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2024年1期刊登了我采寫的稿件《做好“雙減”加減法》。這是一篇追蹤報道,通過一組組數據和一個個事例,體現人大監督的剛性。
在去年底召開的2023年“雙減”政策改革經驗總結復制推廣現場會上,市教委相關負責人稱,“雙減”政策實施兩年來,全市學生作業負擔明顯減輕,課后服務實現全覆蓋,校外教育培訓市場虛火大幅降溫,非學科類培訓管理持續規范。
這讓我們切實感受到了“雙減”政策落地的實效。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提出“雙減”即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減輕校外培訓負擔。
落實“雙減”,需要強化監督。為回應廣大人民群眾對國家“雙減”政策落地落實的期盼,2022年4月,市人大常委會與區縣人大常委會聯動聽取審議政府關于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報告。
這項監督工作并沒有因為聽取了報告而終止。
2023年,市人大常委會和部分區縣人大常委會持續對義務教育“雙減”工作情況開展跟蹤監督。
在多角度了解“雙減”工作情況時,對群眾反映的普職融通工作導致“雙減”反彈問題,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專門召集市教委專題研究、專題調研,提出有效措施,及時緩解學生及家長焦慮,鞏固“雙減”成果。
在監督中,我們也看到“雙減”政策實施以來的亮眼“成績”:比如在校內教育提質增效方面,通過推進優質資源擴展行動計劃、落實國家課程標準、培育課堂學習新樣態、探索作業管理實施評價一體化新機制等,促進教學質量提升,并完善課后服務實施方案、不斷滿足多樣化需求。
同時,通過暗訪督查、聯合排查、增加執法力量、組織執法培訓、實行資金穿透式管理等,加強校外培訓監管。同時,出臺非學科類培訓機構管理相關文件,引導、促進其規范發展。
“雙減”工作是一項長期任務、系統工程,也需要學校教育、家庭和社會教育各司其職,讓孩子像孩子的樣子,讓學校有學校的樣子,讓教育回歸“育人初心”,營造風清氣正的教育生態。
@晨子:《公民導刊》1期刊登的特稿對2023年重慶人大十大新聞進行回顧,展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巴渝大地上煥發出的生機與活力,在深入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中,依法履職盡責,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為更好開展新一年人大工作提供借鑒。
@朱仔仔:《公民導刊》1期刊登的《立法“直通車”駛入快車道》一文,闡述了基層立法聯系點在陣地建設、工作隊伍、工作制度等方面取得的明顯成效,形成的經驗做法,但也有待進一步加強,相信未來對基層立法聯系點的管理也將日趨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