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6627/j.cnki.cn22-1215/s.2024.03.012
摘 要:茴香在我國華北、西北和東北等地廣泛種植。生長獨特,喜歡冷涼的氣候,卻對高溫和旱澇條件較為敏感。盡管根系較淺且不發(fā)達,但其強大的適應性卻使得它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都能生存。而日光溫室綠色茴香多刀栽培技術,因其在提高產量和品質方面的顯著優(yōu)勢,受到了廣大種植戶的熱烈歡迎。本文主要介紹了茴香的溫室種植管理技術,包括澆水、施肥、溫濕度調控、病蟲害防治和收割等方面的內容。通過對栽培技術進行詳盡的分析,明確栽種要點。
關鍵詞:日光溫室;茴香;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引言:日光溫室綠色茴香多刀栽培技術以高效率、高品質的特性,正逐漸成為提升茴香種植業(yè)生產力的重要途徑。這項技術充分利用日光溫室的光熱資源,通過科學的種植管理,實現(xiàn)茴香的多次采收,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和經濟效益。同時,綠色栽培技術注重生態(tài)平衡,保障了茴香的品質,滿足了消費者對健康、綠色食品的需求。
1 播種前準備
首先,應挑選高產性、優(yōu)良品質、抗病性優(yōu)越且商品性出色的多刀茴香品種,如北齊茴香,確保種植的高效與優(yōu)質;其次,種子處理至關重要。在播種前需在晴朗的天氣下對種子進行1至2天的晾曬,隨后采用55℃的溫水進行浸泡,期間持續(xù)攪拌以保持適宜的溫度[1]。當水溫降至約30℃時停止攪拌,讓種子繼續(xù)浸泡5至6小時。之后將種子瀝干,待其自然晾干至適宜播種的狀態(tài),促進良好的發(fā)芽效果;最后,播種地的準備不容忽視。應選擇前茬非傘型花科作物的日光溫室,減少潛在的病蟲害。每畝地需施入3000千克至5000千克的優(yōu)質腐熟有機肥及40千克至50千克的磷酸二銨,確保土壤的肥力。進行15厘米至20厘米深的翻耕,使肥料與土壤充分結合。翻耕后,精細耙平,利于種子的均勻分布和幼苗的穩(wěn)健生長。按照150厘米寬的標準制作平畦,畦長15米至25米,畦背寬15厘米至20厘米,這樣的設計有利于田間管理及后期灌溉的順暢進行。
2 播種
第一,播種時間在秋季的黃金時段,即9月10日至9月20日。這個時間段選擇的原因是氣候適宜,溫度適中,有利于種子的萌發(fā)和生長,可以保證作物的出苗率和生長質量;第二,在播種量方面,每畝地會使用9千克至10千克的種子。這個量是經過科學計算的,既能保證足夠的播種密度,以實現(xiàn)豐產,又不會因為播種過密影響到每顆種子的生長空間,確保作物的健康生長;第三,播種方法采用的是平畦內直播的方式。需要對土地進行翻耕和整平,確保畦面平整、疏松。然后將1.0厘米至1.5厘米厚的表土均勻地起出并放置在附近。接著向畦內澆水,待水分滲透到土壤中,這時土壤的濕度最適宜播種。在水滲下后立即撒種,使種子均勻分布在畦面上[2]。將之前起出的表土均勻覆蓋在種子上,起到保溫保濕的作用。大約2天后,再對畦面進行耬平處理,以保持土壤的平整,利于種子的生長。
3 田間管理
3.1 除草
在播種并確保土壤全面摟平后,但在作物出苗之前,可以采用48%濃度的地樂胺乳油,劑量為每畝100毫升至120毫升,與足量的水混合,確保藥液均勻地覆蓋在地表。此措施的目的是在雜草的萌芽階段就中斷其生長周期,降低其對作物生長的干擾。此款除草劑的效力經過了精確的控制,能有效消除和控制包括稗草、馬唐以及狗尾草等一年生單子葉雜草,同時對部分雙子葉雜草也具有抑制效果,從而在作物生長的初期階段建立一個雜草控制的保護屏障,維護農田的生態(tài)平衡和作物的健康生長環(huán)境。
3.2 水肥管理
當茴香的幼苗生長到4到5片葉子的時候就需要進行第一次澆水,這有助于其根系的發(fā)育和植株的穩(wěn)健生長。在接近收獲的前7天左右,需要逐漸減少澆水,直至停止,這樣可以提高茴香的品質和耐儲性[3]。澆水的頻率和量要根據(jù)天氣狀況和土壤的濕度來靈活調整。在寒冷的冬季,每割一次茴香(即“一刀茴香”)可能需要澆1到2次水,但必須避免在陰天、雪天或霧天澆水,以防植株受凍。隨著春季溫度的升高,可以適當增加澆水的次數(shù),以滿足茴香生長對水分的需求。對于施肥,第一刀茴香是不需要追肥的,因為在生長初期已經吸收了足夠的養(yǎng)分。但是從第二刀茴香開始,當植株長到6到10厘米時,就需要進行追肥。通常每畝地會追施7.5到10千克的尿素,以提供必要的氮素。如果土壤中鉀元素缺乏,還需要適量增加鉀肥的施用。此外也可以選擇追施等養(yǎng)分含量的水溶肥,或者在晴天上午噴施葉面肥,這樣可以更有效地促進葉片的生長和養(yǎng)分的吸收,從而提高茴香的產量和品質。
3.3 溫、濕度調控
白天由于太陽的照射,溫室內的溫度會逐漸升高。為了保持作物適宜的生長環(huán)境,應將溫度控制在15℃到20℃之間,這個范圍有利于茴香的光合作用和生長發(fā)育。需要注意的是,最高溫度不應超過30℃,防止過高的溫度導致作物蒸騰作用過強,影響其正常生長。到了夜晚,隨著太陽的落下,溫度會逐漸下降。應將夜間的溫度維持在5℃到10℃,這個溫度區(qū)間可以避免茴香受到低溫的傷害,同時也能保持其的正常代謝活動[4]。
3.4 病蟲害防治
茴香在生長過程中會遭受多種病蟲害的侵擾,其中主要的病害包括白粉病、灰霉病和菌核病。對于這些病蟲害的防治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以農業(yè)防治和物理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首先,要保持田間的清潔,及時清理病殘株,避免病害的傳播。在無病株上采種,可以減少病害的發(fā)生;其次,可以利用物理方法,如使用防蟲網防止害蟲進入,銀灰膜條可以驅避蚜蟲,黃板則可以誘殺蚜蟲和白粉虱。在必要時可以采用化學防治,但應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避免對環(huán)境和人體健康造成影響。同時遵循農藥的使用規(guī)定,合理輪換使用,嚴格遵守安全間隔期,以降低農藥殘留。
4 收割
收割時間的確定通常需要綜合考慮植株的生長狀況和市場的需求。一般情況下,當植株的高度達到約30厘米,即播種后大約70天左右就可以開始進行第一次收割了。這個階段的植株生長旺盛,適合收獲。第二次收割通常在第一次收割后的60天左右進行,時間大約在春節(jié)前后。這樣既能保證植株有足夠的時間恢復生長,也能滿足市場在節(jié)慶期間的需求[5]。從第三次收割開始,為了保證每次收割的產量和植株的持續(xù)生長,每次收割的時間間隔應控制在25天到50天之間。這樣從播種到毀茬的整個生長季節(jié),大約可以進行8次到10次的收割,直到7月底至8月初,需要將植株徹底割除,以準備下一輪的種植。
割茬高度對每次的收割量和收割次數(shù)也有直接影響。第一次割茬時,刀口應離地面約1厘米,這樣可以確保植株有足夠的基部組織來支持其后續(xù)的生長。從第二次割茬開始,每次的割茬高度應比前一次高出約1厘米,這樣的割茬策略有利于植株的恢復和下一次的高效收割。
5 畦內清潔
在每一次的茴香收獲之后,為了保證農田的整潔和下一季作物的健康生長,需要對種植區(qū)內進行徹底的清理。這不僅包括清除殘留的茴香植株殘體,無論是枯黃的葉子,還是腐爛的根部,都要一一拾起,不留下任何角落。這些殘留的茴香殘體如果被忽視,可能會滋生病蟲害,影響到下一輪的種植。同時農田中的雜草也需要被清理干凈。雜草會與茴香爭奪養(yǎng)分和水分,而且生長速度快,如果不及時清除,很快就會再次遍布田間。因此要仔細檢查每一寸土地,確保沒有雜草的蹤跡。清理出來的茴香殘體和雜草,不能隨意丟棄,而應該集中收集,然后運到溫室之外的特定地點進行深埋。
6 結束語
茴香是一種適合日光溫室栽培的蔬菜。在栽培的過程中,要選用優(yōu)質的種子進行播種,并保證種植的土地達到高質量標準。同時,還要注意加強對大棚環(huán)境的管理,做好通風和保溫工作。在種植時,要選擇良好的環(huán)境條件,進行合理施肥,保證施肥的合理性,從而保證茴香質量達到最佳。
參考文獻
[1]王曉軍,李曉慧,劉華.不同種植密度對茴香菜苗生長及產量的影響[J].中國瓜菜,2024,37(02):118-123.
[2]鐘輝麗,胡敏,常鑫,等.種植密度對不同茴香品種生長和產量的影響[J].甘肅農業(yè)科技,2022,53(05):59-63.
[3]朱青青,孫強,王冬玲,等.紅茴香注射液用于緩解種植術后不良反應的效果評價[J].中國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22,20(03):230-234.
[4]郭瀟瀟,韓蕊,劉徐冬雨,等.種植密度對茴香苗菜生長及產量的影響[J].中國瓜菜,2022,35(04):80-86.
[5]吐拉汗·斯馬義.茴香露地栽培技術[J].農家參謀,2021,(18):53-54.
收稿日期:2024.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