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波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內容,深刻揭示了發展與保護的本質關系,帶來的是發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轉變,也是執政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轉變。湖北省十堰市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核心水源區,確保“一庫凈水永續北送”是十堰市肩負的重大政治責任。湖北省委賦予了十堰市“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的目標定位,拓寬“兩山”理論實踐轉化的路徑,是十堰市加快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跑贏新賽道的戰略抉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等生態經濟的優勢,那么綠水青山也就變成了金山銀山”。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兩山”理論的內涵和要求,不斷拓寬“兩山”理論實踐轉化的路徑,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加快轉變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使綠水青山持續發揮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為子孫后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
十堰市是國家發展戰略性水源地,在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中,十堰市屬于限制開發區,是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特殊的地理區位和生態環境,意味著十堰市抓發展比省內外其他地市面臨著更多的限制、更嚴的約束及更多的挑戰。十堰市必須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拓寬“兩山”理論實踐轉化路徑,不斷尋求新的增長點和驅動力,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助推十堰市加快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實在的公共產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民群眾對綠水青山、優質生態產品的需求更加迫切。“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發展經濟是為了民生,保護生態環境同樣也是為了民生。拓寬“兩山”理論實踐轉化路徑,就是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所想、所盼、所急。建立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生態產品,做到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有助于滿足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新期待,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2 年,十堰市森林覆蓋率達 73.29%,地表水斷面達標率100%,丹江口水庫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以上。十堰市 27 個省控、國控考核斷面達到或好于III 斷面比例 96.3%,優良天氣達標率92.6%,PM 2.5 平均濃度 32.7μg/ m3,PM10 平均濃度55.2μg/m3,中心城區和 10 個縣(市、區)環境空氣質量均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均達到 100%。十堰市成為氣凈、水凈、土凈的“三凈之地”,綠色成為了十堰市最靚麗的底色。
十堰市山川、盆地、丘陵、河谷、平原等地形地貌俱全,礦產、能源、動植物資源儲量豐富。礦產資源探明有 54 種 794 處,擁有木本植物113 科1470 種,國家和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07 種。境內優質茶葉、野生食用菌、中草藥等儲量豐富,有“華中藥谷”和國家“生態命門”之稱。十堰市水資源總量 85 億立方米,水能資源蘊藏量達540 萬千瓦,是湖北第二大水電基地。十堰市旅游資源稟賦優越,有道教圣地武當山、丹江口水庫,有聞名中外“鄖縣人”頭骨化石和世界罕見“龍蛋共生”恐龍蛋化石群,全市A 級旅游景區 86 家,數量全省第一。
近年來,十堰市通過構建“一主四優多支撐”現代產業體系,推動乘用車從小到大,商用車邁向中高端,新能源車快速成長。2022 年,東風十堰基地六大板塊實現產值463.62 億元,占十堰汽車工業總產值的42%,開創了“商乘并舉、油電并重”新格局。漢江休閑觀光帶、城郊生態游憩帶、竹房綠色度假帶、大武當健康養生區基本建成。
十堰市成立了高規格環境保護委員會;建立了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第三方考核機制;建立了以“河長制”為重點的流域環境管理體制、水環境質量橫向生態補償機制;頒布了《十堰市生態文明建設條例》 《十堰市揚塵污染防治條例》等地方法規。
十堰市創建生態鄉鎮 123 個、生態村1482個,創建綠色學校 168 所、綠色社區 89 個、綠色機關 177 個、綠色企業 91 家、綠色家庭 1116 戶。將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日(12 月12 日)確定為十堰市“生態文明日”,開展生態文明“五進”系列宣講。“兩山”理念正在牢固樹立,綠色發展觀逐步形成,社會公眾關心環保、支持環保、參與環保的氛圍顯著增強。
一方面,主觀上對“兩山”理論的實踐轉化認識不足。一些領導干部和企業對“兩山”理論的認識存在片面性,忽略了“綠水青山”內在的、精神上的無形價值,加上對“兩山”理論實踐轉化缺乏長遠規劃,產生了“盲目照搬”、“偏重短期效益”等問題;另一方面,“兩山”轉化路徑的科技含量較低。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是當前十堰市“兩山”理論實踐轉化的主流路徑,但其中的科技含量與附加值都比較低。
大多數生態資源具有公共物品屬性,難以通過現有市場實現其價值。目前,十堰市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制度尚不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主體中的所有權和使用權邊界不清晰,生態資源價值評價體系和價值核算標準也尚未建立,生態產品的價值無法有效核算。
一方面,人才、科技、政策、財稅金融、交通、平臺、市場等要素存在短板,難以對“兩山”理論實踐轉化形成系統性支撐;另一方面,與“兩山”建設相關的各類政策“碎片化”,難以對“兩山”理論實踐轉化提供立體化全方位服務。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生態系統需要整體經營才能發揮最大的價值,但目前十堰市資源使用權分散,僅僅依靠生態農業模式、生態旅游模式難以形成生態資源經營的規模效應。
一是推進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健全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制度,清晰界定自然資源資產產權主體,劃清所有權和使用權邊界。二是開展生態資源信息調查。摸清各類生態資源數量、質量等底數,實行生態資源動態監測制度,建立開放共享的生態資源信息云平臺。三是建立生態資源價值評價體系和核算標準。探索建立反映生態資源保護和開發成本的價值核算方法和體現市場供需關系的生態資源價格形成機制,構建生態資源價值評價體系。以試點的形式探索開展以生態資源實物量為重點的生態價值核算。
一是提升“兩山”轉化的科技化運用。利用科技手段提升傳統農業種植水平,促進資源利用“變廢為寶”和循環利用,實現農業生產提質增效。二是加強“兩山”理論實踐轉化的品牌化經營。著眼于生態資源的保值增值與個性化、差異化發展帶來的生態價值溢價效應,著力推進優質農產品標準化、品牌化建設。培育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興經營主體,努力提升市場化競爭能力,發揮典型引領作用。三是推進“兩山”理論實踐轉化的市場化對接。探索建立生態資源交易中心,積極參加與生態資源相關的推介博覽會,組織開展生態資源線上云交易、云招商,推進供給方與需求方、資源方與投資方高效對接,發揮電商平臺資源、渠道優勢,推進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便捷的渠道和方式開展交易。
一是拓展生態資源價值實現模式。科學運用先進技術實施精深加工,拓展延伸生態資源產業鏈和價值鏈。依托潔凈水源、清潔空氣等自然條件,適度發展數字經濟、潔凈醫藥等環境友好型產業。依托優美自然風光、歷史文化遺存,打造旅游與康養休閑融合發展的生態旅游模式。加快培育生態產品市場經營開發主體,鼓勵盤活廢棄礦山、工業遺址、古舊村落等存量資源,推進相關資源權益集中流轉經營。健全碳排放權交易機制,探索建立碳匯權益交易試點。二是加強生態產品保護補償機制建設。探索設立市場化產業發展基金,通過發行企業生態債券和社會捐助等方式,拓寬生態保護補償資金渠道。健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提高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成本。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評估,健全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方法和實施機制。
一是加大綠色金融支持力度。鼓勵企業和個人依法依規開展水權、林權等使用權抵押、產品訂單抵押等綠色信貸業務,探索“生態資產權益抵押+項目貸”模式。在具備條件的地區探索古屋貸等金融產品創新。二是完善綜合功能配套。實施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方案,加快建設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等信息基礎設施。構建綜合交通樞紐,加快推動十西高鐵建設,積極謀劃安康—十堰—南陽高鐵、三門峽(洛陽)—十堰—宜昌鐵路、江北高速、鄖商高速等重大交通項目,加快推進十巫、十淅、房神等項目建設,提升現有的武神旅游公路、神農架到宜昌旅游公路的檔次,加快形成區內小循環、打通中循環、融入大循環現代交通大格局。三是優化城市營商環境。縱深推進“放管服”改革和“清減降”行動,深化“互聯網+政府服務”建設,推行“網上辦事,不見面審批”,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整合政府、社會資源,搭建企業服務平臺,以最優“軟環境”服務并造就發展“硬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