的思想也具有局限性,但也不妨礙對其獨有的義利觀的欣賞。雖與墨子不在同一個時代,但他的精神后繼有人,早已融入到天下各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