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恢復城市生活的活力,重建多功能的街道空間,各國人行道設計逐漸從通達性轉向安全性、舒適性,多個城市陸續制定頒布了一系列街道設計標準。紐約在街道設計過程中以行人為重心,以期使步行變得更安全、更方便、更愉快。倫敦鼓勵城市規劃者和設計師采取穩健的設計方法改善街道,以增強人們對城市環境的體驗。紐約、倫敦出臺指南文件對人行道安全設計進行細致指導,為人行道各要素設置提供了具體參考。
(一)管理情況
紐約人行道的管理維護主要由紐約交通局(NYC DOT)負責。2008年,紐約針對城市的交通及街區改造提出了建設“可持續街區”的戰略計劃,大力推行包括交通、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在內的一系列措施,將街區作為公共空間,提高公眾的參與度。
紐約人行道相關的法律主要有《高速公路法規》《紐約消費者事務局部門法規》和《美國殘疾人法案——無障礙設計標準》。紐約《高速公路法規》主要對遮篷、書報架、公用電話、垃圾箱、旗桿插座和路燈等的許可證審批、設置標準,以及執法等內容進行規范。《紐約消費者事務局部門法規》主要對報刊亭的許可證申請流程和設置標準等內容進行規范。《美國殘疾人法案——無障礙設計標準》主要對新設計、新建造或更新的州和地方政府設施、公共設施和商業設施的無障礙技術要求設定了最低標準,方便殘障人士使用。
(二)設置建議規范
《紐約街道設計手冊》第一版于2009年出臺,2020版是該手冊的最新版(第三版),由紐約交通局編寫并出版,是紐約關于街道設計標準、指南和政策的綜合手冊,匯集了國家認可的工程設計指南和標準,聯邦、州和地方的法律、規則和法規,是對工程和環境標準、要求或指導方針的補充。
《紐約街道設計手冊》(2020版)以“設計工具箱”的形式提供設計指導,從空間、材料、照明、家具、景觀等五個方面給出建議,并以此為基礎細分設計要點,為街道設計提供了一套完整的選項。所有設計仍須根據既定的工程標準進行,由紐約交通部逐案批準。《紐約街道設計手冊》(2020版)具體內容如下。
1.人行道寬度
人行道寬度必須符合《美國殘疾人法案——無障礙設計標準》通道最低凈寬3英尺(0.92米)要求,并提供自由使用輪椅的空間。
如果人行道寬度超過25英尺(7.62米),毗鄰建筑物側應該有一條清晰的路徑,同時在路側設施帶旁邊應該有一條8英尺(2.44米)寬的暢通路徑。商業區、高密度住宅區以及公交鄰近區域,應提供一條寬度至少為8英尺(2.44米)或人行道一半寬度(至少8英尺)的暢通路徑。低層住宅區域的暢通路徑寬度至少應為5英尺(1.52米)(圖1)。


2.公共服務設施距離
(1)行人引導系統
紐約行人引導系統距路緣線至少18英寸(0.46米),通常安裝在自行車共享站、紐約輪渡停靠點、地鐵站月臺中間位置,以及其他現存信息亭周圍(圖2)。



(2)候車亭
公交車候車亭必須與周邊建筑物保持最小7英尺(2.13米)的暢通路徑寬度。所有公交車候車亭必須在候車亭和路緣線之間留出一條寬度至少為3英尺(0.92米)的筆直暢通的通道。候車亭需要高出機動車街道水平面0.15~0.2米(圖3)。
(3)報刊亭
紐約報刊亭與毗鄰建筑物的最小暢通路徑寬度為9.5英尺(2.9米),距路緣線至少18英寸(0.46米)。禁止在一個獨立的十字路口設置3個及以上的報刊亭(圖4)。
報刊亭沿路緣線須留出空間供人通行。在考慮報刊亭與人行道上其他障礙物的間距時,最主要的考慮因素是確保在報刊亭前留出一條9.5英尺(2.9米)寬的筆直暢通的行人路徑。此外,報刊亭左右兩側暢通空間至少為15英尺(4.57米)。
對于用地紅線附近設置的報刊亭,須留出足夠的行人空間。未經建筑物業主書面許可,不得在距用地紅線3英尺(0.9米)的范圍內安裝報刊亭。
報刊亭與毗鄰建筑物入口處之間須保持至少15英尺(4.57米)的凈距(沿平行于路緣線的方向測量),如通往主要建筑的重要入口、通往銀行柜臺的入口(自動柜員機房間除外)、通往影劇院的入口、通往售票處的入口等。
(4)自行車停靠架
自行車停靠架與其他建筑物或構筑物的凈距要求:距離消防栓、公交車站、出租車停靠站或酒店落客區、特許經營構筑物、地鐵站入口至少15英尺(4.57米);距離拐角扇形區域、行車道、建筑物入口(僅指沿建筑紅線的設施)至少3米;距離儲水管、地上構筑物(如標牌、儀表、路燈、郵箱、花槽、公用電話等)、建筑物入口(僅指路邊設施)至少4英尺(1.2米);距離樹壇邊緣、格柵、公用設施的蓋子至少3英尺(0.9米)(圖5)。
(5)長椅
與建筑物相鄰且平行的長椅,應安裝在距離建筑立面不超過0.15米的位置。與路緣線相鄰且平行的長椅,應安裝在距路緣線4英尺(1.2米)的位置。與其他建筑物或構筑物的最小暢通路徑寬度為8英尺(2.4米)。
(6)活動公廁
活動公廁前面與其他建筑物或構筑物的最小暢通路徑寬度為8英尺(2.4米),其余面與其他建筑物或構筑物的最小暢通路徑寬度為5英尺(1.5米)。
3.人行道安全設置
人行道橫坡坡度不得超過2%。在淺色人行道上,提醒區域的表面應為紅色;在深色人行道(如著色混凝土、瀝青或青石路面)上,提醒區域的表面應為亮白色。距離路緣線18英寸(0.46米)以內的區域應沒有任何障礙物。根據紐約市長1995年的22號執行令(“街道轉角凈空政策”),應最大程度地保證人行道轉角處不放置結構物。
不透水材料鋪裝區域應最小化,盡可能鋪裝透水材料。間隙允許的情況下,保證樹木和其他綠色覆蓋最大化。提高人行道上材料的太陽能反射指數值,減少城市熱島影響。
4.街道設計要素優先性
推薦使用的街道設計要素包括:人行坡道、路緣擴展式人行橫道、路緣擴展式公交港、公交島、路緣式中央分隔帶、路中安全島、獨立樹池等(圖6)。
限制使用的街道設計要素包括:減速帶、社區出口縮窄、中央隔離護欄、強制轉彎、連續樹池、綠色街道/種植區域等。
試點使用的街道設計要素包括:減速墊、雨洪收集樹池、生態排水溝等。
(一)管理情況
倫敦人行道總體負責部門是倫敦交通局以及住房、社區和地方政府部(原社區和地方政府司)。倫敦交通局負責監管倫敦的交通系統,包含路面交通、道路、軌道與地鐵、城際快軌,以及交通管理等。住房、社區和地方政府部的工作是為當地市民提供更好的生活、住房和工作場所,提高公共服務水平以方便市民的社區生活。
倫敦道路及其公共服務設施的設計理念,主要體現在不斷更新出版的《倫敦規劃》中。2000年,大倫敦市政府成立后,由市長直接負責組織編制《倫敦規劃》。第一版《倫敦規劃》于2004年在環境污染嚴重和經濟社會全球化的背景下制定并出版,主要應對交通擁堵、商務成本升高、住房短缺、社會兩極分化和環境污染等問題,提出了要將倫敦建成示范性的、可持續性的全球化城市,提升社會包容性和改善環境等目標。此后出版的幾版《倫敦規劃》,逐漸將城市規劃的目標放到了以人為本及環境保護上。道路及其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以“靜脈交通”“適宜步行”“增加綠地”“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為主要原則,不斷推出《步行環境改善計劃》《倫敦街景設計指南》《街道設計手冊》《可讀倫敦》等政策性文件,從道路規劃、空間布局、設施設置、園林綠化、道路標識、無障礙設置等方方面面,逐漸提高包容性道路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致力于凸顯社會包容性,使不同階層、收入、國籍的人群都能享受公平的服務,使城市更具有全球性的價值。
(二)設置建議規范
根據《倫敦規劃》(2016版),倫敦交通局發布了《倫敦街景設計指南》,并于2019年進行了第四版修訂。在該指南中,倫敦交通局成立了街景設計評審組,與倫敦道路網一起合作,組成了決策倫敦街景相關事項的機構。來自倫敦交通局的專家組成了多學科小組,確保該指南概述的愿望、設計原則、材料和布局得到良好執行和維護。


《倫敦街景設計指南》(2019版)確定了街道公共服務設施設計的基本原則,即便于行動、生態友好、開放共享、功能齊全、安全保障和可持續發展。為提高人們出行的愉悅性,還需要考慮可持續性,使道路公共服務設施具有安全、精致、包容性強等設計特點,具體內容如下。
1.人行道寬度
路緣線和公路邊界之間的區域分為四個區域:臨街區、人行道暢通路徑區、街道公共服務設施和綠化區、路緣區。
人行道推薦寬度為2米,允許輪椅用戶和行人并肩通行。人行道可接受寬度5英尺(1.5米),最小寬度為1米。街道公共設施和綠化區根據設施設置數量和大小不同,設置范圍為0.5~2米,路緣區為18英寸(0.46米)或26英寸(0.66米)(圖7)。
2.公共服務設施距離
(1)阻車樁
阻車樁到路緣線的最小距離為18英寸(0.46米),阻車樁推薦間距為4英尺(1.2米)(“靠左行駛”阻車樁標識除外),阻車樁與人行道中心推薦距離為3米。阻車樁最低高度為1米(“靠左行駛”阻車樁標識除外)。
(2)步行者指路牌
設計包括指路牌在內的標識時,應確保標識的任何部分距離路緣線不小于18英寸(0.46米)。對于平坦路面或者每小時車速不低于40英里的道路,距路緣線應不小于0.8米。
(3)公交站牌和候車亭
公交站牌距離路緣線最小距離為22英寸(0.56米),距離公交車站、其他公共服務設施、行道樹的最小距離為2米,站牌推薦高度為3.5米。候車亭距離其他街道公共服務設施不少于2米。
(4)自行車停車架
自行車停放在停車架上以后,其任何部位到車行道的最小間距為18英寸(0.46米)。人行道上的自行車停車架擺放方向取決于人行道空間的大小,在確保人行道最小暢通路徑為2米的基礎上,自行停車架采取垂直擺放、水平擺放、傾斜擺放三種擺放方式(圖8)。
3.人行道凈空通暢設置
人行道暢通路徑應沒有任何障礙物,保證行人無障礙通行。同時應保證高峰時段行人舒適通行并滿足可接受的服務水平。街道公共服務設施和綠化區一般靠近路緣區,方便行人使用。路緣區不應設置任何街道公共服務設施。
臨街區應避免設置街道公共服務設施。若保證最低凈高達到8英尺(2.4米),則可以批準超出臨街區人行道區。若人行道禁止騎自行車,則允許懸空標識下的最低凈高為7英尺(2.1米)。
阻車樁應作為人行道安全解決方案最后的手段,只能在所有其他替代方案均用盡后方可使用。可借助街道公共服務設施構建屏障,比如設置自行車停車架、樹木、長椅等減少阻車樁的使用。

指路牌可以在現有燈柱或者行人護欄下側安裝,且只能安裝在人行道寬度足夠的區域,需確保指路牌立桿不會妨礙人行道暢通路徑或指路牌不會伸入車行道。設計者應避免將指路牌設置在車輛密集的位置,比如嵌入式安裝在港灣附近或者擁擠的街角。如果建筑物業主同意,公交站牌可以安裝在附近建筑物的墻壁或燈柱上,以減少人行道上的站牌柱數量。
通過梳理對比紐約、倫敦兩座城市人行道安全管理情況,得出以下三點啟示。
一是注重實現人車隔離。紐約利用自行車停車架、長椅等公共服務設施或樹木、阻車樁等隔離物實現人車隔離,公交候車亭地面高出車行道0.15~0.2米,實現人行道高出車行道水平面。倫敦建議阻車樁應作為人行道安全解決方案最后的手段,只能在所有其他替代方案均用盡后方可使用。
二是合理設定人行道有效寬度。紐約商業區、高密度住宅區以及公交鄰近區域,人行道寬度為8英尺(2.44米)以上,低層住宅區域為5英尺(1.52米)以上,至少為5英尺(0.92米)。倫敦推薦人行道寬度為2米以上,可接受寬度為5英尺(1.52米),最小寬度為1米。人行道寬度的設定可確保殘障人士和普通行人均能正常通行。另外,紐約將公交港和自行車停靠架設置在擴展的路緣上,以確保人行道的有效寬度。
三是確保人行道凈空通暢。紐約、倫敦將樹木和各類公共服務設施歸入設施帶,并將自行車停靠架進行傾斜或水平擺放。紐約將路緣進行擴展用于設置公交港和自行車停靠架。倫敦的指路牌安裝在現有燈柱或者行人護欄下側,公交站牌安裝在附近墻壁或燈柱上,以減少人行道上的站牌柱數量。多措并舉,以確保人行道凈空暢通。
參考文獻
[1] New York City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Street Design Manual[R]. New York City: NYC DOT, 2020.
[2] Mayor of London. Street Guidance[R]. London: Transport for London, 2019.
(責任編輯:嚴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