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咚鏘咚鏘咚咚鏘……隨著鼓樂聲響,孩子們舉著一條條“鯉魚”上下翻騰、穿梭來往,舞獅賀春惟妙惟肖,川劇變臉奇妙絕倫……這是2024年重慶市與外國領館新春工作聯誼會的開場舞,小演員來自大足區萬古鎮中心幼兒園,平均年齡不足4歲半。
“此次表演是‘點名’特邀。”大足區外辦有關負責人介紹,早在“中國·重慶大足第三屆川劇旅游文化藝術節暨首屆雙城梅花盛典”上,孩子們的表演就給日本、緬甸、匈牙利的國家領事官員留下深刻印象,此次新春工作聯誼會特意提出再看一次“娃娃唱大戲”的愿望。
偏遠鄉鎮的孩子走上舞臺,向海外人士傳播傳統文化,這源自于大足區人大代表、萬古鎮中心幼兒園園長陳黎一直以來的努力。
堅定信仰之力
在2008年回大足區從事學前教育工作之前,陳黎有一段特殊的人生經歷——遠赴西藏,待了整整3年。
談及這段經歷,陳黎坦言,優秀傳統文化在雪域高原每一寸土地蓬勃發展給她帶來震撼:《格薩爾王傳》以幻想式的夸張手法,表現了藏族人民厭惡分裂動蕩、渴望和平統一;信徒跨越山海,在厚重的歷史底蘊與人文魅力感召下,窮盡一生追尋純潔的心靈;青藏高原天寒地凍、氧氣稀薄,人民以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精神,開拓了西南邊疆的荒蕪之地。
“優秀傳統文化是一種力量。”陳黎說,3年的經歷在她心底埋下了種子。
回到大足后,陳黎一頭扎進學前教育行業,就職于民辦幼兒園。
“彼時,民辦教育不如現在百花齊放的局面,我們的工作性質就是看孩子的管家。”工作6年,細心的陳黎發現民辦幼兒園的不少短板:為迎合家長望子成龍的期盼,安排超前教育課程;擁有社會資源不足,課程單一,不利于啟迪孩子的全面發展。
“孩子們的童年應該是充滿歡笑的,不應為寫字、算數所累。”面對現實,陳黎并無有效改變之力,便考慮到公辦幼兒園實現自己的想法。
2014年,她如愿考入大足區國梁鎮中心小學附屬幼兒園。
針對課程設置,她前往優質幼兒園學習經驗,設計諸多親子活動和家長課堂。同時,立足國梁鎮實際,提出感恩教育理念,從農村收購閑置農具,變廢為寶,營造濃厚農耕文化氛圍。
起初,一些家長因為忙于農事,并不在意親子活動。為激發家長參與的積極性,陳黎別出心裁地向家長解析“教”的意義:“‘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教育首先要教孝,教人知恩報恩,這要從娃娃抓起。”
獨特的解說,引起了家長的認同,參與親子活動的家長越來越多。
陳黎的理念得到了更多家長的認可,紛紛參與到幼兒園農耕文化打造中,捐出的石碾、犁、耙、耖等農具堆了滿滿一院子,創意改造后成了孩子們的玩具,讓他們在玩耍的同時,從中感受父母辛勤勞作的不易,感恩的種子也在一點點萌芽。
傳遞“紅色信仰”
幾年下來,因為工作積極、成績突出,陳黎于2017年被任命為大足區國梁鎮中心小學副校長,主抓學校德育工作。
國梁鎮是一方紅色熱土,辛亥革命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饒國梁,出生于此。用好本地人文資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成為陳黎開展德育活動的重要抓手。
為了讓學生近距離感受革命文化、傳播饒氏兄妹革命精神、培養學生綜合素質,陳黎與饒國梁紀念館聯系,提出了“組建一支學生解說隊伍”的想法。
“學生們之前一直是通過課本了解這段歷史,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他們在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同時,也將愛國主義教育傳播和傳承下去。”陳黎認為。
很快,這一創新性的愛國主義教育方式得到了國梁鎮政府的大力支持。2017年4月,陳黎和同事們便著手創建解說隊伍。
既然是給別人解說,“說什么、怎么說”成為陳黎眼中最重要的問題。
“之前國梁鎮政府有一份關于饒國梁紀念館的解說詞,但內容不是很全面,而學校的校本教材也沒有針對紀念館的詳細介紹。”于是,陳黎決定利用這次機會,編寫一份詳盡的解說詞。
然而,如何將紀念館內展出的物品與解說詞相結合,給參觀者一次完整的參觀體驗,又成為了難題。
為此,陳黎多次來到紀念館,仔細查看館內陳列物品,梳理出相關介紹和特點,將其納入解說詞中。
除了參考之前的解說詞和學校的校本教材外,為了讓解說詞更加準確,陳黎先后多次到區黨史研究室和重慶紅巖聯線,對解說詞進行反復修改。其間,她還翻閱了大量相關資料,力求解說詞生動明了。
經過14個月的反復修改、校對和確認,一份嶄新的解說詞出爐。這份解說詞也因為全面、詳細,被官方采納。
解說詞確定了,接下來的重點就是招募、培訓解說員。
陳黎從學校五六年級中選出6個表達能力較好的學生,正式組成“英雄國梁小解說”隊伍。
“饒國梁是革命烈士,國梁鎮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我們從小就熟悉其事跡。”陳黎說,一開始覺得事情并不難,但帶孩子們講解之后,才發現比自己想象的要難得多。
陳黎帶領孩子們開展了整整1個月的集訓,從熟記解說詞開始,到融入自己的理解、感情,甚至適當的解說動作,利用課后的空閑時間反復練習,到展廳進行排演,請家長、附近居民當聽眾,虛心請老師和同學提意見。
經過4個月的籌備,2018年10月,小解說員們迎來首次亮相的機會。即使準備充分,但當第一次面對真正的參觀者時,這些小學生們還是出現了緊張、忘詞的狀況。
陳黎又根據薄弱環節反復陪練數十場,小解說員們終于開始游刃有余,也受到了廣泛好評。這讓孩子們信心倍增,對解說的興趣更加濃厚。
“講解講的不僅是烈士背后的故事,更是文化傳承,是每一個人的責任。孩子們收獲的不止歷史知識,還有品質與精神……”陳黎欣喜地看到成果:這支隊伍在國梁小學校愈發壯大,一茬接著一茬的孩子參加義務講解活動6000余人次。受這一活動的影響,校風校貌也有了極大改觀。
小“鯉魚”大傳承
2021年7月,陳黎來到萬古鎮中心幼兒園任園長。
“萬古鯉魚燈舞老少皆知,幼兒對鯉魚燈舞也有著濃厚的興趣。”剛一到任,她就聽到不少人談及鯉魚燈舞。
此時,陳黎關于打造優質學前教育、傳承傳統文化的思想更為成熟與堅定。
一個念頭在她腦中縈繞:是否可以因地制宜打造一個“小鯉魚文化會客塘”呢?
針對幼兒的接受能力,陳黎與同事商議了無數次。
“不僅是萬古鯉魚燈舞,鐵山竹編、雙橋獅舞、雍溪川劇都可以引進來,讓孩子們自己根據興趣愛好選擇,發揮特長。”經過激烈的討論和思想碰撞,結合萬古鎮中心幼兒園的實際,決定開展萬古鯉魚燈舞、大足泥塑、大足川劇、雙橋獅舞、大足剪紙及鐵山竹編6門拓展性課程活動。
“學前教育是人生啟蒙教育,讓非遺文化深入幼兒心田,對幼兒的身心發展和非遺的保護傳承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敲定課程活動后,陳黎開始挨個拜訪名師,鯉魚燈舞非遺傳承人何定模當即表示,愿意為孩子們授課。
陳黎大膽探索學前教育與非遺保護傳承的課程改革,也得到了大足區萬古鎮人大的支持,并爭取到萬古鎮黨委政府特撥10萬元專項資金,為幼兒園打造了6個非遺活動室。
為了營造濃厚的非遺校園氛圍,陳黎精心栽種了荷花、喂養了小鯉魚、制作了特色鯉魚文化墻,園內小天地呈現出一派“魚戲蓮葉間”的景象。
2021年9月,6個小小的非遺活動室迎來了第一批“小鯉魚”傳承人,以大足萬古鯉魚燈舞為載體,開展“我是小鯉魚,我有中國夢”系列拓展性游戲活動。同時,川劇、大足剪紙、雙橋獅舞、萬古鯉魚燈舞、泥塑、鐵山竹編6個非遺項目被請進幼兒園,作為主要課程和教學內容,將非遺特色融入幼兒一日活動和延時保育服務,通過創設豐富的游戲活動場景,讓孩子們在傳統文化的沁潤中健康成長。
2021年12月,萬古鎮中心幼兒園被大足區文旅委和教委聯合命名為“大足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教育基地”。2022年6月,萬古鎮中心幼兒園所創作的《群鯉嬉園 快樂成長》案例,成功入選重慶市“非遺進校園”優秀實踐案例。幼兒園推出的表演節目廣受關注,曾參與中央電視臺拍攝,并在“迎冬奧動起來”特別節目播出。
看著孩子身上發生的變化,家長盧玉蘭很開心:“每次看娃兒表演都很震撼,也很欣慰他可以做好這件事,這可能就是興趣與文化傳承的力量吧。”
在代表履職中,陳黎也多次圍繞非遺傳承建言獻策。
如,連續兩年提出《關于加快推進大足“鯉魚燈舞”創建國家級非遺的建議》,呼吁推動萬古鯉魚燈舞傳承發展,結合實施非遺文化入校園的具體情況,確立非遺文化傳承的發展新臺階。
“啟萬物生長、承古今博雅,是我始終不變的志向。”談及未來,陳黎堅定地表示,將繼續堅持“啟承”教育理念,聚焦孩子發展核心素養,兼顧“多點開花”和“全面覆蓋”共生共進,讓更多的孩子在同一片美育藍天下成長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