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24-04-22
[基金項目]貴州省理論創(chuàng)新聯(lián)合課題“大學靈性教育研究”(項目編號:GZLCLH-2019-140)。
[作者簡介]麻海燕(1997-),女,貴州松桃人,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哲學。
[摘" 要]靈性的本意是指人的聰明智慧。一個有靈性的人不僅會具有靈活變通的能力和較好的創(chuàng)造力,而且對自己人生的意義和使命會有清醒的意識,并努力去實現(xiàn)。因此靈性教育是一個“轉識成智”、促進大學生能力成長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促進大學生生命覺醒、實現(xiàn)“精神成人”的過程。靈性教育是高等教育“以人為本”的必然要求,應該成為大學育人的基本價值取向——大學是提升人的靈性的最佳場所。
[關鍵詞]靈性;靈性教育;轉識成智;生命覺醒;精神成人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24)04-0024-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4.04.004
一、靈性和靈性教育的含義
(一)靈性不僅僅是聰明有智慧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靈性”的解釋是“人具有的智慧、聰明才智或對事物的感受和理解能力”[1]。從這個解釋來看,“靈性”可以理解為人的一種智慧狀態(tài)或力量,體現(xiàn)為人的智力的復雜性和人的靈活變通能力。它是人們掌握技能和進行知識創(chuàng)新的智慧之源。
一個人有靈性,既聰明又有智慧,不僅會使他具有靈活變通的能力和較好的創(chuàng)造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在這種聰明和智慧的作用下能對自己人生的意義和使命有清醒的意識,產(chǎn)生積極向上的人生價值觀和遠大的人生理想與目標。同時,能夠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出自身的潛能,不斷超越自我,實現(xiàn)人生理想和目標。這時的靈性“作為一種更高層次的‘精神性’,它隱喻的是一種無限上升之路和對終極關懷的追求,力圖表明的是人性的內(nèi)在發(fā)展存在著不可預知的無限可能”[2],使人總是試圖通過自我努力實現(xiàn)自身存在的價值。在這種靈性的作用下,人們每時每刻都在叩問著生活的意義,思考著自身人生的使命,產(chǎn)生對個人事業(yè)的信念和生命意義的渴求。“人的一生可能燃燒也可能腐朽”,有積極的人生信念和價值觀才能引導和激勵其用聰明和智慧去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和意義,為實現(xiàn)人生目的而不斷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3]。
一個人要想在事業(yè)上取得成就,不僅需要“聰明”“智慧”這樣的靈性,而且還要有對自身人生意義的正確領悟和靈性把握。人們正是依靠這種靈性來引導自身朝著美好攀登的,它是一個人奮斗的源動力,是其創(chuàng)造力的內(nèi)在源泉。一個人努力進取的意識不是來自他對自身以往的經(jīng)歷的總結或者對他人經(jīng)驗的學習,而是來自其自身內(nèi)在良好的靈性素養(yǎng)。成就需求是有靈性素養(yǎng)者和一般人的最顯著區(qū)別。馬斯洛在其需求理論中也強調了自我超越的需求,從而修正了他的著名的需求層次論,在原來的頂層“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之上增加了“超越性需求”,并將之界定為“靈性需求”[4]。沒有靈性需求的人是無法進行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正如羅素所說,“唯有具備超越性訴求的生活,才能真正激發(fā)我們內(nèi)在持續(xù)的熱情,唯有帶著神圣色彩的生活,才能讓我們真正領略到生活的意義”[5]。
因此,一個人在人生意義上靈性覺悟的不同會導致他的努力程度以及最終命運的不同。這是因為對自身人生意義和使命具有高度靈性覺悟的人總是有強烈的自覺意識,當面對各種困難和考驗時,他們具有強大的信心和信念支撐,從而具有較強的抗壓能力和對挫折的承受能力,能夠克服任何困難,渡過任何難關,最終向著自己的夢想前進。正如尼采所說的,“知道‘為何’活著的人幾乎能夠忍受任何‘如何’”。奧地利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也說過,“人對意義的追求是他生命的首要動力,人具有為自己的理想和價值而活的能力,并愿意為實現(xiàn)理想和價值而犧牲自己的生命”[6] 。
總之,靈性不僅體現(xiàn)為一個人有“大智慧”,具有較好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而且還體現(xiàn)在在這種“大智慧”的作用下對人生價值和使命有較高追求的“大人生”意識。靈性不僅使人勇于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而且能使人不斷超越自我,實現(xiàn)生命價值的最大化,是成功之源。
(二)靈性教育不僅是喚醒智慧而且要喚醒靈魂
開展靈性教育首先是要求通過教育使人產(chǎn)生智慧,從而能夠運用知識進行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它要使學生從機械學習轉變成靈性學習,要求改變過去對學生實行知識灌輸、忽視學生的獨立思考和思維訓練、使學生的個性和靈性受到束縛和壓抑的教育方式,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啟迪和喚醒學生的智慧,通過學習將知識轉化成自身的內(nèi)在力量,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水平。總之,教育就是要開啟和激揚人的靈性,點亮人的智慧光芒,造就充滿靈性、全面發(fā)展的人[7]。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科學地探察深藏在每個學生內(nèi)在心靈中的各種潛能,讓學生的潛能能夠不斷獲得提升和完善[8]。因此,強調發(fā)展人的靈性是教育的本真價值選擇,關注人自身的發(fā)展是教育的本體,喚醒人的內(nèi)在力量是教育的本真和根本任務[9],“提升人的靈性是教育的本體性功能,滿足政治經(jīng)濟需要是教育的派生功能”[10]。
但是,靈性教育不僅要喚醒學生的智慧、提升其力量,同時也要關注學生的精神世界和內(nèi)在發(fā)展需求,幫助其尋找人生意義,使之實現(xiàn)精神成人。也就是說,使他們自覺探究生命的意義,努力探索自身存在的價值,并樹立起自身的價值信仰和人生愿景,能盡力去發(fā)揮自身的潛能以實現(xiàn)這個目標和愿景。事實上,很多時候影響大學生發(fā)展和成就的最大問題是沒有形成自身有效的價值觀體系和人生承諾。高水平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還需要相應的思想境界和價值觀的引領才能產(chǎn)生作用。正如法國哲學家蒙田所說的,“沒有心靈去支使,知識又有何用途?”[11]只有使大學生形成關注個人精神追求和自我價值等方面的意識,才能使其借助于自身的知識和能力來成就自我。因此,對于知識的教授和專業(yè)技能的提升而言,對他們進行價值取向的引導和理想信念的塑造是更重要的。知識也好,技能也罷,“它們都只是靈性的工具而已,只有靈性才是最后的總設計者,是靈性引導著感性朝向美好而攀登,也是靈性引導著理性朝向偉大而奮進”[12]。
我們非常有必要通過靈性教育去促進大學生的生命覺醒,使他們對生命意義、人生價值等自身的根本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認識到自身的生命蘊涵著巨大潛力和無限可能,從而使他們能主動規(guī)劃自己人生的夢想,并努力實現(xiàn)夢想。總之,靈性教育應該是引導當代大學生將來成為什么樣的人的教育,是對大學生的精神塑造,是一種靈魂教育。
二、靈性教育是大學育人的必然價值追求
(一)靈性教育是大學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社會進步主要依靠變革和創(chuàng)新,而實現(xiàn)變革和創(chuàng)新的前提是擁有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智慧型人才,因此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已成為當前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必要條件,這一任務高等教育責無旁貸。當前我國實施的“雙一流”建設中,一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培養(yǎng)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要“加強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大力推進個性化培養(yǎng),全面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國際視野、科學精神和創(chuàng)業(yè)意識、創(chuàng)造能力”[13]。因此,培養(yǎng)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是新時期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根本任務,高校肩負著為國家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重要使命[14]。
人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來自靈性,只有富有靈性、善于思考的人才敢于創(chuàng)新、勤于超越。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需要一種提升人的靈性的教育。“為什么今天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yǎng)不出杰出人才?”錢學森之問反映的是今天的高等教育已經(jīng)變成了訓練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學生缺少主體性,失去了靈性,難以形成創(chuàng)新能力。事實上,一個人的創(chuàng)新能力的形成并不是僅僅依靠專業(yè)知識就可以完成的,知識的積累并不能實現(xiàn)創(chuàng)新,知識為本的教育理念并不適合于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在一個人的創(chuàng)新能力體系中,除了需要有知識、技能等顯性因素外,還包括人的性格動機、思維方式、理想信念、價值觀等隱性因素。這些因素往往是起主導和決定作用的。正如關于人才素質的“冰山模型”理論所提出的那樣,一個人的素質結構就好像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其中知識和技能部分就相當于冰山顯現(xiàn)于水面之上的那部分,水面之下隱藏起來的那部分是個人的價值觀、個性特征、精神信仰等因素。這部分是難以觀察的,但卻是一個人的創(chuàng)新能力中最核心的部分。筆者所強調的靈性教育正是基于這些隱性因素來提升人的能力的。
(二)靈性教育是實現(xiàn)大學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
立德樹人的新思想新要求指出了教育的首要任務是“育德”,人才培養(yǎng)的根本在于“立德”,強調了大學生德育的重要——“為學”先要學會“做人”。教育不僅僅是知識和專業(yè)技能獲得意義上的才能增長,更是人的精神境界升華意義上的“學以成人”。大學教育要加強對大學生德性的培養(yǎng),完善其道德和人格修養(yǎng)。要在知與行的展開過程中成就和完善“人”的自身,以達到學以成人之目標[15]。我國當代哲學家馮契說過,學習不僅要“化理論為方法”,而且還要“化理論為德性”[16]。知識的學習不僅是成就一種技藝,更多的是成就全面發(fā)展的人格,注重的是對人的道德情感、行為方式、價值取向的教化,注重的是個人對國家和社會的奉獻,是以促進人的存在為己任的[17]。“如果一個人對人類的存亡一點都不關注,對國家和民族賦予的歷史責任和未來擔當一點都沒有感覺,對崇高的價值體系沒有一點執(zhí)著的追求,這樣的人在思想和價值多元化的時代,必定會迷失自我。”[18]
靈性教育使大學生樹立起自身的價值信仰和人生愿景,在頭腦中包含著為他人為社會的“大格局”。通過學習獲得的知識和智慧不是實現(xiàn)個人利益的“小聰明”“小工具”,而是將其化成人生價值和人生意義上的廣闊胸懷,從而能夠擔當起更大的社會責任。正如馮友蘭所說,“這種智慧是使人能夠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也正是在這種智慧的引導下,大學生從修身開始,并逐步實現(xiàn)齊家、治國,以至于最后達到化成天下的境界。靈性教育不僅從思想上提升大學生的道德境界,而且在實踐上使他們能夠在正確的精神動因引領下踐行道德。靈性不足才是導致大學生道德水平下降的原因。以前的學者多在社會關系層面對道德加以研究說明,但事實上道德在社會上的外在表現(xiàn)并不是它的全部。道德應該是由兩部分構成的,一是內(nèi)在的靈性品格,二是外在的各種道德行為規(guī)范,外在的道德行為是由內(nèi)在的靈性品質衍生出來的[19]。
(三)靈性教育是堅持教育“以人為本”促進大學生個體價值實現(xiàn)的必然要求
新時代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fā)展教育,要注重“以人為本”,“要努力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而靈性教育是實現(xiàn)教育以人為本、促進每個人的價值實現(xiàn)的必然要求。人的心靈總是處于對意義和價值的渴求之中,追求意義是每一個生命個體活著的動力與出發(fā)點,是一種基本的精神需要。發(fā)揮自身的潛能、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是人的最高的心理需要。因此,教育“以人為本”的本質就是要促進人的自我實現(xiàn),即個人能夠達到的最高層次的發(fā)展[20]。落實教育“以人為本”就是要以人的自我實現(xiàn)為目標,通過喚醒學生的自我發(fā)展意識,幫助學生樹立起內(nèi)心的自我價值目標,并激勵他們?nèi)崿F(xiàn)這個價值目標。而靈性教育正是要求學生對自己人生的意義有清醒的意識,著眼于自身生命意義和價值的實現(xiàn),因此它是教育“以人為本”的本質體現(xiàn)。
傳統(tǒng)的高等教育使大學生淪為了學習的機器,其個人的內(nèi)在價值無法得到實現(xiàn)。而靈性教育的理念在于以大學生的自我實現(xiàn)為根本目的,引導他們發(fā)揮自身的潛能,使他們能實現(xiàn)自身的最大發(fā)展。這正是教育“以人為本”的真正內(nèi)涵。一方面,靈性教育要擺脫過去大學生的個性和靈性受到束縛和壓抑的狀況,喚醒他們的內(nèi)在潛能,促進他們能力的成長。從這個方面來講,靈性教育促進大學生能力成長,體現(xiàn)了教育“以人為本”的目的和要求。另一方面,開展靈性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啟發(fā)大學生的人生覺悟,喚醒他們的靈魂,促使其實現(xiàn)自我價值。而這正是教育“以人為本”的本質所在。總之,靈性教育很好地體現(xiàn)了教育實現(xiàn)人的價值這一“以人為本”的本質要求,是對教育“以人為本”的最好闡釋。我國著名教育家張楚廷先生曾說過,高等教育的誕生與發(fā)展應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起源于人這種特殊生命的活力,高等教育是這種活力的進一步騰升和上揚[21]。
三、靈性教育的實踐方式
(一)打破“知識為本”的傳統(tǒng)教育模式
長期以來在高等教育中推行的是“知識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的價值取向是知識就是財富、知識就是成就。正如古人用“汗牛充棟”“學富五車”來形容一個人的知識與社會地位一樣,知識多就代表了個人能力強、社會成就和地位高。近代的英國思想家培根也曾說過 “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成為無數(shù)求學之人追求成功的信條。正是在這種“知識為本”的教育價值觀引導下,大學教育的目標僅僅是為了使學生獲取專業(yè)知識,大學生的學習變成了一個純粹機械地接受知識的過程。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大學生嚴重缺乏獨立的思考能力,知識死板化、思維教條化。他們的靈性已經(jīng)變得愚鈍和暗淡了,不能把對知識的學習轉化成自身的創(chuàng)新能力,淪為了“知識工具”。正如尼采曾說過的,“所有高等教育的工作是什么呢?就是把一個人變成機器”[22]。可以說,正是這種過度的專業(yè)知識教育扼殺了大學生的靈性,嚴重阻礙了他們的身心發(fā)展和潛能的發(fā)揮。
事實上,強制和被動學習模式下所倡導的“知識就是力量”的理念是錯誤的。知識本身是死的,要將它轉變成力量還需要一種有效的轉換過程,需要通過靈性的思考變成自身的智慧,需要在實踐中正確地加以應用,進而變成一種指導、改變生活的能力。正如俄國著名現(xiàn)實主義作家安東·契訶夫所說的,“知識是沒有價值的,除非你把它付諸實踐”[23]。如果知識不能有效地應用于實踐,那它反而會成為人的思想包袱或精神負擔。尤其在當前大數(shù)據(jù)和信息技術迅猛發(fā)展的背景下,知識的淘汰非常快,有些知識其實早已成了“垃圾”,是無法轉換成力量的。可見,教育不應該僅僅是讓人們獲取更多的知識,而是要努力去啟迪和喚醒人們的智慧;不是通過灌輸和儲存知識來獲得機械的力量,而是通過培養(yǎng)和形成智慧來實現(xiàn)創(chuàng)新和進步[24]。
(二)在靈性學習中實現(xiàn)“轉識成智”
大學教育要改變過去對大學生實行知識灌輸?shù)慕逃绞剑龑Т髮W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個性和靈性,注重培養(yǎng)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有智慧的人;要從過去的機械學習方式轉變到靈性學習方式上來,變“知識為本”為“轉識成智”,注重對大學生潛能的開發(fā)和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使他們通過學習將知識轉換成自身的內(nèi)在力量。正如我國當代哲學家馮契在其《智慧》一文中所指出的,教育要“轉識成智”,即要通過學習將知識轉變成智慧,促進自身的能力成長。他認為認識過程有兩次飛躍:一是從無知到有知的飛躍,二是從知識到智慧的飛躍[25]。在這兩個過程中,第二步是關鍵,沒有這一步,再多的知識也只是量的堆積而不會有質的變化。而要實現(xiàn)這一步,需要依靠靈性,沒有靈性的學習是被動的、機械的,只會將知識變成自身的包袱。
大學生如何才能通過靈性的學習實現(xiàn)“轉識成智”呢?首先,要充分保證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他們的主動性和能動性。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內(nèi)因總是起主要作用的、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而外因則要通過內(nèi)因才能起作用。學習也不例外。大學生只有在充分的主體狀態(tài)下才不會迷信于書本和權威,才能夠獨立思考,敢于批判質疑,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主體意識的覺醒是實現(xiàn)人的自由自主發(fā)展的前提,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發(fā)展行為[26]。主體意識狀況直接決定主體的學習方式,是“要我學”還是“我要學”、是機械被動學還是靈活主動學,也直接決定了靈性教育能否實現(xiàn)。其次,要求學生有較高的悟性。智慧的形成光靠知識的積累是不夠的。學習是一個思考領悟的過程,要運用自身的思維對知識進行反思,將它與實際相結合,使之有益于實踐。但是我國傳統(tǒng)的教育習慣是重視大量的訓練,提倡勤學苦練。實際上,如果沒有領悟核心要素,再多的訓練和學習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的。愛迪生有一句經(jīng)典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實際上他說這句話時后面還有一句,“但那百分之一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重要”(后半句話在20世紀70年代末于國內(nèi)發(fā)表時被刪掉了,從而變成了一句被廣泛誤傳的名言)。沒有悟性的學習是沒有靈魂的,光讀書不思考的人掌握的知識是沒有價值的,是不能轉化為力量的。
(三)通過價值信念的引導實現(xiàn)“精神成人”
靈性教育不僅重視大學生的能力成長,而且關注大學生的“精神成人”——通過人生信仰和價值信念的教育和引導,使大學生在人生意義上具有高度的靈性覺悟,建立起自己的人生信仰和價值信念,并在這種信念的引導下努力實現(xiàn)自身的人生價值和意義。
首先是通過思政課來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理想信念教育似乎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在靈性教育的視角下,它的內(nèi)涵就變得更加豐富,其意義和作用也變得具體而不那么抽象了。從靈性教育的角度而言,理想信念教育是促進大學生精神成人的必要手段。通過在思政課上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可以加深他們對今后自身發(fā)展的思考,促使其建立起自身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自身的發(fā)展信念,從而在理想和人生愿景的激勵下去努力創(chuàng)造,實現(xiàn)自我價值。對于剛步入事業(yè)的大學畢業(yè)生而言,對自己人生價值和意義的追求是他們奮斗和努力的基本動力。如果在這一關鍵時期沒有理想和意義的支撐,將很容易陷入迷茫和困惑之中,從而錯失大好的青春時光,甚至于一事無成。因此,在這一時期要重視對他們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提升他們在人生意義認識上的靈性覺悟,使之有清醒的認識和擔當。當然,在引導大學生樹立理想信念和確定人生目標的過程中,要引導其將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與社會發(fā)展結合起來,在實現(xiàn)社會價值的過程中提升自我價值,實現(xiàn)個人對國家和民族的價值皈依。
其次是引導大學生多讀人文經(jīng)典,提升其靈性覺悟力。人文經(jīng)典是指在思想、文學或學術方面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贏得了后人的尊重與推崇的典范作品。它是先賢前哲對人類根本問題進行思考的結晶,飽含著人類的智慧和思想精華,能改變?nèi)说膬?nèi)在心靈和氣質,形成不同于世俗的價值觀,激發(fā)人們?nèi)プ非髢?nèi)在的德性之善,激勵和鼓舞著人們的斗志,促使人們追求美好生活,不斷超越自我,使人們的靈魂變得更加高貴。因此,經(jīng)典閱讀是“人生品級得以攀升的纜繩”[27]。 大學生在閱讀經(jīng)典過程中,以跨越時空的方式聆聽智者的諄諄教誨,感受先賢智慧的光芒,從中汲取人生智慧,獲得關于人生價值和意義的超常視角,從而為他們的生命靈性提供滋養(yǎng),并變成指導人生的大智慧和航標,進而從內(nèi)心世界上增強精神自覺,更加明確自己人生的目的和意義,成為一個有作為的人。這種生命靈性的長期滋養(yǎng)使大學生能感悟到生命價值在于追求卓越,不斷超越自我。
再次是通過“大師精神”來提升大學生的靈性覺悟層次。“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乃有大師之謂也”,每一所大學都有自己的大師。雖然不同類型大學中大師的層次不同,如從一般教學型大學中的著名教授到國內(nèi)一流研究型大學中的院士等,但無論什么大學,大師都是其最寶貴的財富。大師是大學存在的靈魂。大師在大學中的作用不僅要體現(xiàn)在學術引領上,更要體現(xiàn)在教化育人方面。大師對大學生成長的影響和作用是巨大的。大師不僅通過授課和教學活動將人類的先進文化成果傳授給大學生,培養(yǎng)造就現(xiàn)代人才,還通過他們的智慧和人格魅力影響學生,塑造學生的靈魂。他們的學術精神影響著大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他們的品德修行感染著大學生的道德言行,他們的成就和成功經(jīng)歷引導著大學生的人生價值觀逐步走向清晰化,激勵著他們努力向上。大師不僅學識淵博,在一個或幾個領域中鉆研精深,有重大或突出的學術成就,而且他們在為人處世方面通常也是德高望重,具有較高的道德境界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大師所確立的不僅是一種知識的高度,更是一種道德的高度,大師的魅力在于建構于學識基礎上的精神修養(yǎng)。”[28]他們不僅具有追求真理的求實精神和鍥而不舍的治學精神,同時在長期的研究生涯中養(yǎng)成了不唯名利、潛心求索的高貴品質,奉行“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容不得半點兒虛假和投機取巧”的職業(yè)精神。同時,大師之所以能成為大師,并非一日之功,他們閱歷豐富,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的坎坷,有過痛苦的選擇,有過失敗后的挫折和無奈,也有過許多世俗和名利的干擾。正是因為這些人生的磨礪,使得他們能夠引導大學生正確對待挫折與磨難、成功與失敗,使其人格變得更加成熟厚重。
最后可以用大學教師自身成功的人生經(jīng)歷和優(yōu)秀的人格魅力來引領大學生的精神成長。這種教育方式對大學生而言是最親近和最有效的,是其他任何教學手段都無法取代的。一方面,很多大學教師的人生閱歷中,都經(jīng)歷過坎坷、失敗和挫折,最終才取得事業(yè)的成功。這些人生的磨礪使其能夠指導大學生正確面對挫折與磨難、成功與失敗,使他們懂得任何事業(yè)的成功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在成功的道路上一定會遇到各種困難,只有那些具有堅定人生信念的人才能取得最后的勝利。可以說,大學教師自身的經(jīng)歷對大學生而言是最好的教育資源,是大學生精神上努力追求卓越的旗幟、航標。另一方面,大學教師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涵養(yǎng)、崇高的道德修養(yǎng)作為一種無形的榜樣力量對大學生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大學教師作為社會的精英,他們具有扎實的知識基礎,良好的學術修養(yǎng),高尚的道德品質,積極向上、勇于擔當?shù)膬?yōu)秀人格,以及奉獻自我、服務他人的價值觀,這些對大學生的成長發(fā)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引領作用。它影響著大學生的人格,推動著大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
總之,靈性教育是對以往的知識和技能教育的超越,是大學教育的最高境界[29]。傳授知識和技能、追求真理、繁榮學術是大學的任務,但是激發(fā)大學生的潛能、提升大學生的靈性覺悟,使其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自覺地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和意義,才是大學教育最根本的使命和任務。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828.
[2]陳嘉映.世間的靈性[EB/OL].http://www.aisixiang.com/data/80852.html,2016-07.
[3]〔英〕達納·佐哈,伊恩·馬歇爾.靈商:人的終極智力[M].王毅,兆平,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9.
[4]〔美〕羅杰·沃什.超越自我之道:超個人心理學的大趨勢[M].北京:中華工商聯(lián)合出版社,2013:49.
[5]譚楚子,朱軍.當閱讀成為生命靈性的滋養(yǎng)[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5(01):38-45.
[6]〔奧〕弗蘭克.活出意義來[M].趙可式,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1:83.
[7]秦德君.教育的靈性[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5(07):5.
[8]楊穎東,郝志軍.靈性教育的價值追求與實踐方式[J].教育研究,2016(12):22-29.
[9][29]侯長林,張新婷.論大學之靈性[J].教育研究,2016(07):100-104.
[10]朱新卓.教育的本體性功能:提升人的靈性[J].教育研究,2008(09):23-27.
[11]〔法〕蒙田.蒙田隨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164 .
[12]陳勁松.從感性、理性和靈性三個維度解讀十九大報告[J].理論與改革,2018(02):19-27.
[13]國務院.國務院印發(fā)《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EB/OL].http://edu.people.com.cn/n/2015/1106/c1053-27784940.html,2015-11.
[14]馬德秀.尋找人才培養(yǎng)模式突破,致力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J].中國高等教育,2006(11):19-21.
[15]北京大學黨委宣傳部.北京大學新聞網(wǎng)[EB/OL].http://pkunews.pku.edu.cn/ztrd/2020kxdl/41067-fb7b8c640c99325db-d0c8b73640.htm
[16]陳來.馮契德性思想簡論[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2):38-44.
[17]謝地坤.學以成人與哲學何為[N].光明日報,2018- 08-13(15).
[18]光明日報記者.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在復旦大學2014級本(專)科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14-09-16(06).
[19]李鵬飛.靈性與道德[J].民族論壇,2015(05):106-110.
[20]〔美〕馬斯洛.人性能達到的境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169.
[21]張楚廷.高等教育哲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前言.
[22]〔德〕尼采.偶像的黃昏:一個不合時宜的人的遠征[M].北京:商務印書館,1945:29.
[23]陳飛虎.智慧:大學教育的最高目標[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3(04):42-46.
[24]馬云.知識可以灌輸,智慧只能啟迪[N].新華日報,2014-10-22(15).
[25]馮契.馮契文集(第1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419.
[26]潘玲霞.大學生主體意識培養(yǎng)之我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22):94-95.
[27]張艷利.從閱讀經(jīng)典中尋找生命品級攀升的纜繩[J].中國醫(yī)學人文,2017 (11):42-43.
[28]丁國強.九議大學精神[M].桂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6:27.
(責任編輯:劉新才)
University Education and Spiritual Education
MA Haiyan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80, China
)
Abstract: Spirituality refers to originally human cleverness and wisdom. But a person with spirituality will not only have the ability of flexible?adaptation and better creativity, but also has a clear awareness of the meaning and mission of his life, so as to strive to realize the mission and meaning of his life. Therefore spiritual education is a process of “turning knowledge into wisdom” and promoting the growth of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t is also a process of promoting"" awakening of lif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realizing “spiritual growth”. Spiritual education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putting people first, and it should be the basic value orientation of college education——university is the best place of promoting spirituality.
Key words:" spirituality; spiritual education; turn knowledge into wisdom; life awakening; spiritual grow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