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人文經濟學具有豐富的價值內涵,人文經濟的核心是文化經濟。文化經濟意味著文化與經濟的交融互動、融合發展,它一方面表現為經濟文化化,即以文化驅動經濟發展,另一方面表現為文化經濟化,即以經濟支撐文化繁榮。人文經濟學不是單純的經濟學學科,而是經濟發展與文化繁榮的共同呈現,并體現為一種文明形態。發展人文經濟學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是順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人民美好生活愿景的新選擇,也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塑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新呼吁。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人文經濟學的發展應緊緊圍繞人、文化、經濟三大要素,鮮明而切實地遵循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助益經濟文化化與文化經濟化雙向流轉、提升人們審美情趣以維護自然資本等價值導向。
關鍵詞 中國式現代化 人文經濟學 經濟文化化 文化經濟化 審美情趣
龔天平,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院教授
吳銀霞,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社會偏好理論與美好生活實現的倫理學研究”(21BZX023)的階段性成果。
研究蘇杭經濟發展和文化發達的人文經濟學,是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大局提出的重大命題。此命題一提出,就引起學界高度關注。學界從馬克思主義理論、政治經濟學、現代化理論等角度對其進行了深入探討,已經取得了較為豐碩的理論成果。但是,從哲學價值論角度進行的探討尚需推進。人文經濟學意味著中國式現代化聚焦于“人”,又融入以“文”,意味著中國式現代化是以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與傳承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并創造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相輔相成的現代化。適應于中國式現代化的人文經濟學,為發展理論的核心問題即為誰發展、靠誰發展、由誰享有發展成果提供了中國答案,是一種新的發展范式。作為一種新的發展范式,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的人文經濟學具有深厚的價值內涵、深刻的價值理據和鮮明的價值導向。
一、人文經濟學的價值內涵
在探討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人文經濟學的價值論意蘊之前,我們有必要先探討一下一般性的人文經濟學的價值內涵。人文經濟學具有三個關鍵詞,即人、文化、經濟。這意味著人文經濟學是以人創造文化,將文化賦予經濟,促進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的經濟學。作為一種經濟學,人文經濟學最鮮明的特點是聚焦于人,而聚焦于人又意味著看得見人,以人為本,服務于人。
1.人文經濟的核心:文化經濟
作為一個概念,“人文經濟”由“人文”與“經濟”組合而成?!叭宋摹币辉~,內涵非常復雜,學界對其并沒有統一的定義?!吨芤住吩疲骸皠側峤诲e,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現代漢語詞典》將人文的含義解釋為兩方面:一是指人類社會創造的各種文化現象,如在人文科學、人文景觀等詞組中;二是指強調以人為主體,尊重人的價值,關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觀念,如在人文精神、人文關懷等詞組中[1]。西語中的人文來自拉丁語“humanitas”,也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文化、教化、教養、文雅;二是指人性、人格、人情、仁愛。但人們更多地將其理解為前一種含義。由此可見,人文的核心內涵指向文化。這樣看來,人文經濟的核心是文化經濟。那么,該如何理解文化呢?
對于文化,至今人們都沒有一致的看法。有人從人類生活角度理解文化,如梁漱溟先生說,“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義,應在經濟、政治,乃至一切無所不包”[2];鄭震從關系主義視角將文化定義為“社會歷史性的實踐活動”,認為“它既不是主體的內存(純粹的觀念與方法),也不是客體的有形要素(物理材料和形態),而是跨越這兩者的實踐活動,這就是關系的存在”[3];有人從廣義角度理解文化,認為它是人類通過勞動創造的所有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有人從狹義角度理解文化,認為它是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精神財富。本文采取狹義的理解,本文中的“文化”特指“以精神的培育與涵養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文化”[4]。這種文化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體現為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主要包括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繁榮發展的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2.文化與經濟的交融互動、融合發展
文化經濟是隨著當今社會生產力的迅猛發展、科技水平的飛速提升、生產社會化程度的不斷加快而出現的經濟與文化日益交融乃至一體化的市場經濟發展現象?!八^文化經濟是對文化經濟化和經濟文化化的統稱,其實質是文化與經濟的交融互動、融合發展?!盵5]文化經濟一方面表現為經濟文化化,即以文化驅動經濟發展“,通過‘以文化人’實現‘以文化經’”[6]。具體來說,就是“道德、審美等人文、心理要素參與、融入經濟活動之中,影響經濟發展的過程和結果”[7]。文化融入經濟,經濟就會獲得強勁的人文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深刻地指出:“文化賦予經濟發展以深厚的人文價值,使人的經濟活動與動物的謀生行為有質的區別;文化賦予經濟發展以極高的組織效能,促進社會主體間的相互溝通和社會凝聚力的形成;文化賦予經濟發展以更強的競爭力,先進文化與生產力中的最活躍的人的因素一旦結合,勞動力素質會得到極大地提高,勞動對象的廣度和深度會得到極大的拓展,人類改造自然、取得財富的能力與數量會成幾何級數增加?!盵1]
文化經濟另一方面的內涵是文化經濟化,即以經濟支撐文化繁榮?!俺嗽黾游幕度胪猓幕睒s也需要采取有效的經濟方式。”[2]具體來說,文化經濟化要使“以民族文化為載體的道德、藝術等精神資源以及以個體身心為依托的潛能、創意等人文要素具有經濟力,文化進入市場,直接成為產業”[3]。文化經濟化要建構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以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科技創新促進文化產業化,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形成更多新的文化產業增長點,擴大文化產品供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產業規劃和政策,不斷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要順應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趨勢,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改造提升傳統文化業態,提高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要圍繞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把握文化產業發展特點規律和資源要素條件,促進形成文化產業發展新格局?!盵4]
總之,人文經濟的核心是文化經濟,人文經濟離不開經濟文化化與文化經濟化的雙向流轉,即經濟與文化相互交融、互促共生。經濟發展不能脫離人文底色,要在經濟發展中發揮文化激發精神能量、引領價值追求、提升發展效益等方面的作用;文化繁榮也離不開經濟發展,經濟奠定文化的物質基礎,創造文化價值,構建文化環境,擴充人文內涵,因此文化要順應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嵌入經濟并引領經濟向善發展。依托于經濟的文化既與經濟運行內在規律相適應,又因其倫理道德價值旨趣和審美趣味而超越經濟,范導、升華經濟行為。在此意義上,人文經濟學不是單純的經濟學學科,人文經濟也不能單純歸結為經濟形態,而是經濟發展與文化繁榮的共同呈現,并體現為一種文明形態。
二、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人文經濟學的價值依據
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的人文經濟學是文化繁榮與經濟發展相輔相成、超越物本、立足人本的經濟學,是深深扎根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實際,適應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之需要的經濟學。這種人文經濟學有著堅實的價值依據。
1.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是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盵5]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實現高質量發展有賴于新質生產力的加快形成。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的人文經濟學恰恰有利于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順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6]而提出的新要求。它有三個方面的內涵:一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二是體現新發展理念;三是以創新為第一動力,以協調為內生特點,以綠色為普遍形態,以開放為必由之路,以共享為根本目的。只有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才能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人文經濟學提供的精神和文化支撐。人文經濟學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持有兩個方面:一是注重“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1],注重以高質量發展不斷實現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二是人文經濟學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構成,其自身就是文化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因此,高質量發展與人文經濟學是互促互進、相輔相成的關系。
高質量發展需要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因為只有新質生產力才能賦能并推動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因此,要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就必須加快培育和提升新質生產力?!靶沦|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盵2]顯然,新質生產力作為先進的生產力,仍然是人改造自然以滿足自身需要的能力的反映,表明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離不開生產力的三要素,即作為物質基礎的勞動資料、作為具體目標的勞動對象和作為核心力量的勞動者。勞動者以專業知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在生產活動中發揮最大活力和創造性,將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轉化為實際生產力以滿足人們的需求。勞動者的這些能力和素質根本上來源于文化的熏陶、技能的訓練和經驗的積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支撐是人文,其歸根到底是一種人文力。把人文力賦予經濟學就使經濟學富含人文情懷并轉化為人文經濟學。因此,人文經濟學是順應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的經濟學。
2.順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人民美好生活愿景的新選擇
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最終目標,人民美好生活和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需要一種堅持以人為本、人民至上的經濟學即人文經濟學,也只有人文經濟學才能與中國式現代化相契合并真正擔當起助推中國式現代化的使命。因此,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的人文經濟學是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而建構的經濟學。
美好生活是一個價值論范疇。美好生活可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就個體層面而言,美好生活意味著個體物質與精神需求的滿足,此為美好個人生活。就此方面來看,人文經濟學是與實現個體利益(包括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的需要相適應的。眾所周知,人首先是自然性存在物,其自然屬性決定著任何人都有自利需求。為實現自利需求,個人就要做對自己有利的事情。人文經濟學是注重人、服務人的經濟學,它不僅為人的自利性辯護,而且能提供切實的方法和路徑來實現人的自利需求。自利需求的實現,離不開人際關系、社會環境的改善。二是就社會層面而言,美好生活意味著社會有序安定、發展平穩、公平正義,此為美好社會生活。就此方面來看,人文經濟學有利于社會有序穩定。人不僅是自然性存在物,而且是社會性存在物。作為社會性存在物,人有維持社會整體存在的需要。人文經濟學不僅注重個體,而且注重社會整體,認為社會整體利益的實現離不開物質基礎的創造、社會秩序的維持和資源的合理使用。因此,人文經濟學是順應美好社會生活需要的經濟學。
中國式現代化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我國有十四億多人口,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人口規模巨大的現實狀況使得不同人群利益訴求差異巨大。這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與其他現代化并不相同,不能走其他現代化的老路,而是要實事求是面對前所未有的艱巨性和復雜性,尋求具有自己特點的發展途徑和推進方式,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難題,切實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從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視角來看,中國式現代化并不是一個難以捕捉的抽象概念,而是體現為人民經濟利益得到維護、政治權利得到保障、文化需要得到滿足、社會福利得到提升、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的實踐過程。就此而言,人文經濟學適應中國式現代化的要求,既要求創造更高水平的物質生活,也要求滿足人民對美好社會生活的期盼。前者如更滿意的收入、更安全的飲食、更便捷的交通、更舒適的住房、更稱心的服飾等,后者如更好的教育、更高水平的醫療、更愜意的公共生活、更怡情的文化娛樂、更優美的環境等??傊?,人文經濟學就是促進人民生活的全面改善、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經濟學,是適應并服務于中國式現代化需要的經濟學。
3.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塑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新呼吁
中國式現代化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現代化,人類文明新形態呈現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塑造既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際相結合,也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的人文經濟學正是響應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號召,在正確處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關系的基礎上批判性繼承、創造性轉化中國傳統民本思想和德性經濟思想而建構的經濟學。
以中國式現代化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實質上就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建設不能脫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民本思想,這種民本思想隨朝代更替不斷演化發展,形成了一個內容豐富的思想體系。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基本內容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民為國本。《尚書》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周朝時出現“重民”“保民”的思想,《孟子·盡心下》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觀念,《荀子·王霸》提出“用國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強,得百姓之譽者榮”的主張。這意味著,民眾才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國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只有統治者重民、愛民,才能“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二是“養民也惠”。這意味著要“富民”(《論語·子路》),“使民以時”(《論語·學而》),“斂從其薄”(《左傳·哀公十一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論語·堯曰》),“博施于民而能濟眾”(《論語·雍也》),堅決反對剝削、壓迫民眾的行為。三是以德化民?!睹献印ち夯萃跎稀诽岢觯凇爸泼裰a”后“驅而之善”,即對民眾進行禮義教化,引導其從善,使其富而好禮。中國傳統民本思想深深積淀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體系中,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明的文化精華,對于中華民族生產生活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因此,適應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構的人文經濟學就應繼承、發展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當然,雖然中國傳統民本思想在歷史上發揮過積極作用,但從根本上說,其仍然受制于封建綱常,兼具精華和糟粕。因此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的人文經濟學就要適應時代要求,理性分析中國傳統民本思想,要堅持人民至上,把民本觀念從為君的民本向為民的民本、從人民作為被統治者的民本向人民當家作主的民本、從作為統治階級工具的民本向社會財富和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民本改造、轉化,從而形成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相適應的具有人民性的人文經濟學。
從經濟學角度看,中國傳統民本思想集中體現為德性經濟思想,而德性經濟思想又以儒家經濟思想為代表。儒家經濟思想是一個具有鮮明道德底色的思想體系,其最大特點是把經濟活動置于道德視野下觀察和探討,主要包括四重觀點:一是重農強本、以德為本的生產觀。在儒家那里,農業生產是社會財富的源泉、強國富民之本。荀子說,“故田野縣鄙者,財之本也”(《荀子·富國》),重農就要“省工賈,眾農夫”(《荀子·君道》),即減少非農業勞動力,增加農業勞動力,也要“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荀子·王制》),“罕興力役,無奪農時”(《荀子·富國》),即注意節氣,不誤農時,還要注意不過分剝削民眾,不濫用自然資源。儒家生產觀還強調以德為本,即各行各業不違規求利、離本行而求利。在儒家看來,“每一職業都有其正當的生財之道,是為本,另尋邪道以逐利,則為末”,“倘若離本求末,即使得利,也是不道德的”[1]。二是以誠為本的交換觀。對于商業交換,儒家強調以義為上、誠實守信。孟子提倡“市賈不二”(《孟子·滕文公上》),荀子提出“易者,以一易一”,即平等交換,而不能“以一易兩”或“以兩易一”(《荀子·正名》),反對以次充好。三是“均無貧”的分配觀。在財富分配上,儒家主張“均無貧”??鬃诱f:“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所謂“均無貧”,是指“生產和生活資料的分配”與“等級身份和地位”[2]相一致,以便社會達致以禮維系的均衡和諧。荀子認為,“分均則不偏……勢位齊而欲惡同,物不能澹,則必爭”(《荀子·王制》),提倡“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荀子·禮論》)。四是崇儉節用的消費觀。在消費上,儒家崇尚節儉??鬃诱f:“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論語·述而》)孟子提倡“寡欲”,其著眼點雖不在于節約,但寡欲必要求節儉。儒家不僅認為生活消費上趨儉避奢是一種美德,而且認為生產上節約也是一種美德??鬃诱f,“節用而愛人”(《論語·學而》),“惠而不費”(《論語·堯曰》),為民眾謀利。荀子也說,“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荀子·富國》)。時至今日,儒家德性經濟思想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仍然對經濟主體價值觀念和行為選擇有著深刻影響,因此,適應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人文經濟學要合理繼承儒家德性經濟思想。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人文經濟必須立足于倫理道德文化,而儒家德性經濟思想對人文經濟的發展有一定的引導價值。當然,儒家德性經濟思想畢竟是中國古代自然經濟條件下的產物,其重農抑商、禁欲主義等觀念,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是不利的。因此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的人文經濟學要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對傳統德性經濟思想做創造性轉化,從而形成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相適應的具有道德性的人文經濟學。
三、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人文經濟學的價值導向
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人文經濟學的發展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筆者在此僅提出幾點原則性的看法??偟膩碚f,這種人文經濟學應緊緊圍繞人、文化、經濟三大要素,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在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下,以億萬人民群眾為主體,以中國式現代化為實踐場域,鮮明而切實地遵循以下價值導向。
1.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其根本要求,因此,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是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人文經濟學發展的重要價值導向。
文明是人們通過實踐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文明可被分為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等類型。所謂物質文明,即“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3]?,F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但其基礎則是物的現代化。物的現代化產生物質文明,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等是物質文明的具體呈現,這“四化”可以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極大提升和物質財富的快速增加。馬克思說:“不論財富的社會的形式如何,使用價值總是構成財富的物質的內容。”[1]物質財富的基本功能是滿足人類物質需要。只有物質需要得到滿足,人的精神生活才有可能發展。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世界現代化的一種形態,雖然具有自己的獨特性,但同樣要不斷創造物質財富,構筑堅實的物質技術條件、經濟條件,滿足人民對社會財富分配公正、生活水平改善的期待。因此,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的人文經濟學作為一種經濟學,要堅持把持續創造物質文明、夯實人民美好生活的物質基礎作為基本價值原則。
中國式現代化在不斷創造物質文明的同時,要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創造精神文明。現代化并不是物質文明的單方面突進。“經濟上的單方面突進,雖然在短期會促成某種經濟繁榮現象的出現,但長期看,單方面的經濟發展會由于程度不同地缺少以人為本理念的方向引導,從而催生某種‘有增長無發展’的情形,引發大量的社會不公問題,造成大量的社會矛盾問題,對社會的安全運行形成嚴重的負面影響,最終還會阻礙經濟本身的現代化建設。”[2]因此,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制度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等也是現代化不可或缺的構成內容?!皼]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也不可能真正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因此,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的人文經濟學要堅持以堅定的文化自信不斷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從而為人民持續提供豐富的精神供給,滿足人民對美好精神生活的強烈愿望。
物質文明是人類文明的基礎,是精神文明的物質前提,因為“現代化建設一旦脫離經濟領域的現代化建設而單方面地突進,也會造成一系列的問題”[4]。精神文明受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約,但具有相對獨立性,對物質文明具有能動的反作用,為物質文明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谖镔|文明與精神文明的辯證關系,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的人文經濟學應立足于當下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聚焦人民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更高要求,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促使人民實現美好生活。
2.助益經濟文化化與文化經濟化雙向流轉
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也離不開經濟發展與文化繁榮的交融互促。因此,助益經濟文化化與文化經濟化雙向流轉是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人文經濟學發展的價值導向。
人文的實質是文化,文化體現為人們共享的一套價值觀、信念、習慣、傳統等,是一個共同體的精神標識,具有極強的凝聚力。文化對于共同體成員的思維方式、情感偏好、行為方式等都具有重要影響,這種影響也體現在經濟行為上。因此,經濟發展都有著深刻的文化原因,即許多學者說的文化驅動力。經濟發展的文化驅動力離不開共同體價值觀。對于一個企業而言,價值觀對決策者的思路、感覺、實際行動等都有重要影響,對企業成員的道德觀念、職業態度和行為選擇起著引導和塑造作用;價值觀通過為企業成員提供言行舉止標準,凝聚企業,彰顯風范,提高經濟效率。企業經濟效率的提高最終會對社會宏觀經濟的增長產生積極影響。
文化會通過影響共同體追求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影響經濟績效。在社會層面,如果一個社會推崇一種追求經濟增長的文化價值觀,那么該社會的經濟目標就會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衡量標準;如果一個社會推崇一種關心社會成員生活品質的文化,那么該社會的經濟目標在社會總目標中的比重就會相應降低,從而影響經濟發展方向。因此,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的人文經濟學應在實踐中以推動經濟文化化為價值原則,堅持新發展理念,推崇創新性的文化價值觀,以適應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新文化驅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科技自立自強能力顯著提升,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取得重大進展。
對社會具有基礎性意義的經濟發展對文化會產生重大影響。弗里德曼說:“更大的富裕意味著更好的食品、更大的住房、更多的旅游以及醫療的改進……意味著更多的人能夠負擔得起更好的教育……意味著更短的工作周,從而使人們有更多的時間與家人和朋友在一起……意味著更好的學校、更多的公園和博物館、更大的音樂廳和運動場,更不用說更多的休閑時光來享受這些設施?!盵1]這就意味著,經濟發展助推文化繁榮,即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興旺。這種現象用人文經濟學的概念來表達就是文化經濟化。文化經濟化的核心內涵在于文化符號的呈現及其產品化,文化產品具有滿足精神和消費需求、喚醒文化記憶、建構意義世界、增強文化自信與認同等價值功能。文化經濟化離不開健全的文化經濟制度安排和政策制訂、現代化的文化產業和繁榮的文化市場、眾多的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嚴密的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措施等。這些都屬于文化資本。文化資本既有有形的,如“建筑物,場所,遺址,庭院,像繪畫與雕塑這樣的藝術品、手工藝品等”[2],也有無形的,如前文所述的價值觀,還有“表現為像音樂、文學這樣作為公共商品的藝術品”[3]。文化資本越雄厚則文化越繁榮,文化越繁榮則文化經濟化發展得越好。因此,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的人文經濟學應在實踐中以推動文化經濟化為價值導向,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為推動文化與經濟發展深度融合、互促共進做出應有的貢獻。
3.提升審美情趣以維護自然資本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其本質要求。這一本質要求表明,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人文經濟學的建構要遵循提升人們的審美趣味以維護自然資本的價值導向。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指人與自然和合協調、相依共生、彼此助益。西方現代化發展歷程已充分證明,在西方哲學主客二分、天人分離的二元對立哲學觀的深刻影響下,西方現代化已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造成極為負面的影響,導致生態系統面臨危機,而生態危機又造成一系列危機,如能源緊缺、糧食短缺、文化多樣性遭到破壞、全球性精神文明缺失等危機。與西方現代化截然不同,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求人們以審美眼光看待自然。審美眼光是一種很珍貴的人文素養和情懷。人以審美眼光看待自然,就會與自然融為一體,感受自然,關愛自然。因此,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人文經濟學的發展要堅持不斷提高人們審美情趣的價值導向,“要倡導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的綠色價值觀念,讓天藍地綠水清深入人心,形成深刻的人文情懷”[4]。
審美情趣的提升有助于自然資本的維護。自然資本是一個經濟學概念,意指來自大自然的各種資源及維持它們存在與使用的生態過程,主要包括“可再生自然資源,如魚類資源和森林資源的存量”,“不可再生資源,主要是石油和礦藏”,“支持和維持土地質量、空氣質量和水質的生態系統”,“所維持的巨大基因庫,即生物多樣性”[5]。自然資本的維護首先需要人們樹立尊重自然的觀念。尊重自然實際上是要求在生產方式上維護自然資本:一是要適度、審慎地對待自然,遵循自然規律,不可掠奪性地開發、利用自然,否則自然資本終究會被消耗殆盡;二是不可向大自然肆意丟棄污染物和廢物,要充分考慮自然環境的承載能力和消解能力,否則自然資本的更新能力會受到不可逆的損害。因此,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人文經濟學的建構要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產方式,按照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組織生產過程。自然資本的維護要求人們樹立順應自然的觀念。順應自然實際上是要求在生活方式上維護自然資本:一是在生活上倡導簡約適度消費,反對奢侈浪費,拒斥揮霍性、炫耀性消費;二是倡導綠色低碳消費,即人們的消費要盡量避免廢棄物排放,減少污染,自覺選擇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因此,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的人文經濟學作為一種經濟學,要深入探討與中國式現代化相適應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樹立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消費的理念,推動綠色生活方式的形成,真正裨益于自然資本的維護。
四、結語
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人文經濟學的發展,是立足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大局提出的新的時代命題。作為一種新的發展范式,人文經濟學具有豐富的價值內涵,意味著以人創造文化,將文化賦予經濟,推進文化與經濟相融互促,其最鮮明的特點是聚焦于人、以人為本、服務于人。人文經濟的核心是文化經濟,文化經濟意味著文化與經濟的交融互動、融合發展,它一方面表現為經濟文化化,即以文化支撐、驅動經濟發展,另一方面表現為文化經濟化,即以經濟支撐文化繁榮。人文經濟學不是單純的經濟學學科,人文經濟也不是單純的經濟形態,而是經濟發展與文化繁榮的共同呈現,并體現為一種文明形態。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人文經濟學的發展有著堅實的價值依據:它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是順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人民美好生活愿景的新選擇,也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塑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新呼吁。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人文經濟學的發展應緊緊圍繞人、文化、經濟三大要素,鮮明而切實地遵循如下價值導向: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其根本要求,因此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人文經濟學的發展應遵循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導向;中國式現代化既是經濟發展的現代化也是文化繁榮的現代化,要求實現經濟發展與文化繁榮交融互促,因此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人文經濟學的發展應遵循促進經濟文化化與文化經濟化雙向流轉的價值導向;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其本質要求,因此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人文經濟學的發展應堅持提升人們審美情趣以維護自然資本的價值導向。
值得指出的是,作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文化繁榮發展的理論基礎以及兩者交融互促的實踐指引,人文經濟學雖然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迅速興起,但其發展與建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經歷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其中不僅要處理好物質與精神、傳統與現代、效率與公平的關系,也要處理好自立與互鑒的關系。只有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通過不斷深化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加強人文經濟學與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度融合,既在理論上勇于創新也在實踐上銳意改革,才能構建既有一般性人文經濟學的共同特征,也有中國風格、中國特色、中國話語的人文經濟學體系。
〔責任編輯:洪峰〕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8年版,第1099頁。
[2]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2頁。
[3]鄭震:《文化的意義:徹底關系主義的綱要》,商務印書館2024年版,第58頁。
[4]張三元:《論文化與自由——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核心問題》,《探索》2013年第2期。
[5]習近平:《之江新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2頁。
[6]洪銀興:《經濟和人文共同繁榮:人文經濟學的真諦》,《群眾》2024年第1期。
[7]鄒智賢:《人文經濟學何以可能?》,《哲學研究》2013年第8期。
[1]習近平:《之江新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9頁。
[2]洪銀興:《經濟和人文共同繁榮:人文經濟學的真諦》,《群眾》2024年第1期。
[3]鄒智賢:《人文經濟學何以可能?》,《哲學研究》2013年第8期。
[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311頁。
[5]習近平:《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招待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4年10月1日。
[6]《習近平著作選讀》第2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9頁。
[1]《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38頁。
[2]《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人民日報》2024年2月2日。
[1][2]曹剛:《儒家德性經濟論》,《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1年第3期。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頁。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頁。
[2][4]吳忠民:《中國現代化新論》,商務印書館2023年版,第88頁,第88頁。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7頁。
[1]本杰明·M.弗里德曼:《經濟增長的道德意義》,李天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10—11頁。
[2][3][5]戴維·思羅斯比:《經濟學與文化》,王志標、張崢嶸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49頁,第50頁,第55頁。
[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7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