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平谷區是北京市突發性地質災害較為發育的地區之一,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4種類型。平谷區災情和隱患主要分布在東北部鎮羅營鎮、熊兒寨鄉、金海湖鎮、黃松峪鄉等中山區居民點附近和山區道路沿線,災害集中發生在七、八月主汛期。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是控制災害的內部地質因素。陡峻起伏的溝谷、高陡斜坡和順向斜坡是孕育地質災害的有利地形;軟硬相間的碎屑巖和碳酸鹽巖地層多發育崩塌、泥石流,第四系松散土石體多發育滑坡和地面塌陷;斷裂帶和褶皺帶附近更易引發地質災害。切坡建房、修路等人類工程活動和強降雨是主要外部影響因素。
關鍵詞:突發性地質災害;發育特征;影響因素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udden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Pinggu District, Beijing
WU Jiayue1, ZHENG Yilong1, YU Zhaolin1, RAN Shuhong1, XU Shangzhi1, CUI Xuebing2
(1.Beijing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Hazard Prevention, Beijing 100120, China;
2.Pinggu Branch of Beijing Municipal Commission of Planning and Natural Resources, Beijing 101200, China)
Abstract: Pinggu district is one of the areas in Beijing with developed sudden geological disasters including collapse, landslide, debris flow, and ground collapse. The 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hidden dangers in Pinggu District are mainly distributed across the residential areas in middle mountainous areas and along mountainous roads of Zhenluoying, Xiongerzhai, Jinhaihu, and Huangsongyu in northeastern Pinggu. Disasters mainly occur in the main flood season of July and August. The terrain, lithology, and geological structure are the internal geological factors that control disasters. Steep and undulating valleys, high and steep slopes, and dip slope are favorable terrains for geological disaster development. Soft and hard alternating clastic and carbonate rocks formations are prone to collapses and debris flows. Quaternary loose soil and rock masses are prone to landslides and ground collapses. Disasters are more likely to occur near fault and fold zones. Human engineering activities such as slope cutting for house building and road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heavy rainfall, are the main external influencing factors.
Keywords: sudden geological disasters;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 influence factor
突發性地質災害具有發生突然、危害嚴重、難以預測等特點,往往在短時間內造成一定程度的人員傷亡或經濟損失,其預防工作常處于被動狀態(羅守敬,2023;郭英,2023)。北京市山區面積占比超過六成,受地質條件復雜、斷裂構造發育、降水時空分布不均以及人類工程活動頻繁等影響,突發性地質災害分布范圍廣、點位多、危害大(南赟等,2020;程素珍等,2020;華金玉,2022)。平谷區位于北京東北部的燕山山脈南麓,燕山期、印支期強烈的構造活動形成大量褶皺及斷裂構造,為地質災害的發育提供了基礎地質條件,是北京市突發性地質災害發育程度較高的區域,發生的地質災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4個類型。近年來,該區相繼開展了一系列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工作,包括1∶100 000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1∶50 000突發地質災害詳細調查、1∶50 000泥石流溝精細調查、1∶10 000山區道路沿線崩塌滑坡災害隱患精細調查與評價、1∶50 000地質災害風險普查等專項調查(孫小華,2021)以及歷年的地質災害排查與應急調查等,逐漸掌握了突發性地質災害的發育特征、分布規律、成災條件。本文通過總結以往調查工作成果以及筆者自身的工作經驗,對平谷區突發性地質災害的發育特征及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研究,為該地區的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提供地質科學依據和理論支撐,從而保障山區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筑牢首都城市地質安全防線。
1 "地質背景
北京市平谷區位于市域東北部,南北縱寬30.5 km,東西橫長35.5 km,總面積948 km2,常住人口45.7萬人。地貌由山地和平原兩大地貌單元組成,北東南三面環山,山前呈環帶狀淺山丘陵,中部、南部為沖、洪積平原,山區、半山區約占總面積的67%,地勢由東北向西南漸緩,區內最低海拔和最高海拔分別為11 m和1"234 m。該區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均氣溫11.5℃,四季顯著,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七月下旬和八月上旬,約占全年降水量(630 mm)的75%。區內河流均屬海河流域薊運河水系,主要有泃河、洳河以及北寨石河、黃松峪石河、魚子山石河等季節間歇性河流。
平谷區地處華北燕山地臺褶皺帶平谷穹斷區,褶皺與斷裂構造發育。褶皺構造以北東向規模較大,延續性好,東南部茅山一帶有近東西向褶皺,孔城峪一帶局部有較小的次級褶皺發育,典型褶皺有小湯山-靠山集褶皺帶、將軍關-關上褶皺、關上-大華山復式坳褶帶、茅山向斜等。斷裂構造以東西向、北東向、北北東向和北西向大規模斷裂組為主,典型斷裂有韓莊-馬家墳-上堡子斷裂帶(EW)、井峪-北寨北-小段洼斷裂帶(NE)、梯子峪-胡家營-大管莊斷裂帶(NNE)、黑豆峪-白云寺-東牛角峪(NW)等。區內出露地層以中元古界長城系、薊縣系與第四系沉積地層為主,少量太古宇變質巖。沉積巖主要為砂巖、白云巖、灰巖,分布于西北部和東南部山區;變質巖主要為片麻巖、角閃巖,分布于北部鎮羅營一帶;巖漿巖不發育,僅零星出露基性噴出巖和閃長巖、花崗巖等酸性侵入巖;第四紀沉積物主要為黏土與砂、礫石,分布于西南部平原區和山間河谷沿岸(鄧小龍等,2015)。
2 "突發性地質災害發育特征
2.1 "地質災害隱患特征
地質災害隱患是一個具有空間屬性的位置概念,是指歷史可能發生過、現在或將來很有可能發生巖土體失穩垮塌、地面震動或泥石流沖刷等地質災害,導致人員傷亡、經濟損失或地質環境損毀的不良地質體(黃來源,2020)。截至2023年6月,平谷區已查明突發性地質災害隱患點712處(圖1),共計威脅險戶1"981戶5"614人(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2023)。
1)地質災害隱患類型
平谷區地質災害隱患點共712處。按災害類型統計:崩塌622處,占比87.4%;泥石流48處,占比6.7%;滑坡28處,占比3.9%;地面塌陷14處,占比2.0%。受大量的切坡修路、開挖坡腳建房等人類工程活動影響,崩塌和滑坡隱患點合計約占九成,比例較高。
2)威脅對象類型
區內712處地質災害隱患點中:威脅道路420處,占比59.0%;威脅居民點214處,占比30.1%;威脅其他(農田、森林、空房等)37處,占比5.2%;威脅景區33處,占比4.7%;威脅礦山及水庫8處,占比1.0%。山區中發育大量的道路沿線崩塌隱患,因而道路是本區最主要的威脅對象類型,其次為山體附近、泥石流流域范圍內的居民,但綜合考慮災害發生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危害程度,居民點始終為首要關注和防治的威脅對象。
3)空間分布情況
從平面分布看,712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分布于平谷區14個鄉鎮91個行政村,各鄉鎮地質災害隱患點數量及占比見圖2。從垂向分布看,712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在平原區、丘陵區、低山區和中山區等4種不同海拔高度的地貌形態分布情況見表1。
崩塌隱患主要分布于區內東北部鎮羅營鎮、熊兒寨鄉、黃松峪鄉和金海湖鎮中山區,多沿公路呈帶狀分布或在居民點附近點狀分布,該區域地勢險峻、溝谷深切、巖石裸露,巖層風化破碎,常含軟弱夾層;滑坡隱患主要分布于北、東、南部中低山區以及西北部大華山鎮、劉家店鎮低山區,該區域以片麻巖、碎屑巖、碳酸鹽巖類為主,風化破碎嚴重;泥石流隱患在北、東、南的中低山區均有分布,山間溝谷的高落差和豐富的碎屑物質為泥石流災害提供了先決條件;地面塌陷主要分布于西北部和南部的山前過渡地帶,以第四系松散堆積物為主。由此可見,平谷區地質災害隱患的空間分布情況與該區的地形地貌結構和地層巖性特征是相適應的。
2.2 "地質災害災情特點
突發性地質災害與地質災害隱患有所區別,是指不良地質體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災情且造成一定生命財產損失、地質環境破壞的過程概念,兼具空間與時間屬性并具有瞬發性和短暫性特點。平谷區的突發性地質災害發生歷史久遠,筆者通過資料查閱、自身工作調查、走訪問詢等多種方式對歷史災情進行統計整理(表2)。從最早出現時間記載的20世紀40年代起至20世紀末,平谷區共發生突發性地質災害災情15起,包括泥石流14起、崩塌1起,15起災害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員傷亡、房屋損毀、農地損毀或家畜死亡等損失,其中出現人員死亡的有6起,包括泥石流5起、崩塌1起。2000年以來,發生災情19起,包括崩塌16起、滑坡1起、地面塌陷2起,19起災害造成不同程度的房屋、道路、農地、防護工程等經濟損失,未出現人員傷亡情況。其中,受2023年“23·7”特大暴雨影響發生災情9起,包括4起居民點崩塌和5起道路崩塌,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36.4萬元,災情等級均為小型(北京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等,2008;中色資源環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2022;北京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調查隊,2004—2023)。
通過對歷史災情的統計分析,概括出平谷區突發性地質災害災情特點如下:
1)2000年以前,平谷區突發性地質災害類型以泥石流為主,且常伴有泥石流群發的現象。
泥石流災害主要發生在鎮羅營鎮、金海湖鎮和大華山鎮等中低山區,地勢陡峭且溝谷中大量松散物質為泥石流發生提供了基礎條件,同時2000年以前村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薄弱,進行長期伐木砍柴、墾林耕種和礦業開采等活動,造成植被覆蓋破壞,水土保持性差,在持續性強降雨的誘發下,易發生泥石流災害。當雨量和雨強達到泥石流發生的閾值后,同地區的多條泥石流溝常出現泥石流群發的現象,例如1958年7月鎮羅營鎮玻璃臺、張家臺、范家臺群發性泥石流,造成十余人傷亡和大量房屋、耕地損毀的嚴重災害。
2)2000年以來,平谷區突發性地質災害類型以崩塌為主,且主要為道路沿線崩塌災害。
步入2000年后,由于村民的防災避災意識提高、退耕還林等生態環境修復舉措以及地質災害工程治理措施等綜合因素,泥石流災害有效降低。伴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鄉村建設,開展大量的削坡筑路和開挖坡腳建房等人類工程活動,從而破壞了斜坡的平衡結構,使原斜坡應力發生變化,在降雨觸發下易失穩發生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道路崩塌災害在北部鎮羅營、熊兒寨一帶和東部黃松峪、金海湖一帶山區公路沿線發育較多,是當今防治工作的重點區域。
3)平谷區滑坡和地面塌陷地質災害災情較少,災害規模和災情等級較小。
平谷區滑坡災害主要為土質滑坡和碎石土復合滑坡,多分布在北、東、南部山前過渡帶和山間溝谷的第四系松散堆積物地層中。平谷山區以中低山為主,主要巖性為質地堅硬的中厚層白云巖、石英砂巖,這種地勢落差和地層巖性條件發生中大型巖質滑坡的可能性相對較低。地面塌陷主要發生在中部和西南部的沖、洪積平原,發災原因可能是下伏碳酸鹽巖基巖存在巖溶裂隙,導致上覆土層發生塌陷,規模和危害程度普遍較小。
4)平谷區突發性地質災害的發生在空間分布上以東北部鎮羅營鎮、熊兒寨鄉、金海湖鎮中山區和西北部大華山鎮低山區為主,與地貌形態和地層巖性特征密切相關。
東北部中山區地勢起伏大,巖體風化破碎嚴重,常含軟弱夾層,是常見的孕災地質環境,在人類工程活動與降雨因素影響下,易發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災害。其次為西北部大華山鎮、劉家店鎮和東南部南獨樂河鎮等低山區、丘陵崗地。本區突發性地質災害災情與地質災害隱患的空間分布特點基本同步。
5)平谷區突發性地質災害的發生在時間分布上集中于7月和8月主汛期,發災頻次與歷年的月平均降水量表現為正相關。
“七下八上”是平谷區全年最主要的降雨時段,降雨量占比超過七成。本區八成以上的泥石流、崩塌、滑坡等突發性地質災害發生在此時期。也由此可見,暴雨和持續性強降雨是誘發本區突發性地質災害的關鍵因素。
3 "影響因素分析
突發性地質災害隱患的形成和災害的發生受多種影響因素共同控制,主要包括災害區的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等內在地質因素,降水、地震、植被發育程度等外在自然因素以及削坡修路、切坡建房、采礦等人類工程活動誘發因素(李迎新,2009;任磊等,2020;林德洪等,2021;潘佩榮等,2021)。
3.1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是控制地質災害隱患形成和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因素之一(歐陽剛,2021)。從地貌單元來看,平谷區南、東、北三側環山,由中、低山區向中、西部逐漸過渡為平原區,山區面積占比接近60%,地勢陡峻起伏,最大高差可達800 m,是孕育本區眾多泥石流、崩塌隱患的基礎地貌條件(圖3)。
山地地貌的起伏程度、切割深度和山坡坡度等特征對泥石流的影響最為明顯,主要體現在泥石流溝的溝床比降和溝坡坡度等地形因素。溝床比降反映了泥石流溝溝床的陡緩程度,控制著泥石流物質由勢能轉換為動能的過程(劉德玉等,2019)。從泥石流溝精細調查成果統計結果知(表3):溝床比降在gt;100‰~300‰范圍共有37條,占比接近八成,說明該區間的溝床地勢既不過緩,也不過陡,既有利于松散碎屑物質的堆積,又有利于其在水動力激發下啟動,對泥石流的形成和運動最為有利;當溝床比降≤50‰時,溝床地勢過緩,雖物源充足但水動力不足,不利于泥石流啟動;當溝床比降gt;300‰時,溝床地勢過陡,物源堆積相對較少且匯水面積小、水流排泄快(孫超等,2020),更多是以挾沙水流或洪水形式輸移,亦導致泥石流的發育程度降低。溝坡坡度主要控制溝道兩側的物源補給形式、規模和匯流速度(倫國星等,2011),從表4知:溝坡坡度在gt;20~40°范圍共有46條,占比超過九成,此區間第四系殘坡積物和崩塌、滑坡形成的松散堆積物物源最為豐富,在降水的快速匯流沖刷下,增加了泥石流發生的可能性;當溝坡坡度≤20°時,雖堆積物充足,但匯流速度低,搬運堆積物的水動力不足;當溝坡坡度gt;40°時,物源補給較少,亦不利于泥石流發生。
斜坡的坡度、高度和斜坡結構等特征是控制崩塌和滑坡災害發生的主要地形因素。從圖4可看出,崩塌隱患隨著坡度的升高,隱患點數量整體呈增多趨勢,在gt;70~90°的坡度區間內隱患點集中分布,共有406處,占比超過六成,為崩塌高易發范圍。斜坡的坡度越大,臨空面越充分,且坡體內部應力更容易集中于軟弱層或坡腳,易發生失穩變形(莊建琦等,2010)?;码[患中有19處集中分布在gt;40~60°的坡度區間內,占比接近七成,表明該坡度范圍的斜坡是形成滑坡的有利地形。此區間內坡體表層松散堆積物充分,自重較大,易失穩滑塌;反之,當坡度過陡時,坡面堆積物較少,不易發生滑坡或多以崩塌形式垮塌。對于斜坡結構而言,逆向斜坡結構相對穩定,橫向和斜向斜坡其次,順向斜坡結構最不穩定,易發生順層滑塌(柴波等,2009)。
3.2 "地層巖性
地層巖性對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影響主要取決于巖土體的工程地質性質,巖土體的力學強度、物理性質、抗風化能力不同,導致地質災害的類型和發育程度也不同。地層巖性對崩塌、滑坡災害的影響最為明顯(白江偉等,2024),平谷區主要發育5類工程地質巖組。根據統計和調查結果(表5),崩塌、滑坡隱患發育于軟硬相間層狀碎屑巖組數量最多,約占四成,而后依次為軟硬相間層狀碳酸鹽巖組(三成)、松散土石體巖組(兩成)、硬質變質巖組(一成),硬質塊狀巖漿巖組中地質災害不發育。碎屑巖組主要巖性為長城系和薊縣系砂巖、砂頁巖、泥頁巖等,節理裂隙發育、結構破碎且常夾有黏土類巖層,巖體力學強度與穩定性較差,硬質巖體在軟弱巖層的影響下易變形破壞,是最易引發崩塌、滑坡的地層,也為泥石流提供物源。碳酸鹽巖組巖性以長城系和薊縣系白云巖、灰巖為主,分布較為廣泛,此類巖體質地堅硬但層厚不均,且常含泥質軟弱夾層,加之差異風化的影響,巖體強度和穩定性降低易引發災害,平原區隱伏于第四系之下的碳酸鹽巖巖溶裂隙水可能導致巖溶洞穴坍塌,從而引發地面塌陷。變質巖組主要巖性為太古宇片麻巖、角閃巖、變粒巖等,此類巖石強度低、透水性強,風化破碎嚴重,易堆積溝谷,為泥石流提供固體物源,在鎮羅營鎮山區集中分布。巖漿巖組巖性以花崗巖、閃長巖為主,致密堅硬、孔隙少,透水性較弱,抗風化能力較強,不易發生崩塌、滑坡。松散土石體巖組主要巖性為第四系沖洪積礫石土、砂土,固結程度弱且結構松散,降雨入滲導致自重加大、黏聚力降低,也易引發崩塌、滑坡,其對滑坡的影響尤為明顯,本區93%的滑坡隱患發育于此類巖組。
3.3 "地質構造
地質構造對崩塌、滑坡地質災害的影響,宏觀上主要體現在構造運動對災害整體分布起到的控制作用(王偉等,2021)。平谷區地屬燕山山脈,燕山期、印支期強烈的構造運動產生一系列較大規模的褶皺及斷裂構造,根據區域地質資料,本區主要發育東西向、北東向、北西向和北北東向4組斷裂破碎帶,斷裂構造對崩塌、滑坡的控制作用最為明顯(圖5)。平谷區地質災害風險普查工作對主要斷裂帶附近2 km以內的崩塌、滑坡隱患進行了粗略統計(表6),結果顯示4組斷裂帶附近2 km內崩塌、滑坡隱患十分發育,約占總數的74.2%,沿各大斷裂破碎帶分布規律顯著。其中,北西向、北東向、東西向斷裂組附近2 km以內發育崩塌、滑坡隱患數量最多,分別占總數的25.5%、19.5%、15.7%,合計約六成。北西向斷裂組在本區分布最廣,形成時間相對較晚,主斷裂位于東牛角峪—白云寺—黑豆峪一線,長度達16 km,為一組首尾銜接平行排列的斷裂組,與北東向、東西向兩組斷裂明顯相交,強烈的斷裂活動導致地形切割并加劇了構造侵蝕和風化剝蝕,導致了斷裂帶附近發育大量地質災害隱患,且呈線狀展布并在斷裂交叉處尤為密集。在斷裂影響帶以外,地質災害隱患相對較少,而在斷裂帶穿過平原區則基本沒有災害發生。微觀上,地質構造使巖土體發育節理、裂隙、斷層面等結構面,破壞了巖層的穩定性、連續性以及巖體完整性,在地面震動、強降雨、人工擾動等誘因下易發生崩塌、滑坡災害(劉建平等,2021)。
地質構造對平谷區泥石流的控制作用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大規模斷裂構造劇烈切割地形,造就了山區高低起伏、地勢陡峻、溝谷深切的地貌形態,為泥石流提供了充足的勢能和匯水條件;二是斷裂帶、褶皺帶附近巖體風化破碎嚴重,大量崩塌、滑坡產生的松散堆積物為泥石流提供充足的物質來源。本區泥石流多集中分布于構造復合部位、斷層區域、褶曲軸部和翼部,此類區域松散碎屑物質充足,其他受構造影響較小的區域泥石流零星分布。
3.4 "人類工程活動
人類工程活動對地質環境的擾動是引發平谷區地質災害的重要外部因素。一是農村大量的開挖坡腳建房打破了原始斜坡內部的應力平衡,形成崩塌和滑坡隱患乃至失穩垮塌,工程棄土和廢渣如不及時清理也是泥石流的物質來源,受此類因素影響的崩塌、滑坡隱患占比接近三成。二是山區修路常需要對山體進行切坡、削坡改造,破壞了原始穩定結構,暴露破碎危巖臨空面,形成高陡邊坡,造成公路沿線崩塌隱患和災害,本區一半的崩塌隱患與切坡修路有關。三是礦山開采的影響,在金海湖鎮、黃松峪鄉和劉家店鎮等地曾有采礦活動,雖早已停采,但溝谷中仍堆積大量尾礦、礦渣未做處理,或堵塞溝床,或浮于坡面,為泥石流災害提供了豐富的固體物源。
3.5 "降水
降雨是誘發本區突發性地質災害最主要的自然因素。平谷區近5年年均降水量約為630 mm,超過七成的降水集中在7月和8月。據統計,本區有詳細時間記載的34次歷史災情中有九成以上集中發生在每年7、8"月份的主要降雨時段,地質災害發生頻次與降雨量在時間上的分布特點基本一致,可見降雨是誘發地質災害的關鍵因素。降雨入滲巖土體導致碎石土體吸水,容重加大而黏聚力降低,在重力作用下易失穩垮塌。對于巖體而言,雨水、雪融水滲透到巖體結構面,軟化或溶蝕卸荷面,抗剪強度降低,導致巖土體崩落或滑動。短時間暴雨或持續性強降雨可快速匯聚于溝谷,攜帶大量松散堆積物發生泥石流災害,抑或入滲至巖溶洞穴上覆的沖、洪積土層,失穩塌落引發地面塌陷災害。
4 "結論及建議
4.1 "結論
1)平谷區突發性地質災害隱患發育,已查明的地質災害隱患712處,其中崩塌622處、泥石流48處、滑坡28處、地面塌陷14處。道路和居民點是地質災害主要的威脅對象,隱患點數量分別占59.0%、30.1%。崩塌、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東北部鎮羅營鎮、熊兒寨鄉、黃松峪鄉、金海湖鎮中山區以及西北部大華山鎮、劉家店鎮低山區的斷裂破碎帶附近,多沿山區公路呈帶狀分布或在居民點附近分散分布;地面塌陷主要分布于西北部和南部山前過渡帶的第四系沖、洪積物。
2)據統計,截至2023年底平谷區有時間記載的突發性地質災害災情共34起。2000年以前以泥石流為主,有14起;2000年以后主要為崩塌,有16起。地質災害災情的空間分布與隱患分布特征基本一致,災害集中發生在7月和8月主汛期。
3)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是控制本區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內部地質因素。溝床比降在gt;100‰~300‰、溝坡坡度在gt;20~40°是孕育泥石流的有利地形,gt;70~90°、gt;40~60°的斜坡和順向坡更易發生崩塌、滑坡;軟硬相間的碎屑巖和碳酸鹽巖地層結構面發育,穩定性差,更易發生崩塌、滑坡,也為泥石流提供松散物質來源,第四系松散土石體固結程度弱且結構松散,多發育滑坡和地面塌陷;東西向、北東向、北西向和北北東向4組主要斷裂帶附近2 km內,崩塌、滑坡隱患約占隱患點總數的74.2%,且呈線狀展布并在斷裂交叉處尤為密集,此區域巖體結構破壞嚴重,風化破碎,更易發生地質災害。
4)人類工程活動和降雨是引發本區突發性地質災害的主要外部因素。切坡建房、修路改變斜坡內部應力結構,易引發崩塌、滑坡,本區八成崩塌、滑坡隱患與此有關。金海湖鎮、黃松峪鄉和劉家店鎮等地歷史采礦活動遺留的尾礦和礦渣為泥石流提供物質來源;主汛期7月和8月的短時間暴雨、持續性強降雨是誘發崩塌、滑坡、泥石流的關鍵因素,超過九成災情發生在此時段。
4.2 "建議
建議深入分析并充分結合平谷區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分布規律、發育特征以及影響因素等科學依據,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采取更具科學性、針對性、前瞻性的防范策略和治理措施。
1)深入強化“人防+技防”的監測預警體系。對南獨樂河鎮石塘峪泥石流溝等未開展專業監測的隱患點加裝監測設備,加強監測數據的分析研究,開展單點預警模型研究,提高預警預報能力;汛前對群測群防員開展技能培訓,提升專業水平;汛期對鎮羅營鎮、金海湖鎮等高易發區居民點附近和胡關路、熊南路等山區道路沿線隱患點加密巡查排查,如遇險情做到簡易處置、及時上報。
2)自然資源與氣象、文旅、應急管理等多部門形成聯動機制,加強七、八月主汛期降雨趨勢研判,及時、精準并按照鄉鎮分級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重點關注金海湖鎮黑水灣土門石河溝等4條險情等級為大型泥石流溝,切實落實受威脅居民的避險轉移工作,并做好山區景區游客的管控與疏散。
3)持續推進地質災害的工程治理工作,根據危險程度按照“輕重緩急”分批次治理??紤]對“23·7”特大暴雨引發的居民點崩塌和胡關路、熊南路道路崩塌加急治理,對其他高易發區的高陡邊坡和順向邊坡崩塌、滑坡隱患以及熊兒寨鄉南岔村泥石流等流域特征典型、物源量豐富、威脅險戶多的泥石流隱患優先治理。
4)對切坡建房、削坡修路等人類工程活動加強監督管理和專業技術指導,如切實需要應提前開展地質安全評估并在施工過程中做好指導、檢查。對人工擾動的邊坡要在專業勘察設計后采取擋墻、防護網、噴漿護坡等適宜的防護措施,豎立警示標識,對金海湖鎮馬家溝、黃狼溝、土門石河溝等泥石流隱患遺留的尾礦、廢渣及時清理或采取治理工程進行攔擋。
參考文獻
白江偉,馮輝,賀瑾瑞,蔣永光,王宇辰,顧海波,羅伊,王天宇,賈唯遠,2024.北京市海淀區突發地質災害時空分布規律、成因分析及防治對策[J].城市地質,19(1):43-52.
北京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北京市地質研究所,2008. 北京地質災害[M]. 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
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2023. 2023年平谷區突發地質災害隱患點統計表[EB/OL].(2023-05-26)[2023-06-25].http://ghzrzyw.beijing.gov.cn/zhengwuxinxi/zxzt/dzzhfzzt/yhdqk/202305/t20230526_3114614.html.
北京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調查隊,2004—2023. 北京市平谷區突發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報告(2004—2023年度)[R].
柴波,殷坤龍,2009. 順向坡巖層傾向與坡向夾角對斜坡穩定性的影響[J]. 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8(3):628-634.
程素珍,路璐,翟淑花,張長敏,郝春燕,任凱珍,2020. 2004—2018年北京市突發地質災害時空分布特點和監測預警狀況[J]. 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31(6):38-46.
鄧小龍,李麗慧,李星星,譚玉芳,2015. 北京市平谷區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研究[C]//中國地質學會工程地質專業委員會.2015年全國工程地質學術年會論文集:276-287.
郭英,2023.北京門頭溝區斜坡類突發地質災害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J].城市地質,18(3):1-8.
華金玉,2022.北京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探析[J].城市地質,17(1):8-12.
黃來源,2020. 北京突發地質災害防治策略芻論[J]. 城市地質,"15(1):63-75.
李迎新,2009. 地質災害分類與防治[J]. 西部探礦工程,"21(4):42-46.
林德洪,楊釗,趙先倫,2021. 納雍縣沙包鎮地質災害分布特征及孕災因素分析[J]. 西部資源(5):47-50.
劉德玉,賈貴義,李松,叢凱,張偉,2019. 地形因素對白龍江流域甘肅段泥石流災害的影響及權重分析[J].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46(3):33-39.
劉建平,謝永海,王丹丹,2021. 廣東蓮花山成礦帶海豐段地質災害特征及其形成條件分析[J]. 世界有色金屬(9):199-200.
倫國星,周斌,2011. 地形地貌條件對蘭州市泥石流災害形成影響分析[J].甘肅地質,"20(4):65-70.
羅守敬,2023.北京市房山區突發地質災害發生規律、成因分析及防治對策[J].城市地質,18(4):1-7.
南赟,曹穎,李巖,2020. 新形勢下北京市突發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思路探析[J]. 城市地質,"15(3):233-238.
歐陽剛,2021. 務川縣地質災害發育特征及防治對策[J]. 有色金屬設計,"48(2):90-92.
潘佩榮,龍正譚,楊灝,潘禮斌,2021. 淺析九潮集鎮地質災害隱患分布特征及防治措施[J]. 西部探礦工程,"33(4):13-14.
任磊,李春波,于蒙,薛寶林,2020. 河北保定阜平縣城地質災害分布及影響因素[J]. 礦產勘查,"11(12):2 797-2 802.
孫超,曹頤,王昕洲,葉瑩瑩,韓沖,王林英,2020. 地形因素與地質災害分布相關性分析[J]. 河北地質大學學報,"43(1):57-60.
孫小華,2021. 新時代北京市地質災害綜合防控工作現狀與建議[J]. 城市地質,"16(3):248-253.
王偉,王旭,李丹,莫德科,2021. 廣西德??h地質災害的形成條件及影響因素[J]. 礦產勘查,"12(9):1 971-1 978.
中色資源環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2022. 北京市平谷區地質災害風險普查項目成果報告[R].
莊建琦,崔鵬,葛永剛,朱穎彥,劉應輝,裴來政,2010. “5·12”汶川地震崩塌滑坡危險性評價:以都汶公路沿線為例[J]. 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9(S2):3 735-3 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