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敏
“布病”是布魯氏菌病的簡稱,俗稱懶漢病、蔫巴病、千日病等,是由布魯氏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的傳染性疾病。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的規定,布病為乙類傳染病。布病雖然聽上去有些陌生,但該病的發病率并不低。相關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新發布魯氏菌病超過50萬例。
牲畜——布病的主要傳染源
布魯氏菌主要存在于家禽、家畜和野生動物體內。帶有布魯氏菌的動物,尤其病畜及其流產胎兒、胎衣是主要的傳染源,感染動物可長期甚至終生帶菌,布病在人與人之間一般不會傳播。主要的傳播途徑是:
1.人的皮膚、黏膜直接接觸羊、牛等帶菌動物的體液、胎盤、排泄物等,其中羊是人類布病的主要傳染源。
2.食用未煮熟的帶菌動物肉制品、未經殺菌的牛奶及奶制品等,經由消化道感染。
3.在被帶菌動物排泄物污染過的農場、草地等區域工作、生活,吸入土壤、塵埃中的布魯氏菌,經由呼吸道感染。
布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牧區相較于其他地區發病率更高,畜牧業從業人員、畜產品加工運輸人員、畜牧業科研人員等都是感染布魯氏菌的高危人群。即使您生活在遠離動物的城市中,如果飲用、食用了由布魯氏菌污染的食物,也有可能感染該疾病。
難以快速鑒別的布病
布魯氏菌是一種寄生于細胞內的病原菌,能夠長時間存活于人體內,導致持續性感染。該病的診斷難度比較大,誤診率較高。人感染布魯氏菌之后,大多數患者為急性發病,癥狀以高熱、渾身乏力、寒戰、肌肉酸痛、食欲不振等為主,很多患者會誤以為自己是得了流感,貽誤治療時機。如果患者沒有明確的接觸牛羊、飲用生奶、食用生肉的接觸史,醫生很難單獨通過臨床表現判斷患者是否感染了布魯氏菌病。經常有患者因為長期發熱或者腰背痛等原因,輾轉多家醫院就診卻無法明確病因。
多數患者在明確診斷、及時治療之后能夠治愈。如果沒有及時就診或明確診斷,布病會引起全身各個系統,特別是骨關節系統的損害,如布魯氏菌性脊柱炎。53%的布魯氏菌病患者會發生布魯氏菌性脊柱炎。患者還會出現肝脾腫大、睪丸腫大等癥狀,嚴重的可能喪失勞動能力。心內膜炎是導致布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布病一旦進展至慢性病階段會反復發作,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而且治愈的難度更大。
因此,如果您出現了發熱、乏力、關節肌肉痛等相似癥狀,但無法確定病因,可以前往醫院或者當地的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就診。醫生會詢問您近期的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如果疑似感染布病,可進一步通過虎紅平板凝集試驗、試管凝集試驗等檢查項目確定病情、病因。
實用預防建議
1.相關從業者做好防護和消毒工作
養殖場是布魯氏菌病的高發場所,管理者一定要做好從業者和家畜的防護工作。
對家畜的購買來源進行嚴格限制和檢查,不隨意從外地渠道引進牲畜,做好檢疫工作。
定期進行環境消毒。離體狀態下,布魯氏菌在土壤中可存活2~5天,夏季在糞便中可存活1~3天,在食品中可存活2個月,在水中可存活5天~4個月,冰凍狀態下可存活數月。但布魯氏菌對光、熱、化學消毒劑很敏感,陽光曝曬20分鐘,沸水煮5分鐘或用60 ℃的水煮10~20分鐘,3%漂白粉澄清液漂洗數分鐘,就可將其殺死。養殖場要定期清理牲畜糞便、用化學消毒劑定時噴灑消毒,定期通風。工作人員可用熱水浸泡洗滌個人衣物并將其晾曬在陽光下,定點銷毀口罩、手套等防護用品。
發現牲畜患布病后要立即采取隔離、消毒、無害化處理等措施,封鎖疫區,限制易感動物出入,迅速撲滅疫情。
2.普通人群注意飲食衛生
對于遠離牧區的普通人群來說,接觸患病家畜的可能性比較低,最大的感染源是未經消毒的肉類、牛羊奶等食材。所以,生活中要嚴格遵守飲食衛生要求,不食用病畜、不飲用未經過消毒的動物奶、不食用生肉,家中的砧板、刀具生熟分開,避免污染。
感染布病后怎么辦?
1.配合治療,緩解癥狀
確診布病后,醫生一般會采取多種抗生素聯合用藥,以殺滅患者體內的致病菌,比如多西環素聯合利福平。病程一般為3~12個月,多數患者預后良好。針對發熱、疼痛等不適癥狀,一般要進行對癥治療。
(1)高熱者:按時測量患者的體溫,以便了解病情的發展和身體恢復情況。高熱時建議進行物理降溫,高熱不退可以使用藥物降溫。患者服用退燒藥物后,家屬要密切觀察降溫效果和不良反應。
(2)全身關節游走性疼痛者:減少疼痛肢體活動,疼痛較重時患者臥床休息,護理人員協助患者變換體位。可以配合物理治療等治療手段促進血液流通,緩解炎癥反應。疼痛減輕后適當按摩、揉搓關節,注意給關節保暖,可以用熱水袋外敷疼痛關節、用熱水泡腳。
2.補足膳食營養
布病是一種消耗性疾病,治療期間要給患者補充足夠的營養,促進病情恢復。對于受疾病影響,食欲不振、渾身乏力的患者,建議食用清淡開胃、易吸收的食物,比如新鮮果蔬、雞蛋羹、清蒸魚等,既能讓患者有胃口,又能補充營養。對于其他處于治療期間的患者來說,飲食應含有充足的水分、蛋白質、維生素和適當熱量,提高免疫力。牛奶及奶制品、瘦肉類、魚類、深色蔬菜都是不錯的食材選擇。濃茶、酒精、辣椒等刺激性食物會加重體內的炎癥反應,不建議患者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