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媒介變遷視域下東北“三少民族”傳統木工藝的保護與傳承

2024-01-01 00:00:00孫玉明
藝術傳播研究 2024年5期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摘" 要]歷史上,東北“三少民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和鄂倫春族)常常游弋于群山峻嶺之間,與山川河流為伴,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傳統木工藝文化。隨著時代的流轉和社會的變遷,這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逐漸遇到發展困境。媒介及其變遷作為影響當前社會文化的一個關鍵因素,應該對這三個民族的傳統木工藝的保護與傳承起到重要作用。目前,除了運用各種現代技術手段對這些工藝進行充分的媒介留存之外,還應探索相關傳承工作與各種傳播渠道的融合,提升其效率和質量。民族文字的缺失與長期封閉的生存環境使東北“三少民族”進入媒介化社會的歷史相對短暫,其傳統木工藝的保護與傳承不僅需要藝人自身的努力,還需要民眾廣泛參與構建相應的情境,而快速發展的媒介可以在這一工作進程中發揮不應忽視的作用。

[關鍵詞]媒介變遷" 傳統木工藝" “三少民族”" 東北工藝" 非物質文化遺產

東北“三少民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和鄂倫春族)的概念早在明末清初就已形成,雖不是學術意義上的嚴格劃分,但在現實中卻長期廣泛使用,這四個字也由此逐漸成為約定俗成的、具有特定含義的專門表述。" 祁惠君、叢靜:《傳統與現代:達斡爾族農民生活》,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頁?!叭倜褡濉钡恼Z言都沒有屬于自己的文字,他們的居民相互交往較為密切,有著相近的文化藝術、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境內,在吉林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地也有少量分布,但都同森林有密切的聯系,比如鄂溫克族的全稱為“俄格都烏日尼貝”,漢語意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 阿本千:《鄂溫克歷史文化發展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1頁。。在漫長的發展史中,“三少民族”運用森林中的木質材料制作了各種生產與生活用具,尤其是對白樺樹有充分的利用,從而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樺樹皮文化”。這些傳統木工藝伴隨著“三少民族”走過了無數的歲月,如今卻已瀕臨消失,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者們已從生態環境、教育、傳承人等角度對東北“三少民族”傳統木工藝的保護與傳承進行了不少探討和分析,但在這一議題上,媒介其實也應該是一個重要因素——媒介的發展、變遷及其使用,同樣關乎傳統技藝的存續及其品質。

一、媒介變遷與東北“三少民族”

傳統木工藝的發展

人類在漫長的歲月中創造了異彩紛呈的文化,而文化的傳承離不開傳播活動。媒介作為傳播活動的載體,在這個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馬歇爾·麥克盧漢認為“媒介塑造歷史”,即媒介的發展與變遷明顯影響著人類社會前進的軌跡,當然也包括文化的演變。在他的“媒介哲學”中,“媒介即信息”是一個核心觀點:他認為每一種新媒介的出現都將為人類社會帶來新的信息,并引發相應的社會變革,無論其傳播的內容是什么。他把人類的歷史及文化劃分為三個宏觀階段,即部落化、非部落化和重新部落化" [加拿大]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何道寬譯,譯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479-481頁。,它們分別由不同的媒介所主導:在原始社會,口語是人類的主要傳播媒介,面對面的傳播環境雖然保持了人類各感官的平衡,但口耳傳遞的局限性又使人必須保持較近的距離,并維持部落化的形態;隨著文字的出現以及印刷媒介的普及,人類的信息傳播更傾向于擅長長久保存與地理轉移的載體,文化由此突破了原有的封閉性,人類個體也可以分散到更廣闊的地域中,從而進入非部落化階段;其后,電子媒介借助其更快的傳播速度和更長的傳播距離,再次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將原本廣袤的世界變成了一個新的“地球村”。媒介的變遷就這樣左右著人類活動的尺度與形式,隱蔽而又深刻地影響著社會形態和文化藝術。

麥克盧漢的媒介思想確鑿地揭示了媒介及其發展帶來的力量。媒介的變遷不僅意味著信息傳播方式的改變,更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社會的轉型與文化的變革,甚至時代語境的變動。尼爾·波茲曼認為“我們的媒介即隱喻,我們的隱喻創造了我們文化的內容”" [美]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章艷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頁。。在波茲曼看來,媒介具有一種隱蔽且強大的暗示能力,并能以此來定義現實世界,而媒介變遷的深刻影響就在于對社會形態的改造以及對文化的重塑。大衛·阿什德認為:傳播與文化聯動變遷,理解技術如何影響我們的傳播模式、風格和內容,將有助于我們更多地理解文化變遷。" [美]大衛·阿什德:《傳播生態學:控制的文化范式》,邵志擇譯,華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2頁。這樣看來,從媒介的角度審視東北“三少民族”傳統木工藝的發展,并由此對其傳承與保護進行探討,不僅有助于開拓非物質文化的研究視野,也有望在保護與傳承的實踐中體現出一定的價值與意義。

東北“三少民族”自古以來就在北半球的寒溫帶繁衍生息,并以原始的漁獵活動和飼養馴鹿為主要生計,其民族文化的產生和發展同特定的生存環境和生活方式密切相關。游獵生產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日常生活器具須滿足輕便易攜、防潮耐用等要求,而森林中豐富的樹木則為之提供了適宜且充足的制作材料?!叭倜褡濉睂⒆陨淼脑煳锛妓嚾谟谀举|材料的運用之中,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傳統木工藝文化。據黑龍江寧安縣鶯歌嶺遺址的考古發現,當地距今約3000年前就出現了用樺樹皮制作的器物。" 黑龍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隊(張太湘、朱國忱、楊虎執筆):《黑龍江寧安縣鶯歌嶺遺址》,《考古》1981年第6期。由此可見,“三少民族”的木工藝有著悠久的發展史,并在世代的傳承中融入了當地居民生產與生活的多個方面?!洱埳臣o略·物產》亦載“鄂倫春地宜樺。冠、履、器具、廬帳、舟渡,皆以樺皮為之”" 〔清〕楊賓、方式濟、吳桭臣:《龍江三紀》(即《柳邊紀略》《龍沙紀略》和《寧古塔紀略》),周誠望、董惠敏、趙江平標注,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20-221頁。。具體來看,這些傳統木工藝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木質建筑,比如:用小型樹干搭成傘狀骨架,外邊用樺樹皮或獸皮圍合而成的“撮羅子”;以相鄰的四棵樹干為基礎搭建而成的木刻楞閣樓式倉房——“靠老寶”。二是木質交通工具,比如:以柳木或樺木為骨架,再以縫合好的樺樹皮進行包裹的樺樹皮船;用松木板和獸皮制作的便于在雪地中滑行的滑雪板——“金勒”。三是木質器具,比如:用樺木或松木制作的小飯桌——“金給”;用樺樹皮制作的圓形木盒——“托拉蘇克”。

顯然,這種伴隨了東北“三少民族”無數歲月的傳統木工藝如今已陷入一定的發展困境,有逐漸消失的風險。正如一位鄂倫春族老人所說:鄂倫春人過去所用的生產和生活用品大多是樺樹皮制品,1958年定居以后就漸漸用得少了,只有在進山狩獵和采集野果時還使用樺皮器,后來就逐漸被現代生活用品取代了。" 參見楊源:《鄂倫春族樺皮器工藝的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民藝》2020年第6期。生活環境的變化以及生產方式的轉變固然是一種進步,但客觀上也在剝離“三少民族”傳統木工藝的生存土壤,使之在不受保護時慢慢喪失生機與活力:“三少民族”的很多年輕人被龐雜的外來文化所吸引,其生活方式與思維習慣正在與傳統漸行漸遠;部分年事已高的族人雖然仍在堅守傳統文化習俗,卻又已離開了原本就十分脆弱的文化氛圍和原生態的環境。在外力的不斷拉扯中,“三少民族”傳統木工藝的傳承與保護可謂任重道遠。這里固然有很多難以改變的外在因素,但作為“傳”與“承”中間環節的媒介依然可以發揮不可忽視的作用。重新審視媒介對民族文化的影響,無疑將有助于相關文化傳播與傳承工作的開展。

二、保護:東北“三少民族”傳統木工藝的媒介留存

媒介的變遷不僅代表著信息傳播方式的改變,更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文化的重組和思想觀念的變革。尤其是在全球化進程難以逆轉的當下,新的媒介更是在以摧枯拉朽般的力量席卷整個世界,自然也包括了所謂“先進文明”原先難以企及的那些文化角落。在此,相對封閉且脆弱的少數民族文化受到的沖擊無疑是巨大的。從這個角度出發,可以清楚地看到媒介對東北“三少民族”傳統木工藝及其文化的影響有一定的特殊性——這些特殊性出自“三少民族”自身的民族特質和獨特的文化環境。

首先,民族文字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三少民族”文化傳承的媒介形式,使其傳統木工藝文化在現代媒介介入之前基本依靠口傳身授的單一模式來延續。然而,這種語言文化環境即便已經堅持數千載,也早已在各種現代媒介的不斷“入侵”之下變得十分脆弱。以鄂倫春族居民為例,有調查顯示:目前仍主要用鄂倫春語說話的,年齡集中在40歲以上;能聽懂鄂倫春語日常交流但不能流利表達者集中在30—40歲;30歲以下者絕大多數已經無法聽懂。" 查干姍登:《禁獵前后:鄂倫春族的社會變遷與社會分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2年版,第42-43頁?!叭倜褡濉钡脑姓Z言,在現代媒介帶來的文化沖擊之下和日益頻繁的對外交流中,逐漸失去了其傳遞信息的基本功能,同時也使當地傳統木工藝的文化傳承脫離了原生態的語言環境。當然,“三少民族”文化也有文字記錄,但目前主要使用漢字、滿文和蒙古文等,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媒介傳播的穩定性。一方面,民族語言的轉譯會導致文化內容的失真,相關信息脫離了鮮活的本民族口語環境,再由其他語言轉述,很容易造成損失和變形。另一方面,由于各民族關注角度的不同,“三少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中所形成的豐厚文化難以獲得足夠全面的記錄,現有文字記錄幾乎必然存有較大的“真空地帶”。以鄂溫克族為例,我國古代文獻中的相關記載大致始于魏晉南北朝時期,之后散見于《梁書》《隋書》《舊唐書》《文獻通考》《全遼志》等,而這些古代文獻的記述都比較零散,一般只是描寫鄂溫克族飼養馴鹿與在山林中狩獵的概況。直至明末清初,與“三少民族”相關的文字記錄才開始逐漸增多;至于深入的歷史調查和細致的專著介紹,則要到新中國成立之后才出現。

其次,前述特殊性還表現在相對封閉的生存空間和相對獨立的文化環境上。13世紀波斯史學家拉施特哀丁這樣記述使鹿部的鄂溫克人(兀良哈人):他們遷徙時,用野牛(即馴鹿)載其衣物,從不出其所居森林之外,其居屋以樹皮編結之,用樺樹皮為之。他們所居之地,山岳屹立,森林遍布。" 參見呂光天:《北方民族原始社會形態研究》,寧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22頁。崇山峻嶺阻隔了他們與外界的聯系,對馴鹿的飼養使他們無法離開森林?!叭倜褡濉本驮谶@樣相對封閉的空間中世代保持著民族文化的相對獨立,然而這種封閉性和獨立性也使其社會形態發展相對緩慢。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狩獵的鄂溫克人尚處于原始社會階段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組成“家庭公社”的時代;鄂倫春族的社會形態尚處于原始社會以地域關系為紐帶組成“地域村社”的時代;達斡爾族尚處于封建社會的初級階段,生產上也只是進入了以農業為主的時代。" 鄂嫩哈拉·蘇日臺:《狩獵民族原始藝術》,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92年版,第12頁。這種相對孤立的文化生態環境也意味著相關的民族傳統文化在大眾媒介時代會面臨更加猛烈的沖擊,正如哈羅德·伊尼斯所說,“在一種傳播形式主導的文化向另一種傳播形式主導的文化遷移的過程中,必然要發生動蕩”" [加拿大]哈羅德·伊尼斯:《傳播的偏向》,何道寬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19頁。。因此,從媒介的角度探討東北“三少民族”傳統木工藝的保護,應從這三個民族的現實狀況與文化特點出發,制定更加有效、合理的媒介應用策略,以便充分發揮媒介的正向價值與作用。

在現代媒介環境中,保護與傳承東北“三少民族”傳統木工藝,首先應保證擁有足夠的信息源——要綜合運用多種媒介手段,對相關文化資源進行充分的記錄和保存。如前所述,在“三少民族”傳統木工藝的世代傳承中,口語長期占據著十分重要且特殊的地位。在媒介匱乏的時代,“三少民族”形成了獨特的口述傳統,氏族長者通過口頭教學或“講故事”的方式向后輩傳授生活經驗和民族文化。但是,這種代代相傳所形成的文化自覺已經隨著民族語言的瀕危而逐漸弱化。具體到傳統木工藝而言,面對面的口傳身授也是“三少民族”原生態文化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用現代科技手段保護“三少民族”原生態的非物質文化既是迫在眉睫的任務,也依然存有珍貴的機會 "汪立珍:《保護與發展鄂溫克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思考》,《民族文學研究》2006年第1期。——當下“三少民族”的傳統木工藝仍保持著活態,一些民間手工藝人雖然年事已高,但仍在支撐著民族工藝的傳承。同時,越來越豐富的科技手段,為口語的媒介記錄提供了便捷的途徑。通過錄音筆、攝像機等數字化設備,我們可以保留下傳統木工藝口語化傳承的原貌,此外還可以通過文字對其口語化描述進行記錄。事實上,在“三少民族”傳統木工藝的歷史傳承中,其他民族的文字記載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另外,除了相關古代文獻對這些工藝的記載,新中國也開展了對包括“三少民族”在內的少數民族文化的搶救與保護工作,出版了系列化的調查報告與叢書,留下了寶貴的文獻資料。同時,相關學者對“三少民族”傳統木工藝的研究也在持續進行,出版了一些相關的專著,同樣提供了重要的文字材料。

不過,筆者還是重點談一下影像媒介。相對于抽象的口語和靜態的文字,動態的影像無疑更加生動,可以提供更為豐富的視角并衍生更為多樣的表達形式。事實上,中國從20世紀50年代起就開始了人類學(民族志)紀錄片的拍攝工作。" 方方:《珍貴的影像——電影紀錄片中的中國少數民族》,《中國民族》2005年第12期。在早期拍攝的16部少數民族紀錄片中,有2部分別是關于鄂溫克族和鄂倫春族的。其中,《額爾古納河畔的鄂溫克人》拍攝于1959年,對鄂溫克族的狩獵方式、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等進行了介紹,涉及了“撮羅子”和一些日用的木質器具;《鄂倫春族》拍攝于1963年,以一年四季的變化為時間線,展示了鄂倫春族日常生產與生活的輪廓,記錄了樺樹皮盒、樺樹皮船的制作。這兩部紀錄片為我們研究當地原生態木工藝的制作與應用場景提供了寶貴的影像資料。當然,改革開放以來,對“三少民族”的影像記錄也推陳出新。相較于早期民族志紀錄片的“全景式”再現,由顧桃拍攝的“鄂溫克三部曲”(《敖魯古雅·敖魯古雅》《雨果的假期》《犴達罕》)則更傾向于以普通人的視角來展示現代文明影響下的鄂溫克族狀態變遷。隨著數碼攝像機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影像記錄如今已越發容易,我們應充分發揮這些媒介技術的優勢,將“三少民族”的傳統木工藝納入記錄范圍。除此之外,全息影像、全景攝影以及虛擬現實等前沿數字媒介技術同樣應該盡快介入這些木工藝的媒介留存工作,以其長處彌補傳統媒介的短板,從而構建更加直觀和生動的文化體驗環境。

三、傳承:東北“三少民族”傳統木工藝的媒介傳播

對東北“三少民族”傳統木工藝的保護與傳承而言,在利用各種媒介技術進行充分的記錄與保存的同時,還要考慮利用各個媒介渠道進行有效的傳播。其實,許多文化的延續與傳承狀況都不僅取決于其自身的內在張力,而是還在于對媒介的適當運用?!叭倜褡濉痹诿浇樽冞w的歷史進程中基本處于缺席的狀態,而又不得不隨著社會環境的轉變,在短暫的時間內適應各種撲面而來的新興媒介。這種強烈的沖擊和震撼,往往使其成員在媒介浪潮中顯得無所適從:年輕人頭腦中的傳統文化記憶在沖擊下逐漸模糊,而堅守文化習俗與傳統技藝的長者又感到困惑和迷茫。如鄂溫克樺樹皮技藝傳承人涂秀蘭所說,她所制作的很多樺樹皮制品都被放到了博物館里,而她就想著怎么能讓樺樹皮工藝流傳下去,讓更多的人知道鄂溫克族的樺樹皮文化。" 娜敏:《淺析鄂溫克族樺樹皮文化的傳承》,《北冰洋研究》2020年第1期。所以說,“三少民族”傳統木工藝的媒介留存與傳播不能僅依靠藝人自身的努力,還需要適當的外部引導。

丹麥傳播學家延森將媒介分為三個維度:第一維度是人體本身、繪畫與書寫工具、樂器等;第二維度是“模擬”的信息傳播技術,如印刷、攝影(像)、電信技術(電話)、廣播影視等;第三維度是數字化的信息傳播技術,如單獨的和網絡化的計算機、局域網、互聯網、移動電話等。" [丹麥]克勞斯·布魯恩·延森:《媒介融合:網絡傳播、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的三重維度》,劉君譯,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63頁。我們不妨按此劃分來展開本節的論述。

第一維度的媒介遵循著大致“具身化”的傳播范式,讓信息只在極為有限的社會群體中流動。從這種意義上來說,這些簡單、鮮活而直觀的媒介曾在“三少民族”傳統木工藝的歷史傳承中發揮了難以替代的作用,即便是當下也仍在以“非遺”傳承人的形式延續著使命。但這種“具身化”傳播的短板也是顯而易見的。第一種短板是對人的依賴性比較大,存在著一定的不穩定性:如果脫離了傳承人,那么技藝就有失傳的風險。例如,一位鄂溫克族人在介紹森林中的“靠老寶”時說,這是他爺爺在世時建造的,他爺爺去世后再也沒有人建過這種倉房了,如果這座倉房倒了,他們的(這項)文化也就沒有了。" 鄂曉楠、鄂·蘇日臺:《使鹿部落民俗藝術》,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11年版,第155頁。為了規避這種潛在的風險,可以將“非遺”傳承人引入學校教育和社會培養體系之中,借助相關教育和培訓機構開展更為廣泛的技藝傳授,以形成規?;膫鞒腥后w。第二種短板是受制于人類身體的生理局限,難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這就需要深度開發與其他媒介相結合的方式來彌補。

第二維度的媒介凸顯了“一對多”的復制傳播模式,且可以很大程度上跨越時空的阻礙。它們的技術形態多樣,分別以各自的優勢與特色,同受眾建立不盡相同的傳受關系。雖然“三少民族”進入媒介化社會的時間較短,但印刷媒介與電子媒介同樣對其思想觀念、社會行為以及文化持續產生著重要的影響。清代中葉前后,漢族和滿族的文學名著、歷史故事等書籍開始在索倫諸部鄂溫克人中流傳,加之建筑藝術、繪畫、刺繡類工藝美術等內地文化的傳入,索倫諸部鄂溫克人和巴特罕諸部達斡爾人的社會結構、意識形態、民俗文化和風尚都由此產生了很大的變化," 鄂·蘇日臺:《鄂溫克民間美術研究》,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第134-135頁。而相關學者的著述不僅為“三少民族”傳統木工藝的研究提供了資料,還拓展了相關信息的學術化傳播。同時,一些文學作品如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薛濤的《樺皮船》等則以普通大眾更容易接受的形態,喚起了人們對“三少民族”文化變遷的關注。另外,圖像也曾作為一種重要的媒介傳播形式,出現在與“三少民族”相關的一些文化展覽中,例如1985年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辦的“鄂溫克民俗與文化藝術展覽”就展出了大量與“三少民族”傳統木工藝相關的圖像資料。" 內蒙古自治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內蒙古自治區志·民俗志》(下),方志出版社2012年版,第1289頁。如今,這種媒介形式或在博物館中,或與電視、網絡媒介相結合,仍然在發揮著文化的展示與傳播功能。而與靜態的圖像相比,動態的影像化敘事可以對更多方面的信息進行形象化的傳遞。除了前文提到的相關紀錄片,還有《神鹿呀,我們的神鹿》《最后的山神》《薩滿的心事》等影片以多維的視角向世人展示了“三少民族”特殊的生活習俗與文化場景。當然,相對于圖書和電影,廣播和電視才是“三少民族”最先頻繁使用的大眾媒介。不過,在這三個民族中,不同年齡的居民對電視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年輕人普遍認為電視開拓了他們的視野,還可以讓他們學到很多有益的知識;年長的則基本對電視持排斥態度,因為他們認為在電視里看到的全是別人,幾乎看不到本民族的身影、聽不到本民族的聲音,與本民族相關的話題也很少。" 姚玉芹:《鄂溫克人與電視》,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89頁??梢?,電視并沒有在“三少民族”的文化和工藝傳承中發揮應有的媒介潛力,甚至還動搖了其年輕一代傳承鄉土文化的信念,這是值得我們注意并深思的。

第三維度的媒介屬于整合化的傳播模式——借助數字化的網絡技術,信息不僅可以跨越時空,而且還整合了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傳播形態。互聯網的普及開啟了信息傳播的新紀元,為人類的信息交流與文化傳播提供了一種更便捷的平臺。近年來,“三少民族”的傳統木工藝也借助網絡媒介獲得了新的展示途徑。例如,中國民族博物館網站以“北方狩獵民族的樺樹皮文化”為主題,對樺樹皮文化的歷史、制品種類、制作工藝、造型與裝飾等方面進行了較為細致的介紹;又如,由內蒙古自治區圖書館建設的“內蒙古文化信息網”設有“三少民族”多媒體資源庫,對這三個民族進行了多維度的介紹,其中也包含了傳統木工藝。但整體上來看,“三少民族”的網絡化進程還是稍顯滯后的。根據《內蒙古統計年鑒2022》中的數據,呼倫貝爾市下轄的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鄂倫春自治旗的互聯網寬帶接入率分別為40.9%、57.9%和47.4%," 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局編《內蒙古統計年鑒2022》,中國統計出版社2022年版,第486-488頁??梢娀ヂ摼W在“三少民族”主要居住地區的普及狀況還有改善的余地。同時,相關文化組織和機構對網絡媒介的利用狀況尚有一定的提升空間。比如,達斡爾民族博物館、鄂溫克博物館、鄂倫春民族博物館等相關的文化類博物館雖然館藏豐富,但基本上缺乏行之有效的網絡展示平臺,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隨著通信技術的更新換代,各種具有網絡接入功能的智能移動終端正在成為人們交流和學習的新手段,而這也為東北“三少民族”傳統木工藝的傳播提供了新的機遇。對相關文化資源進行系統的整理,并將其創作成為更適合移動網絡平臺表達的形式,有望更快地提升“三少民族”文化遺產的影響力。例如紀錄片《雨果的假期》的主人公雨果·索羅貢在大學畢業后回到了森林中,并借助短視頻平臺記錄和介紹本民族的部落文化。當然,除了居民自身的作為之外,“三少民族”的傳統木工藝還需要借助各種媒介調動更多的社會力量,以求構建起更多民眾積極參與的文化保護情境。

小" 結

隨著社會環境的逐步開放、經濟結構的轉型以及生產方式的改變,東北“三少民族”在長期的繁衍生息中創造的豐富多彩的傳統木工藝文化亟需擺脫傳承和發展上的困境。本文作為探討這一問題的一次嘗試,謹此總結全文的主要命題和思路如下。

媒介的變遷不僅代表著信息傳播方式的改變,更意味著文化的變革甚至時代語境的改寫?,F代媒介的快速發展與強勢介入,自然對“三少民族”傳統木工藝的傳承產生了強烈的沖擊和深刻的影響。民族文字的缺失使“三少民族”形成了口述的傳統,以言傳身教的方式維系著這些工藝的世代流傳,而隨著民族語言的式微,這種曾經的主要傳承方式已難以再擁有原先的文化語境。因此,將工藝傳承引入學校教育與社會培養體系之中,可以拓展傳承群體,使其“具身化”的傳承方式在現代社會中更好地發揮作用。同時,利用各種現代媒介技術對相關工藝進行充分、妥當的記錄和保存也很重要——除了采用傳統的印刷媒介與電子媒介之外,還應充分挖掘新型數字媒介技術的應用潛力,爭取將全息影像、全景攝影、虛擬現實等技術融入其中,以豐富媒介表達形式?!叭倜褡濉眰鹘y木工藝的有效傳播也離不開合理利用各種媒介渠道??紤]到這三個民族進入媒介化社會的時間相對短暫,很多大眾傳播媒介還沒有充分發揮傳播其文化的潛力,我們不僅需要提升這些民族居民自身的媒介素養,還要轉變思維,將其傳統木工藝文化融入更多的現代媒介之中,以提升其影響力,吸引更多社會力量的加入,使這些文化遺產綻放其應有的光彩,并且展現其文化基因理應繼續享有的活力。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東北‘三少民族’傳統木工藝的挖掘、整理及數據庫建設研究”(編號:20YJC760090)、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吉林省朝鮮族傳統裝飾圖案的文化基因提取及設計應用研究”(編號:2024B106)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孫玉明,東北電力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研究方向為藝術傳播、少數民族民間工藝美術。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Woodcraft of the “Three Ethnic Minorities”in

Northeast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dia Evolution

Sun Yuming

Abstract:In history,the “three ethnic minorities” in Northeast China(Daur,Ewenki,and Oroqen)often roamed among the mountains and rivers,creating a unique traditional wood craft culture.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and social changes,this long-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is gradually facing development difficulties.As a key factor influencing current social culture,media and its changes shoul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tecting and inheriting the traditional wood crafts of these three ethnic groups.At present,in addition to utilizing various modern technological means to fully preserve these crafts through media,it is also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integration of related inheritance work and various communication channels to improve their efficiency and quality.The lack of ethnic scripts and the long-term closed living environment have made the history of the “three ethnic minorities” in Northeast China entering the media society relatively short.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ir traditional wood crafts not only require the efforts of artists themselves,but also the extensive participation of the public in constructing corresponding contexts.The rapidly developing media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work process that should not be ignored.

Keywords:evolution of media;traditional woodcraft;“three ethnic minorities”;crafts of Northeast China;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猜你喜歡
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研究
藝術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4:59:57
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策略研究
現今社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探索
人間(2016年27期)2016-11-11 17:11:23
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創產品研究
人間(2016年27期)2016-11-11 16:55:56
湘西苗族刺繡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探析
戲劇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3:15:14
“非遺”圖像——淺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圖片拍攝
芻議當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與保護
唐山皮影在新媒體網絡中的傳播
關于如何運用吉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培樹核心價值觀問題研究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20:08:03
推動沈陽市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策略研究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51:2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喷潮在线观看| 五月天综合网亚洲综合天堂网| 成人国产小视频| 激情无码字幕综合| av大片在线无码免费| 亚洲妓女综合网995久久| 成人一级免费视频| a欧美在线| 91色在线观看|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 国产性猛交XXXX免费看| 九色在线观看视频| 在线国产你懂的|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婷婷六月综合网| 天堂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女人综合久久精品视|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天天色天天综合| 97在线公开视频|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日韩美毛片| 亚洲天堂免费在线视频| 真实国产乱子伦高清| 国产爽妇精品| 97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蜜芽| 色婷婷视频在线|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AⅤ| 2019年国产精品自拍不卡| 国产视频只有无码精品| 亚洲国产中文欧美在线人成大黄瓜| 色婷婷综合激情视频免费看| 国产精品va| 无码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流白浆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专区| 成人亚洲天堂| 国产白浆视频| 国产麻豆精品久久一二三| 久久免费视频6| 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观看热2| 狠狠干欧美| 国产精品蜜臀| 亚洲最大看欧美片网站地址| 国产精品开放后亚洲| www亚洲精品| 999国内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鲁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性色|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色偷偷av男人的天堂不卡|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国产精品99久久久| 污污网站在线观看| 操操操综合网| 日韩视频精品在线|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视频色| 中文字幕在线日韩91| 国产丰满大乳无码免费播放 | 中文字幕首页系列人妻| 亚洲综合经典在线一区二区| 美女无遮挡拍拍拍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夜夜嗨视频免费视频| 国产视频一二三区| 久久久受www免费人成| 中文无码影院| 天堂亚洲网| 国产青青草视频| 欧美综合成人| 在线欧美日韩国产| 亚洲无码电影| 国产日韩欧美成人| 91亚洲精品第一| 97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欧美性久久久久| 91精品国产91欠久久久久| 毛片在线播放网址| 日韩在线2020专区|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观看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