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德明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后,嶺南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教授、副院長,南方詩歌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評審專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已出版《現代性及其不滿》《網絡詩歌研究》《新世紀詩歌研究》《呂進詩學研究》《百年新詩經典導讀》《新詩研究的理論與實踐》等多部學術著作,出版詩集《行云流水為哪般》。在國內重要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在《詩刊》《星星》《揚子江詩刊》等刊物發表詩作若干。曾獲廣東省青年文學評論獎、2013年度“詩探索獎”理論獎、《星星》詩刊2014年度批評家獎、第五屆“啄木鳥杯”2020年度優秀論文獎等獎項。
您從哪一年開始詩歌寫作的?最早激發您寫詩的靈感是什么?
我是從1984年開始寫作的。那個時候我在老家湖北天門的一所中專學校念書,由于課業不多,學習壓力不大,我們有了更多時間去閱讀中外文學名著,內心深處也萌發了當作家的念頭。回憶起來,當初激發我寫詩的靈感應該是一種特定年齡的內心情緒,更直接地說,就是一種“青春期沖動”,那個時候總感覺內心深處有某種東西時刻在鼓動著自己,你不把它寫出來就無法安神安心,正是在這種不吐不快的心理驅動下,我開始寫下了生命中最早的一批抒情文字。
您心中的好詩標準是什么?
好詩的標準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變化的。不過,也有一些因素和條件是始終不變的,比如語言、結構和文本內涵等。在一篇舊文中,我曾指出,一首真正的好詩,應該在結構、語言、情感和思想上都是盡善盡美的。因此,我給好詩制定了這樣一個公式:好詩=精巧的結構+優美的文字+真摯的情感+(深刻的思想)。
如果一首詩能同時擁有這四種要素,那么這樣的詩歌必定是一首優異之作。當然,也有些詩歌可能擁有異常豐富而真摯的情感,但不一定蘊含著某種深刻的思想,這類作品在近百年新詩史上不乏其例,這樣的詩歌也在好詩行列,因此我將“深刻的思想”一項加上了括號。必須承認,百年中國新詩史上,并不缺乏為人稱道的“好詩”。尤其到了新世紀之后,隨著讀者對新詩閱讀體驗的不斷積累、新詩美學認知的日益普及和新詩創作水平的整體性提升,“好詩”的出現頻率在不斷走高。
從創作學的角度來說,一個詩人要想寫出好的詩歌作品,他必須在“真誠”“精確”和“松弛”三個方面做功課。所謂“真誠”,即是指詩人的創作必須從自己的內在心靈出發,表達自己最為誠懇和真實的內心要求,寫出自己對宇宙人生最為真切的生命體驗。用艾青的話說,就是“詩人必須說真話”,用當代詩人雷平陽的話來講,就是“寫詩就是說人話”。也就是說,真誠是好詩誕生的基本條件,在詩歌創作中,一切的虛情假意和矯揉造作,都將是可疑的文學行為,也是造成詩人無法寫出好詩的巨大障礙。所謂“精確”,就是詩人的創作必須如實和準確地傳達出自己內心世界的聲音,如實和準確地寫出自我對現實世界的深切體驗,如實和準確地將自我對宇宙人生的深刻領悟彰顯出來,不能有任何的變異和走樣。語言的到位,結構的完善,情緒抒發的適可而止,都可視為“精確”的文本表征。所謂“松弛”,是指詩人的創作必須盡可能保持一種自由和自如的精神狀態,由此而生成的文本顯得富有彈性和張力,而不能寫得太滿和太實,以致缺乏開闊的詩意空間和供讀者自由發揮與展開的闡釋可能性。某種程度上,“真誠”“精確”“松弛”也可作為一種好詩的標準來評判一首詩的高下。
您認為成為一位詩人最重要的特質是什么?
要想成為一位優秀詩人,需要具備的條件是不少的,比如足夠豐富厚實的知識積淀,廣涉文史哲領域的巨大閱讀量,多年的詩歌寫作歷練等等。而成為一位優秀詩人,最重要的特質是什么呢?在我看來就是一種看待世界與自我的獨特眼光,他應該有一雙洞悉世間真相與奧秘的眼睛,要有執著追問歷史與現實的目光,要同時具備兩種視鏡:能窺探細小世界的顯微鏡和能眺望到歷史與未來深處的望遠鏡。美國大作家梭羅曾說,很多人有眼睛但缺乏眼光。這句話是耐人尋味的。所以我認為,具有超凡脫俗的眼光,是一位詩人最重要的特質。
在您心目中,詩歌的地位和作用是怎樣的?
詩歌是一種既古老又年輕的文學體裁,其意義和價值都是不可低估的。我們說詩歌是一種古老的文學體裁,是指世界各民族的文學起步,幾乎都是從詩歌開始的。我們又說它是一種年輕的文學樣式,是指它總是在不斷發展和變化,從來沒有定型和完成。尤其是中國新詩,盡管歷經了百年的發展,但仍然顯示出一種敞開性、生長性的藝術態勢,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沒有完全固定下來。
作為一種精短的文學樣式和高度濃縮化的語言形態,詩歌的地位和作用也是突出的。首先,它是一種記錄個體的內在情緒,表達個人與世界關系的最為便利的文學方式。從篇幅上說,詩歌無疑是四大文學文體中最為短小的,正因為它短小,所以創作起來就顯得方便、輕松,不像小說和散文那樣,寫起來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由此,詩歌成了人們記錄自我的情緒與思想的最基本方式。其次,它是探求民族語言的表意可能性,豐富和拓展現代漢語意義空間的最為重要的手段。詩歌往往是言此意彼的語言藝術,詩歌通過隱喻和象征等藝術策略的頻繁啟用,將語言的表意潛能充分挖掘出來,由此極大豐富了現代漢語的意義容量,拓展了現代漢語的思想幅度和精神空間。再次,詩歌是以最為精短的方式實現的對現實的記錄、對歷史的思考和對人性的拷問,其思想意義和美學價值都是不容低估的。
目前正在進行的作品有什么特點?您的自我期許?
我平時的工作主要是從事詩歌研究,因此,詩歌批評是我的主業。在詩歌研究的同時,我也沒有放棄過詩歌創作。目前我在著手寫一批關于海洋的詩歌,由此展開對于當代世界格局、文明形態和當代中國人生存境況的一種反思與追問。我們知道,海洋詩寫作在古代是缺乏的,中國古典詩歌盡管也出現了海洋意象,但古代詩人幾乎都是從陸地文化、農業文明的視角來看待海洋的,中國古代的海洋詩歌只能稱之為海邊詩歌或者海岸詩歌,不能算是真正的海洋詩歌。真正的海洋詩歌,應該展現海洋無邊無際、變幻莫測的存在樣態,充分挖掘充滿變化的海洋世界與人類之間的緊張關系,以此為獨特關照點,思考人類生存的歷史與未來,為人類文明的精神譜系提供別樣的藝術樣本。我期待由此寫下來的海洋詩歌,更有力量和氣勢,在思想的容量和人性的深度上能達到一定的藝術指數。
文學要實現“破圈”,其中很重要的一條路徑是,融入視聽產品生產的鏈條之中。今古傳奇現正在打造玉嬌龍詩電影項目,便是將詩歌與影音優質融合。請您談談這種轉化融合的價值和意義。
的確,僅僅依靠文字自身的力量,詩歌所能達到的傳播效果和藝術影響力是極其有限的。當代詩歌要想獲得更大的群眾影響,讓更多的讀者能夠接受它的感染與熏陶,借助其他媒介的力量來發展自我是必由之路。今古傳奇現正在打造的玉嬌龍詩電影項目,做到了將詩歌與影音的優質融合,這種傳播形式,從視覺、聽覺等角度來釋放一首詩的表意潛能,借助多種感官來影響讀者,更充分地發揮了審美與教化功能。我認為,這種文化融合方式所具有的價值和意義是突出的,值得大量發展和推廣。
創刊于1981年的《今古傳奇》是中國通俗文學的高地。如今40多年過去,今古傳奇已發展成為擁有9刊1報、幾乎覆蓋文學全門類的全國文聯系統唯一傳媒集團。《今古傳奇》由季刊發展為周刊,涵蓋通俗文學、純文學、紀實文學、少年文學。您與今古傳奇的緣分,以及對它的認識與希望。
《今古傳奇》作為一本老牌的文學期刊,在當代讀者的心目中刻下了較好的印象,具有極佳的口碑,這是不容爭辯的客觀事實。尤其在中國當代通俗文學的發展上,《今古傳奇》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我們知道,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至今,各地創辦的通俗文學期刊是不少的,但這類期刊多數都是短命的,有些創辦不久就很快銷聲匿跡了,只有《今古傳奇》等少數幾家文學期刊至今還一直存在,并長期體現出勃勃生機。原因在哪里呢?我想恐怕與創辦者的辦刊理念不無關系。
多年來,《今古傳奇》都以冷靜的態度,站在對社會負責、對歷史負責、對民族負責的高度,始終堅持“中國氣派、民族風格、大眾意識、時代精神”的辦刊宗旨,先后推出了《玉嬌龍》《春雪瓶》《武當山傳奇》《中國三大村》《黑梟紅顏》《小平出山》等優秀作品,以其較高的藝術品格感動了上千萬讀者。《今古傳奇》朝綜合性文學期刊的轉型發展也為通俗文學的創新和發展探索出了新的路子。
我從1983年考入中專后不久,就在學校圖書館里借閱了《今古傳奇》雜志,從中讀到了不少好的作品,從此便與它結下了不解之緣。我為《今古傳奇》而今良好的發展態勢而欣悅,并希望它繼續堅持,不斷前行,為當代中國人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為當代文化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
怎么看待互聯網時代的詩人處境?
從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至今,互聯網就構成了我們必須面對的一種歷史語境,它的出現,對每一位詩人來說,其所展示出的影響力都是極其顯著的。自從有了網絡以來,詩歌的寫作和修改(借助電腦)都顯得方便和容易了許多,互聯網具有超常的容載量和快捷的傳播速度,它一方面為人們提供了大量的可供即時閱讀的中外文學經典,也為渴望發表、希望自己作品能為更多讀者關注和接受的創作者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可以無限加載的網絡賽博空間,是一本永遠不會有版面限制的開放性刊物,許多詩人借助網絡發表(“準發表”)而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自己的理想,借助網絡的發表,不少詩人也在短時間內獲得了大量讀者,并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互聯網時代,詩人的創作和發表都比以往紙媒時代要自由和方便得多,這是值得肯定的一種跡象。
不過,話說回來,互聯網在給詩人提供創作和發表便利的同時,其負面作用也是相當突出的。毫不客氣地說,網絡上大量發表的當代詩歌,由于缺乏必要的質量檢測,沒有經過紙刊編輯那樣的嚴格審稿和把關,很多都是粗制濫造的不太合格的詩歌產品,有些甚至是文字垃圾。特別是一些既沒有豐富的思想內容,又缺乏獨特的藝術形式的口語詩歌,它們給新詩的聲譽帶來了不小的傷害。在我看來,互聯網時代的詩人們,既要珍惜網絡給我們帶來的各種便利,又要對自己的詩歌提出更嚴格的要求,不能因發表(“準發表”)的機會多了,而降低寫作的目標,放棄在詩歌技藝上的經營和打磨。
您如何看待生活、職業與詩歌寫作的關系?
生活、職業和詩歌寫作既是相互獨立的,又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一方面,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的職業工作,我們的詩歌創作,都是彼此獨立的,并不一定存在相互影響和互相促動的關系。另一方面,它們之間又有無法分割的水乳交融的聯系,某種程度上,我們的職業勞動,也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一定程度上還是一種極為重要的生活方式。生活表面上看是一個大詞,包羅萬象,紛繁復雜,但涉及到每一個人,生活都是具體而實在的,這個時候,我們從事的某種職業工作,就構成了我們生活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而詩歌寫作也是一種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我們借助詩歌,可以實現與世界和他人的交往與對話,詩歌寫作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擴充了我們生活的廣度與寬度,讓我們與世界之間,多了一層神秘的精神聯系。■
(責任編輯 王仙芳 34957284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