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林 李春樓 裘 藝
江西省全民健身聯盟的構建理念與方式——基于產業發展視角
張 林1李春樓1裘 藝2
(1.江西科技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8;2.江西省體育科學醫療中心,江西 南昌 330006)
結合全民健身的時空背景和江西省健身產業的現狀,從共商、共治、共享、共贏角度探討了江西省全民健身聯盟的構建理念與方式,闡述了聯盟的組織架構及外在功能。研究認為:聯盟職責的精準定位結合體育行政部門引導到位,聯盟可以發揮健身產業間的平臺作用、交流作用、協調作用和整合作用,有助于江西省健身產業的發展和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
全民健身;聯盟構建;產業發展;機制創新
隨著“全民健身”上升到國家戰略,健身作為一種健康輕松、時尚愉悅的運動休閑方式,正成為大眾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江西生態環境優良,健身資源充沛,開發潛力巨大,具有區域特色的健身產業可成為助推體育產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興力量。圍繞打造“江西風景獨好,健康生活目的地”品牌,江西需要抓住機遇發揮優勢,做大全民健身規模,形成特色鮮明的健身產業體系,推動產業集聚,實施“健身+”模式,構建健身產業鏈。
本研究結合全民健身的時代背景和江西省健身產業的現狀,探討了江西省全民健身聯盟的構建理念與方式,并分析了聯盟的內部結構和外在功能,以期為江西省健身產業發展路徑提供參考。
改革開放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和關心體育工作,為推動體育事業改革發展,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有關部門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促進體育活動和“全民健身”的政策文件[1]。2014年10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文件從“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的戰略高度,明確提出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要求從“政府公共體育服務”和“豐富體育市場供給”兩個方面力促“全民健身”的落地和落實,讓體育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2019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文件指出要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發展體育產業做為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新方向[2]。兩個文件集體育、經濟、民生、政策于一體,重點強調要有效解決“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與“社會體育資源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體育產業發展環境,促進體育資源開放共享,充分發揮市場資源和企業優勢的協同創新機制,形成共同遵守規則、互相尊重、互相促進的氛圍,做到體育服務面向全社會的轉型升級。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中提出,要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不斷滿足體育消費需求。要加快推進體育創新改革步伐,更新體育理念,借鑒國外有益經驗,為我國體育事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和相關文件的要求為新時代全民健身運動發展規劃了藍圖,也為體育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隨著群眾健身意識增強和健身需求增加,體育人口不斷擴大,江西的體育產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2015年8月江西省人民政府頒發了《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實施意見》,2018年2月江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健身休閑產業的實施意見》。盡管隨著兩個《意見》的貫徹落實,江西體育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逐步提高,2015年全省體育產業總產出為276.11 億元,增加值為87.54 億元,占全省GDP的比重為0.52%,至2020年全省體育產業總產出為1200億元,增加值為402億元,占全省GDP的比重為1.56%,遠低于作為地區支柱產業標準的5%,但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江西的體育產業與先進省份還存在較大差距,在產業規模、產業環境、產業基礎方面還處在發展和追趕階段。體育產業要成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還任重道遠,作為體育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江西的健身產業還需要突破發展瓶頸,創新發展模式。
在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創新機制體制,培養多元主體,打破體育管理體制中的行政集權式管理模式,加快體育社會組織建設,包括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等,充分發揮體育社會組織作用,鼓勵提供合適的公共服務,解決合適的事項[3]。目前江西省健身產業總體而言處于自主成長、內生發展的狀態,規模不大,活力不強,市場供給單一,經營方式落后,組織型態和集聚模式松散,未形成統一的規范和管理,牽引全民健身的力度不足,需要在行政部門政策扶持和規劃引導下,建立一個具有一定公信力與社會影響力的組織或平臺,對健身產業進行規范指導。發揮第三方非盈利機構的作用,進行產業間協調,優化體育資源配置,促進產學研各方力量相互融合發展,完善社會化管理和服務的健身產業生態。因此,江西省全民健身聯盟的構建,既符合政策要求,也有其現實需要,一方面健身企業自身迫切希望能對健身行業進行規范,制定標準,提升服務,吸引更多群眾健身消費,將健身產業做大做強,為企業贏得更多更好的發展機遇;另一方面體育行政部門也希望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引導健身產業加強自律規范,推動其持續健康發展,更好地落實相關全民健身政策措施,使越來越多的群眾參與健身,得到更便利、更優質的健身服務,進一步擴大體育人口,增強全民體質健康,推動全民健身事業高質量發展。
體育產業是關聯性強、綠色環保的朝陽產業,是符合國家對于生態經濟區發展定位的產業,其發展壯大是江西省生態文明綠色崛起的重要標志。作為中部崛起中的省份,江西省擁有豐富的健身類體育資源,又具有對接長三角、珠三角、閩三角等體育產業發達區域的地理優勢和作為沿海發達地區健身休閑后花園的區位優勢,體育產業發展優勢比較明顯。圍繞健身資源的開發利用,市場也培育了一批省內知名的健身企業,相繼舉辦了多種高質量、高知名度的體育賽事,例如,南昌英雄城國際馬拉松、環鄱陽湖國際自行車大賽、WTA 江西國際女子網球公開賽等。在積極創建江西“金牌”體育賽事的同時,也推動了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和健身休閑需求的增長,使得江西的健身產業具有進一步增長的潛力和較大的發展空間。
2020年,婺源縣珍珠山鄉運動休閑特色小鎮、九江市廬山西海射擊溫泉康養運動休閑小鎮、大余縣級丫山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入選了國家第一批國家運動休閑特色小鎮試點項目名單。2021年,贛州市大余丫山風景區獲“全國體育旅游精品十佳景區”、瑞金紅區運動休閑旅游線路連續3年獲“全國體育旅游精品十佳線路”。同時,廬山西海體育旅游示范基地、南昌梅嶺風景區、萍鄉武功山風景區獲“全國體育旅游精品景區”;廬山西海體育旅游線路、崇義客家梯田露營線路獲“全國體育旅游精品線路”;環鄱陽湖國際自行車大賽、宜春全國農耕大賽獲“全國體育旅游精品賽事”。相關體育產業發展環境的優化和基礎的夯實,為江西健身產業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也為健身產業的互聯互動創造了條件。
近年來,“互聯網體育”的發展在全民健身領域越來越受到重視,基于大數據的智慧共享技術服務于全民健身已在多個省市進行了試點,全民健身大數據平臺也應運而生[4],并能做到集成“體質測評、慢病干預、運動指導、專家咨詢、宣傳推廣、機構管理、數據統計、決策輔助”等系統功能,集運營管理和服務于一體。參考外省市的領先做法,江西省全民健身聯盟在成員間也可以搭建共享的健身大數據平臺并對其功能進行完善擴充,挖掘利用其價值,通過成熟的“互聯網體育”的技術手段,依靠專業網站、微信平臺、移動服務終端等,將體育資源信息化,貫通全省的全民健身服務網絡。通過平臺大數據的采集、整合、分析,從技術上做到圍繞健身場地設施、全民健身組織、全民健身活動、健身市場引導、科學健身指南五個方面提供全民健身服務,并精準分析體育市場需求情況和變化趨勢,為各地區制定健身產業政策提供數據支持,為體育資源的活化應用提供依據,為體育產業信息化建設提供試點。
從系統論角度出發,系統內部結構決定了系統的定位和發展方向,聯盟的組織架構需由聯盟的法律形式和治理方式來明確[5],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聯盟成員間的法律地位;二是聯盟成員控制或激勵聯盟組織實現聯盟目標的機制。目前在經濟社會實踐中主要有三種通常的聯盟組織形態:第一為自發性組織,由契約或合作協議確定成員關系或法律義務,成員承擔相應的責任和享有相應的權利,無需登記注冊和備案,不具備法人資格;第二為社會組織,聯盟成員共同組建非盈利性法人組織,經民政部門審核批準并登記注冊,其治理機制明確規范并受地域的限制,國內的單項體育組織、行業組織多屬于此類;第三為經濟組織,聯盟成員共同出資組建一公司,以盈利為目的,在工商管理部門登記注冊和備案,并按照公司法人模式運行。以上三種情況的組織架構和治理機制存在很大差異,在結構上表現為從簡單到復雜的特征,在運行成本、關系緊密程度、執行力方面表現出從低到高的特點。
江西省全民健身聯盟定位為由全省性的全民健身領域的企事業單位、社團、體育協會等主體基于共同發展需要和共同目標追求,遵守共同認可的章程和運行規則而自愿加入的產業組織。作為全新的嘗試,先以自發性組織形態作為聯盟構建的起點,由省內有影響力的健身領域的企業和學術科研部門作為牽頭和發起單位先行組建,待聯盟的內部自律機制(會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制)、行業自律機制(項目的標準、規則、規范等)、專業自律機制(專家、媒體、第三方監督與評估)與功能逐步完善后,再不斷擴充參與單位,并根據需要可在民政部門登記向社會組織形態轉變,以非盈利性法人身份進行運作,或者在工商管理部門登記,改制為公司法人。
由于國內外經濟基礎和制度環境不同,聯盟實踐中政府與聯盟的結合方式有所不同[6-8]。江西省全民健身聯盟的作用包括:整合聯盟成員中分散的資源;提高全民健身活動運作效率;分擔健身活動企業經濟風險;加強聯盟成員的相互技術交流;實現健身服務類產品多元化;降低聯盟成員運營成本等;規范行業技術和質量標準;提高承接政府購買全民健身服務的能力和質量;優化全省健身產業生態,培育市場主體和健身消費市場。
在保持聯盟獨立運作的同時,體育行政部門需要做到“到位”而不“越位”,“引導”而不“主導”,重點發揮促進和監管兩大方面作用[9,10]。其行政角色包括:完善健身產業政策,在產業布局和調整中發揮指導作用,供給健身產業發展“營養”,保護產業發展環境;通過孵化、培育、引導、扶持、業務培訓、強化標準、績效評估,實現政府的公共責任和義務,如加大向聯盟成員購買全民健身服務,將體育的活動、賽事、培訓、展示等事務交給聯盟成員,向聯盟成員開放場地設施資源,為其提供活動場所;為聯盟成員提供項目管理、法律咨詢等服務資源;在保障基本公共體育服務的同時,引導聯盟成員培育中端市場并引導高端市場,使政府與市場分工合作,事業產業相互促進,基本公共體育服務與健身市場聯動發展;防止聯盟在市場形成行業壟斷,鼓勵競爭。
3.3.1搭建平臺
根據江西的健身資源特點,聯盟以全民健身與多業態融合發展為格調,圍繞“跨界思維”和“健身+”理念打造全新形態,依托整合大數據互聯網+健身全行業+健身全生態+會員的形式,搭建“健身+”多維度平臺,推進健身休閑與文化旅游、健康養老、戶外運動等產業融合互動,并制定規則建立、資源分配、產品推廣、傳播宣傳等實施計劃。
3.3.2制定規則
聯盟成立后在創新發展模式和提升服務質量等方面形成示范效應,從而規范全省健身服務體系,成為標準制定者。聯盟將制定場地設施、從業人員、服務流程等行業標準;建立評級體系,通過對企業硬件條件、服務質量等綜合考評,類似于賓館星級評定,授予不同等級;統一從業人員培訓體系,開展從業人員資格認定。
3.3.3聚合資源
聯盟成員依靠大數據互聯網實行充分的信息共享和合作。包括:政策措施、業界動態、供需信息的交流;實施一卡通優惠待遇、異地體驗等會員導流措施;聯手打造聯盟品牌賽事;以聯盟作為公共服務供給主體,參與政府購買服務招標等;共同協商服務內容及指導價格,維護行業有序競爭;樹立聯盟信譽度,成員之間能互助互保,確保會員權益;各類業態通過聯盟平臺形成資源互補,共同發展。
3.3.4拓展產品
融合各類大眾喜愛的健身運動項目,聯合各縣市聯盟、各類俱樂部、各基地營地機構延伸出更多產品線寬度。結合各類器械裝備生產、各類型賽事運營、營養康養服務、各類專項考核考級、各類專業人才培訓來延展產品線長度;以網絡媒介為手段,構建線上線下服務體系,將產品線下沉到底層 挖掘全品類全齡段覆蓋的產品線深度。
3.3.5傳播宣傳
利用各種媒體資源包括傳統媒體、新媒體和自媒體進行健身宣傳,通過精確分析大眾的健身定位、行為方式和效果評估來傳播推廣個性化的合理健身方法,并將體育愛好者導向正確的健身消費市場,最大化地滿足客戶的需求。
江西省全民健身聯盟以全民健身政策為引領、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全社會多業態參與為特征,整合省內“健身+”資源,借助聯盟的優勢,以企業為主體搭建多元交流與開放合作的發展體系,為江西省的健身產業發展創造條件或環境,最終實現成員間共商、共治、共享、共贏的發展目標。將聯盟打造為對成員具有公信力、自主管理、自我規范的產業組織和滿足大眾體育需求的健身服務組織。
[1]劉紅建,高奎亭,徐百超.中國全民健身政策體系演進歷程、優勢特征及效能轉化研究[J].體育學研究,2022,36(1):91-102.
[2]楊磊.開展全民健身,建設健康中國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在關心[EB /OL].(2019-08-07).http://sports.people.com.cn/n1/2019/0807/ c14820-31281297.html.
[3]蓋文亮,張振峰.推進全民健身治理現代化的制度創新[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9,36(6):694-697.
[4]劉韻婷,郭輝.基于大數據的體質健康測試云平臺系統設計[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8(4):196.
[5]姜濱濱.戰略聯盟組織形式、動機及其效應的研究述評與展望[J].科技管理研究,2015,13(3):113-119.
[6]彭國強,高慶勇.治理能力現代化背景下美國體育產業的制度治理與啟示[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9,38(4):10-17.
[7]周彪,陳元欣.我國體育場館聯盟構建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18,37(4):311-314.
[8] 魏婷,汪艷,林珩.上海市體育產業戰略聯盟的構建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6,30(5):48-52.
[9] 周亞美,顧楊洋.運動健身服務業戰略聯盟能力初探[J]. 浙江體育科學,2015,37(2):41-45.
[10]鄭芳,杜林穎.歐美職業體育聯盟治理模式的比較研究[J].體育科學,2009,29(9):36-41.
The Concept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on of Jiangxi National Fitness Alliance--Based on the View of Industry Promotion
ZHANG Ling,,etal.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chang 330038, Jiangxi,China)
江西省體育局體育科研項目,項目編號:202123。
張林(1977—),博士,講師,研究方向:運動與健康、體育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