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德全
太行山西麓的遼縣(今左權縣)麻田鎮(zhèn)西山腳下,曾是原八路軍總部所在地。在群山簇擁之間,“太行新聞烈士紀念碑”,以挺拔長空之勢形成一道壯麗的風景。這座由楊尚昆題詞的紀念碑上,鐫刻著《新華日報》華北分社(新華通訊社的前身)在抗戰(zhàn)時犧牲的57名烈士的英名,黃君玨名列其中。
1942年5月,日軍以3萬余兵力,對八路軍總部麻田實施“鐵壁合圍”,企圖摧毀八路軍總部。黃君玨時任《新華日報》華北分社總會計師,兼報社管委會秘書主任。面對敵人的掃蕩,報社分散成若干個小分隊與敵人周旋。
5月27日,黃君玨帶著十多位戰(zhàn)友輾轉來到遼縣與河北涉縣交界的莊子嶺。
6月2日清晨,黃君玨得到日軍“地毯式”搜索逼近的情報,在鄉(xiāng)親們的幫助下,黃君玨與戰(zhàn)友們分散隱蔽在道帽峰上的幾個天然山洞里。道帽峰,奇峰突兀,遠觀似道士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黃君玨與兩名女戰(zhàn)士同在一個山洞里,那山洞離崖頂最近。當時,有限的槍支彈藥都裝備在戰(zhàn)斗部隊,華北分社僅黃君玨等社領導才配發(fā)了手槍,每支手槍只有三顆子彈。黃君玨將大家分散隱蔽在多個山洞,就是防止被敵人“一鍋端”。她與兩名戰(zhàn)友藏到離崖頂最近的山洞,為的是準備掩護其他戰(zhàn)友。

時過晌午,一百多名日軍將道帽峰圍住,進行搜索。折騰幾個小時后,時近黃昏,狡猾的敵人終于發(fā)現了黃君玨隱蔽的山洞,他們把燃燒的柴草用繩子捆著從崖頂墜到洞口。黃君玨吩咐兩名戰(zhàn)友務必留在洞中,自己沖出山洞,躲在一塊巨石后向敵人射擊。撂倒兩個敵人后,子彈打光了,她也身中數槍。借著火光,她燒掉隨身攜帶的文件,砸爛了心愛的手槍,待敵人逼近時,黃君玨高呼“打倒日本侵略者”,吸引了敵人的注意力,縱身跳下懸崖。
這一天,正是黃君玨三十歲的生日。
敵人被黃君玨的壯舉嚇呆了,朝著溝壑亂放了一陣槍,走了。黃君玨掩護的戰(zhàn)友們獲救了。
我沿著道帽峰的山間小道找到了黃君玨獻身的山洞。我仿佛看見,黃君玨就佇立在峰頂,白云縈繞在她身旁,正聽她訴說著當年的經歷。
那是1927年春天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15歲的黃君玨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當時大革命風起云涌,農民運動蓬勃發(fā)展,當時在長沙明德中學就讀的黃君玨不顧家人反對,毅然走進了革命隊伍。
在南京國民政府任職的舅舅把黃君玨秘密接到上海讀書。黃君玨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上了復旦大學經濟系,家人以為她遠離政治、“一心只讀圣賢書”了。殊不知,剛滿18歲的黃君玨已經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后,黃君玨利用復旦大學學生會委員的身份,三次組織復旦大學師生到南京向國民政府請愿,要求出兵抗日。她還帶領同學去上海市政府請愿,迫使市政府釋放因要求抗日而被捕的復旦學生。
1933年,黃君玨大學畢業(yè),以上海交通大學研究院的工作為掩護,參加共產國際遠東情報局的秘密工作。她機智勇敢、穩(wěn)重可靠,深得器重。她經常從任財政部機要秘書的父親和在南京政府任要職的兩個舅舅處收集各種重要情報,提供給遠東情報局。
1935年,情報局的兩名工作人員被捕投敵,黃君玨第一時間趕去南京,通知兩名同志安全撤離,自己卻被捕入獄。在國民政府高等法院受審時,黃君玨將另一位被捕戰(zhàn)友的“罪行”包攬到自己身上,戰(zhàn)友無罪釋放,她因此而加重了“罪名”,被判有期徒刑7年。
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在八路軍武漢辦事處的營救下,黃君玨出獄了,她又回到了湘江岸邊的長沙,開展抗日救亡工作。
1938年冬,黨組織安排黃君玨和丈夫王默馨一道去太行山區(qū)的晉東南抗日根據地,她擔任《新華日報》華北分社總會計師,兼報社管委會秘書主任。艱苦環(huán)境中,在她與報社戰(zhàn)友的共同努力下,報紙堅持正常出版,極大地鼓舞了全國抗日軍民。報社除了堅持出版報紙,還要經常背著機器與敵人打游擊。
1942年3月2日,為了不影響工作,黃君玨含著熱淚將剛出生三天的兒子委托給鄉(xiāng)親代養(yǎng),自己則潛心撲在報社的工作中。從此,她再也沒有見過自己的兒子。三個月后,英雄母親壯烈犧牲。
2015年8月24日,黃君玨被列入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在太行山莊子嶺,我們尋找黃君玨的蹤跡,尋找用信仰和擔當鑄就的忠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