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步入坐落在重慶市南岸區的南城大道,充滿生活氣息的街道兩側散布著方便附近居民吃穿用度的各類小店。在冒著熱氣的面包店和散發中藥香氣的推拿店之間,夾著一家橙色門頭的溫馨小店,“渝派手工鉤織技藝”幾個大字直截了當地闖入視線。向里望去,不論是店門口的人型模特、大廳擺放的掛衣桿還是兩側墻面,都放滿了各類絲線編織出的服裝、家居裝飾品,在門把手和衣架分叉處還見縫插針地掛了幾頂鉤編帽、圍巾,或是柿子、貓咪等各種形態的小物件。
走進店里,一頭銀灰短發、干練挽起衣袖的店主迎了出來,店主叫劉一華,今年70歲的她,在幾天前正式經營起了這家鉤編店鋪。作為渝派絨線編織技藝第四代傳承人,她的作品精巧、細致,配色優雅大膽,如一只美麗的蛺蝶,在鉤編的花海中快樂起舞。
不畫草圖、沒有圖解,“憑感覺行事”是劉一華創作的關鍵詞。
有了想法就直接上手鉤,要是鉤錯了或是發現原先的想法不適用,就在現有的進度上修改,鉤鉤改改,直至完成自己理想的效果為止。也不受限于原料和類別,棉線、馬海毛、人造絲、桑蠶絲,有時也會將其與夏布、絲綢等布料拼接,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憑感覺而行的手鉤,讓劉一華的每一件作品都獨一無二,難以復刻。
花卉是她常有的靈感來源。從小劉一華就生活在生長著各式各樣花朵的環境里,這樣的經歷讓她樂于將花融到自己的作品中去。店里的角落里生長著一株發財樹,綠油油的葉子活力滿滿,劉一華以此為靈感,創作了一套發財樹主題服裝——米色毛衣由左肩處垂掛下一條綴滿嫩綠色小果的枝條,外面搭配一件由黃綠色小葉片拼接而成的披肩,渾然一體,充滿活力。香樟樹也是她的繆斯之一。一次偶然的機會劉一華來到位于四川廣安的香樟樹基地,連綿幾座山的香樟樹成片成片地生長,給她帶來了極大的視覺沖擊,靈感也隨之奔涌而來。劉一華選用深淺不同的綠色棉線,鉤成大小不一的香樟樹葉片拼接在一起,組成了一個小巧精致的家居擺件。
“田園風”是劉一華對自己創作風格的形容,但她永不受限的創作似乎很難用一個詞匯簡單概括。和傳統的毛衣編織不同,渝派手工鉤織技藝改變了傳統的鉤織針法,突出立體與層次感。鉤針入門不算難,但要把這個技藝做好、做出風格,卻需要無盡的創造力。
幼兒園老師、舞者、設計師……身份流轉割不斷鉤編熱情
自十幾歲起,劉一華在外婆和媽媽的影響下就學會了手鉤編織技藝,五十多年來更是針線不離手。她從小翻閱家里的電影碟片和戲劇畫報,接觸到先鋒的藝術風格和開放的色彩搭配,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大膽運用現代色彩元素并融入地域文化特點,將傳承幾代的家族技藝帶進現代時尚圈。
事實上,全身心投入鉤編事業是劉一華退休后才有的事,但鉤編始終圍繞在她的生活之中。劉一華的本職工作是一名幼兒園老師,在這期間,劉一華時不時就會給自己的學生、孩子或朋友鉤編一些小手工當作禮物。退休后,劉一華迫不及待地開設起自己第一家鉤編店鋪。“那是零幾年前后的事,我把店開在了解放碑,特別受歡迎,尤其是來重慶玩的外地人和外國人,一次性買走10件都是常有的事。”說起自己的第一家店,自豪和喜悅流露在劉一華的神情中。受歡迎意味著需求量大,但那時候人手不足,產品供應不上,店鋪位置也變動了好幾次,十分不穩定。幾經斟酌下,劉一華選擇關掉了這家店。
關了店,但鉤編仍在繼續。沒了店鋪,劉一華只得更多嘗試去接企業或是個人設計師的合作單,“他們更想要效率,因此希望我去借鑒。但我堅持原創,如果不是原創,我的鉤編也失去了意義。”這樣的堅持不是沒有帶來阻力,有的合作伙伴認同她的想法,也有的堅持效率至上,因此讓她失去了部分訂單,收入也減少,難以為繼。再后來,劉一華先后在上海、宜賓、深圳、北京等地的服裝企業擔任設計師或開設個人工作室,不僅將渝派絨線編織帶到更多地方,也為她的創作吸納了更多新鮮的元素,從而形成了獨具風格的渝派絨線編織技藝。
70歲再出發“鉤到鉤不動為止”
自關掉解放碑的店鋪后,再開一家鉤編店鋪的想法始終縈繞在劉一華心頭。2003年,劉一華在北京三里屯開設了一家個人工作室,正起步時卻遇上了非典;2019年,幾經籌劃后,劉一華在老家重慶第三次開設起店鋪,不料又遇上了疫情。曲折的經歷沒有磨滅她心中的熱情,“有一個店,就像有了自己的一方手鉤天地。”
于是,2024年10月,在劉一華70歲這一年,她再次出發,在重慶南岸開起了自己的鉤編店鋪。平日里,劉一華就守在店中,沒有客人的時候就拿出一團線、一根針,坐在門口的沙發處隨意鉤著,有時來靈感了,就轉個彎,走到竹簾背后的工作臺旁,邊整理材料邊厘清思路,然后投入創作。工作臺上還擺放著一塊由棉線鉤織成拼布樣式的桌巾,聽劉一華說,這是她90多歲的母親近日鉤成的,“年齡從來不是局限,不管是我媽媽還是我,只要鉤線在手中,就會很快樂。”
飽滿的創作熱情、充沛的活力,似乎很難將面前這位手指翻飛的鉤編店主與70歲扯上聯系。“鉤到鉤不動為止。”劉一華對未來的規劃從不設限,也從未對鉤編感到疲倦,“只要手指還能動,創作就能繼續。”現在劉一華仍保持著一個月鉤編2款新品的速度,還常常參與重慶各地的市集擺攤,有時一個月會去好幾次。大件的衣物和裝飾品難以在攤位擺放,劉一華又結合年輕人的喜好,創作出“柿柿如意”掛件、田園風頭巾、蝴蝶墻貼等精美小物,很受歡迎。
除此之外,劉一華也非常關注鉤編技藝的傳承,常去學校、社區、婦聯開展教學培訓,還收了2位關門弟子。“加大第五代傳承人的培養力度,成為真正的渝派絨線編織能手,把鉤編技藝的精髓發揚光大。”提及未來的目標,劉一華的目光充盈著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