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記載植物及其產地的傳統,《詩經》中就記載了不少植物的名稱,這些植物往往具有某種象征意義,或是反映農耕時代某地的生產生活狀況。成書于戰國或是兩漢時期的《爾雅》作為中國第一部詞典,搜集了四千三百多個詞語,按照詞義系統分門別類地記載了大量古漢語詞匯,其中“釋草”“釋木”記載的就是植物的名稱。《爾雅》對所記植物進行了簡單的解釋說明,反映了此著作成書時代的人們對生活中各種植物有了初步認識。魏晉南北朝以來,記載植物的著作不斷發展成熟,介紹的內容更為詳盡,如晉代嵇含(263—306)所著《南方草木狀》1將南方的植物分為草、木、果、竹四類,不僅記載它們的名稱,還詳述其產地、性狀、經濟效益等。以后,一些文獻或以某植物為直接歌詠對象,或以某地著名的植物指代某地,如“芙蓉國”指代湖南、“牡丹城”指代洛陽等,顯示出傳統文獻在書寫植物上出現了新的變化。
巴蜀大地氣候適宜,盛產海棠,歷代以來,不管是史學文獻還是文學文獻,對海棠都多有記載。巴蜀地區歷史上曾有被稱為“海棠香國”的記載,而今大足、榮昌、永川、樂山、涼山、成都等地都在使用“海棠香國”這一雅稱,但依據各有不同,自說自話,難成定論,至今仍未有學者對其相關文獻進行全面、系統的梳理,故考查“海棠香國”的源流已屬必要。本文擬將“海棠香國”相關文獻按地區分類,進行全面、系統地整理,呈現巴蜀地區“海棠香國”這一歷史文化遺產的發展傳播軌跡,以期對學界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參考。
一、“海棠香國”與昌州
(一)賈耽記載昌州“海棠有香”
唐代以前,有關海棠的文獻很少;從唐代開始,逐漸增多。在現存文獻里,最早記載“海棠有香”的人是唐代學者賈耽,其所著《百花譜》在介紹海棠時,對海棠的性狀、產地等作了詳細說明。《百花譜》介紹巴蜀地區的海棠云:“海棠為花中神仙,色甚麗,但花無香無實。西蜀昌州產者,有香有實,土人珍為佳果。”1此文記載昌州所產海棠有香有實。賈耽記載昌州所產海棠有香,此為第一次。唐朝時期,昌州地域轄有大足等地。《大足縣志》載:“大足屬昌州,唐乾元元年始分置大足縣,取大足川為名,屬昌州,以靜南省入。”2“靖南”又作“靜南”,亦為昌州屬地。
賈耽(730—805),唐朝中期的地理學家,一生曾在玄宗、肅宗、代宗、德宗、順宗、憲宗時期為官,其事跡于《舊唐書》《新唐書》中均有記載,了解其人生經歷,對于研究蜀地的海棠有很大幫助,《舊唐書》記載其人生履歷曰:
賈耽字敦詩,滄州南皮人。以兩經登第,調授貝州臨清縣尉。上疏論時政,授絳州正平尉。從事河東,檢校膳部員外郎、太原少尹、北都副留守。又檢校禮部郎中、節度副使。改汾州刺史,在郡七年,政績茂異。入為鴻臚卿,時左右威遠營隸鴻臚,耽仍領其使。大歷十四年十一月,檢校左散騎常侍、兼梁州刺史、御史大夫、山南西道節度使。建中三年十一月,檢校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山南東道節度使。3
賈耽于唐代宗大歷十四年(779)十一月任職的梁州,在唐朝時屬劍南道,《新唐書》卷四十二對劍南道記載曰:“劍南道,蓋古梁州之域,漢蜀郡、廣漢、犍為、越巂、益州、牂柯、巴郡之地,總為鶉首分。為府一,都護府一,州三十八,縣百八十九。”4
昌州為當時賈耽的管轄范圍之地。賈耽于大歷十四年(779)至唐德宗建中三年(781)任檢校左散騎常侍兼梁州刺史、御史大夫、山南西道節度使。昌州是唐朝梁州城治下的三十八州之一,當時的設置情況為:“昌州,下都督府。乾元二年析資、瀘、普、合四州之地置,治昌元。大歷六年州、縣廢,其地各還故屬,十年復置。光啟元年徙治大足。土貢:麩金、麝香。縣四:大足、靜南、昌元、永川。”5可見,唐乾元二年(759)設昌州,大歷六年(771)廢州縣,十年(775)復置州縣,轄大足、靜南(今榮昌北)、昌元(今榮昌南)、永川四縣。此設置一直保持到北宋初期,除靜南縣并入臨近縣外,其馀縣保留建制。
那么,賈耽是否到過《百花譜》所載“西蜀昌州”一地?其筆下的“花中神仙”是否是他親眼所見?關于這兩個問題,曾有學者作過分析:“雖屬小說家言……而且因為肅、代時代名臣,曾任宰相的賈耽在所著的《百花譜》,竟比海棠如‘神仙’。耽有《華夷圖》傳世,他說的海棠如果不是從宮禁看到,便見之于私人庭院或者是民間,一言以蔽之,耽是親眼看見海棠花與海棠樹的人。”1筆者認為,這一說法或過于絕對,因于邏輯上有漏洞。《華夷圖》作為宋代的石刻地圖,其底本雖主要來自于賈耽的《海內華夷圖》,然其主要標注了中國及近鄰地區的地名,為了盡可能刻繪更多的內容,許多地方是經過省略和縮繪的,而且圖中并未包含較為具體的海棠花或海棠樹畫作,僅憑賈耽的《海內華夷圖》或宋代在賈耽之圖基礎上重新繪制的《華夷圖》,就斷定其親眼見過海棠,這是不合邏輯的。賈耽或許確在其任職期間于昌州見過香海棠,但由于時代久遠,且今已無相關文獻記載,這種說法只能作為一種可能性供參考。存在另外一種可能性是“昌州海棠有香有實”這一說法是賈耽在蜀任職期間詢索風俗而得。《舊唐書》載曰:“耽好地理學,凡四夷之使及使四夷還者,必與之從容,訊其山川土地之始終。是以九州之夷險,百蠻之土俗,區分指畫,備究源流。”2《新唐書》亦有相似記載:“耽嗜觀書,老益勤,尤悉地理。四方之人與使夷狄者見之,必從詢索風俗,故天下地土區產、山川夷岨,必究知之。”3可見,賈耽有向他人咨詢各地土俗物產的嗜好。因此,即使賈耽在蜀任職期間沒有親眼見過昌州香海棠,也可通過詢問他人得此信息,其記載昌州海棠“有香”應屬實可信。
(二)古代昌州有關“海棠香國”的記載
大足被稱“海棠香國”究竟始于何時?早期已無文獻可查。明代萬歷年間,大足縣令周廷侍記載了本縣由“海棠香國”改為“瑞蓮堂”的情況。周廷侍的記載開始即說明了大足被稱為“海棠香國”的原因和時間:“大足,古昌州,五代時蜀帝聽異香,人報為海棠,故名曰‘海棠香國’。”4也就是說,五代時期蜀國皇帝聞到奇異的香味,人們告訴他說是海棠香,所以就命名大足為“海棠香國”。大足縣被稱為“海棠香國”的時間和原因,清代乾隆年間的大足縣令李德曾有考證:
舊志載海棠堰,系榮昌八甲地,其花色黃而香。宋時同隸昌州,故香、菲二亭在足邑云。
按:棠有色無香,出于蜀之嘉州者,色香并勝。而大足香國之號,蓋昉于五代時,蜀帝聽異香而名之也,其香即海棠香也。彭淵才有曰:“海棠患無香,獨昌州產者香,佳郡也。”昌建于唐而足隸昌為尤邇,云昌州產者即昌即足也。以古昌州碑之在足而知之者。考《通志》,載足有“香菲亭”“棠花亭”在縣內。沈立之記海棠也,亦云大足治中舊有“香菲閣”,號“海棠香國”。沈立者,宋慶歷時洪雅令也。明之萬歷時蓮生并蒂,邑令張養性因改“海棠香國”為“瑞蓮堂”,則“香國”之稱, 歷宋而明,由來舊矣。前邑令史君志稱海棠堰系榮八甲地,其花色黃而香,因宋時同隸昌州,故香、菲二亭建足治。或曰唐之光啟元年已徙昌于足,而榮邑亦俱隸昌,故香國之號海棠之勝,榮邑亦與焉耳。5
以上兩則文獻都提到大足縣在五代時期已有“海棠香國”之稱。如今大足龍崗山北塔腳下高聳的石崖上,刻著四個斗方大字——“海棠香國”,傳說該字為唐代昌州主官張顏所題,時間或為不確,但到五代時期,大足及其周邊所在的昌州稱“海棠香國”應可信。
北宋時期,關于昌州被稱為“海棠香國”已有確切的文獻記載。
沈立(1007—1078),北宋歷陽(今安徽和縣)人,宋代文學家、藏書家、水利學家,其生活年代歷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個時期。沈立所著《海棠記》記載了海棠的形態特征、種植技術、栽培情況,并載曰:“大足治平中,(昌州)舊有香霏閣,號曰海棠香國。”1這說明大足縣在宋英宗治平年間,因昌州城內有香霏閣,大足也被稱為“海棠香國”。乾隆年間的大足縣令李德考證時也曾說:“沈立之記海棠也,亦云大足治中舊有‘香菲閣’,號‘海棠香國’。”2
南宋學者王象之《輿地紀勝》有關昌州的一段引文中有“海棠香國”的記載,給我們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海棠香國。《靜南志》載淵才曰:“海棠患無香,惟昌南者有香,故昌號海棠香國。”《冷齋夜話》載:“有人調官都下,逾年始得昌守,已而求易便郡。有淵才者,聞而往見之,曰:‘昌,佳郡也,官欲易地,有之乎?’曰:‘然。’淵曰:‘官誤矣。’曰:‘俸給優乎?’曰:‘否。’曰:‘訟簡乎?’曰:‘否。’然則奚誤?曰:‘海棠患無香,獨昌南者有香,非佳郡而何?故昌號海棠香國。’土人云:‘地宜此花,易植易蕃。’郡治香霏霏堂一老樹,重趺疊萼,每花或二十馀葉,花氣濃郁,馀不能及也。太守品題詩甚多。孔平仲《談苑》載淵才《海棠詩》云:‘雨過溫泉浴妃子,露濃湯餅試何郎。’”……昌居萬山間,地獨宜海棠,邦人以其有香,頗敬重之,號“海棠香國”。《異香亭記》。3
據張國淦考證,《靜南志》已佚,為宋黎伯巽撰,十二卷。4黎伯巽,字德立,南宋淳熙進士。曾任夔州路提刑,贈正奉大夫。魏了翁《宣教郎致仕史君堯輔墓志銘》記載,(伯巽)約于寧宗嘉定初年守昌元5,理宗初年為吏部郎6。又黃榦《與李敬子司直書》中也有“黎郎中名伯巽”7之語,黎伯巽知昌州時,曾編纂《靜南志》,即昌州州志,8《宋史·藝文志》載黎伯巽纂《靜南志》十二卷9。依據這些信息,我們可以推斷黎伯巽在宋寧宗(1194—1124)嘉定初年出任昌州知州期間,編纂了《靜南志》,搜集了昌州有關“海棠香國”的幾則材料,雖《靜南志》已佚,但《輿地紀勝》剛好將這幾則材料保存了下來。
需要說明的是,《輿地紀勝》引用《冷齋夜話》講述宋人彭淵材的這個故事中,末尾一句“海棠患無香,獨昌南者有香,非佳郡而何?故昌號海棠香國”在《冷齋夜話》中并不存在,《冷齋夜話》中的原始記載為:
李丹大夫客都下,一年無差遣,乃受昌州。議者以去家遠,乃改受鄂倅。淵材聞之,吐飯大步往謁李,曰:“今日聞大夫欲受鄂倅,有之乎?”李曰:“然。” 淵材悵然曰:“誰為大夫謀?昌,佳郡也,奈何棄之。”李驚曰:“供給豐乎?”曰:“非也。”“民訟簡乎?”曰:“非也。”“然則何以知其佳?”淵材曰:“天下海棠無香,昌州海棠獨香,非佳郡乎?”聞者傳以為笑。10
同樣成書于北宋時期的《墨客揮犀》《海棠譜》也曾經輯錄過《冷齋夜話》中的一些材料,在“淵材稱昌佳郡”的故事中,均無“故昌號海棠香國”一句。因其大同小異,不再列出全文。同一時期輯錄“淵材稱昌佳郡”故事的其他文獻如《宋人軼事匯編》1《古今譚概》2《七修類稿》3等均無此句。可見,這最后一句應是王象之所加。為強調昌州號“海棠香國”,王象之還引用《異香亭記》4中“昌居萬山間,地獨宜海棠,邦人以其有香,頗敬重之,號‘海棠香國’”一句列于文后,以示確有其事。成書于南宋后期的《方輿勝覽》在介紹昌州時也有“故昌號海棠香國”5一句。
綜上所述,昌州在五代時期已經有“海棠香國”之稱,北宋沈立所著《海棠記》有載,南宋時期黎伯巽所撰《靜南志》有載,《輿地紀勝》在引用《冷齋夜話》時則加入了“淵材稱昌佳郡”一事,增列了“故昌號海棠香國”一句,并引《異香亭記》中有關記載予以佐證。可見,兩宋時期“海棠香國”這一雅稱已經得到較為廣泛的流傳,影響較大。
(三)香霏霏堂與“海棠香國”
前面有關文獻提到昌州被譽為“海棠香國”與昌州郡圃的“香霏霏堂”緊密相關,二者到底有何關聯?《昌州海棠有香》詩曰:
我到昌州看海棠,恰逢時節近重陽。人言好種亦難得,只有州衙一樹香。香霏堂上樹婆娑,不見嫣然亦可嘉。且向秋風一杯酒,枝頭的的兩三花。夜夢花仙索我詩,他山別種世間稀。一年四季花如錦,莫把嬌姿比貴妃。6
香霏閣或許就是香霏堂,最早應名“香霏霏堂”。這一建筑最早于《輿地紀勝》卷一百六十一《潼川府路·昌州·景物下》有記載:
香霏霏堂。在郡圃。取坡仙之詩“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霏霏月轉廊”之句名亭。詳見郡守家誠之《先春閣記》。黃皋詩云:“《冷齋夜話》非無謂,暖日春風足有香。”……春風臺。在州香霏霏堂后。7
由以上記載可知,香霏霏堂在昌州郡圃中,位于春風臺前。因取自蘇東坡之詩,故此建筑當命名于北宋建立之后。且前后兩處文字同為“香霏霏堂”,可見并非無意中衍字。故可推斷同一卷下風俗形勝記載有脫字,將“香霏霏堂”錯記為“香霏堂”:“郡治香霏堂一老樹,重趺疊萼,每花或二十馀葉,花氣濃郁,馀不能及也。”8針對此誤處,點校《輿地紀勝》的趙一生在校勘記中寫道:“郡治香霏堂一老樹。參本卷景物門有‘香霏霏堂’,‘霏’當作‘霏霏’。”9
上文提到,《輿地紀勝》載香霏霏堂的所在地為“郡圃”。那么,郡圃是什么地方?園林學者李聞杰在其文章中解釋道:“郡圃是我國古代府州衙署治所園林的簡稱,作為古代園林的一種類型,成為我國園林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到了宋代,無論是地理志還是文人詩集中都有關于各地郡圃的大量記載……巴蜀郡圃作為府州治衙署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為官員提供偃休習射、四時觀景、蔬圃稻植、賞花品果、雅集宴飲、倡和題詠的場所。”10如此看來,香霏霏堂一名既然取自蘇東坡之詩句“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霏霏月轉廊”,那么應當和習射、蔬圃稻植的關系不大,更像是供人四時觀景、賞花品果、雅集宴飲、倡和題詠的風雅之地,這也正與此處的香海棠相映成趣,成為文人學者聚會的場所。
到了明代,《云蕉館紀談》仍然存在香霏霏堂處有海棠花的記載:
明昇在重慶,取浮江青石為茶磨,令宮人以武隆雪錦茶碾之,焙以大足縣香霏亭海棠花,味倍于常。海棠無香,獨此地有香,焙茶尤妙。1
用香霏霏堂前的香海棠焙茶,這是明昇在重慶時養成的一種生活習慣。這不僅說明了大足縣海棠有香,也說明了香霏霏堂直至元朝時期仍然存在,堂前海棠歷經三百馀年,仍舊芳香如故,殊為不易。
明朝時期,仍有眾多文人學者書寫大足曰“海棠香國”。“世謂海棠無香。西蜀潼川府所屬昌州而海棠獨有香。故昌州號曰海棠香國。州治前有香霏閣。每花或二十馀葉。香氣濃郁”2。“予嘗見《草木子》云:海棠惟昌州者香,故號昌為海棠香國”3。“海棠,患無香,獨昌地產者香,故號海棠香國,非佳郡乎?”4“世謂海棠無香,惟西蜀潼川府昌州海棠獨香”5。“昌州海棠有香,今不可得,其次西府為上,貼梗次之,垂絲又次之”6。“海棠香國,在大足縣。海棠無香,此地產者獨有香”7 。
萬歷年間,大足不再稱本地為“海棠香國”,大足縣令周廷侍記載了“海棠香國”改為“瑞蓮堂”的原因:
大足,古昌州,五代時蜀帝聽異香,人報為海棠,故名曰“海棠香國”。夫海棠不能香,曾子固不能詩,人并恨之。余謂子固何必詩,則海棠何必香哉。此其瑞不足記也。傳稱蓮為君子,以其出于泥而不染也,泥之敗潔以況利,平時談潔修士胡不勉焉,見之蔑不眩者,故學在見利思義,顧見而待思,潔已危矣。見而忘之為上,見而思之次之。蓮能君子,其忘之者也,不能蓮,其有待于思之者也。體敬張公,以廉吏從蓬萊移繁古昌州,其不以一錢傷民也,鬼神泣之。一日蓮生并蒂,并者,比和之象也,古者天子和于天下,諸侯和于國士,和于家公,和其國矣。一國之父老子弟歸之如歸市,公之治行深矣。入民而感乎民,則民謠起。入物而感乎物,則物瑞征,兩歧之秀瞠乎后矣,又何有于海棠香,故改海棠香國為瑞蓮堂。余與公同鄉同官復同心,故次而記之,若記之不能文,與曾子固不能詩同。8
依據大足縣令周廷侍的記載可知,大足縣在五代時期就被稱為“海棠香國”,因“體敬張公9,以廉吏從蓬萊移繁古昌州,其不以一錢傷民也”,又“一日蓮生并蒂”,于是改“海棠香國”為“瑞蓮堂”。
自明萬歷年間張養性改“海棠香國”為“瑞蓮堂”后,本地有關“海棠香國”的記載日漸減少。
有關“海棠香國”的記載,清代僅有兩處:“世謂海棠無香。而蜀之潼川昌州,海棠獨香。”10“海棠無香,惟昌州產者獨香,因號海棠香國。”11縣令李德寫有“海棠香國”詩(大足八景第一景),收錄在《大足縣志》里,其詩曰:
洛陽未許擅風流,獨讓佳名在蜀州。妃子午眠春晝永,天仙醉舞晚風柔。召公芳樹千年馥,荀令奇香盡日浮。最是蜀王風雅處,花潭錦里意悠悠。1
此詩意在稱贊大足曾經艷麗的海棠風景。民國《大足縣志》也收錄此文此詩。2
二、“海棠香國”與嘉州
嘉州為今四川省樂山市古稱,又名嘉定州。唐武德元年(618),改眉山郡為嘉州,屬劍南道,是為嘉州之名之始。宋慶元二年(1196),宋廷升嘉州為嘉定府。清雍正十二年(1734),清廷于嘉定府置樂山縣,為府治之所在地,“樂山”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一)晚唐時期到宋代嘉州“香海棠”的記載
嘉州的香海棠最早在晚唐時也已有了記載。晚唐詩人薛能(817—880),字太拙,河東汾州3人,曾任嘉州刺史,見嘉州海棠甚多,為其賦詩,《海棠》詩云:
四海應無蜀海棠,一時開處一城香。晴來使府低臨檻,雨后人家散出墻。閑地細飄浮凈蘚,短亭深綻隔垂楊。4
這首詩說海棠花香味四溢,花開時節竟滿城皆香,薛能描繪了海棠在“晴”和“雨”兩種不同天氣情況下的姿態,還將其輕輕飄落在苔蘚上、如若漂浮在水面上的情形描寫得非常生動和細膩。詩中雖未寫明地點,但依據薛能的生平經歷判斷,詩中描寫的“城”當為嘉州。薛能的生平于《唐才子傳校箋》有記載:“福徙帥西蜀,奏以自副。咸通中,攝嘉州刺史。造朝,遷主客、度支、刑部郎中,俄為同州刺史,京兆大尹。”5除嘉州外,薛能再無蜀地其他地方為官的經歷,故推斷此“城”當為嘉州。
雖同屬唐代文獻記載,但薛能《海棠》詩比賈耽《百花譜》要晚。薛能任嘉州刺史是在唐懿宗咸通年間(860—874),具體年份于《唐才子傳校箋》可考:
薛能返長安,值王沨為浙東觀察使,能有《送浙東王大夫》五言長律詩以贐其行。按《唐方鎮年表》于咸通八年下列王沨引《嘉泰會稽志》:“八年二月自前戶部侍郎授浙東。”證以能詩,二月,能尚未返抵長安,或二月朝命,離京赴任蓋在五六月,能還京之后,其必于長安送之者,蓋詩有“賓客招閑地,戎裝擁上京。九街鳴玉勒,一宅照紅旌……佩刀畿甸色,歌吹館橋聲。騕褭從秦賜,艅艎到汴迎”諸語,皆京中所目睹者。是可證能于咸通八年歸朝。6
由此可知,薛能任嘉州刺史是在唐懿宗咸通六年(865)前后,其筆下的香海棠比賈耽所記晚了八十年左右。
到了宋代,亦有關于吟詠嘉州香海棠的記載。王十朋(1112—1171),字龜齡,號梅溪,南宋溫州樂清(今浙江省樂清市)人,學者、詩人。紹興二十七年(1157)王十朋以“攬權”中興為對,被宋高宗親擢為進士第一(狀元),授其為秘書郎。王十朋曾數次建議整頓朝政,起用抗金將領。孝宗時期,累官侍御史,力陳抗金恢復之計,歷任饒、夔、湖、泉諸州知州。史載其在任時救災除弊,有治績,時人還為其繪像立祠。王氏曾吟詠嘉州的香海棠:“絲蕊垂垂,嫣然一笑新妝就。錦亭前后。燕子來時候。誰恨無香,試把花枝嗅。風微透,細熏錦袖。不止嘉州有。”7除此之外,還寫下了“詩里稱名友,花中占上游。風來香細細,何獨是嘉州”1等詩句。
(二)《嘉定州志》與《樂山縣志》所載之“海棠香國”
嘉州的地方志多有關于香海棠的記載,其中,萬歷《嘉定州志》和嘉慶《樂山縣志》均記載本地被稱為“海棠香國”。嘉州、嘉定均為今四川樂山地區的古稱。
萬歷《嘉定州志》由明代學者李采修,范醇敬纂。李采,陜西咸寧(今西安)人,萬歷三十五年(1607)進士,同年任嘉定州知州。范醇敬,嘉定州人,萬歷十一年(1583)進士,官至南京禮部右侍郎。早在嘉靖年間,嘉州一地已有修志之舉,但未傳下專書,僅剩殘章斷篇。萬歷年間,李采請范醇敬與嘉州進士王毓宗編纂志書。未幾,王毓宗赴京城,編纂事宜由范醇敬一人承擔。范醇敬將采訪搜集所得的《爐錘傳》進行整理,剔謬厘訛,刪繁補缺,于萬歷三十九年(1611)編纂成書。此《嘉定州志》為迄今流傳最早的嘉州地方志,萬歷三十九年(1611)的本子已無傳,今僅存一部抄本,現藏于國家圖書館。
萬歷《嘉定州志》作為嘉州地區最早的地方史志,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是梳理“海棠香國”相關史料中不可缺少的文獻之一。《嘉定州志》卷二《建設志·公署》載:“州治枕海棠山。”2由此可知,明朝時期嘉定州府依海棠山而建。既然以“海棠”為山命名,那么此時嘉州地區的海棠樹數量絕不止幾株而已,可能是漫山遍野、成片生長。《嘉定州志》在介紹州府所在地后,還對州府內的布局進行了詳細記錄,雅稱“海棠香國”就見于同卷《公署》下:“廨后為甘棠樓。舊名桂花樓,不若甘棠之切也。知州鐘振題‘海棠香國’于此。”3廨即古代官吏辦公處所的通稱。鐘振于萬歷二年至五年(1574—1577)任嘉定州知州,其在廨后的甘棠樓題此雅稱,可見其對嘉州香海棠的喜愛和關注。《嘉定州志》卷五《物產志·花之屬》也記載:“海棠。微香。”4此句雖未提“海棠香國”四字,但同樣證明了,直到明朝時期,嘉州一地的海棠花仍然保有“微香”的特點。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時修纂的《嘉定府志》也對“海棠香國”有記載。這本成書于同治年間的府志,由文良等人修,陳堯采等人纂,全志共四十八卷。“歲癸亥。余蒞蜀之四年。時宋君云墅知嘉定府事,有美政公馀郵示所著嘉定府新志,俾余為序,其作志之顛末。余受讀之,計四十有八卷,共三十馀萬言,可謂詳核矣。”5《嘉定府志》卷九《公署》載曰:“譙樓在府署頭門東南,中和山樓額二,外曰‘漢嘉古治’,內曰‘海棠香國’。”6譙樓內額題“海棠香國”四字。由此可見,直到清同治年間,嘉定府仍然保有“海棠香國”的雅稱。
王世禎(1634—1711),字子真,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故也有稱其為王漁洋的,山東省新城7人,清初詩人、文學家、詩詞理論家。王氏也曾吟詠嘉州海棠有香味:“嘉州海棠有香;成都有金絲海棠,深黃色,狀與海棠不甚類,亦有素馨。”8要說明的是,此詩還提到了成都的海棠,但與嘉州的不相類似。
民國《樂山縣志》在嘉慶《樂山縣志》的基礎上增補修訂而成。嘉慶《樂山縣志》始修于嘉慶十七年(1812),共十六卷,由龔傳黻等人纂修。民國《樂山縣志》正式出版于民國二十三年(1934),共十二卷,由唐受潘修,黃鎔等纂,王畏嚴補正。民國《樂山縣志》卷一敘三寫明了重新修訂本志的原因:“樂邑志乘年久失修,鋟板無存,即腐舊殘本亦不易覓。若再延數歲,恐此腐舊者而亦無存。”9
兩版《樂山縣志》均在《物產》卷下《花之屬》記載了海棠,民國本在嘉慶本的基礎上有所增補。
嘉慶《樂山縣志》載曰:
海棠。《花木記》:“凡花木名海棠者,皆從海外來。”《青蓮詩注》:“海紅乃花名,出新羅國是也。”《廣輿記》:“嘉州出者香。”《酉陽雜俎》:“嘉州海棠,色香并勝。”《閱耕馀錄》:“嘉州海棠有香,獨異他處。”孫長民《海棠記》云:“海棠盛于蜀中,二月開花,五出,初如胭脂點點然,開則漸成纈暈,落則有若宿妝淡粉。其蒂長寸許,淡紫色,或三萼五萼成叢。其蕊如金栗,中有紫須。花落結子如梨,名海紅。然蜀中亦惟嘉州者有香而本大。”按:今不常有,惟郡署數株花。既佳子猶櫐櫐可愛也。1
民國《樂山縣志》載曰:
海棠。《花木記》:“凡花木名海棠者,皆從海外來。”《青蓮詩注》:“海紅花名,出新羅國是也。”《廣輿記》:“嘉州出者香。”《酉陽雜俎》:“嘉州海棠,色香并勝。”《耕馀錄》:“嘉州海棠有香,獨異他處。”孫長民云:“海棠盛于蜀,二月花,五月如胭脂點點,開則漸成纈暈,落則有若宿妝淡粉。蒂長寸許,淡紫色,萼或三或五成叢。蕊如金栗,中有紫須。花落結子如梨,名海紅。蜀中惟嘉州有香而本大。”郡署數株花既佳,子尤可愛。今已亡矣。《寰宇記》:“石碑山上遍植海棠,為郡守宴賞之地,一名海棠。”《花譜》云:“海棠有色無香,惟蜀之嘉州者有香。”2
按:民國《樂山縣志》中所載之“耕馀錄”有誤,當為“閱耕馀錄”。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海棠記》的作者當是宋代學者沈立,而非孫長民。陳思《海棠譜》引沈立《海棠記》云:“其紅花五出,初極紅,如胭脂點點然;及開,則漸成纈暈;至落,則若宿妝淡粉矣。其蒂長寸馀,淡紫色,于葉間或三萼至五萼為叢而生;其蕊如金栗,蕊中有須三,如紫絲;其香清酷,不蘭不麝;其實狀如梨,大若櫻桃,至秋熟,可食,其味甘而微酸。茲棠之大概也。”3由此可見,在兩版《樂山縣志》中,同段文字實為摘自沈立的《海棠記》,并非引孫長民所云。
從宋代的“其香清酷,不蘭不麝”,到清代“今不常有,惟郡署數株花”,再到民國時期的“今已亡矣”,嘉州地區的香海棠種植歷經數百年,在民國時期由盛轉衰,令人唏噓!但從這些珍貴的文獻資料中可以知道,曾經有一種芳香清酷的海棠在巴蜀大地上生長數百年。
三、除昌、嘉兩地外的其他地區與“海棠香國”
巴蜀其他地區也有關于“海棠香國”的文獻記載,但文字總體上不多,在此僅作列舉,不再深入分析。
唐末詩人鄭谷詩作《蜀中賞海棠》云:“濃淡芳春滿蜀鄉,半隨風雨斷鶯腸。浣花溪上空惆悵,子美無心為發揚。”4該詩記載了蜀地芳香的海棠,“蜀鄉”泛指蜀地,而“浣花溪”則在成都。
成書于清代的《龍眠風雅全編》也有關于“海棠香國”的記載:“海棠花最艷,有色恨無香。惟在三巴域,嬌妍多馀芳。吾父昔令蜀,忻賞此種良。海棠香國名,其說非荒唐。”5該詩僅提三巴域,未說明具體地點,依據“三巴”名稱,也應指巴蜀地區。
另外,四川的涼山地區也有關于“海棠香國”的記載。《古城:歷史的散箋》曰:“海棠是進入涼山的第一重鎮,古代第一關隘,彝語稱‘嘎達鋪’,唐《蠻書》稱‘達士驛’。明朝時期,因都司署后園中有株巨大而奇艷的海棠花樹,稱此地為‘海棠香國’,鎮名由此而得。”1涼山有海棠鎮。
四、結語
唐代,賈耽載香海棠于《百花譜》,昌州香海棠自此為世人所知。海棠香國這一雅稱由此發端,五代時始有“海棠香國”的雅稱,宋代因“淵材稱昌佳郡”這一典故廣為流傳。歷代以來,昌州、嘉州兩地均有大量“海棠香國”的相關文獻記載,但昌州的相關文獻更為豐富。民國時期,民國《樂山縣志》中一句“今已亡矣”讓香海棠和海棠香國的史料記載告一段落,至今仍未有一地重新發現香海棠的記載。早在1984年,學者乙三就在《蜀海棠征故》中寫道:“以古證今,巴蜀地方是可再出現海棠而成為海棠世界與海棠香的。”此話頗具道理。如今,“海棠香國”已成為巴蜀地區獨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符號。
A Brief Study of \"Begonia Fragrant Country\"
Xiong Maosong Chen Yiting
Abstract:Dazu, Rongchang, Yongchuan, Leshan, Liangshan, Chengdu and other places in Bashu all use the elegant name \"Begonia Fragrant Country\", but the basis is different, it is difficult to reach a conclusion, so it is necessary to examine the origin and flow of \"Begonia Fragrant Country\". 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 of the past dynasties, the saying that \"begonia has fragrance\" first appeared in Hundred Flowers written by Jia Dan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Dezong of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location described is Changzhou (now Dazu, Rongchang, Yongchuan and other places in Chongqing). \"Begonia Fragrant Country\" first appeared in the Five Dynasties period, referring to Changzhou (also belongs to Dazu, Rongchang, Yongchuan and other places in Chongqing).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many documents recorded that Changzhou was \"Begonia Fragrant Country\". During the Wanli period of the Ming Dynasty, Zhang Yangxing, the magistrate of Dazu County, changed \"Begonia Fragrant Country\" to \"Ruilian Hall\", and the term \"Begonia Fragrant Country\" referring to Changzhou gradually disappeared.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there have been literature records that Jiazhou (now Leshan, Sichuan) has fragrant begonias. Before the Ming Dynasty, there were few records about \"fragrant begonias\" in Jiazhou. In the Ming Dynasty, Zhong Zhen, the governor of Jiazhou, wrote the words \"Begonia Fragrant Country\" in the Gantang building of Jiazhou, and then \"Begonia Fragrant Country \" referring to Jiazhou gradually appeared in many literature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Begonia Fragrant Country\" referring to Jiazhou which disappeared gradually. In addition to Changzhou and Jiazhou, there are also records of \"Fragrant Begonia\" and \"Begonia Fragrant Country\" in Liangshan and other places in Bashu.
Key words:Begonia Fragrant Country;Fragrant Begonia;Changzhou;Jiazhou
責任編輯:石 峰
作者簡介:熊茂松,1973年生,重慶開州人,歷史學博士,重慶三峽學院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歷史文獻與文化。
陳奕婷,女,1998年生,廣西柳州人,重慶三峽學院文學院古典文獻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明清文獻。
〔項目基金〕:本文系2016年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三峽地區舊志文獻整理與研究”(項目編號: 16XTQ006)、2016年重慶市教委人文社科規劃項目“巴渝方志與地域特色文化書寫研究”(項目編號:16SKGH151)階段性研究成果。
1 按,學術界對于此書的產生時間及作者等意見不一,大致分為兩種意見:一種認為此書為晉代的嵇含所著,另一種認為此書為南宋時偽作,作者采用第一種觀點。
1 梁佩蘭撰,董就雄注:《梁佩蘭集校注》卷二十七,中華書局2019年版,第1782頁。
2 李德纂修:《大足縣志》,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頁。
3 劉昫:《舊唐書》卷一三八,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3783頁。
4 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四十二,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1079頁。
5 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四十二,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1091~1092頁。
1 乙三:《蜀海棠征故》,《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三期,第69頁。
2 劉昫:《舊唐書》卷一三八,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3784頁。
3 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一六六,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5084頁。
4 李德纂修:《大足縣志》,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頁。
5 李德纂修:《大足縣志》,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22頁。
1 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匯編·草木典》卷二九九《海棠部》,中華書局民國二十三年(1934)影印本第五五五冊。
2 李德纂修:《大足縣志》,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頁。
3 王象之撰,趙一生點校:《輿地紀勝》,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3455頁。
4 張國淦:《中國古方志考》,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676頁。
5 昌元,指昌州,今重慶市榮昌區。
6 魏了翁:《鶴山集》卷七一《宣教郎致仕史君堯輔墓志銘》,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庫全書》本。
7 黃榦:《勉齋集》卷五《與李敬子司直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庫全書》本。
8 王象之撰,趙一生點校:《輿地紀勝》,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3455頁。
9 脫脫等撰:《宋史》,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5165頁。
10 惠洪撰,陳新點校:《冷齋夜話》,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68~69頁。
1 丁傳靖輯:《宋人軼事匯編》,中華書局2003年版,第520頁。
2 馮夢龍:《古今譚概》,中華書局2018年版,第12~13頁。
3 郎瑛:《七修類稿》,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467頁。
4 按,《異香亭記》,其著者情況不可考。
5 祝穆撰,施和金點校:《方輿勝覽》,中華書局2003年版,第1123頁。
6 楊鐮編:《全元詩》,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66~67頁。
7 王象之撰,趙一生點校:《輿地紀勝》,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3458頁。
8 王象之撰,趙一生點校:《輿地紀勝》,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3455頁。
9 王象之撰,趙一生點校:《輿地紀勝》,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3468頁。
10 李聞杰:《宋代巴蜀郡圃興盛及其原因淺析》,《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6年第三期,第37頁。
1 孔邇:《云蕉館紀談》,《叢書集成初編》第二九五二冊,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六年(1937)影印稗乘本,第4~5頁。
2 葉子奇:《草木子》,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13頁。
3 郎瑛:《七修類稿》,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467頁。
4 張岱撰,李小龍整理:《夜航船》, 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302頁。
5 李詡撰,魏連科點校:《戒庵老人漫筆》,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345頁。
6 文震亨撰,陳劍點校:《長物志》,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9年版,第34頁。
7 李賢、彭時等撰,方志遠等點校:《大明一統志》,巴蜀書社2017年版,第3103頁。
8 李德纂修:《大足縣志》,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81頁。
9 按,張公,即縣令張養性。
10 陳淏子輯:《花鏡》,中華書局1956年版,第69頁。
11 張楷修:《安慶府志》,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142頁。
1 李德纂修:《大足縣志》,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92頁。
2 郭鴻厚、陳習珊等纂修《大足縣志》卷七,民國三十四年(1945)鉛印本。該書第691頁記載了“海棠香國”有關史料,第723頁題目將“瑞”誤為“端”,形近而誤。
3 汾州,即今山西省汾陽縣。
4 陳尚君輯校:《全唐詩補編》,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1170頁。
5 辛文房:《唐才子傳校箋》第三冊,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311頁。
6 辛文房:《唐才子傳校箋》第三冊,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312頁。
7 唐圭璋編:《全宋詞》,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352頁。
1 陳景沂編,祝穆增訂,程杰、王三毛點校:《全芳備祖》,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180頁。
2 李采修,范醇敬撰:《嘉定州志》卷二《建設志·公署》,民國抄本,第28頁。
3 李采修,范醇敬撰:《嘉定州志》卷二《建設志·公署》,民國抄本,第28頁。
4 李采修,范醇敬撰:《嘉定州志》卷五《物產志·花之屬》,民國抄本,第57頁。
5 文良等修,陳堯采等纂:《嘉定府志》卷一《原序三》,清同治三年(1864)刻本,第1頁a。
6 文良等修,陳堯采等纂:《嘉定府志》卷九《營建志·公署》,清同治三年(1864)刻本,第2頁a。
7 山東省新城,即今山東省桓臺縣。
8 王士禛:《王士禛全集》,齊魯書社2007年版,第3627頁。
9 唐受潘修,黃镕等纂,王畏嚴補正:民國《樂山縣志》卷一敘三,民國二十三年(1934)鉛印本,第4頁a。
1 龔傳黻修,涂嵩等纂:嘉慶《樂山縣志》卷四《物產·花之屬》,清光緒十三年(1887)刻本。
2 唐受潘修,黃镕等纂,王畏嚴補正:民國《樂山縣志》卷七《物產·花之屬》,民國二十三年(1934)鉛印本,第20頁b~第21頁a。
3 陳思撰,蔡淵迪點校:《海棠譜》,浙江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第4頁。
4 陳景沂編,祝穆增訂,程杰、王三毛點校:《全芳備祖》,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182頁。
5 潘江輯,彭君華等點校:《龍眠風雅全編(九)》,黃山書社2013年版,第4555頁。
1 何萬敏:《古城:歷史的散箋》,《中國西部》2005年第十一期,第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