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長江經濟帶;政務新媒體;生態環境;計算傳播
中圖分類號:X32 文獻標志碼:A
1問題的提出
長江經濟帶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區域之一,但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中提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理念,指出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2017年,十九大報告中將“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作為新時代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此后,“長江大保護”作為一項頂層設計被不斷深化,2020年12月以立法形式規范。自“長江大保護”戰略提出以來,沿江省(市)既取得了顯著的生態修復成果,也探索出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創新治理手段。其中,順應互聯網時代環境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的需求,運用政務新媒體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成為一項重要舉措。
政務新媒體是各級行政機關、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及其內設機構在微博、微信等第三方平臺上開設的政務賬號或應用,以及自行開發建設的移動客戶端等。2009年11月2日,湖南桃源縣政府開通首個政務微博賬號,拉開了中國政務新媒體的發展序幕。此后,中國政務新媒體蓬勃發展,形式、功能與應用場景不斷創新與擴展。2018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政務新媒體健康有序發展的意見》,中國政務新媒體逐漸進入理性優化發展階段。現今,智能傳播背景下政務新媒體又將面向新的發展維度。
國內外關于政務新媒體的研究成果較為豐碩。國外政務新媒體研究主要有兩大趨向:一是基于世界各國政府運用新媒體的實踐,圍繞區域性案例開展比較研究,尋求政務新媒體的運營策略與發展路徑。二是基于相關理論,對政務新媒體的發展現狀、影響因素、變化趨勢進行理論闡釋。國內學者主要圍繞政務新媒體運營的具體經驗展開理論與應用研究,涉及以下方面:一是政務新媒體傳播的特征、功能、模式研究,有研究認為以政務新媒體為代表的數字化渠道全面更新了公共信息傳播的模式,“以人為媒”是其傳播模式的基本特點。二是政務新媒體內容研究,有研究發現中國政務微博內容主題多元,涵蓋城市發展、政府運作、市民生活等多個方面,承擔著政府信息公開及宣傳的功能。三是政務新媒體影響研究,有學者認為政務社交媒體在互動中呈現出的“虛擬人格”會影響用戶對信息的感知,從而改變政務社交媒體對公眾的信息傳播效果。
既有政務新媒體研究為研究提供了借鑒,但國內已有研究多聚焦于個別政務新媒體案例,缺乏對集群的綜合考量,無法從全局把握中國政務新媒體的發展狀況。同時,對政務新媒體的實證研究尚不夠充分。長江經濟帶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帶。文章將基于計算傳播分析方法,以長江經濟帶11個省級環境政務微博為窗口,結合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的《政府網站與政務新媒體檢查指標》,洞悉環境政務微博的發展現狀,并尋求環境政務微博的良性運維和長遠發展之計。
2研究方法和數據采集
政務微博是中國政府機構在新浪微博等平臺注冊并實名認證的官方賬號,是政府和公眾互動的重要工具,是中國政務新媒體主要形式之一。從2009年發展至今,政務微博的綜合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已成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推動力和內在要求。目前,長江經濟帶11省市生態環境廳(局)均在新浪微博平臺開設了官方帳號,運用政務微博更新治理動態、公開治理案例、動員公眾參與已成為長江經濟帶環境政務部門的常態化操作。文章參考國務院政務新媒體檢查指標,從信息發布、互動交流和辦事服務三個面向評估長江經濟帶環境政務微博發展現狀,與更新數量和頻率、內容原創度、主題與高頻詞、粉絲數量和轉發、點贊、評論數量等指標相對應。運用數據挖掘與分析呈現長江經濟帶環境政務微博的傳播圖景,以期提升長江經濟帶環境政務微博的影響力,助力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文章采集了2019年1月1日00時00分至2021年12月31日23時59分長江經濟帶11個省級官方環境政務微博發布的全量數據,清洗后得到109 039條有效研究數據。文章主要使用在Python環境上運行的Jieba分詞工具對文本進行分詞和統計,使用在Python環境上自主設計搭載的分類判別模型對文本主題進行分類,具體技術細節在報告相應結果時說明。
3長江經濟帶環境政務微博信息發布現狀
3.1更新數量——發文量較穩定且與戰略進程相符
對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長江經濟帶11個省級環境政務微博發文量按季度統計,繪制微博發文量趨勢圖。如圖1所示,長江經濟帶省級環境政務微博于2019年至2021年三年間共發布了近11萬條微博,各季度平均發文量較高。沿江11個省級環境政務微博總發文量在2019年第一季度至第二季度從7406條上升至9504條,呈明顯上升趨勢,其余各季度發文量較為穩定。長江經濟帶環境政務微博更新趨勢與“長江大保護”戰略進程基本相符。2019年上半年“長江大保護”戰略逐漸進入政策落實與執行階段,需要加強環境政務信息公開與環保宣教力度。此后,“長江大保護”戰略持續深化,沿江11個省級環境政務微博發文量維持高位,穩定中稍有波動。
3.2更新頻率——沿江省市間存在差異
對2019年-2021年長江經濟帶11個省級環境政務微博發文量以周、月、季為周期進行更新頻率統計,發文量降序排列形成表1。如表1所示,“上海環境”、“四川生態環境”的周、月、季度平均發文量明顯高于其他沿江省級環境政務微博。排在首位的“上海環境”周、月、季度平均發文量是末位“湖南省生態環境廳”的近8倍,兩者周、月、季平均發文量差距分別為114、499、1496條。長江經濟帶11省市環境政務微博周、月、季更新頻率存在差異。
3.3原創度——沿江省市間差距較大
原創度是衡量政務微博內容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通過對長江經濟帶11個省級環境政務微博2019年-2021年發文屬性的分類統計可知,“四川生態環境”的內容原創度最高,達94.26%,其次是“浙江生態環境”,原創度為92%,第三是“湖南省生態環境廳”,原創度為88.22%。而“安徽生態環境”和“湖北生態環境”的原創度僅為51.95%和47.66%。長江經濟帶11個省級環境政務微博內容原創比例最高與最低之差為46.6%,沿江省市環境政務微博原創度占比差距較大。
在計算原創度基礎上,文章進一步分析了長江經濟帶省級環境政務微博發文的轉載來源,以觀測環境政務微博內容的消息來源。統計發現長江經濟帶11個省級環境政務微博轉發消息來源較為單一,集中在各級相關政府部門開設的政務微博,具體可分為:中央部委政務微博,如“生態環境部”,長江經濟帶省級政務微博,沿江省市轄區內市縣級政務微博。各級政務微博作為主要轉載來源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保證了環境政務新媒體的信息權威性,一方面也造成了內容重復度較高。
3.4主題分布——重宣教輕服務
文章將人工編碼與自然語言理解技術結合對長江經濟帶11個省級環境政務微博內容進行了主題分析。筆者將微博按發文時間排序后系統抽樣了11000條(約總體的1%)文本作為訓練樣本進行人工標注,將主題細分為八個類別:時政新聞熱點、生態文明建設思想與戰略、環保理念倡導、環保與治理典型案例、環境政務工作動態、生態環境信息公開、環保科普與教育、環保曝光與投訴。然后使用在Py-thon環境上運行的深度學習框架,學習人工標注小樣本的特征,高頻出現的特征詞匯、文本長度等,進行模型分類訓練。最后對每一條文本進行判別和加權輸出,做出最終主題分類決策。
如圖2所示,長江經濟帶11個省級環境政務微博主題所屬類別最多的是“環境政務工作動態”(占比27.73%),其次是“生態環境信息公開”(占比19.36%),第三為“環保理念倡導”(占比17.25%),相對較少的是“生態文明建設思想與戰略”(占比3.38%)和“環保曝光與投訴”(占比2.26%)。由此可見,沿江省市環境政務微博發文主題較為集中,注重政務公開和環保宣教,單向治理意味濃厚。占比最高的“環境政務工作動態”主要為各類工作動態、會議新聞等,占比第二的“生態環境信息公開”為各類通知意見、常規環境數據等,這兩類主題比例接近微博發文總量半壁。而側重互動性和服務性的“環保曝光與投訴”占比僅為2.26%。
高頻詞詞云將詞匯出現頻率可視化,直觀呈現長江經濟帶11個省級環境政務微博的內容重點。使用Jieba分詞工具將全量微博文本進行一次性自然文本切割,對全量微博文本進行清洗(去除表情符號、停用詞、“回復@[用戶昵稱]:”等)后進行詞頻統計,運用Word Cloud工具繪制詞頻前50詞云圖。如圖3所示,長江經濟帶11個省級環境政務微博文本中詞頻最高的10個詞語依次是:生態環境、環保、工作、空氣質量、中國、環境保護、污染、問題、全國、開展。基于高頻詞,可將長江經濟帶環境政務微博發布內容大致劃分為三個領域:以工作、開展、召開、活動所代表的“政務公開”,以空氣質量、污染、問題所代表的“環保督察”,以環保、發展、綠色、美麗所代表的“生態建設”。這三個領域也是當前環保政府部門的工作重點。
4長江經濟帶環境政務微博互動服務現狀
4.1粉絲數量——粉絲總量占長江經濟帶總人口比例低
部分研究將粉絲數量作為政務微博運營績效評價指標之一。文章對長江經濟帶11個省級環境政務微博粉絲數量進行統計(數據截至2021年12月31日),粉絲數量位列前三位的是“江蘇生態環境”(229.2萬)、“重慶生態環境”(181.9萬)、浙江生態環境(119.8萬)。末位的“貴州生態環境”粉絲數量僅3.5萬,沿江省市環境政務微博間粉絲數量差距明顯。從總體來看,長江經濟帶11個省級環境政務微博粉絲總數為683.5萬人。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長江經濟帶區域人口60610萬人,沿江省級環境政務微博粉絲總量僅占該區域總人口的1.13%,長江經濟帶環境政務微博公眾關注度有很大提升空間。
4.2轉贊評數量——單篇發文的平均轉贊評數量低
轉發、點贊、評論是環境政務微博與公眾間的主要互動方式,相關指標數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其互動服務績效。研究對2019年1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長江經濟帶11個省級環境政務微博發文的轉發、點贊和評論總量進行統計,如圖4所示,“重慶生態環境”數值最高,總轉發數為118313,總評論數為18204,總點贊數為22063,其次是“四川生態環境”,總轉發數為58944,總評論數為24496,總點贊數為124403,數值最低的是“貴州省生態環境廳”,總轉發數、評論數和點贊數分別為2974、528、718。結合上文更新頻率數據來看,將總數值平均到每篇博文,單篇發文的轉發、評論和點贊量接近個位數。長江經濟帶省級環境政務微博互動效能有待提高。
5長江經濟帶環境政務微博發展評估及建議
隨著中國經濟從高速邁入高質發展階段,生態環境議題成為政府工作的重要事項。環境政務新媒體作為服務型政府建設的一個縮影,在社會治理與公眾服務中不可小覷。文章以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為契機,評估長江經濟帶省級環境政務微博的建設現狀,并從內容、用戶和服務維度給予相應對策。
5.1兼顧政府和公眾需求并生產優質原創內容
長江經濟帶環保部門為公開信息、維系公眾、提供服務,普遍建設環境政務微博。從內容更新度看,長江經濟帶省級環境政務微博發文總量穩定,季度發文量在8000~10000條區間內。但是,沿江省市間環境政務微博更新頻率差異明顯,部分賬號更新頻率較低,活躍度低。從內容原創度看,部分賬號原創度僅在50%左右,意味著近一半發文來自轉載,主要轉載來源是各級相關政務微博,內容同質化問題較突出。長江經濟帶省級環境政務微博通過原創+轉載策略維持了內容更新度,但缺乏優質原創內容。在發文主題方面,“環境政務工作動態”與“生態環境信息公開”兩類占比最高,結合高頻詞詞云可知,長江經濟帶環境政務微博內容以政府環保工作為主,與公眾貼近度不夠。環境政務微博應在政務信息公開基礎上,兼顧公眾的環保信息獲知與公共參與需求,進一步提升優質原創內容生產力。
5.2優化互動交流且營造政務用戶社群
長江經濟帶省級環境政務微博粉絲總數僅占該地區總人口的1.13%,這意味著長江經濟帶環境政務新媒體的公眾關注度不夠,區域傳播影響力較低。沿江省級環境政務微博雖具有新媒體技術特征,但多遵循傳統的單向運營思維,賬號互動性較弱。粉絲是一種單向關注,社群則是粉絲間形成的一種交互社區。環境政務微博建設需要環保政府機構精準把握用戶群特征,不斷優化互動交流質量,提高賬號粉絲數量,并建立起有粘性的用戶社群。政務新媒體應從傳統單一發布、單向服務轉向多元發布、雙向互動。環境政務微博在內容生產與運營層面,應充分考慮用戶的參與感,創造有力條件鼓勵公眾參與內容生產和運營,并根據用戶參與反饋持續優化內容和互動交流質量。如環境政府部門在制定或發布某些與公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政策時,征集民意、開展政策專題討論,開放互動平臺,通過營造用戶社群實現傳播影響力的拓展。
5.3回應公眾關切以及提升政務服務能力
通過長江經濟帶省級環境政務微博的轉贊評數據分析可知,單篇發文的轉發、評論和點贊均量僅為個位數,在互動交流和辦事服務指標上存在不足。結合環境政務微博互動實際來看,少數環境政務微博賬號對網友的投訴型、意見型評論置之不理或回應遲緩。作為環境政務新媒體的重要組成,環境政務微博應意識到政務新媒體的核心功能是政務服務,應以互聯網思維提升政務服務能力。一是環境政府部門從頂層設計高度對服務平臺建設和開放性數據進行整體規劃,實現平臺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二是環境政府部門需厘清在線服務接人標準及流程,在前端構建扁平化服務結構,降低公眾獲取在線服務的成本;在后端整合不同部門實現業務協同,提升政務服務的質量和效率。三是基于政務新媒體矩陣協同為公眾提供即時、交互的環境政務服務,優化用戶的在線服務體驗,樹立環境政務服務的良好口碑。
6結論
研究采用計算傳播方法對2019年-2021年長江經濟帶11個省級環境政務微博的全量數據進行分析,結合更新數量與頻率、內容原創度、主題與高頻詞、粉絲數量和轉發、點贊、評論數量指標呈現長江經濟帶環境政務微博的傳播圖景。通過數據分析發現,長江經濟帶環境政務微博總體發展態勢良好,形成了多層次立體化的傳播矩陣。但是,在信息發布、互動交流與辦事服務等方面仍存在些許不足,需進一步提升優質原創內容生產力、優化與用戶的互動交流、提升環境政務服務能力。長江經濟帶環境政務新媒體的健康有序發展對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