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民族的文化記憶與價值觀念。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著國家層面的認可,是對外展現地域文化、民族性格、精神風貌的重要載體。本文針對遼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外譯介與傳播的基本情況及主要問題,提出構建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多元化對外傳播主體;拓寬非遺譯介渠道,建設非遺對外傳播多模態資源庫;加強專業化的非遺對外譯介與傳播人才隊伍建設;實施非遺對外傳播的差異化戰略;凝聚學界共識,為改變非遺對外譯介與傳播現狀提供智力支持等對策建議,以期改進遼寧國家級非遺的對外譯介與傳播現狀,助力提升遼寧國際影響力和知名度。
〔關鍵詞〕遼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外譯介與傳播;對策建議
注:本文系2023年度遼寧省經濟社會發展研究課題“遼寧省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外譯介與傳播研究”(項目編號:2023lslhzwzz-03)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承載著民族的文化記憶與價值觀念,是國家和區域重要的文化資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鑒,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遼寧是東北地區的非遺大省,其資源稟賦強、種類豐富、特色鮮明。目前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體系基本形成,其中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著國家層面的認可,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是對外展現遼寧地域文化、民族性格、精神風貌的重要載體。在對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時代背景下,推動遼寧國家級非遺對外譯介與傳播既符合國家的大政方針,也有助于促進遼寧對外人文交流、助推文化強省建設。
一、遼寧國家級非遺資源及其對外譯介與傳播的基本情況
(一)數量眾多、門類齊全
通過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發布的數據信息進行統計,在國務院公布的五批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中,遼寧共有76個項目位列其中,約占國家級項目總數的5%,實現了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門類全覆蓋。
(二)政府主導的非遺對外交流傳播活動持續開展
為推動非遺對外交流與合作,相關政府部門已然開展了諸多活動,積極組織和支持非遺傳承人走出國門進行文化交流,使一大批非遺項目走入韓國、俄羅斯、塞舌爾、毛里求斯、墨西哥等國家,以實物展出、表演展示和圖文介紹的方式推介遼寧特色非遺資源,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遼寧非遺的海外知名度。
(三)學界對非遺譯介與傳播的研究與實踐處于起步階段
從中國知網挖掘的數據可知,目前遼寧非遺對外譯介與傳播相關研究論文不足10篇,以曲藝(二人轉)、傳統美術(岫巖玉雕)、民間文學、傳統醫藥或某個地級市非遺外宣的個案研究為主,主要從譯介學視角切入探討譯介與傳播策略。此外,尚沒有專門針對遼寧非遺的外文或中外文對照的出版物。
二、遼寧國家級非遺對外譯介與傳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傳播主體單一,傳播途徑有待開拓
政府主導的對外傳播實踐主要采用短期海外展演或是一對多的單向傳播模式,更多的是局限于非遺知識、技藝、習俗、表演、儀式等外部形式的呈現,海外受眾大多以旁觀者的身份參與其中,缺乏與非遺表演者的互動。由于語言障礙和文化思維差異,他們難以在短時間內對非遺項目背后深層次的文化思維和價值觀念形成深刻認識。同時,政府在非遺對外傳播過程中主導、組織和宣傳過多,容易引起傳播路徑依賴,進而遮蔽非官方傳播主體傳播的力量與聲音,因而也就無法激發出民間傳播主體的積極性,難以形成多樣化的傳播途徑和方式。其結果往往是表面上實現了“走出去”,但卻未真正“走進去”。
(二)非遺宣傳資料翻譯數量較少,質量參差不齊
通過調研可知,遼寧國家級非遺宣傳資料大多以中文作為主要載體,缺少相應的外文版,或者外文版所包含的有效信息極為有限,無法滿足外國受眾的認知需求。盡管有傳承人在現場進行表演和展示,但對于海外受眾而言,僅僅依靠感官的體會難以完全理解非遺的深層內涵和精髓所在。同時,從筆者搜集到的英文宣傳資料來看,中國網、China Daily等國家級外宣媒體官網對遼寧非遺譯介偶有涉及且質量較高,而本地博物館或展示館的非遺譯介質量不容樂觀。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是非遺的文化概念譯名不統一,比如國家級民俗類非遺項目朝鮮族花甲禮中的“花甲禮”有huajiabanquet,sixty-year-old birthday banquet和hwangap三種譯名;本溪社火、義縣社火和朝陽社火中的“社火”有shehuo performance,community fire和soil and fire三種譯名。類似譯名不統一現象頻繁出現,很容易在海外受眾當中造成曲解和混亂,也不利于塑造獨具遼寧地域特色的非遺國際品牌。除此之外,現有的譯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書寫不規范、標點誤用、語法錯誤等顯性問題,以及語用習慣不符、信息取舍失當、未能將原文隱含的文化信息外化到譯語表層之類的隱性問題。這些不準確、不規范的譯文嚴重折損了非遺的譯介與傳播效果。
三、改進遼寧國家級非遺對外譯介與傳播現狀的對策建議
(一)構建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多元化對外傳播主體
在繼續堅持政府主導的同時,要積極激發民間傳播的主動性、積極性,將官方有組織的非遺展演與民間自發傳播有機結合,鼓勵多渠道、多層次、多平臺的全方位立體宣傳。一方面,積極賦能在遼學習、生活或工作的國際留學生、國際友好人士講好遼寧非遺故事,實現借力傳播。例如,遼寧大學巴基斯坦留學生阿姆賈德曾參與策劃并拍攝的視頻《錫火相傳》,視頻展現了錫伯族的剪紙、騎射技藝以及欻嘎拉哈等非遺項目,其海外傳播收獲了海外受眾的廣泛關注和點贊。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遼寧高校的智力資源、文化企業的優勢力量、民間團體等,舉辦中外學生非遺創意產品設計大賽、短視頻制作大賽、非遺文化展覽會等活動,鼓勵多方共同參與非遺的譯介與傳播。
(二)拓寬非遺譯介渠道,建設非遺對外傳播多模態資源庫
在傳統的非遺譯介渠道之外,充分利用現代數字化信息技術結合互聯網優勢,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通過云閱讀、云展覽、云演藝、云直播等多種渠道和途徑,推動非遺對外傳播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同時,發揮遼寧在東北亞地區的樞紐優勢,與國際媒體開展交流合作,加強遼寧非遺在東北亞全域網絡化多語宣傳,推動非遺的跨語言、跨時空傳播。此外,根據遼寧非遺的具體內容特點,設計高辨識度非遺產品推廣形象,建設短視頻、動漫、游戲、直播、音樂、文創等多模態資源庫和具有遼寧特色的非遺雙語或多語語料庫。
(三)加強專業化的非遺對外譯介與傳播人才隊伍建設
非遺譯介對譯員的語言功底、翻譯能力、跨文化意識和非遺知識素養要求很高,因此培養專業化的人才是提高譯介與傳播效果的重要環節和關鍵所在。遼寧地方高校可考慮設置非遺專題翻譯或本地化翻譯課程,構建人類學、民族學、語言學、翻譯學、傳播學、歷史學、民俗學、藝術學、文學等跨學科教學體系。師資方面可以突破省份和國家的界限,聘請經驗豐富的業內專家學者來授課或進行指導。同時,在翻譯人才的培養過程中,也要盡可能與本地的非遺傳承機構、各大博物館等開展有效合作,培養非遺文化譯介與傳播的專門人才,使其能夠真正地把握非遺文化精髓,掌握非遺譯介的策略、方法和技巧,使文化內涵通過目的語更加精準地表達出來。此外,要自主培養精準化譯介和傳播的意識和素質,針對不同國家受眾的文化、思維、審美的差異,采用受眾聽得懂、愿意聽的目的語和傳播形式,提高受眾對傳播內容的接受度。
(四)實施非遺對外傳播的差異化戰略
非遺項目門類眾多,各自擁有不同的內涵和傳承手法,呈現出不同的形態和表現形式,這些因素都不適用一體化政策,需要以“一一對應”的方式,有針對性地實施差異化的傳播戰略,逐個制定政策,并統籌這些政策的實施。例如,民俗類非遺不同于傳統手工藝技能、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其展現形式更強調“身體在場”與“行為實踐”,因此對于這類非遺的對外傳播,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先進技術、發揮新媒體平臺的優勢,進一步拓寬傳播渠道。
(五)凝聚學界共識,為改變非遺對外譯介與傳播現狀提供智力支持
與北京、浙江、福建等熱點省市相比,遼寧非遺譯介與傳播研究與實踐無論在深度上還是廣度上都頗顯不足。因此,有必要集結學界力量,鼓勵相關專家學者,尤其是省內的有識之士,肩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從理論與實踐的雙重維度積極探索非遺對外譯介與傳播新體系構建之道,推動國際傳播能力提質升級。積極發揮學術共同體的作用,基于多元化的視角,開展非遺譯介實踐和研究活動,探尋適合遼寧國家級非遺對外傳播的新的路徑。
(作者單位:遼寧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