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高中學生體質水平是必要的,當前我國中學生體質水平有待提高。政府政策、學校體育課程、社區公共體育服務、家長的教育理念、學生的認知情況等都對中學生體質水平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在體育強國的背景下,通過政府做好頂層設計、學校完善體育課程改革、社區完善公共體育服務供給、家長和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觀念、完善評價體系等多條路徑探索如何提高中學生體質水平。
關鍵詞:體育強國;中學生體質;路徑
課題項目:2023年度濟寧市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新發展格局視角下濟寧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供給體系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3JSGX145。
一、引言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體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要以建設體育強國為目標,努力實現從體育大國到體育強國的目標。提高中學生體質水平是建設體育強國的重要內容,要通過不同路徑加強體育建設,提高我國中學生的體質水平。
二、提高中學生體質水平的重要性
中學生群體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儲備人才群體,擔負著國家的未來和希望,中學生要有強健的體魄,為建設國家提供身體基礎。中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體發育的關鍵時期,加強體育鍛煉,提高體質水平有利于強健體魄,促進個體發展。
三、當前我國中學生體質水平狀況
目前我國中學生體質水平有待提高,距離建設體育強國的目標還具有一定的距離。國內有關研究表明,目前我國青少年的身體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整體上有下滑的趨勢。通過對體質健康狀況的調查,發現“優秀”、“良好”等級的學生比例明顯下降。有關的研究發現,在立定跳遠,肺活量測試,50米跑,耐力跑,男生引體向上,女生1分鐘引體向上的成績都有下降,而坐位體前屈的成績則有提高。對有關指標的變化進行了全面地分析,可以發現我國青少年學生的身體素質發展和身體發育并不平衡,在耐力、肌力、身體爆發力和速度等方面的發展都比較差。
選取經濟發展水平中等程度地區的某初級中學三年級進行體質檢測,根據檢測結果看出,目前我國中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還是有待提高,視力低下的學生人數占比多。
四、影響中學生體質水平的因素
(一)政府政策
隨著健康中國、體育強國等政策的提出,社會各界越來越重視體育鍛煉和學生的身體素質。新課程改革中體育課程方面也加大了改革力度,要求開展好校園體育課程改革,避免體育老師和體育課程在基礎教育中的缺位。在社會方面,國家也在社區公共體育服務供給方面完善了相關政策,指導各方為青少年體育運動、提高體質水平創造更好的條件。
(二)學校體育課程
中學生進行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主要是在學校體育課程中實現的。學校是否重視體育課程和體育教學將影響學生能否提高身體素質。中學生存在升學壓力,部分學校為了增加學生學習時間,將體育課程改為文化課課程,體育鍛煉存在缺位狀態。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國家對于體育課程和體育鍛煉的重視程度不斷加深,一些體育課程正常開啟,但體育課程仍占課程安排的較小部分,在體育教學中存在教師教學不到位、校園體育設施建設不完善等不利于學生體育鍛煉的因素。在學校教育也無形中加重了中學生各方面的學習負擔,使他們的身體健康狀況有所下降。
(三)社區公共體育服務
社區是中學生校外活動最頻繁的場所之一,承擔著為中學生提供公共體育服務的重要責任。減少課后作業和學科培訓班等政策的落實,讓中學生有了更多的課外活動時間,社區提供健身器材、專業的運動指導等,良好的社區公共體育服務對中學生體育運動和中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起推動作用。
(四)家長的教育理念
家長的教育理念也是中學生身體素質的重要影響方面。
一方面,大部分父母認為,要給子女提供有營養的、健康的飲食、舒適的居住條件,孩子不會生病才算健康,也就是說,他們的健康觀念有偏差,甚至會造成子女肥胖的情況。
另一方面,大部分父母們認為學習是學生唯一需要重視的事情,為了更好的升學,在課余時間給子女報各種培訓班、補習班,以此來提升他們的學業成績,從而剝奪了他們的體育鍛煉時間,忽視了他們的身體素質水平。
(五)學生認知情況
首先,中學生自身缺乏體育鍛煉的積極性,沒有形成良好的體質健康意識,在來自于學校和父母的雙重壓力之下,學生們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文化課上,在巨大的學習壓力之下,他們對體育鍛煉產生了怠意。
其次,電子產品日新月異,中學生的自制力和意志力普遍不強,容易沉迷其中,學生們空閑時間往往會選擇玩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最后,雖然多數學生深知體育鍛煉的重要性,但是因為缺乏積極的體育鍛煉氛圍,個體難以持久堅持,在進行鍛煉不久就選擇放棄。
五、體育強國背景下提高中學生體質水平的路徑
(一)政府做好頂層設計
政府相關部門應該不斷完善政策法規,對于中學生體質水平的提高做出政策指引,加大對體育運動場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完善相關監管與維修服務。為了保證中學生體質健康政策的權威和政策的有效實施,有關部門要通過法律途徑,鼓勵中學生參加體育活動,推動各種形式的青少年體育活動的進行,如夏令營、冬訓營及體育項目競賽等,并通過媒體加強對中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及有關政策的貫徹實施的監督,讓中學生充分享受體育資源。
(二)學校完善體育課程改革
在中學階段,大部分的學生都會因為遺傳因素、家庭環境、興趣愛好、性格特點等因素的影響,出現不同的體質水平差異。在對運動技能的掌握和知識的接受上,不同學生之間也存在著很大的差別,因此,體育老師應該關注學生身心發展的差異,堅持整體性原則與因材施教原則相統一的教育模式,開展兼顧整體與個體發展的體育教學。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分級教學、多元化教學。
在新的體育教學課程改革中,老師們要把重點放在教學方式上,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將育體鑄魂的教學目標要進一步深化,以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為中心,構建一套多層次的體育課程體系。在中學階段,將繼續開發學生原有的運動特長,使他們在強化運動技能的同時,培養一種健康的生活態度。學校體育教育應該立足現實,面向未來,融會貫通,將學校體育的教育性、基礎性、開創性和實踐性充分地表現出來,并結合學生各個時期的身體發育特征,在目前的課程和教學系統的基礎上,開發出新型的體育課程和教材,實現體育課程和教材的多元化。
學校和教師主動地對課程進行優化,提高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實現體育教育的目標,使學生身體素質得到提高。在這一過程中,要將多學科的理論有機地結合起來,要把課程設置的科學性考慮進去,通過教學前后的問卷調查,真正地掌握學生對體育教學的評價。調查發現,有些中學生表達了對體育鍛煉的喜愛,但對體育鍛煉的興趣不高。究其原因,是由于一些學校的體育教學內容比較單一,缺乏新意,不符合學生的實際需求。這種情況說明,在進行體育教學時,應該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主動地進行學生的調研,可以采用設立學生意見箱等方式,讓學生們能夠主動地發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組織一些創新的體育課設計活動。學校在開設體育課程時,既要考慮到培養目標,又要考慮到學生的興趣愛好,還可以和當地的特點相結合設置體育課程項目。如一些學校利用當地的傳統體育運動,開設了一些專門的課程,如摔跤,秋千,拳擊等,提高了學生們的興趣增強了他們的運動意識,養成了良好的運動習慣。
要想在整體上提升我國體育教育水平,就必須培養體育教師的科研能力和綜合素質水平,使其取得更好的教學成果。體育課程要求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體育教師要不斷地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并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理論素質,觀察體育教學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并用科學的研究方法來解決問題。體育教師應加大在職和職前培訓的力度,并有效地拓寬訓練渠道,促進體育教師的專業發展。也可以通過網上遠程拓展訓練渠道。另外,還可以通過教育頻道開設學校體育欄目,定期報道體育新聞,建立校園體育知識、科研講座和論壇,讓老師們全方位的提高自己的能力,及時了解國內學校體育的現狀、發展動機和問題,通過開展學術交流和交流,可以有效地吸收國外體育教育的新機制、新成果和新理論,提高我國體育學科的整體水平。
(三)社區完善公共體育服務供給
社區要加大對中學生公共體育服務的關注力度,對文化藝術類公共服務和體育類公共服務進行合理的規劃,加大體育類公共服務場地的建設力度,開放閑置的活動場地。加強設備和設備的建設,增加中學生喜愛的運動設備和適合他們年齡段的運動設備;對社區公共活動場地的利用時段進行了適當的規劃,一些場地的利用時段更多地偏向于中學生;通過設立宣傳欄目,加大對中學生體育知識和體育的重要性的宣傳力度,為廣大中學生的體育活動創造有利的條件。
社區應做好青少年公共體育供給服務。不但要建設好、維護好傳統體育場地和器材,如籃球場、足球場等,并由器材生產安裝公司定期進行檢查與維修,保證公共器材的正常使用,并按照中學生的身體和心理發展規律,為他們提供適宜的活動場地和活動。在社區開展體育知識的普及工作,是促進中學生體育活動科學發展的有效途徑。
社區應該配備專業的體育教師,為他們提供專業的指導。可以通過政府引進退役運動員,對他們進行教育、青少年運動知識等方面的教育,讓他們在社區中接受更多的專業指導。也可以通過社區與學校的合作,聘請學校的專業體育指導老師,在閑暇的時候擔任社區運動指導員,一方面,專業的教師可以為中學生提供更加專業的指導,另外,同一個社區的老師,也會更多地認識青少年學生,對他們的體育狀況也有一定的了解,可以讓他們有針對性地發展中學生社區體育運動。另外,還能提高教師的經濟收入,讓教師能夠更好地投入到青少年體育的建設中去。同時,也可以鼓勵積極參與社區中學生體育活動的志愿人員,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成功經歷,并引導他人提升自身的運動水平和運動水平。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可以進行反思,積累經驗,鍛煉表達能力。
(四)家長、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觀念
父母要轉變教育理念,提高學習成績,達到考學目標固然重要,但是子女的身體素質更加重要。父母要認識到身體素質是進行一切活動的基礎,要重視體育鍛煉,支持子女參加體育活動,并且積極參與親子體育活動,與子女共同進行體育鍛煉,做好榜樣示范。
在中學生成長發育的過程中要對他們進行積極的健康教育,加強他們的體育意識和思想,對他們的價值觀進行正確的指導,讓他們能夠積極地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自覺建立起正確的體育觀念。中學階段,是學生自我意識形成與發展的關鍵時期,此時的他們思辨意識較弱,自我控制能力也較弱,更容易受到新的東西的吸引,養成一些不太好的生活習慣。有資料顯示,學生們的體育活動的參與程度很低,這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對他們的體育活動的興趣不夠,也是因為他們的健康知識的缺乏。很多中學生還沒有樹立起健康的生活觀念。在這種狀況下,要加大身體健康教育的力度,提高中學生的健康素養,讓他們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了解自己的不良生活習慣,增強自己的健康觀念,并主動參加身體健康鍛煉。
(五)完善評價體系
為了提高中學生的體質水平和綜合素質,學校要進一步完善評價體系。一方面是將體育課程納入學業水平考核,對考試內容進行優化,運用更加科學的考核方式,豐富考核指標,建立全面的激勵機制,促進中學生主動參與體育活動。把過程評估與結果評估有機地結合起來,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促進學生進一步認識到提高體質水平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加強對于體育教師的教學評估,通過學生對于體育老師的評價和建議,督促體育老師進行教學反省,提高教學水平。
六、結語
目前,我國中學生的體質水平還需要進一步提高,需要在國家政策、學校體育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體育健康教育,并結合社區公共體育服務、家庭教育、學生認知水平等多方面來改善。在體育強國政策的指導下,推動中學生的身體素質朝著健康、優良的方向發展,建設體育強國。
參考文獻:
[1]郭明遠.提升高中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方法[J].健與美,2024(01):133-135.
[2]姚磊,洪邦輝,付朝龍.體教融合背景下體育課程改革路徑探究[J].遼寧體育科技,2023,45(04):131-135.DOI:10.13940/ j.cnki.lntykj.2023.04.019.
[3]馬正祥.體育強國背景下中學生體質健康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2,(09):123-125.
[4]馬躍.“健康中國”背景下初級中學生體質健康促進困境及發展路徑[J].運動精品,2022,41(12):73-75.
[5]陳景慧,李姍姍.體育強國背景下中學生體質健康的現狀與對策[J].當代體育科技,2021,11(07):241-243.DOI:10.16655/j.cn ki.2095-2813.2005-5656-5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