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慧萍 白四發
OBE教育理念下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研究
廖慧萍1白四發2
(1.廣西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2.桂林市雁山中學,廣西 桂林 541006)
OBE教育理念所強調的“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成果導向教育將推進體育教育專業人才質量培養。文章從OBE視角分析了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精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合理構建課程體系,突出成果導向”“編寫教學大綱,課程內容需支撐課程目標”“圍繞學生預期的學習產出開展混合教學模式”等促進學習產出效果的措施。
OBE;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成果導向
Outcomes-based Education(OBE),是指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的目標是學生在教育過程所取得的學習成果(Learning outcomes)。OBE理念于1981年由William Spady提出,并逐漸成為美國、歐盟等國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逐步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理論體系。OBE所強調的成果導向教育是一種基于學習產出(成果)的教育模式。清華大學提出“落實基于學生學習成效的OBE教育理念,全面重構本科培養方案,拓展學生自主學習空間。”[1]我國正在推行的師范類專業認證便是以OBE為理念,堅持“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強調從以“教”為中心的傳統模式向以“學”為中心的新模式轉變。
1998年,教育部首次提出人才培養模式,即“學校為學生構建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它從根本上規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體現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2]。同年,時任教育部副部長的周遠清在教育部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普通高校教學工作會議上指出:所謂的人才培養模式,實際上就是人才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以及實現這些培養目標的方法或手段。2003年教育部印發《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方案》,將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培養目標設定為:專業培養能勝任學校體育教育、教學、訓練和競賽工作,并能從事學校體育科學研究、學校體育管理及社會體育指導等工作的復合型體育教育人才。教學管理體制從學年學分制過渡到完全學分制,并要求從2004年新學年開始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含綜合大學、師范院校、體育院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中施行[3]。
廣西師范大學體育教育專業從實際情況出發,將培養目標設定為: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備體育教育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能夠從事學校體育教學、指導課外體育活動、組織體育競賽,以及進行體育管理、社會體育指導等方面工作的,厚基礎、寬口徑、多能一專的復合型人才。標準學制為4年,實行彈性學制和學分制管理,可在3—6年內完成學業。
在課程設置上,廣西師范大學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分為兩大類:必修課、選修課。其中,必修課由四大板塊構成,分別為通識課、大類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含教師教育必修課)、實踐教學課程;選修課包括專業發展選修課(含教師教育選修課)和通識選修課。在學時分配上,專業課和通識課在必修課中所占比例較高。在培養方案的多次修訂中,專業課程的核心地位始終不變,如:體育人文社會學類有學校體育學、體育心理學、體育學概論、體育社會學等課程;運動人體科學類有運動生理學、運動解剖學、體育保健學等課程;術科類有田徑、籃球、足球、排球、體操、武術、氣排球、游泳等,充分體現了體育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以培養體育教師為本。
根據“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和全面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需要,為進一步拓寬專業培養口徑,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體育教育專業還設置了體育教學訓練、社會體育、體育保健康復、民族傳統體育等方向的選修課程。體育教育專業開設了田徑、籃球、排球、健美操、武術、乒乓球、羽毛球、網球、舞龍舞獅等十幾個專項,學生在學習完術科類必修課程的基礎上須自主選擇其中一個專選,完成17個學分的提升拓展學習,以達成培養目標中的“多能一專”。各類課程課內總學時為2600—2800個,除公共課按教育部有關規定執行外,按1900—2100個學時、100—110個學分安排專業課程。
廣西師范大學體育教育專業的辦學質量在廣西處于領先水平,于2019年12月成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這是廣西乃至西南地區首次獲此殊榮的體育學本科專業。廣西師范大學體育教育專業立足于體育教師人才培養,服務于廣西,培養的學生遍布廣西教育系統,許多已成為業務骨干。體育教育專業在教學管理上以教研室為依托進行管理,按項目特點劃分有田徑、籃球、綜合球類(足排乒羽網)、體操、武水、理論等教研室。制訂了《體育學院教師和教研室工作手冊》,對教學工作計劃的制訂與執行、課堂教學、教師教學質量檢查與總結、學生課程學習成績考核、教學改革與研究、畢業論文指導、教育實習等方面提出了明確具體的要求。同時,重視學生術科課程的實踐能力培養和提高,通過制訂有關措施和辦法,鼓勵各術科教研室積極開展各種專業實踐活動,每年、每學期都有計劃地舉辦班級間、年級間和全院性的籃球、排球、足球、田徑等各種專項運動競賽。一方面鞏固學生課上所學的動作技能、戰術,提高其運用能力;另一方面,組織、鼓勵、支持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門,指導其他院系同學以及中小學生的業余訓練和課外體育活動,參與校內外各種運動會和專項競賽的組織和裁判工作等,為學生的教育實踐創造有利條件,提供展示其才華的平臺。
人才培養方案是提高教學質量和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保證,是組織教學過程、安排教學任務、確定教學編制的基本依據。一直以來,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標準是以定性的方式表述的,比如“本專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備體育教育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能夠從事……等方面工作的,厚基礎、寬口徑、多能一專的復合型人才”,這種表述模糊籠統,難以具體評價和觀測。
體育教育專業是培養中小學體育師資的主要途徑,也是我國高等體育院校的重要專業。教師職業技能是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核心素質之一,也是衡量體育院校辦學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教學老師不足、師范技能類課程不足、教學實習時間不足等多種因素導致學生教學技能薄弱。自2013年開始教師資格證國考以來,獲得資格證的難度不斷加大,很多體育教育專業的畢業生因為無資格證而無法從事教師工作。據訪談了解,這些未獲得資格證的學生基本折戟于面試階段,主因是教學技能不足。
體育教育專業課程大綱的教學目標模糊籠統,不夠清晰,可操作性和觀測性不強。理論課程一般按教材章節呈現教學內容、重(難)點、教學要求和學時分配;技術課則分為理論教學內容、技術教學內容兩部分,并沒有每一次課的教學目標。教學要求分為了解、明確、理解、掌握、一般掌握、重點掌握、初步具備……能力。如:“了解骨形態分類、理解骨的生長;掌握骨的構造”“通過本課程教學使學生掌握體操教學的基本知識,并初步掌握體操教學的一般規律”“初步掌握籃球基本技術、戰術、規則和裁判法”。如何判斷學生是否達到這些要求呢?有多少學生達到要求算達成教學目標呢?可見,這些表述不夠直觀,不利于衡量教學目標是否能夠真正實現。
體育教育專業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上,多是沿用傳統的講解法、示范法、游戲法等,未有效利用信息化時代的CAI、視頻教學、慕課、翻轉課堂、微課教學等新興手段,更缺乏對大數據的利用,教學手段僵化和程序化,學生自主學習、拓展學習機會不多,不利于學生多種能力的發展。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全國中小學“停學不停課”,讓眾多體育老師“趕鴨子上架”開播網課。體育術科教師紛紛表示:“沒有示范講解、沒有講—學—練如何傳授學生技能?”一場疫情暴露出網絡信息時代體育教師教學方法、手段的不足,也暴露出師范生培養的能力不足。
高校體育師范生必備的兩項基本技能是熟練的教學技能和扎實的運動技能,在運動技能上要一專多能。自2016年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調整以來,每年都新增理論必修課程,在總學分不變的情況下,不得不縮減術科及選修課的學時學分,這影響一專多能中的“多能”。體育教育專業大三秋季學期(第五學期)開始分田、籃、足、排、健等專項進行教學,雖然開設4個學期的課程,可是第七學期安排了實習,第八學期只安排了6周上課時間,學生往往忙于找工作而請假不上課。實際上真正有效的上課時間只有第五、第六兩個學期,這極大地影響一專多能中的“一專”培養。
師范類專業認證以OBE為理念,強調學生的產出,重視成品質量。人才培養的首要任務是確定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據此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確定課程內容,選擇適宜的教學手段、教學模式。經多方調研,廣西師范大學體育教育專業明確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堅持信念執著、品德優良、專業扎實、視野開闊、務實創新的辦學宗旨,立足廣西、服務西南、面向全國,基于師范專業認證的基本理念,圍繞“一踐行,三學會”,聚焦“知識、能力、素養”,著力培養具有健全人格、良好的政治素養和職業道德修養、基本的人文底蘊,熟練掌握現代教育教學理論與方法,以及學校體育課程與教學、課外體育鍛煉、運動訓練和競賽管理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具備一定的運動技能和較強的體育教育教學能力,能勝任學校體育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5年左右能夠在中學體育教學、教學研究和教育管理等工作成長為骨干教師。
培養目標可拆解為以下5個小目標:
目標1:具備良好的師德修養和政治素養。
目標2:形成基于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完整知識和能力結構。
目標3:具備良好的教師教學能力。
目標4:具備較強的體育教育科研能力。
目標5:具備較好的職業發展的學習能力。
畢業要求:從“師德規范”“教育情懷”“學科素養”“教學能力”“班級指導”“綜合育人”“學會反思”“溝通合作”等8個方面設定具體要求。
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和畢業要求的達成需要在4年的培養過程中分解落實,以課程構建、課程內容、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為支撐。要對課程實行“逆向設計”,明確各門課程對實現預期學習產出目標的有效貢獻,最終形成科學的匹配矩陣,構建合理的課程結構,避免因人設課,使各類課程學分、學時比例恰當。學生喜歡田徑、體操、籃球、排球、足球、武術、乒乓球,健美操等項目,這些項目師資雄厚、場地器材充足,能很好地訓練力量、耐力、速度、靈敏、柔韌等身體素質,學時學分占比大,學生應精學多練,實踐學時高。一些對場地要求高、小眾的項目,如高爾夫球、滑輪等可以合并為一門課程專題介紹。另外,要調研中小學體育課程教學情況,包括班級人數、教學場地、教學內容、體育特色、是否有選修課等。如桂林市一些中小學的繩操、啞鈴操開展得如火如荼,在學生畢業面試時有劍術項目等,高校可結合中小學的實際情況和需求在選修課中增加繩操、啞鈴操,在武術中增設劍術課程內容。
將專項開課時間提前至第4學期,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專項學習,提升學生的專項運動技能。適當增加教師技能課程,強化學生的教師技能,同時在技術課程教學中增加對學生教學技能的培養。畢業論文(設計)的選題可安排在第6學期,第7學期一整個學期為教育實習,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進行教學實踐,并且可結合教學實踐進行論文資料的收集和撰寫。學生在第8學期完成畢業論文(設計)、總結實習經驗、查缺補漏、參加招聘等。
人才培養方案的目標是通過設置具體的課程實現的,課程的實施要以教學大綱為標準。教學大綱要明確每次課的“學習產出”標準,增強課程、課堂“學習產出”目標的可操作性和可觀測性。由每次課的教學目標去支撐課程教學目標,去實現課程教學目標。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按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來衡量,原則上以90%的學生達到目標為標準,難度大的可以降低為70%—80%。如“了解骨形態分類”可以定量表述為“90%的學生能根據骨的形態,單獨清晰地說出人體四種類型骨的名稱和分布,并能根據所給的骨判斷是哪種形態的骨”,這種“學習產出”目標更加明確具體,具有觀測性。課程大綱的編寫和課程內容的安排應突出師范性,體現課程思政,培養學生的教育情懷。
設計好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教學大綱,只是構建好了藍圖,如何讓藍圖變成現實還需要教師的課程教學。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教師的教學過程,不注重教學結果。因此,有的教師只管將內容講完,不關注學生是否理解、掌握;有的教學過程氣氛熱烈,可是學生對本節知識的重點、難點都不知曉。
高校應圍繞學生預期的學習產出開展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體育技能的獲得需要教師不斷地講解示范、指導糾錯,學生認真觀摩學習、反復訓練,教學過程需要精講多練。目前,教師和學生普遍感覺上課學時不足,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可以較好地緩解課堂學時不足的問題。教師可以收集、制作教學視頻,供學生在課前學習和課后指導練習,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錄制視頻,老師在線上點評。這樣,在課堂面對面教學時,教師可以有更多的時間指導學生練習。
高校應鼓勵以教研室為單位開展集體備課和教研活動。定期上傳教學視頻至網絡教學平臺,讓教師觀察、評價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任課教師與學生再對這些評議進行研討,充分吸收合理化建議,不斷改進教學技能,提高教學效果。通過每次課教學目標的達成,實現課程目標的達成。
目前,我國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中還存在諸多不足。OBE教育理念所強調的成果導向教育與我國正在推行的師范類專業認證理念相契合。高校堅持“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教學理念,將推動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
[1]教育部.以審核評估為契機 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學綜合改革[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2021/2021_zl09/202102/t20210205_512708.html.
[2]教育部.關于印發《關于深化教學改革,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的意見》等文件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199804/t19980410_162625.html.
[3]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方案[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38/s3273/200306/t20030619_80793.html.
[4]郁建華,岳新坡.師范認證視域下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范式構建[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20,19(11):71-75.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s under the Concept of OBE Education
LIAO Huiping,etal.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 Guangxi, China)
2019 年廣西師范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項目“基于成果導向(OBE)的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廣西師范大學為例”(課題編號 2019JGA19)。
廖慧萍(1971—),碩士,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群眾體育、體育教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