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提高全民全社會數字素養和技能,夯實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社會基礎。科學普及(簡稱“科普”)通過開展社會教育活動,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促進全民科技素質提升,勢必在數字經濟發展浪潮中大有可為。“5·17”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系列活動(簡稱“系列活動”)是由中國通信學會牽頭組織的大型科普品牌活動,也是我國作為國際電信聯盟成員國每年舉辦的重大紀念宣傳活動。
近年來,國際電信聯盟確定的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主題,大多圍繞數字化展開,例如,“充滿挑戰的時代加速數字化轉型”(2021年)、“面向老年人和實現健康老齡化的數字技術”(2022年)、“通過信息通信技術增強最不發達國家的能力”(2023年)、“數字創新促進可持續發展”(2024年)。中國通信學會聯動各省通信學會、分支機構、會員單位和科普教育基地,每年在全國舉辦系列活動,并設有1個大型主場和20多個分會場。活動集中展現信息通信行業科技創新成果,也為社會提供異彩紛呈、貼近民生的科普盛宴。多年來,系列活動以多元化形式、多維度視角、多功能載體普及和推廣信息通信技術,對數字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學會科普工作可以有效提升公眾對相關科技的認知和理解,激發社會關注和興趣,同時建立起產業界、學術界、公眾之間互動交流的平臺。系列活動成功運用科普特質,通過新聞宣傳、展覽展示、科普展演等形式,加深公眾對于數字技術的感性認識,培養公眾的數字素養和信息安全意識,發揮科普在社會動員、人才儲備和激發市場活力等方面的獨特優勢。

注重新聞宣傳。新聞媒體宣傳是提升科普影響力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學會重視新聞宣傳工作,以此擴大活動的輻射半徑。2024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大會寧波主場發布了我國啟動5G異網漫游商用推廣的消息。這則新聞在央視新聞聯播節目播出,加深了全國人民對于5G異網漫游的認識,幫助民眾更便捷地使用通信網絡服務,共享數字新生活。主場活動邀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央媒先后發布50多篇報道,共有70多家媒體平臺推出各類原創報道500多篇,相關報道傳播量超千萬頻次,為活動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引起全國范圍內的廣泛關注。

服務下沉基層。數字經濟的發展需要社會成員的廣泛認可和共同拉動。系列活動走進社區、學校,有助于科普深入居民和學生等社會重點人群,提升公眾科學素質,培養青少年的科學興趣,加強社區精神文明建設。在福建分場,學會組織了“2024年數字創新服務下基層暨高技能人才進社區”活動。AI下棋機器人、家庭陪伴機器人、高清智能家居娛樂產品、智慧教育等新一代數字化產品齊聚社區,現場科普專家為居民開展數“智”家庭服務專家義診、宣傳普及電信網絡詐騙套路等講座,吸引了廣大社區居民的熱情參與。中國通信學會科普教育基地——西安郵電大學通信館分場組織的“科技點亮生活、創新驅動發展”科普短視頻創作比賽、“5G+人工智能”校園行活動,都受到廣大師生的歡迎。
巧用多種元素。科普活動融入藝術、音樂、人文等受眾喜聞樂見的元素,能夠提升其感召力。系列活動不斷探索,將這些元素巧妙地添加在各種活動中,活躍氣氛,創新形式,以適應受眾的科普需求和“口味”。2023年,湖北分場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音樂會——“有‘信’遇見”。這場音樂會用“回首—跨越—展望”三個樂章,結合音樂、表演、光影的形式,講述了我國100多年以來的通信發展歷程,烘托出不同時代通信人的責任與擔當,喚起了在場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強烈共鳴。山東分場舉辦了“數智美好生活節”,從生活場景出發,以“智慧生活指南”“超級光Wi-Fi”“智能家居市集”“助老反詐宣導”等方式呈現數字服務,并設置豐富的游戲娛樂環節,在寓教于樂過程中普及數字化應用。
科普有助于融通不同領域之間的壁壘,促進跨界合作與創新。系列活動借助科技交流論壇、產品服務推廣發布、主題宣傳展示等傳播形式,促進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和企業互動交流和思想碰撞,服務于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及數字化人才培養,引領社會公眾共同探索數字經濟發展新路徑和新模式。
聚焦創新,服務數字產業化。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加速演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應用方興未艾,加快了數字產業化的培育,為信息通信業發展帶來了新機遇。2024年,學會在寧波舉辦了開幕式、1場主論壇、14場線下及線上分論壇,并輔以特色展區、閉門會、發布會等新穎活動,建立起行業內外溝通平臺,打通政用產學研壁壘。中國工程院余少華院士、中國科學院楊德仁院士,及來自各領域的100多位嘉賓分享了最新觀點。工業互聯網、蜂窩無源物聯網、5G-A建設與應用、5G RedCap、可信智算融通成為技術交流的熱門話題。“數智浙江優秀成果展示”書寫了浙江省數字化的雋永篇章,典型案例映照數字化改革碩果。為提高觀展參與感、趣味性,促進展區互動,展示區加設集章打卡機制。來自電信運營企業、ICT科技創新企業以及浙江當地數字化領軍企業等共計13家企業進行案例展示,參觀者超1000人次。
促進協作,推動產業數字化。產業數字化是數字經濟發展的“主戰場”。以5G網絡為代表的新一代通信技術廣泛應用于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促進了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和優化升級。系列活動不僅邀請信息通信業內專家及企業,也邀請社會各行各業代表參加,希望通過廣泛交流,促進“破圈”合作,服務社會千行百業。2024年,在寧波主場的“5G輕量化高質量發展論壇”上,多位專家及行業用戶介紹了5G在裝備制造、電力能源、化工等20多個行業落地的典型案例,體現了5G與垂直行業融合創新走深走實。此外,多個分場采用競賽的方式征集行業賦能案例。比如,寧夏分場舉辦“華彩杯”算力大賽,旨在挖掘一批智算領域應用實踐和創新解決方案,促進行業賦能、場景落地。貴州分場啟動第七屆“綻放杯”5G應用征集大賽貴州區域賽,加速“供給側5G+”向“需求側+5G”的模式轉變,支撐經濟社會各行業數字化轉型升級。
產教融合,賦能專業人才培養。具有數字素養的創新工匠是建立和形成競爭優勢、發展數字經濟不可缺少的要素。為探索數字時代工匠精神與技能培養新路徑,2024年,學會在寧波主場舉辦“賦能數字工匠人才培養論壇”。該論壇以“產教融合賦能數字創新工匠人才培養”為主題,會上發布了《信息通信行業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白皮書》及國家職業技能標準《信息通信網絡動力機務員》兩項成果。《信息通信行業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白皮書》分析了當前高職院校信息通信行業相關專業人才培養情況,為高等職業教育未來人才培養提出思路和建議。國家職業技能標準《信息通信網絡動力機務員》的制定,將大大提升動力機務員人才培養質量,規范評價標準。
數字化基礎設施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和保障,系列活動發揮政產學研用平臺優勢,整合各方資源,促進強強聯合,依托行動發布、技術交流、展示宣傳等方式,為夯實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這一關鍵底座貢獻力量。
行動聚力。2024年,寧波主場舉行“寧波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開通儀式”。直聯點開通將有效促進寧波數據資源和產業發展集聚,為打造數實融合標桿城市提供支撐。上海分場發布《上海市“光耀申城”萬兆啟航行動計劃(2024—2025年)》。為推進該計劃,相關部門將合力推動萬兆光網基礎設施建設與機制創新,強化跨部門、跨區域協同聯動,提升上海萬兆光網協同創新與產業賦能水平。廣東分場發布《廣東省“信號升格”專項行動暨“南粵滿格”行動實施方案》。到2025年底,廣東省內所有重點場所包括高鐵、地鐵、國道、省道等將實現移動網絡深度覆蓋,5G流量占比將顯著提升。
研討匯智。中國通信學會在系列活動期間,策劃召開了多場面向數字化基礎建設的專項技術論壇,聚焦前沿技術攻關、產業鏈協同、創新標準制定等關鍵任務,致力于數字經濟新時代的信息通信網絡生態構建。鑒于我國5G網絡建設遵循“適度超前”原則,學會在寧波主場特別設置了“5G-A建設與應用創新發展論壇”。5G-A將實現“下行萬兆,上行千兆”能力,相比5G,5G-A上下行速率將提升10倍,該技術將為6G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學會邀請九位大咖現身說法,他們來自行業管理部門、基礎電信運營企業、研究機構、產業上下游企業,共同就網絡架構、AI應用、光纖技術、芯片研發等專題進行深入交流。論壇上的政策解讀、研發信息、商業典型案例將通過系列活動的平臺進行社會宣傳和推介。這無疑將為基礎網絡和服務的進一步演進提供助力。
宣傳支撐。當前,由于部分群眾對于電磁輻射等的不科學認知和誤解,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屢遭破壞。因此,爭取全社會的廣泛理解和支持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的根本保障。湖南、貴州、陜西等多省以系列活動為契機,在省市范圍內開展電力、電信、廣播電視(以下簡稱“三電”)設施安全保護宣傳活動,大力營造全民參與“三電”設施安全保護的濃厚氛圍。科普活動通過設立宣傳展板、發放宣傳材料、有獎答題、現場答疑解惑等方式,廣泛動員群眾參與,向群眾普及“三電”設施安全保護法律法規及相關常識,引導群眾增強設施保護意識,共同維護數字經濟網絡底座安全。
隨著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科普助力作用將日益凸顯。因此,應繼續加強信息通信科普的組織和實施,拓寬范圍創新模式,提升影響力覆蓋面。具體而言,一是科普對象要考慮地域差距,重點關注欠發達地區和廣大農村地區,加大力度彌合數字鴻溝。二是要倡行多元化參與主體,因為科普需要社會大協作方能釋放強大動能。三是科普內容雙對接,既要貼近民生福祉,讓百姓感興趣樂于接受,又要適應行業需求有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有理由相信,信息通信科普工作不斷向縱深發展,將高質量推動數字經濟在各行業、各領域的深度應用與融合。
每年5月17日是國際電信聯盟(國際電聯)成立的紀念日,也是聯合國確定的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國際電聯的成立最早可追溯到1865年,那是電力開始代替信件和馬匹,為人類傳遞信息的時代。
從電報到電信
英文的電報(Telegraph)一詞來源于希臘語,“tele”意為“遠方”,“graph”意為“寫、繪(文字圖畫等)”。在電報出現前,這個詞是烽煙、旗語等通信方式的代稱。1839年和1844年,查爾斯·惠斯通與薩繆爾·摩爾斯發明的電報系統分別在英國和美國投入商業運營。1858年,橫跨大西洋的海底電報線纜鋪設成功,讓地理區隔不再成為信息傳遞的阻礙,信息傳遞時限可縮短至一天以內。
1865年5月17日,20多個歐洲國家簽署公約,同意一致使用摩爾斯電碼作為電報編碼,并對費用、保密等方面做了約定,“國際電報聯盟”就此成立。其后,電話、無線電等通信技術相繼發明,國際電報聯盟先后起草相關國際法規,并在1932年改名為“國際電信聯盟”。
1969年,國際電聯將每年的5月17日設為“世界電信日”,旨在宣傳電信的重要性、普及電信科學技術、培養年輕一代對電信的興趣。我國作為成員國之一,亦逐年開展相關紀念活動。
從“電信日”到“電信和信息社會日”
2006年的5月17日被定為第一個“世界信息社會日”,并在2007年起與“世界電信日”共同慶祝,即我們現在所知的“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
2007年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的主題是“讓信息通信技術惠及下一代”,我國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關注青少年信息科技文化素質和創新能力、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建設、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互聯網普及率的不均衡等問題。彼時,歐洲國家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38%,中國只有12.3%。而今,我國互聯網普及率已超過76.4%,青少年普及率超過95%,99.9%的行政村已經用上了寬帶。信息通信技術為各行各業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家的生活。
共慶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
2024年5月16—17日,中國通信學會主辦的第18場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大會在浙江寧波舉行。為呼應國際電聯“數字創新促進可持續發展”主題,大會主題定為“數字創新賦能新型工業化”。會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余曉暉發表《推動數字創新,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主旨報告,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副院長羅俊章發表《工業數據要素助力新型工業化》主旨報告,多位企業界、學界嘉賓進行了分享,氣氛熱烈、亮點頻出。通信領域各方在大會上,探討如何以數字技術推動新型工業化發展,以智能、綠色、高質量的工業化,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供稿:中國通信學會,劉潤坤、張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