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6627/j.cnki.cn22-1215/s.2024.03.142
摘 要: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植物保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成為當前農業科學和實踐的焦點議題。本文深入探討了植物保護與農業生態平衡的關系,闡述了植物保護在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核心地位,并提出了一系列實施措施,以期為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指導。
關鍵詞:植物保護;農業可持續展措施
引言:植物保護不僅關乎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更與農田的生態平衡和人類食品安全緊密相關。在全球化、市場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在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同時,確保生態平衡和食品安全,是每一個農業從業者和研究者必須面對的問題。因此,深入理解植物保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聯系,對于指導農業生產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1 植物保護與農業生態平衡
1.1 植物保護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植物保護核心不僅僅是對抗害生物,更在于塑造一個健康、穩定的農田生態系統。從生態學的角度看,農田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其中的生物多樣性、土壤健康以及氣候因素都與農作物的生長息息相關。
在此背景下,植物保護不僅要求管理人員需及時應對當前的病蟲害威脅,更要求管理人員從整體出發,維護農田的生態平衡。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很多現代植物保護策略都強調采用生物防治、推廣抗病抗蟲的農作物品種,以及恢復土壤的有機質和生物活性。這些策略不僅可以減少農藥的使用,從而減少對環境和人體的影響,還能夠恢復和維護農田的生態多樣性,形成一個自我調節、穩定的生態系統。
1.2 農業可持續發展可促進與實現對植物資源的保護
目前,隨著農業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對植物資源的可持續管理成為了推動我國農業經濟健康發展的核心要素。農業可持續發展強調在確保食物安全的前提下,有效利用并保護農業生產中涉及的資源和生態系統。在日常農業生產中,這意味著更為謹慎的農藥與化肥使用,推廣有機農業和生態農業的理念,以及對多樣性的農作物品種和植物資源的保護。此外,農業可持續發展也關注農民群眾的生活環境和福祉。當保護植物資源和農田生態的時候,也間接地為農民群眾創造了更加健康、和諧的生活環境,從而提高其生活質量,為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目標奠定扎實的基礎。
2 實施植物保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相關措施
2.1 強化植物保護意識,加大宣傳力度
隨著農業生態環境的日益復雜化,強化植物保護意識并將其深植于農民群眾的心中顯得尤為重要。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首先需要從宣傳和教育著手。加大植物保護的宣傳力度意味著在廣大農村地區普及植物保護的基礎知識,包括病蟲害的識別、生物防治方法、有機農業的概念等。通過各種宣傳手段,如廣播、電視、村級培訓班和農業展覽,可以更有效地傳播這些知識,使其在農民中得到普及。
同時,宣傳與教育不僅局限于技術層面,更應關注農業生態保護的價值觀念。農民需要認識到,健康的農田生態系統不僅關乎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更與他們的生活質量、社區福祉和后代的福祉息息相關。
如,通過報紙、電視、電臺等傳統媒體,以及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廣泛宣傳生態農業的重要性和益處。制作生動形象的宣傳片、海報和科普文章,吸引農民的關注;在農村社區組織宣傳活動,如生態農業講座、技術交流會和農業科普展覽,直接與農民面對面交流,增強宣傳效果。此外,還需建立農民田間學校,邀請專家和技術人員定期開展培訓和指導,幫助農民解決實際生產中的問題,提升他們的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或通過各種宣傳教育活動,使農民認識到,健康的農田生態系統不僅有助于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還能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保障社區福祉和后代的健康。例如,良好的土壤健康和生物多樣性可以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降低農產品的污染風險。只有當植物保護的理念真正融入農民的心中,并轉化為實際行動,才可保障我國農業發展的長遠、持續[1]。
2.2 創新防治技術,生物防治、抗病抗蟲品種的研發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研究的深入,生物防治技術逐漸受到了農業生產者和研究者的廣泛關注。生物防治技術是指利用自然界中的生物資源,如天敵、微生物、寄生性昆蟲等,來抑制和控制農作物害蟲和病原體的繁殖和擴散。相比傳統的化學農藥,生物防治方法具有安全、高效和環保的顯著優勢,不僅能夠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降低農產品中的農藥殘留,還能保護生態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
首先,在生物控制中,天敵控制為主要的防治措施,天敵包括捕食性昆蟲、寄生性昆蟲和捕食性螨類等。例如,瓢蟲、蜘蛛和捕食性螨類可以捕食蚜蟲、紅蜘蛛等農作物害蟲,而寄生蜂和寄生蠅則可以寄生在害蟲體內,使其無法繁殖和生長。
其次,微生物防治是利用特定的微生物或其代謝產物來控制害蟲和病原體。常見的微生物防治劑包括蘇云金芽孢桿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簡稱Bt)、綠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和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等。這些微生物可以產生對害蟲和病原體有毒的物質,從而達到防治效果。例如,Bt菌可以產生對鱗翅目害蟲有毒的蛋白質晶體,導致害蟲的腸道中毒而死亡。
再次,信息素干擾是一種通過干擾害蟲的通訊和行為來控制其繁殖的方法。害蟲的性信息素是一種化學物質,主要用于雌雄個體間的相互吸引和交配行為。通過合成和釋放與害蟲性信息素類似的化學物質,可以干擾害蟲的正常交配過程,減少其繁殖率。例如,在果園中釋放假性信息素,可以使雄性害蟲迷失方向,找不到雌性,從而減少下一代害蟲的數量。
在實際應用中,生物防治技術常常結合多種方法,形成綜合防治策略,以提高防治效果。例如,可以將天敵釋放與微生物防治相結合,或者在釋放天敵的同時,施用信息素干擾劑[2]。
除了生物防治,抗病抗蟲的植物品種研發也是當前農業研究的重要方向。通過遺傳改良和現代生物技術,研究者們正在努力培育出新的農作物品種,這些品種不僅對特定的病蟲害有較強的抗性,還能保持良好的產量和品質。這種方法不僅可以減少農藥的使用,降低生產成本,還有助于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農田生態的破壞。
2.3 制定與實施農業政策,鼓勵生態農業、限制過度使用農藥
首先,政府應提供直接的財政補貼,支持農民和農業企業轉向生態友好的農業生產模式。這些補貼可以用于購買生態農業所需的設備、種子、肥料等,或補償轉換期內可能出現的產量損失。此外,政府還可以提供經濟激勵,例如稅收減免或低息貸款,以減輕農民的經濟負擔,鼓勵他們采納無耕作、有機農業和農林牧復合系統等生態農業模式。除了經濟激勵,政府還應提供技術支持和培訓,幫助農民掌握生態農業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可以通過設立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開展農業技術培訓班或邀請專家進行現場指導等方式,提升農民的技術水平,確保生態農業的順利實施。為確保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政府應設立綠色標準和認證體系,對實行生態農業的農產品進行認證。通過建立嚴格的認證標準,確保生態農業產品的質量和安全,增強消費者對生態農產品的信任。在此基礎上,政府部門和公共機構可以通過公共采購優先采購生態農產品,增加對生態農產品的需求,帶動市場的發展。其次,為了減少農藥的過度使用和其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政府應當制定明確的農藥使用標準和管理規定。這包括對農藥的注冊、生產、銷售和使用進行嚴格監管,確保農藥的安全性和效能[3]。除此之外,政府還應加大對農業技術研發和推廣的投入,特別是那些旨在減少農藥使用、提高農作物抗性和保護農田生態的技術。
3 結語
綜上所述,植物保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是相輔相成的,任何短視的、片面的農業生產方式都將對農田生態和食品安全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在其關乎人類未來的重大議題面前,每個人都應該擔起責任,無論是農民、科研人員還是普通消費者。希望通過本文的探討,可為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一些思路和方向,為下一代留下一個綠色、健康、和諧的農業環境。
參考文獻
[1]李瑩. 生態農業中植物保護新技術的應用[J]. 江西農業,2023(4):84-86.
[2]楊冬梅. 智慧農業理念下植物保護發展策略分析[J]. 對外經貿,2023(5):19-21.
[3]王忠兵,李紅. 新時期下設施農業植物保護常用技術研究[J]. 農業開發與裝備,2023(8):211-213.
收稿日期:2024.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