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剎海,毗鄰北京中軸線,包括前海、后海和西海(又稱積水潭)三個水域及臨近地區,是一處具有開闊水面的開放型景區,也是北京城內面積最大、風貌保存最完整的一片歷史街區。什剎海因其文化內涵豐富、風景秀麗,四季游人如織,成為著名的旅游文化地標。實際上,什剎海作為旅游休閑觀光區的建設構想早在清末就開始了,翻閱檔案我們可以一窺清末什剎海公園的籌建始末。
光緒三十二年(1906)十月十三日,赴西方考察歸來的端方等人上書,請求學習西方的“導民之法”,即“各國導民善法,擬請次第舉辦,曰圖書館,曰博物館,曰萬牲園,曰公園”[1]。依托自然美景,建設綜合性公園的倡導隨即出現。十二月初七日,市政公益會議董職商陳升等請內城巡警總廳呈請管轄什剎海水域的機構奉宸苑,表明他們籌資建設什剎海公園的意愿,稱什剎海“清流湍激,林木茂美,天然佳勝為止最宜”[2],并陳述了這樣幾條理由。
(一)京師作為首善之區,宜為榜樣
隨著中國近代化進程的推進,歐美的生活方式尤其是休閑內容成為中國學習的方面之一。“歐美各國都會之內皆建設公園,俾彼都人士娛悅耳目涵養性情,以優以游以作以息吸文明之空氣。”[3]
陳升等陳述的理由與倡議設立萬牲園相同之處就是學習歐美,且有益于新政,反之,如果不建設公園,就會遭到列國的恥笑。北京作為首善之區,應該給全國做出榜樣。歐美各國已經有公園了,而中國除廣東沿海外,內地并沒有公園,此處的“內地尚無所聞”,指的是還沒有中國自己開發和建設的公園,并未提及此前已經作為近代意義上公園使用的上海、天津等地的外國人建設的公園,也許是為了強調在首善之區建設公園的緊迫性而不提,也許是出于愛國思想,不想將這些外國人建設的公園與中國自建的公園并列。
(二)建設綜合性公園,可吸引人氣振興周邊商業
清末,商業娛樂的中心在前門地區,什剎海雖有廣闊的水域且自然秀美,但缺乏人工的營建,無法將其價值繼續提升,發揮其最大優勢。“內城商務凋敝已非一日,推其故則以女閭樂部皆萃于前門一隅而內城清寂殊甚,既無戲園樂戶足以招聚游人,又無園林之名勝水木之清華以供游覽而資娛適,故商情日形荼敝,市卣漸即蕭條,亟宜謀挽救之方而慰商民之望。”[4]
“公園”之“公”轉向公眾,除了“園”的自然優勢以外,還要有人工的規劃和相關公共設施的完善。在什剎海增建美術館、圖書館、運動場等設施,為人們的閑暇時光提供消遣的場地和娛樂項目,必然吸引人群聚集,商業的發展就隨之而來了。
(三)為社會各階層提供休閑、益智的好去處
清末,隨著社會大環境的變化,貴族、富商等群體雖有豐厚的物質享受,卻找不到精神上的寄托。“近來京師地方習尚侈靡,風俗浮薄,青年子弟閑居無事,不過娛情聲色之好,征逐酒食之場,往往溺志惂心,踰閑蕩檢,皆緣都城以內未有名勝之區足以陶適其性靈,寄托其興會而束縛之余。轉至放軼乎禮法之外,茍有公園則藏修之暇,資以游息,觀覽之際,餉以見聞。”[5]什剎海地區在清代為正黃旗管轄,生活著大量的貴族和旗人,如果消遣空間不足,內容不健康,只會給社會風氣帶來極大的不良影響。
陳升等人的奏請兩個月多后沒有得到回復,內城巡警總廳在光緒三十三年(1907)二月十六日再次上書詢問,奉宸苑于二月二十七日回復,需要提交勘察地形圖紙及規劃后再做決定。[6]陳升等從收到回復到五月十六日完成了測繪和圖紙,再次呈請,并于五月二十二日上書詢問結果。[7]清廷仍顧慮重重,效率拖沓,直至宣統二年(1910)七月十五日奉宸苑才具體做了回復,稱可以建設公園,但因為時間拖沓太久,陳升等籌措的資金已挪作他用。鑒于公園確實可以建設,奉宸苑決定將公園改為官辦,并指示了相關建設框架,如四至、建筑原則、公私產處理等。
研讀檔案可知,規劃的公園四至界址為東至地安橋,西至銀錠橋,南至西壓橋,北至積水灘(潭)。公園前后空隙的地方以短垣(矮圍墻)圍繞,中間沿岸附近鋪戶靠近公園但沒有墻垣的不用另筑墻垣,但可隔以竹籬或種植樹木,形成隔離帶。這些隔離帶的建設不能阻礙西海、前海和后海原有水道,保證水道通暢,水質清潔,確保不能有渾濁之水流入內海。

公園建設的基本建筑原則如下:分為前海、中海、后海三段。以地安門橋為園門,在前海荷塘中央建筑一座三層洋樓,中海建筑一座大樓,后海建筑一座圓式水閣,要求建筑盡量華麗,與景色相輝映;沿兩河堤順自然形勢形成階段景觀,要求十步一亭,五步一閣,與風景融為一體,不突兀,不過于雕琢,不喧賓奪主。三海連接處砌筑墻垣或長廊,體現跨水或曲徑通幽之美,若斷若連,回環盡致;三海河堤均修筑馬路以利通行,其支路或砌以圓石,或鋪以淺草,務期一律平坦無泥濘的顧慮。車道、人行道均進行修整建設,養護堤岸樹木花果。該指導原則考慮到自然美與人工設計的結合及周邊交通等,打造了中國傳統園林的經典范式:樓閣、連廊、小橋,景中有畫、畫中有景。
另外,檔案中還提及在什剎海公園的空隙之處建圖書館、閱報社、球房、茶座等娛樂休閑設施,供游人休息。這些設施如占官地,則需繳納地租和營業費用(照費鋪捐)。
什剎海作為大面積的水域,當時有稻田、荷塘、林木等公私產業,擬處理的辦法是:地畝、河堤、水塘、樹木等不動產均歸公園管領,另外可根據其公私產權進行分別處理。公產中的稻田、荷塘等可由公園管理,繼續交租不變,詳細辦法統由內城總廳會商后,交奉宸苑變通辦理,并酌定章程。私產包含原有的民房、鋪戶等,如果不阻礙公園建設的,設法讓出,不用非要圈入墻內;如果有妨礙的,或拆或挪移,由公園酌情估價買下,明令不得強拆強占。[8]
自陳升的首次奏請時隔三年之久清廷才有確切回復,而同時上奏的呈請隆福寺、護國寺開設市場等事宜已有消息,這說明在接到奏報以后,清廷對什剎海公園的建設是猶豫的,清廷的擔心在回復中逐一顯露。其中最重要的是,慈禧和光緒出行的車輦經過此處,如果修建公園人員聚集,于圣駕有擾。同時,清廷也擔心公園營建導致的水系問題會影響紫禁城的水源清潔,出發點均是以統治者的利益為先的顧慮。什剎海公園的建設在前期測繪中,已明確水源問題不會影響紫禁城,但“又慮者為密通宮禁,恐有窺探喧嘩”,必須慎重。奉宸苑認為職商的規劃“系欲包圍三海,咸使輪奐一新,故奉宸苑覆文特鄭重其詞而作種種之顧慮”[9]。
清廷基于三海水系與紫禁城相通、地理位置特殊等理由,認為官辦更為安全,官辦公園經費暫時由工巡捐局撥付,不足部分就地籌款,進行因地制宜的建設。關于建設公園提出了幾個要求:不建高樓,不設集技,僅作游覽之用。警務廳承辦,一并負責交給奉宸苑的租稅,保證經費問題,確保奉宸苑的收入,而且不會讓勝跡免于頹圯。建成初期,歸內城右五區管理,等完善后再派專員管理。
遺憾的是,隨著清朝滅亡,什剎海公園的建設沒了下文,在近代以來研究者的視野里,20世紀初的民國公園運動也沒有什剎海公園的影子。學界認為,北京最早的公園是1914年開放的由朱啟鈐主持,由社稷壇改建的中央公園。《中央公園廿五周紀念·序》言:“彼時,都人耳目于公園尚少見聞,而朱公獨注意及之,以社稷壇舊址,古柏參天,極奧如曠如之至,而地處都市中心,尤為難能可貴。用是披荊棘,辟草萊,經之營之,蔚然為京市首出之游息地。促進文化,嘉惠市民,若朱公者,真社會之福星,當為吾人所公認者也!”
通過對清末檔案的梳理,我們看到清末商人陳升等關于什剎海公園籌建的構思開啟了民國公園運動的先聲。雖然該倡議未得成形,但什剎海因其開放的水域、美景和遍布的貴族名人府邸、茶樓、酒樓等自然和人文景觀,使它不是公園,勝似公園。
注釋及參考文獻:
[1]清實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6:19.
[2][3][5]申報職商陳升集款在什剎海建筑公園事,檔號:21-0579-000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4]申請什剎海地方建筑公園懇予批準立案事,檔號:21-0579-000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6]為什剎海建立公園請飭商繪圖呈報再行核辦事給民政部片,檔號:21-0579-000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7]為什剎海建筑公園查明水道情形希即查核見復事給奉宸苑咨文,檔號:21-0579-0010,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8]內城巡警總廳酌撥什剎海改建公園辦法章程,檔號:21-0579-001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9]申什剎海改建公園請奏明辦理并咨行奉宸苑事,檔號:21-0579-001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作者單位: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