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重慶兩會,市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及“新質生產力”。報告提出, 2024年將“堅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促進產業集聚、技術創新、融合發展,大力培育新質生產力”。
值得注意的是,全國多地政府工作報告也均提及新質生產力,將其作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
面向未來,重慶如何準確把握新質生產力?重慶的優勢何在,又該如何發力?這些值得我們探討和關注。
有基礎有優勢有未來
何為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由顛覆性技術、數據技術等主導,涉及領域新、技術含量高,由科技創新發揮主導作用。
未來向哪里去,重慶想明白了。
剛剛結束的重慶兩會進一步明確了推進新型工業化和構建先進制造業集群的目標。這意味著重慶將重點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如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新能源等,將其作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戰略方向。
這些產業不僅是當前和未來區域發展的關鍵,也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
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重慶特別強調了發展這些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重要性。通過前瞻性規劃和布局,重慶不僅明確了自身發展的方向和路徑,還為培育和發展這些產業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源。
目標已經確定,成事的基礎是否穩固?重慶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主任、教授孫凌宇認為,重慶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基礎、有優勢、有未來。
從產業基礎來看,過去一年,重慶錨定建設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目標,緊盯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著力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制定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業、先進材料等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深化工業企業技術改造,積極構建“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與此同時,數字經濟快速成長,建成投用重慶人工智能創新中心,全市算力規模超過1000P;啟動實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八大行動,新建17個智能工廠、224個數字化車間。
從競爭力來看,重慶科技創新能力持續增強,著力構建“416”科技創新戰略布局,完成10個全國重點實驗室重組,新增12個國家級科創平臺,金鳳實驗室、國家硅基混合集成創新中心、國家生豬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成果顯現,超級智能汽車平臺等一批重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產業化實現突破,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預計達到2.45%。
從未來發展看,重慶產業結構更趨優化。當前,重慶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規模工業增加值比重超30%,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工業增加值比重達19%,高于全國平均。目前,重慶正在積極布局發展包括衛星互聯網、生物制造、生命科學、元宇宙在內的未來產業。
擺事實、列數據,重慶打造新質生產力的底子足、前途穩,下一步就是要明確怎么干。
找準細分領域打硬仗
找準細分領域,集中精力打一場硬仗。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重慶要從“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中尋找動力源。
一座城市的產業布局,尤其是對新興產業的把握,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發展水平。
重慶工商大學長江上游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李然認為,在“33618”中發展新質生產力,首先是要精準選擇賽道并提前規劃布局。重慶要選擇具有發展潛力和競爭優勢的領域,例如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這些領域具有較高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能夠為重慶的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比如,在工業互聯網方面,重慶已經走在了全國前列。工業互聯網平臺為傳統制造業提供數字化、智能化的解決方案,通過數據分析和智能化技術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同樣,新能源汽車和人工智能等領域也是重慶著力發展的方向,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另一個關鍵方面則是對企業和新項目的把握和推動。
某種意義上說,企業是科技成果轉化的核心載體。企業的試錯、競爭與合作推動了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的開發,也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注入了活力。
重慶拓博爾軌道交通裝備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劉博博士認為,企業在推動新質生產力中的角色至關重要。建議重慶通過積極措施進一步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包括破除市場競爭障礙、支持企業研發投入、構建政企聯合研究平臺,以及鼓勵創新聯合體的建立等等。這些措施不僅可以強化企業在創新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也可以為創新生態的構建提供基礎。
另外,推動重點項目也是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的重要手段。特別是通過推動行業領軍企業和重大項目,實現產業的融合化和集群化發展。這一策略不僅聚焦于具有突破潛力的項目,還注重整個產業鏈的協同發展,可以避免僅僅追求規模的單一發展模式。
劉博認為,過去一年,重慶一直都很注重創新鏈的改革,通過聚集科學家、資本、企業和政府力量,取得了在項目實施和人才引進方面的成效,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更強的動能。
三方面提升新質生產力
要為新質生產力提供科技支撐,創新是回避不了的話題。創新談何容易,挑戰注定不少。
積極抓住機遇、勇于主動創新,才是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之道。在這方面,重慶有了一定的成績和經驗。
作為曾經的全國汽車產量第一城,這里如今正在迎來新的變革,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崛起。比如賽力斯推出的新車在首月大定訂單就突破6萬輛,而其成功的關鍵就在于技術創新,在智能化功能上取得了突破。
李然進一步指出,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而為提高企業和社會的創新水平,重慶可以通過建設更多的創新平臺、孵化器和科技園區,為創新項目提供更好的發展環境。
下一步,重慶提升新質生產力,抓手在哪里?李然認為可以從這三方面著手。
數字化轉型成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要素。重慶目前正在構建數字經濟系統,實施“滿天星”行動計劃等舉措,接下來可將產業大腦與未來工廠相融合,推動數字產業補鏈成群。這種全方位的數字化升級,有助于新質生產力展現更大活力。
產學研合作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途徑。為此,重慶需要進一步加強產學研合作,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通過建立產學研合作平臺,推動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重慶有望加速新技術的應用和推廣。
同時,強化政策扶持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保障。在此背景下,重慶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為企業提供更好的發展環境。通過制定更為優惠的稅收政策、提供資金支持、簡化行政手續等措施,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從而推動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
時代波濤向前,未來百舸爭流。下一步重慶要把產業集聚、技術創新、融合發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挖掘和打造新質生產力。相信重慶一定會在這場嶄新的城市競賽中脫穎而出。
(來源:重慶瞭望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