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巍然
內容簡介:
本書從多維度記錄了鄉土中國近半個世紀的發展史,是一幀鄉村中國的縮影,是一幅活色生香的風情畫卷,是一曲魂牽夢縈的田園牧歌,是一聲感天動地的千古號子。
“驚蟄的雷聲仿佛第一聲春歌,來得磅礴熱烈,喚醒了蟄居的萬物和沉睡的生命,讓春天釋放出特有的魅力和瑞氣。這時,沉睡的青蛙醒了,蛇爬出了洞,先前在深洞里冬眠的昆蟲們,紛紛鉆出泥土……”翻開《我是風箏你是線》這本書,作者筆下的春的氣息撲面而來。
那是作者兒時的記憶,也是作者至今仍在念念不忘的景象。當我們遠離故土,青絲也變成白發,那些記憶與景象只能埋在心底:思念是生命的炊煙,故鄉是回不去的過往。
袁巍然,筆名巍然、魏然。軍旅之途與文字結緣,筆耕不輟三十余載。
作者采用抒情詩一樣溫馨的筆觸,從心靈中過濾出鄉村的圖景與生活,仿佛立在河邊的漁人撒出一張細密的大網,在歲月之河里把往事一一打撈了上來,親人故交、飲食習俗、環境節令、莊稼果蔬、飛鳥家禽、花草樹木、農具農事……有如一堆濕淋淋的新鮮魚蝦,歡快地跳躍著呈現在讀者面前,是一幀鄉村中國的縮影,是一曲魂牽夢縈的田園牧歌,是一聲感天動地的千古號子。
“早在清明時,谷雨就已蓄勢待發了。”每年的谷雨,幾乎成了農人們盛大的節日。他們在希望的田野上舞動著繁忙的身影。
其時,北歸的鳥兒也仿佛善解人意,忙不迭地提醒人們勿忘農時。“最有名的要數布谷鳥了。”耳邊響起“布谷、布谷”的啼鳴,悅耳的鳥鳴響徹湛藍的天空。
所有的農具都睡醒了,它們邁著匆匆的腳步,在廣袤的土地上,寫下一首首清新的詩。質樸的農人總會在這個季節,把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未來豐收的期盼,用堅實的鋤頭書寫在希望的田野上。
“莊稼地里密不透風。”農人的汗水不只是浸透后背,而是全身,整個衣服黏黏地裹在身上;頭上臉上沾滿玉米花粉,汗水伴著花粉流入眼中,火辣辣地疼……麥收時節,開鐮了,手上、胳膊上、腿上、胸膛上,也會被麥芒、鐮刀、繩索損傷,留下傷痕。鐮刀帶起的塵土,被吸進嘴里和鼻孔里,吐出的痰也是黑的……“已經遠離家鄉30年的我,每到麥收時節,昔日忙碌的場景都會在我腦海中浮現。”那種混合著陽光、泥土、露珠和麥粒的清香,已經浸入骨髓,永不磨滅。
最美的家風是學風,最好的家教是身教。作者說,這是他父親最深刻的家教感言。
“父親一輩子,最高興的就是能為別人做點什么,最怕的就是給別人添麻煩,包括子女。”父親留下的家風看似無形則有形,讓他多了一些欣慰,少了一些遺憾;多了一些果斷,少了一些彷徨。
“如果有來生,我還會和他做父子。”作者仰望天空中飄曳的風箏,想起了母親:“我是母親心中永遠的孩子,我是一只由母親放飛的風箏,我系著母親一生的癡愿搏擊人生,怎么也飛不出母親至愛的牽引。”
“在老家,有一些人憑著自己的智慧、經濟頭腦或一技之長來營生,完全可以養活自己甚至全家人。”貨郎擔的東西雖不多,多是一些針線、紐扣、發卡、小鏡子、肥皂等日常用品,卻深受男女老少的青睞。
捏面人的師傅在村子里停住腳步,一個個生動的小面人直往孩子們的眼里鉆,紅紅綠綠的小面人逼真傳神,姿態逗人,孩子們看得心直癢癢。
進入冬閑,鐵匠便來了……人們喜歡看鐵匠打鐵,仿佛在看表演;鐵匠似乎已把這里當作舞臺,傾其本領,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藝。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農活兒、親人、藝人與鄰人,都漸行漸遠了。對于曾經熟悉和熱愛它的人而言,是一種失落與遺憾。
故人故鄉已遠,炊煙灶臺已冷……鄉情是永遠也取之不盡的藝術寶庫,鄉愁是永遠也寄發不出的精神郵票。
作者朝花夕拾,用平實的語言如數家珍般地將故鄉的風土人情娓娓道來,如似小橋流水,不急不緩,不做作,不煽情,有的只是化不開的鄉情,抹不去的鄉愁,割舍不斷的舊時風月……
時光不可倒流,生活仍要繼續。讓我們懷著思念之心珍惜現在,將每一天都過得充實、精彩,有意義。
(作者系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