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煉”出來的專利大王
王振奎
鞍鋼股份有限公司煉鋼總廠轉檢二作業區
主機動力點檢員
1994年入廠以來,王振奎苦練內功,勤于實踐,成為煉鋼脫硫領域的行家里手。為提高生產作業效率,王振奎每天跑3次脫硫現場,一蹲就是大半天,最終設計出一種喉口閥專用拆卸工具,實現了喉口閥快速更換,更換時間從30分鐘縮減至5分鐘,有效提高了脫硫噴吹系統的作業率。
一次偶然,王振奎發現在進行兌鐵、加廢鋼等生產環節時,爐前兩扇鐵門的開啟,會導致瞬時煙塵外逸,影響爐前作業環境。經過探索,他決定主攻轉爐煉鋼煙塵控制方法,最終研發出了一種關鍵技術,大大降低了轉爐煙塵外逸發生的頻率。這項技術不僅解決了長期困擾國內鋼鐵行業的難題,也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專利和遼寧省企業創新方法大賽一等獎。
鋼鐵裁縫
王維亮
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裝備公司
電焊工
2018年起,大連造船承接了42臺脫硫塔裝置的生產訂單。“脫硫塔主體像個大圓筒,使用雙相不銹鋼與鈦合金,板材厚度只有5—8毫米,焊接性比較差。”王維亮說,“我們按照以往的方法焊接,無論是先焊筒體內部還是外部,合攏時焊縫附近都會變形,無法使用。”
巨大的半圓形構件擺在車間里,王維亮看著這些畫不上的“句號”,暗下決心,要啃下這塊硬骨頭。那段時間,他和同事們實驗無數次,一度一度校正坡口角度,一毫米一毫米調整裝配組對間隙。“隔著板材,看不到對方,想互不干擾又相互協調,操作節奏一定不能亂,得達到心有靈犀、天衣無縫的程度。”
經過了3個月的探索、磨合、反復驗證,焊評試驗一次性合格。王維亮創新的“雙人對稱焊法”解決了脫硫塔焊接變形問題,累計節省生產成本126萬元。
做鋼琴的耳朵
張永慶
東北鋼琴樂器有限公司
總檢查員
“能靜下心來仔細感受琴弦振動的人,才能做一個合格的調律師。”張永慶這樣形容自己的工作,“在一架架鋼琴前俯身側耳,讓音符變得美妙。”
鋼琴調律工作需要理論做基礎。工作之余,張永慶多方收集和鉆研鋼琴調律方面的書籍,自學多種基礎理論,用理論素養讓自己的調律水平越發精進。多年來,經張永慶調律的鋼琴產品,不但音律準確、音準穩定,而且和弦優美動聽。他對音準誤差的耳聽分辨率能達到0.1音分以內,同度和八度的分辨率甚至比專業儀器檢測還要準確和快速。憑借高超的水平,張永慶獲得業界廣泛好評,并榮獲“營口金牌工匠”等稱號。
精“芯”者
張瑩
孔雀表業(集團)有限公司
設計部部長
2024年4月初,在全球制表業盛會日內瓦“鐘表時刻”展上,一款名為“巍刻”的地心引力陀飛輪腕表吸引了世界的目光。這只表的陀飛輪機芯便出自張瑩之手。
機芯是鐘表的“心臟”。作為“心臟”的制作者,張瑩一直努力學習掌握前沿、尖端的核心技能和關鍵技術,把創新融入研發的每個環節。“一只機芯大多由200—400個零件構成,主夾板更需要經過100多道工序。”雖然制作過程復雜,但張瑩仍樂此不疲。2012年至今,張瑩共設計、制作機芯30余款,得到瑞士知名表企的認可,并聯合開展設計。張瑩說:“在這個萬物AI的年代,機芯裝配工藝賦予了手工永遠不可替代的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