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精準思政的實施是精準思維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具體運用,這對新形勢下高校思政工作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而在面對數據時代所帶來的新機遇時,也同樣面臨這法律制度不完善、信息繭房等一系列困境,因此,高校要加強平臺建設、創新教育模式、完善相關制度保障,從而探究大數據時代高校精準思政的新路徑。
關鍵詞:精準思政;大數據;路徑研究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發展做出了一系列論述,而“精準思政”則成為新形態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將理論教育和實踐活動、普遍要求和分類指導充分結合,提高教育科學化、精細化水平。通過大數據技術加強思政教育工作供給和需求平衡,推動精準思政實施,對有效提高高校思政政治教育的工作質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一、大數據時代開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機遇
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大數據首次被寫入,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隨著國家宏觀政策的不斷出臺,我國大數據的政策布局不斷地完善,進而推動大數據產業在我國的迅速發展。曹磊(2011)等人指出,大數據的價值體現在:它是智慧城市的“大腦”,產業升級的“助推器”,科技創新的“種子”。楊慧(2018)等人認為,大數據技術為凈化政治生態系統環境提供了更加科學的實踐路徑。對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來說,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更是為其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
大數據作為定量研究的工具,以全樣本分析思路精準捕捉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使得研究數據更加真實可靠。在信息技術的發展下,“用數字說話、用數據管理、用數據決策、用數據創新”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趨勢,在宏觀環境變化的同時,大數據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顯著的影響,使其正在經歷深刻變革。因此要合理利用好大數據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助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高效開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并更精確地發現以前無法觸及的細節和特點,從而探尋學生在各個場合的表現形式,并對其有更為多樣和多元的了解。
二、大數據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現實困境
(一)大數據相關法律制度不完善
近年來大數據安全相關的法律監管逐漸嚴格,呈現出以保護個人信息為核心的趨勢,但相對日益發展的大數據技術來說,我國的相關制度依舊不夠完善,高校關于相關的權力、數據保護等方面的制度仍然不足,而這些保障制度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會造成數據隱私問題。因此,在大數據使用時,制度設計應該考慮到數據處理和使用的方方面面,如由誰來負責學生信息收集和分析?如何保障這些信息不被泄露?如何在運用這些信息的同時又不讓學生有被侵犯隱私的顧慮?
(二)產生“信息繭房”效應
基于大數據等算法的技術,網絡媒介會以學生主觀興趣為導向,不斷將單一化、同質性的內容推向用戶,從而造成信息封閉、觀點趨同等現象,進而產生“信息繭房”。對于鑒別信息能力和媒介素養還處于構建和完善時期的大學生來說,如果一直受到這種約束,他們的價值判斷、個體自我偏好特色、創新思維等等能力的形成與完善將會產生嚴重的負面效果,甚至產生出一種自我封閉而不自知的情況,思維固化后就很難接受外界不同的聲音;另一方面,由于接觸單一的信息,從而會產生興趣愛好單一、交際群體局限等等問題,最終導致學生個體人際交往能力受到嚴重影響,從而出現圈層窄平化等一系列問題。
當“信息繭房”效應在高校學生中產生的影響逐漸擴大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固有權威和現行工作模式也面臨著極大挑戰。一方面,與網絡上提供的高度契合用戶興趣的信息相比,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對單一的文字和理論知識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同時青年學生和高校思政教師之間思維和獲取信息內容的差異也使得雙方很難達到有效課堂互動,從而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失去權威;另一方面,以往學生參加相關思想政治教育任務的時候,往往是被動地參與其中,既有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也比較單一,而隨著大數據在思政領域的應用,高度契合的個性化信息以及學生對于自身價值訴求的關注,使得傳統的思政教育模式開始失效,思政宣傳的效力弱化,最終動搖高校思政工作的基礎。
三、建構大數據時代高校精準思政的路徑探究
(一)搭建思政平臺,合理采集和管理數據
隨著網絡在社會生活中的普及,大數據已經深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高校也搭建了各自平臺,隨即產生了大量數據信息。如何依托高校大量原始數據,為精準思政提供個性化指導方案,也成了高校需要著重考慮的課題。通過智慧校園的建設,將龐大的數據通過一體化數據平臺進行統一管理,從學習、生活、心理等多方面構建多維度數據平臺,形成學生個人畫像,助力學生全面的服務和管理。同時,高校可以考慮與相關數據公司、研究所等建立合作關系,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開發思政大數據分析模型,更好地完善數據管理平臺。
(二)創新教育模式,及時制定和調整育人策略
在傳統教育模式受到互聯網時代沖擊的同時,思政工作者必須要與時俱進,增強教學內容創新力度、擴充知識體系,立足實際、關注熱點、貼合學生思想,找準時代方位,將一貫的“漫灌”思維轉變成精準“滴灌”,增強學生認同感。另外,運用大數據平臺對學生的行為習慣、心理狀況等進行實時評估,通過全方位數據跟蹤,形成學生群體畫像,從而實現多元化、針對性的教育模式。同時根據數據顯示的異常信息,對重點關注學生進行精準施策和全程反饋,構建全過程、多要素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三)健全制度體系,保障隱私安全
首先,在國家層面,出臺并完善大數據安全相關的立法、健全隱私保護制度,明確其收集與使用的范圍和內容,同時完善其監督與防控體系,基于大數據相關法規體系,使得信息和數據資源被合理利用。其次,在學校層面,在遵守法律法規的同時,作為學生數據信息保護的第一責任主體,應加強頂層設計,結合高校自身情況,嚴格各部門數據使用流程,對學生個人信息數據采取嚴格的保護措施,健全非法入侵攔截機制。同時,要彰顯育人成效,加強學生法律法規、網絡安全的教育,引導其樹立正確的網絡價值觀。
四、結語
隨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新的時代變革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但同時也迎來一些挑戰。面對這一把雙刃劍,高校應順應時勢,將大數據的價值優勢發揮出來,用科學技術來賦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準育人。對于這隨之而來的挑戰和困境,也要以積極、理性的態度來解決,搭建平臺、創新模式、健全制度,將信息技術充分利用到日常教育工作中,從而實現“鑄魂育人、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
參考文獻:
[1]周遠.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與新模式[J].實踐研究,2020(08):100-105.
[2]劉澤峰,劉銘. “信息繭房”效應對高校思政工作的負面影響及其突破[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21(02):35-41.
[3]朱杭.基于“精準思政”理念的高校二級學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對策措施[J].科教文匯,2021(05):45-46.
[4]楊娟.大數據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創新路徑研究[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19(4):253-254.
[5]張瑞敏.大數據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