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9月23日,是近代中國工藝史上杰出的刺繡藝術家沈壽誕辰150周年紀念日。
沈壽及其弟子的刺繡藝術,歷經長期的創造和發展,在中國近代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如今,與中國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良好保護和有序傳承,同時也受到社會大眾的高度關注。
沈壽(1874.9.23-1921.5.3),名云芝,字雪君,號雪宧。出生于江蘇吳縣(今蘇州)閶門海宏坊的一個古董商家庭。父親沈椿長期研習書史、鹽法,曾在浙江任鹽官。母親宋氏,生有三男二女,雪君排行第五,與兄長姊姊一道隨父識字讀書,遍覽家藏的文物字畫,從小便得到良好的文化藝術熏陶。蘇州民間的刺繡廣為流傳,地方出產的繡作素負盛名,而刺繡的技藝則成為當地女性的必備技能。尤其是蘇州城外的木瀆一帶,幾乎家家養蠶,戶戶刺繡。小時候的雪君常去那里的外婆家串門,在玩耍的同時對奇妙的蘇繡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姐姐沈立的引領下,雪君7歲弄針,8歲學繡,和當地其他女孩一樣,很早開始了刺繡生涯。其最初的繡作,主要是一些花花草草的實用繡品。當刺繡技藝熟練后,就以家中收藏的名畫作為藍本,開始繡制藝術作品。十六七歲時便成了蘇州城里有名的刺繡能手,其繡名日盛。
沈壽20歲結婚,丈夫是浙江省紹興人余覺(名冰臣,又名兆熊),出身于書香世家,能書善畫。婚后夫妻倆一個以筆代針,一個以針代筆,畫繡相輔,相得益彰。平日沈壽除操持家務外,總是閉門刺繡,從不間斷。1903年,清末著名學者俞樾在沈壽的繡品上題下“針神”二字。1904年,余覺將《八仙上壽圖》摹成8幅掛屏,由沈雪君和其姐沈立、學生金靜芬繡成精品,作為慈禧太后七十大壽壽禮進呈慈禧。慈禧見之大喜,傳旨嘉獎,執筆書寫“福”“壽”二字,分贈余、沈二人,并頒發“雙龍寶星”四等商勛于二人。從此,沈雪君改名為沈壽。同年,沈壽受清朝政府委派遠赴日本進行考察,交流和研究日本的刺繡和繪畫藝術。1906年,清政府農工商部繡工科開辦,由沈壽任總教習,她一邊教學, 一邊研究“仿真繡”,于1911年繡成《意大利皇后愛麗娜》肖像,作為清廷國禮贈送意大利,轟動整個朝野。意大利皇帝和皇后親函清政府,頌揚中國刺繡藝術之精湛,并贈沈壽金表一塊;同時將這幅作品送意大利都朗博覽會展出,榮獲“世界至大榮譽最高級卓越獎”。1914年10月,應清末狀元、南通實業家張謇之邀,沈壽從天津南下,擔任南通女子師范學校附設女紅傳習所所長。沈壽治校嚴謹,教學有方,以身作則,時常率學生外出寫生,觀察花卉、器具等實物,結合著刺繡工藝的實踐,講述仿真繡的理論。1914年,沈壽即使在養病期間,也讓學生在病榻旁學習賦色用線的原理。1915年,沈壽所繡《耶穌像》參加美國舊金山“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展出,因其出神入化的畫面獲一等大獎。
仿真繡,出自沈壽著《雪宧繡譜》,講究刺繡須“循畫理,師真形”,是沈壽在繼承中國傳統刺繡技藝的基礎上在形式上的重大創新,融匯版畫、西洋油畫等美術技法中的光影表現,革新傳統刺繡的針法與技藝而創制。仿真繡首創用旋針、虛實針來表現物體的質地,利用絲線的光澤與顏色的豐富多彩來調和畫面的色調,使作品的色彩柔和高雅,色階過渡自然而豐富,能夠完美地表現油畫、照片的豐富層次,尤其是在繡人物面部表情時,以變化多端的針法依面部肌肉的走向下針,使人物的五官通過刺繡的針法達到真實而神似的效果,在繡工柲線時采用特殊手法使畫面的絲光分配均勻,故專業人士往往將“仿真繡”稱為“美術繡”,而南通地區民間則將其稱為“沈繡”。
沈壽遺著《雪宧繡譜》,系張謇提議、沈壽病中口述、張謇記錄整理而成的一本刺繡技藝專著。1919年,積勞成疾的沈壽舊病復發,治病期間,張謇在了解沈壽“懼其藝之不傳而事之無終”的想法后,征得沈壽的同意,每天在精神良好的時間里,由沈壽口述繡譜若干則,張謇負責筆錄。前后花了3個多月時間,把沈壽三十多年所積累的經驗和創新心得全部記錄下來。張謇將記錄下來的文字分為繡備、繡引、針法、繡要、繡品、繡法、繡節、繡通8個部分,然后編寫成章,名為《雪宧繡譜》,交由南通翰墨林書局印刷出版。張謇在《序言》中回憶:“積數月而成此譜,且復問,且加審,且易稿,如是者再三,無一字不自謇出,實無一語不自壽出也。”這本《雪宦繡譜》是中國第一部較為系統、完整的刺繡藝術理論著作,總結了刺繡實踐中常用的18種針法,填補了刺繡平繡針法的研究空白,也為仿真繡的繼承、創新、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沈壽在南通不足10年,卻在此最終完成了仿真繡的技藝體系,留下了一本集中國刺繡之大成的理論著作《雪宦繡譜》,并通過教學、研究、刺繡實踐,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的刺繡人才。仿真繡在20世紀50年代后也得到全面地繼承和發揚,逐漸成為具有濃郁南通地方特色和獨特風格的刺繡藝術,成為江蘇刺繡藝術——蘇繡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十年來,在沈壽“以新意運舊法”藝術思想的影響和啟發之下,沈繡的傳人繼承傳統,勇于創新,又創制出雙面繡、雙面異色繡、雙面異色異形繡、彩錦繡等全新繡種,將傳統的平繡推向現代平繡新的藝術高度,也主導和影響了當代人對刺繡藝術審美的認知和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