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編:葉朗 顧春芳
內容簡介:
詳述昆曲的起源與發展,分析經典戲文與唱段;悉數晚明的文人與文化,領略非遺經典之美蘊……作為一本美育讀物,《昆曲之美》并沒有因為普及性而降低學術水準。相反,匯集了十位專家多年的研究成果和表演經驗,幾乎每一篇都有特色,都能給人啟迪。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昆曲作為中國最古老而且影響最為深遠的劇種,享有“百戲之祖、百戲之師”的美譽,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細膩婉轉的唱腔、情真意切的唱詞,深受人們的喜愛。
由戲曲專家葉朗、顧春芳主編的《昆曲之美》,集結了國內眾多昆曲名家的相關論述,詳述了昆曲的起源和發展,揭示了詞曲與唱段間的深厚意蘊,藝術化地呈現出昆曲雅俗共賞的清麗之美。
昆曲最早產生于14世紀的元末明初時期。彼時,昆山腔已經作為南曲聲腔的一個流派,在蘇州昆山一帶盛行了。
蘇州是昆曲的發源地,有著深厚的人文底蘊。后經魏良輔改革,昆曲成了明代中葉至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
我國戲曲種類繁多,緣何獨有昆曲能成為“百戲之祖”?
全書認為,昆曲藝術是一種成熟完美的綜合性藝術,它的遺產價值體現在極其廣泛的文化領域。
首先,在文學界,昆曲的許多劇本,如宋元南戲《荊釵記》《白兔記》、元雜劇《單刀會》《風云會》、明清傳奇《牡丹亭》《長生殿》,都是中國文學史中的不朽之作。
在表演體系中,生旦凈末丑,手眼身法步,也是其他所有劇種學習的對象。至于昆曲的唱腔,更是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對中國近代的所有戲劇劇種,如川劇、京劇等都有著巨大的影響。
此外,昆曲藝術在2001年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是我國首批入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其影響力已遠遠超出昆曲界、戲曲界自身,而成為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廣受大眾的矚目。
在書中,編者指出,昆曲是以昆山腔為代表的一門綜合性戲劇藝術。
它無論是在遣詞造句方面,還是在音律使用方面,都較好地秉承了唐詩、宋詞、元曲的文學傳統,堪稱文學與戲曲的完美融合。在幾個世紀的發展演進中,有著深厚群眾基礎的昆曲,也因此造就出一大批戲劇家,其中梁辰魚、湯顯祖、洪昇、孔尚任、李玉、李漁都是中國戲曲和文學史上的杰出代表。
值得一提的是,發軔之初的昆曲,昆山腔僅僅只是南曲聲腔中的一個流派,當時,影響最大的還是海鹽腔。但經過一代宗師魏良輔和“吳中四才子”唐寅、祝允明、文徵明等文人學士的共同努力,昆山腔最終取代了海鹽腔,一舉奠定了在昆曲中的主流地位。
清麗柔和、動聽婉轉的昆曲,有著恒久的藝術魅力,主要表現在腔調和語音的運用上,形成了一種渾然天成的音律美。在此基礎上,又經過魏良輔潛心多年的創新求變,由此在音樂的表現力方面,拓展了曲調的適用性。
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在改良的過程中,魏良輔不僅針對南曲聲腔來做文章,還把更大的視野投之于南、北曲聲腔的兼容并蓄上,從而在洗盡鉛華中,創制出昆曲的返璞歸真之美。
此外,銳意進取的魏良輔,為了增強昆曲的視聽效果、進而提高整個戲曲的觀賞性,除了在詞、曲、牌的運用上,追求精致的美學效應外,還對傳統器樂的使用進行了大膽變革,不斷完善了伴奏場面和樂隊編制,終使昆曲這門高雅的藝術品類,能從當初的曲高和寡變為普羅大眾為之癡迷的“國之重樂”。
全書對昆曲知識進行了全新的解讀。它告訴我們,昆曲首先是一種戲曲聲腔,是音樂化的語言藝術,這是昆曲藝術的本質特征,也是昆曲區別于其他劇種的根本特征。
作者接著從“昆山腔的起源”“魏良輔對昆山腔的改造”“昆曲演唱”“經典戲文分析”“昆曲傳奇的人文之美”等多個方面描繪了昆曲的美感特性,詳細介紹了昆曲的演出歷史、昆曲與晚明文化,分享了品評昆曲藝術的技巧。
為帶領讀者領略昆曲悠久的歷史和傳統之美的意蘊,書中還一并收錄了38幅昆曲劇目版畫與影印本黑白插圖,以及13幅精美彩插,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帶領讀者“穿越”到盛大的戲曲殿堂,在書頁飛揚間感受昆曲那余音繞梁的曠世之美。
繾綣清音惹人醉,梨園佳話傳至今。
掩上書卷,不由沉思。
從昆曲的演進之路可以歸結出這樣一個道理,只要我們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就一定能有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落地生根,書寫出中國戲曲燦爛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