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剛過去的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重慶的起步之年。
從2024年市政府工作報告中可以看到,從經濟發展到民生福祉,一張張振奮人心的“成績單”,回應著百姓對幸福生活的關切;一張張催人奮進的“作戰圖”,勾勒出新重慶高質量發展的美好未來。
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4年要保持奮發有為的好狀態,在發展中拼作風、拼干勁、拼決心、拼效率,大膽試、大膽闖,不“躺平”、不“休眠”,重點抓好十個方面工作,以實干兌現承諾、用實績取信于民,奮發有為把現代化新重慶建設推向前進。
新重慶建設交出亮眼“成績單”
“地區生產總值邁上3萬億元新臺階。”1月21日,市長胡衡華作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這一亮眼成績時,全場響起熱烈掌聲。
2023年,重慶市在扎實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全力推進穩增長提信心強主體、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統籌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全面推進數字重慶建設、大力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系統推進美麗重慶建設、深入推進惠民暖心優服行動、持續推進平安重慶建設等方面做出了新成績。
從經濟指標來看,重慶地區生產總值邁上3萬億元新臺階,達到30145.79億元、增長6.1%,規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增長6.6%、4.3%、8.6%,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6%,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5.4%,主要指標符合預期、實現爭先進位,全市經濟在波浪式發展中穩住了大盤,在承壓前行中實現了螺旋式上升。
從發展態勢來看,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作為“一號工程”和全市工作總抓手總牽引,18條跨區域協作經驗做法在全國推廣,248個共建重大項目完成年度投資4138.4億元;培育引進品牌首店469個,推動2000余家商貿企業上限升規;積極構建“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著力構建“416”科技創新戰略布局,新增12個國家級科創平臺;建成口袋公園117個、山城步道107公里,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縮小至2.28:1。
數字重慶建設重點能力總體形成,“渝快政”日活躍用戶達到43萬;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實現三級貫通,上線運行“突發事件直報快響”“危巖地災風險管控”“民呼我為”等10個典型應用,“141”基層智治體系覆蓋全部鎮街。
不僅如此,重慶汽車產量升至全國第二,新能源汽車年產量達到50萬輛。小小車輪里,翻滾的正是重慶制造蝶變的“大謀劃”。
市政府工作報告中,還有一組數字特別亮眼:2023年,重慶經營主體活力增強,全年新增經營主體64.8萬戶、增長21.8%。
經營主體是經濟運行的一張“晴雨表”,也是感知市場溫度的敏銳觸角,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一地一域的營商環境、經濟活力。可以說,這一數據是市場預期的真實體現。
此外,糧食產量連續9年穩定在1050萬噸以上,過夜游客接待人數突破1億人次、增長88.1%,城鎮新增就業73.9萬人……
“多項指標實現爭先進位,交出了亮麗的高分報表。”在審議市政府工作報告時,市人大代表們紛紛表示。
今年重點抓好十個方面工作
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4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左右,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6%,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節能減排降碳指標完成國家下達的目標任務。
今年,重點抓好十個方面工作:
縱深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合力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把握“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加快構建“一體兩核多點”新格局,當好國家戰略腹地建設“排頭兵”。
堅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持之以恒抓龍頭帶生態,促進產業集聚、技術創新、融合發展,大力培育新質生產力。
多措并舉穩投資促消費,充分激發需求潛力和經濟活力。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加快推動數字重慶建設面上突破,引領帶動全面深化改革縱深發展。下決心闖深水區、啃“硬骨頭”,用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激發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
高水平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打造內陸開放高地。堅持改革先行、需求牽引、政策支撐,持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釋放“通道+經貿+產業”聯動效應。
深入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加快轉變超大城市發展方式,大力推進創新、開放、便捷、宜居、生態、智慧、人文“七個城”建設,打造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建設巴渝和美鄉村。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深入實施“四千行動”,筑牢現代化新重慶建設的鄉村底色。
全面融入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戰略,扎實推進美麗重慶建設。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一體推動治水、治氣、治土、治廢、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鄉,構建城鄉整體風貌大美格局。
加快打造新時代文化強市,增強城市文化軟實力。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培育重慶文化新標識,構建文化建設新格局。
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生活品質。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集中力量抓好辦成一批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兜住、兜準、兜牢民生底線,在高質量發展中增進民生福祉。
緊盯目標任務掛圖作戰
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各項目標任務,是市政府向全市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
市人大代表們表示,要立足各自工作崗位,緊盯目標任務掛圖作戰、奮楫篤行,讓報告中描繪的宏偉藍圖早日變成現實,為現代化新重慶建設添磚加瓦。
對于如何努力實現預期目標,市級部門也紛紛發聲表態。
如,市農業農村委表示,在千萬畝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行動方面,全年將統籌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200萬畝以上;在千億級生態特色產業培育行動方面,打造10條100億元以上生態農業產業鏈條;在千萬農民增收致富促進行動方面,力爭讓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以上;在千個巴渝和美鄉村示范創建行動方面,今年創建巴渝和美鄉村示范鎮20個以上、示范村200個以上、和美院落2000個以上。
再如,市生態環境局表示,將一體推進治水、治氣、治土、治廢、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鄉,扎實推動美麗重慶建設,為長江經濟帶發展和美麗中國建設貢獻綠色力量。具體而言,將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攜手打造川渝協作示范樣板,打造生態環境治理市域標桿。
市人力社保局也表示,將深入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計劃,廣泛籌集市場化就業崗位,大力開發政策性崗位,確保應屆高校畢業生年底就業率超過90%,有就業意愿和能力的困難畢業生100%就業或參加到就業準備活動中。此外,還將大力培育和發展勞務品牌,發揮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和勞務經紀人作用,提升勞務輸出組織化程度,穩定農民工特別是脫貧人口外出務工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