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美育的內容豐富多彩,實施方式多種多樣。本文基于大美育視角探討如何建構并實施幼兒陶藝課程,使之兼具審美、文化和游戲屬性,激發幼兒的內在創造、創新表現力等多種能力的發展,希望能為一線教師深耕幼兒美術活動、打造優質內容提供借鑒與幫助。
一、基于大美育視角的幼兒陶藝課程分析
為了更好地建構相關課程,我們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大美育。在幼兒園階段的大美育是指教育者通過各種美的事物,培養幼兒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同時促進幼兒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教育。大美育中的“大”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是指“內容之大”。其不僅包括藝術美、自然美、社會美、科學美,還包括整個教育中具有審美意義的所有因素。第二層是指“功能之大”。大美育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兒童的審美能力,同時又內在地促進其全方位的和諧發展。
基于此,本文所展示的幼兒陶藝課程主要面向3—6歲幼兒,以超輕黏土或軟陶泥為主,輔以木質材料、紙質材料、毛根、石子、貝殼等,以呵護童心、崇尚游戲、親近自然、創美生活、致敬經典、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等為課程理念,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力圖打造完整的課程體系和專業化的活動流程。

二、大美育視角下幼兒陶藝課程的主要目標
陶藝課程是一項綜合美術課程,其中穿插著欣賞、繪畫、捏塑等多個環節,意在培養幼兒多種能力的發展,其主要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幼兒能初步發現、感受并欣賞生活、大自然、經典美術作品中的美,增加對傳統藝術和經典作品的親切感、認同感,能初步與經典藝術對話。
2.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能以超輕黏土或軟陶泥等材料為媒介,掌握一定的美術表現方式和技能技巧,創造性地進行泥塑創作。
3.提升幼兒的審美素養和人文素養,充分發揮陶藝的情感教育功能,促進幼兒健全人格的發展。
4.幼兒喜愛陶藝活動,能積極主動地參與評價,學會用語言、表情、動作等多種方式表達自己對同伴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并能將自己的審美經驗和美術創意遷移到生活中,用自己的作品布置環境、美化生活。
三、大美育視角下幼兒陶藝課程的主要特色
幼兒陶藝課程強調游戲精神、人文內涵和審美價值,其主要特色還包含如下幾點:
1.經典性
經典文化藝術具有很強的審美性和教育價值,將經典文化融入到陶藝課程中,有利于提高幼兒的審美素養和人文素養。比如,在開展陶藝課程時,教師可以挑選《星空》《蔚藍的金色》等不同派別和風格的世界名畫作品,引導幼兒在感知經典藝術的基礎上發揮想象力,進行再創造。
此外,中國畫是我國的傳統繪畫形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其作品內容豐富、題材眾多,蘊藏著中國數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精髓。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精選張大千的《荷花圖》、齊白石的《蝴蝶壽桃》《葡萄松鼠》等工筆或寫意作品作為欣賞和教學素材,引導幼兒在與名畫對話的過程中,探索陶藝創作的新玩法,激活幼兒潛在的藝術靈性,讓幼兒學會自由地創造與表達。

2.人文性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含著民間藝術、戲曲、傳統節日等豐富的主題形式,是開展幼兒美術課程的重要內容和資源。因此,在幼兒陶藝課程中,教師可以引入中國傳統節日和中國非遺工藝等內容,通過課程的具體實施,引導幼兒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話,實現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學目標,提升幼兒審美素養與文化積累。
3.游戲性
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也是幼兒最喜歡的課程方式之一。陶藝課程本身就像是一次創作游戲,比較符合幼兒的思維方式和特點。一方面,陶泥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和操作性,幼兒可以隨意塑型和把玩。另一方面,陶藝課程充滿著藝術創想和審美特性,能夠直接滿足幼兒表達和宣泄的天性。通過陶藝活動,幼兒可以在玩中學、做中學,在審美愉悅中進行想象和創造,在自由操作中大膽塑造和表達。

4.自然性
大自然是美的源頭,幼兒自由活潑的天性好像大自然中的勃勃生機,將美術教育回歸大自然也是當下的一個重要課題。
基于此,教師也可以設計一些關于自然美的陶藝活動。其中,關于植物美的活動主題有“梅花盛開”“南瓜熟了”,關于動物美的活動主題有“瓢蟲王國”“美麗的天鵝”,關于山水美的活動主題有“千里江山圖”“江南春意”等。幼兒可以將自己對自然的感受轉化為陶藝作品,在創作中再次聆聽自然的美妙。
5.生活性
生活是幼兒美術教育的源泉和基礎,幼兒陶藝課程也是幼兒感受生活、表現生活的方式之一。基于此,教師可以設置以“香甜的草莓”“蘑菇聚會”為主題的美食系列,或是以“創意沙發”“美麗的花瓶”為主題的生活用品系列。在創作的過程中,幼兒可以在藝術和生活之間自由穿梭和對話,其審美經驗也自然而然地遷移到幼兒園、家庭生活以及更廣闊的社會體驗中,實現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教育生活化。

四、大美育視角下幼兒陶藝課程的具體實施策略
幼兒陶藝課程設置了導入、欣賞、探索、學習、創作、評議、拓展等環節,打造“七位一體”的教學方式,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發展需求和審美個性調整、優化活動環節,更有針對性地幫助幼兒建構審美經驗,體驗多元陶藝創作。
1.多元導入:教師可以導入故事、微童話、謎語、古詩等,激發幼兒參與陶藝創作的興趣,激活幼兒原有的經驗,為后續的陶藝欣賞與表現奠定基礎。
2.欣賞感知: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分層欣賞,即先欣賞自然圖片,再欣賞名家、教師或優秀的幼兒陶藝作品,幫助幼兒豐富相關審美經驗和認識。
3.探索互動:教師應注意引導幼兒大膽想象、構思,積極探索陶藝創作的內容,并與同伴簡要探討陶藝作品的表現方式和基本技法。
4.講解示范:此環節非必需。教師應結合所授幼兒的經驗水平,在幼兒創作時給予適當的技能支持或提示。而針對有創作經驗或掌握一定技法的大班幼兒,教師可以適當引導其進行自主創作。

5.創作表現:教師可以根據園所條件為幼兒提供豐富的軟陶泥及輔助性美工材料,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意愿大膽進行創意表現,做富有個性的“小小泥塑家”。
6.互賞評議:教師展示幼兒作品,引導幼兒相互交流、相互觀賞,鼓勵幼兒介紹自己的構思、創作體會和感受,提升幼兒對藝術作品的自評和互評能力。
7.拓展延伸:此環節非必需。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幼兒的情況,靈活引導其在區域活動或家庭中深入探索、創作和表現,幫助幼兒將創作技能和審美經驗遷移、拓展到家庭或社會生活中。
五、大美育視角下幼兒陶藝課程的評價方式
當下幼兒美術課程評價中存在過于重視藝術技巧,忽略創意,僅重視評價結果,忽略過程等誤區。針對這些情況問題,本課程在設置評價環節時,從評價內容的多維性、評價主體的多元性和評價過程的動態性三個角度入手,打造層次分明、多元立體的評價方式。
1.評價內容的多維性
幼兒陶藝課程具有較強綜合性和多元性,教師在評價時應該從興趣態度、審美心理、藝術表現、技能表達、社會性表現、習慣養成、人格培養等多維度考量。比如,在創作前,幼兒參與創作的興趣是否高漲,專注度如何,是否有獨立的想法,是否具備一定的合作意識等。又如,在創作時,幼兒是否能熟練把握色彩、造型、構圖等要素,是否敢于運用多種材料大膽想象和創作等。

2.評價主體的多元性
幼兒陶藝課程既包含教師的指導性評價,又包含幼兒的自我表達、同伴間的交流欣賞,以及家長的鼓勵和評價。讓幼兒、教師、同伴、家長等多種角色作為評價主體,能夠避免以成人為本位的主觀評價方法,尊重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發展特點,更加客觀、全面地評價幼兒的作品。一般來說,小班幼兒年齡較小,評價知識經驗不足,教師可以適當多一些評價和引導。而中班和大班幼兒有一定認知水平,審美經驗較豐富,評價能力較強,教師應盡可能鼓勵幼兒自評或相互評價,學會表達對不同作品的感受和認識,幫助幼兒提升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3.評價過程的動態性
幼兒陶藝課程更加關注幼兒的個性化發展和學習過程,主張教師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不同幼兒的發展階段和發展特點,進行縱向比較。比如,教師可以通過幼兒的語言、動作和表情來判斷幼兒對審美對象的興趣和創作過程中的專注度。再如,教師可以對幼兒進行跟蹤評價,對小班、中班、大班不同學期的陶藝課程表現進行系統、長期的觀察和測評。這樣動態性的評價過程可以更清晰、直觀地了解幼兒的成長、發展與表現。
綜上所述,幼兒陶藝課程基于大美育視角,從建構概念、設定教學目標到提取特色點、具體實施等打造了具有系列性的完整教學課程體系,在欣賞與發現、引導與創作、展示與評價的過程中幫助幼兒深入發展各項能力,促進幼兒的綜合成長。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可以參考本文對幼兒陶藝課程體系的建構與具體實施策略,結合幼兒的審美需求、興趣點等,打造其他主題的幼兒美術課程體系,共同助力一線幼兒美術教育的全方位、深層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