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中國式大家庭的現代化轉型與倫理重構

2024-01-01 00:00:00許琪
江蘇社會科學 2024年6期
關鍵詞:現代化

內容提要 傳統家庭如何向現代轉型是家庭社會學研究的核心議題之一。經典的家庭現代化理論將傳統視作與現代相對立的概念,忽視了擴大家庭之于現代社會的積極功能以及擴大家庭在創造性的家庭實踐中被改造和重塑的可能。中國家庭在快速的現代化轉型過程中呈現傳統與現代相交融的特征。一方面,當代中國家庭有選擇性地保留了擴大家庭密切的代際交往關系和互幫互助的家庭功能;另一方面,它逐漸拋棄了傳統擴大家庭對等級、秩序和權威的強調,并有效吸納了獨立自主和平等互惠的現代精神。不應將這種傳統與現代相交融的混合家庭模式簡單視作傳統向現代變遷過程中的過渡形態,也不應將之簡單視作“壓縮型”現代化過程中的特殊家庭發展階段。中國當下的家庭模式很可能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持續下去,并繼續發展演化。

關鍵詞 家庭制度 家庭實踐 擴大家庭 家庭變遷 現代化

許琪,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

[1]林曉珊:《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中國家庭變遷:軌跡、邏輯與趨勢》,《婦女研究論叢》2018年第5期。

一、家庭變遷研究的傳統轉向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體現在政治經濟制度、社會分層結構等宏觀公共領域,而且體現在婚姻家庭、親密關系等私人生活之中。20世紀80年代末中國社會學恢復重建之初,關于中國家庭變遷的研究曾一度在社會學研究中占據核心位置。彼時,一大批學者依據經典的家庭現代化理論和自主開展的城鄉家庭調查,分析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家庭在結構與功能等方面發生的重大變革,指出家庭的小型化與核心化、傳統大家庭的衰弱與現代核心家庭的崛起是社會轉型過程中中國家庭發展的必然趨勢[1]。然而,進入21世紀以來,特別是近十年來,關于中國家庭變遷的研究出現了一股不可小覷的傳統主義復蘇浪潮,學界的關注點逐漸從中國家庭變化的一面轉向其在劇烈的社會轉型中始終維持不變的一面[1]。在此基礎上,很多學者對肇始于西方的家庭現代化理論進行了深刻反思,提出了“直系組家庭”[2]“新家庭主義”[3]“馬賽克家庭主義”[4]等頗具中國特色的本土化理論概念。這些概念雖從不同角度揭示了當代中國家庭特有的傳統與現代相交融的特征,但對這一特征的強調大多是描述性而非解釋性的。因此,進一步需要研究的問題是:為什么在現代化進程如此迅猛的當代中國,家庭依然會呈現明顯的傳統性特征?筆者認為,要回答這一問題,就必須對傳統家庭之于當代中國人的意義進行更加深入的理論分析。

現有關于傳統中國家庭的研究大多將傳統視作一種約束,認為傳統的家庭制度會以各種或隱或顯的方式為個體的家庭行為提供道德上的規范與指引。筆者認為,這種觀點雖有可取之處,但有兩個明顯缺陷。首先,盡管當代中國家庭在很多方面具有一種揮之不去的傳統特征,但學者們已清醒地認識到,當下的傳統與過去有明顯不同。既然當下已不是對過去的完整復制,那么就很難籠統地認為當代中國人是在恪守傳統。與之相反,更值得思考的問題是:在當代中國哪些傳統被保留了下來,哪些被拋棄了?為什么同樣是傳統,不同的傳統在家庭變遷過程中的命途迥異呢?其次,如果說傳統的家庭規范依然對人們的家庭行為具有約束作用,那么這種約束力應在那些更具傳統特征的人群(如生活在農村、教育程度較低的老年人)中表現得更加明顯,且這種約束力應在中國快速的現代化進程中不斷被削弱,但事實卻是在很多居住在城市、教育程度較高的年輕人中,也能觀察到普遍的多代同住和密切的代際交往,且這種看似傳統的家庭行為在近年來有明顯的復蘇趨勢。既然如此,為何那些本應表現現代特征的人群會生活在傳統家庭之中?顯然,從恪守傳統的角度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綜上,現有研究雖然指出了當代中國家庭的傳統性特征,但并未對這一特征給出充分的理論解釋。筆者認為,導致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是現有研究從一種過于消極或被動的角度看待傳統家庭,因而忽視了個體組建家庭和組織家庭生活時的能動性和創造性。本文從一種更加積極和能動的角度來看待傳統,即“實踐中的傳統”,認為人們的家庭行為雖受傳統約束,但傳統也會在人們創造性的家庭實踐中被改造和重塑。因此,在當代中國傳統既是一種約束,也是一種資源,人們可以有意識地利用傳統資源經營家庭生活,家庭也在這一過程中實現自身的現代化轉型與倫理重構。

二、從家庭制度到家庭實踐

家庭的含義一直是多重且變動不居的。早期對家庭的研究大多將家庭視作一種社會制度,并認為這種制度對個人、群體和社會都發揮著非常重要的功能[5]。吳小英認為,制度形態的家庭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但無論是正式的家庭制度還是非正式的家庭制度,都包含一套關于“家庭應該什么樣”和“不應該什么樣”的倫理規范[6]。這套規范涉及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針對婚姻有婚姻制度,針對生育有生育制度,針對財產繼承有財產繼承制度等。在不同社會,家庭制度也會表現出不同的形式,如:在傳統中國社會,普遍盛行的是擴大家庭制度;在西方國家,盛行的則是核心家庭制度。

現有研究認為,家庭制度作為社會系統的一部分,必須與其他社會制度相匹配,其發展和演變也須與整個社會的發展和演變保持同步。沿著這一思路,古德提出了關于當代家庭變遷的現代化理論。他認為,西方自工業革命以來形成的核心家庭制度是與工業社會最匹配的一種家庭制度,其他社會在工業化和現代化轉型過程中,無論其原始的家庭制度是什么,都會以西方的核心家庭制度為模板,發生家庭的現代化轉型[1]。時至今日,仍有不少學者沿用古德的理論開展研究,不過,隨著研究的深入該理論的缺陷也愈發明顯。首先,古德的理論是以西方國家的家庭變遷為范本提出的,這種單線進化理論顯然無法解釋世界范圍內家庭變遷軌跡的多樣性。謝林在總結東亞、南亞、中東、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家庭變遷軌跡以后提出,古德的部分觀點在部分地區是正確的,但整體而言,古德的理論無法給出世界范圍內家庭變遷路徑的準確描述[2]。在很多國家和地區,古德所說的傳統家庭和現代家庭制度同時存在,并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異常復雜的混合家庭模式。雖然工業化和現代化確實是推動家庭變遷的重要因素,但不同國家和社會有不同的傳統,也會發展出不同的現代化路徑,并不存在一種普世性的家庭變遷路徑。如果家庭現代化理論真的能對研究家庭變遷有所貢獻,那么就必須將這種多樣性吸納為自身理論的一部分。其次,家庭現代化理論將核心家庭視作現代社會的樣板家庭,這也忽視了西方國家內部家庭形態的多樣性。古德所認為的那種由異性戀夫婦及未成年子女組成的核心家庭并不是家庭變遷的最終形態,在經過20世紀50至60年代的短暫繁榮之后,這種家庭制度在西方國家很快瓦解[3]。20世紀70年代以后,西方國家的婚姻家庭發生了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變化,如初婚年齡推遲、結婚率下降、同居率和離婚率上升、生育率下降等。這些現象被萊塞泰赫和萬德卡這兩個人口學家稱作“第二次人口轉變”[4]。他們認為,20世紀70年代以后,歐美國家物質的繁榮和后物質主義的興起使得個人的需求層次從生理和安全提升到自我實現。在這一背景下,年輕一代變得越發追求自我,婚姻和生育也不再被視為不可或缺的事情。這些社會結構和價值觀的變化最終導致家庭形態的多樣化,古德所謂的核心家庭在很多情況下已不再是人們的首選,越來越多的個體生活在單人家庭、領養家庭、再婚家庭、單親家庭、丁克家庭、同性伴侶家庭等多樣化的家庭形態之中。

西方家庭的多樣化發展趨勢也對家庭制度這種家庭研究的傳統分析范式發起了挑戰。長期以來,關于家庭的學術研究和政策爭論都涉及一種理想化的家庭模式,但在當今西方社會,在核心家庭制度瓦解之后,并沒有也不可能存在這樣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單一家庭模式。基于此,很多學者認為,當代家庭研究應更多討論“復數”意義上的家庭(families)而非“單數”意義上的家庭(family),應更多研究人們在實踐中如何組織和定義家庭生活,而非某種一成不變的家庭規范(the family)[5]。在此基礎上,家庭研究領域逐漸形成一種有別于家庭制度的新范式,即摩根所說的“家庭實踐”。摩根認為,家庭研究應以社會行動為基礎,觀察個體在實踐中如何定義家庭和打造屬于自己的家庭生活,以及人們如何創造性地安排家庭生活以使其更好地滿足自身及其他家庭成員的需要[6]。錢伯斯等認為,以家庭實踐為分析視角有三個明顯的好處:一是有助于探究家庭生活日益流變的特征;二是有助于觀察那些以往經常被忽視的家庭生活方式;三是找回個體積極打造家庭生活和定義家庭角色的能動性,彌補將家庭僅視作一種社會制度的研究范式的不足,因而有助于說明不斷變化的家庭模式[7]。

筆者認為,家庭制度和家庭實踐代表了兩種不同的家庭研究范式,而這兩種范式的差異背后暗含了西方社會理論中長期存在的結構與能動之間的二元對立。從前文的論述不難發現,家庭制度將家庭視作一種外在于個體的制度性存在,強調結構對人的影響;而家庭實踐更加強調人在組建家庭和組織家庭生活時的主體性和能動性。根據吉登斯的結構化理論,結構與能動是行動的一體兩面,二者無法被截然分開[1],因此,家庭制度和家庭實踐都是開展家庭研究不可或缺的理論視角。結構化理論同時也暗示了在不同社會情景下,結構與能動對行動的相對影響有所不同,因此家庭制度和家庭實踐對家庭行為的解釋力會隨著社會情境的變化發生變化,這具體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結構與能動的相對影響取決于社會變遷的速度與廣度。在沒有發生社會變遷或社會變遷較為緩慢的情況下,一個社會的規范會大致維持穩定。如果社會規范能持續地對行動施加有效指引,那么個體就更可能循規蹈矩地按照現有規則行事;如果一個社會發生較為劇烈的社會變遷,那么現有的社會規范更可能受到挑戰,整個社會也更可能處于涂爾干所說的失范狀態。默頓認為,處于失范狀態的人們雖然有可能陷入涂爾干所說的無道德感和無意義感,進而引發各種社會問題,但人們也可以通過遵從、革新、儀式主義、退卻主義等方式去適應這種失范[2]。這種適應過程實際上體現了個體在社會無序中試圖掌控自己生活和重塑人生意義感的努力,因而能彰顯個體的主觀能動性。

其次,結構與能動的相對影響也取決于社會規范的多元化程度。如果一個社會只存在一種主流社會規范,那么人們更可能遵從此規范。但如果多種社會規范并存,那么人們就可以能動地選擇最符合自身價值需求的規范。斯威德勒提出的“文化工具箱”理論認為,個體可以主動選擇和調用文化的意義,以此來合理化自身行為[3]。在筆者看來,將文化視作一種工具箱的前提是這個工具箱中有多種文化工具可供選擇。因此,只有在多元文化并存或社會上存在多種道德規范的情況下,個體才有可能選擇對自身最有利的文化,并且突破主流社會規范的限制,能動地為自己的行為賦予價值和意義。

綜上所述,結構與能動的相對影響取決于社會變遷的速度與文化的多元化程度。因此,與結構和能動對應的家庭制度和家庭實踐對家庭行為的解釋力也同樣被這兩股社會力量所影響。世界范圍內的社會變革總體處于加速狀態,文化全球化的發展也推動了多元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家庭實踐作為家庭研究的一種新范式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青睞,吉登斯等更是將之視作家庭研究未來的發展方向[4]。本文嘗試從家庭實踐的角度解釋擴大家庭在當代中國的延續與變遷。在具體分析之前,有必要討論其他替代性的解釋,以及從家庭實踐的角度進行解釋的優勢和必要性。

三、中國的現代化轉型與擴大家庭的延續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經歷了非常快速的現代化轉型。在轉型過程中,中國家庭雖呈現一定的小型化與核心化趨勢,但傳統擴大家庭的很多特征,如多代同住和緊密的代際關系得到了保留。我們該如何理解擴大家庭在當代的延續呢?對于這個問題,一種頗具影響力的觀點認為,中國的現代化轉型過于迅猛,以至于很多傳統的家庭觀念和生活方式尚未完全消退,現代乃至后現代的家庭觀念和生活方式就已經生長出來,因此在家庭形態上呈現很多既傳統又現代的特征。韓國學者張慶燮指出,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東亞社會的現代化轉型具有與西方截然不同的“壓縮型”特征,這一方面表現為時間上的進程短和變化快,另一方面表現為空間上的差異性和多元化。受“壓縮型”現代化影響,東亞社會的家庭變遷必然呈現傳統與現代相交融的特點[1]。在“壓縮型”現代化理論的基礎上,計迎春提出了中國家庭變遷的“馬賽克”理論。她認為,中國家庭的現代化轉型在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上都被高度壓縮,這導致各種傳統的、現代的和后現代的因素在同一時空維度內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幅復雜多樣的如馬賽克般色彩斑斕的圖景[2]。

筆者認為,上述理論雖然有助于理解中國家庭變遷過程中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但不能完全解釋擴大家庭在當代的延續性問題。根據這些理論,擴大家庭得以延續的原因是這種家庭制度的殘留對當代中國人的家庭生活具有持續的結構性影響。這種影響如果真的存在,它應主要存在于農村或現代化發展速度較慢的地區,以及相對年長的世代,那么,為何在相對發達的東部沿海城市,以及在較為年輕的世代中也能發現很多傳統家庭生活方式的遺留?有研究發現,中國40歲以下生活在城市的年輕夫婦中接近40%與父母同住[3],根據上述理論顯然無法解釋這一現象。此外,如果認為擴大家庭的延續是因為這種家庭制度的變革不夠徹底,那么可以預期,隨著社會變遷和外來文化觀念的傳播范圍逐漸從東部沿海城市向中西部農村擴展,以及隨著年輕世代逐步替代年長世代,多代同住等傳統的家庭生活方式將消失。事實是這種家庭生活方式一直存在,那么它的延續性到底來自哪里?筆者認為,要回答這些問題,就必須跳出將擴大家庭視作一種家庭制度的理論窠臼,從家庭實踐的角度去尋找這種家庭生活方式在當代得以延續的原因。從家庭實踐的角度來看,擴大家庭在當代的延續不是因為人們依然在恪守與之相關的家庭規范,而是因為人們在劇烈的社會變遷過程中選擇了這種家庭生活。如果這一觀點正確,那么為什么擴大家庭在現代化高速發展的今天仍具有吸引力?

根據經典的家庭現代化理論,現代社會與中國傳統的擴大家庭制度是不兼容的。古德在《世界革命與家庭模式》中論述了大家庭與現代社會不兼容的四個理由[4]。首先,現代工業的發展使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能夠在家庭以外的企業組織獲得就業機會,當家庭失去了生產功能,大家庭的吸引力就不復存在。其次,現代社會的生產方式促進了勞動力的自由流動,當子女逐漸遠離父母的時候,父母的約束力也必然減弱。再次,當學校、醫院、娛樂場所等社會機構紛紛建立起來,傳統家庭的很多功能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被外部機構所替代,傳統大家庭存在的理由已越來越少。最后,大家庭制度也與現代社會崇尚的自由、平等、獨立自主的價值觀不符,因而最終難以擺脫被社會大眾拋棄的命運。

古德的觀點從某種程度上說是正確的,但也是片面的,他只看到了擴大家庭制度與現代社會不兼容的一面,而沒有看到二者兼容的一面,其兼容性至少包括以下三點[5]:首先,現代社會中的個體僅憑自己的力量難以抵御各種社會風險,傳統大家庭通過多代同住和代際互助可以顯著提升個體抵御社會風險的能力。其次,在現代社會,女性普遍走出家門參加工作,傳統家庭女性與現代職業女性之間的角色沖突日益明顯,而傳統大家庭通過代際的幫扶能有效緩解上述沖突,為女性兼顧工作和家庭提供了可能。最后,現代社會中的個體的孤獨感與日俱增,而傳統大家庭通過親密的代際交往能夠為孤獨的個體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和精神慰藉。

綜上,現代社會與傳統大家庭之間既存在推力也存在拉力。“一推一拉”既加速了傳統大家庭的瓦解,也為大家庭的延續創造了新的生存空間。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加快了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但各種與現代化相伴隨的社會問題也不斷產生,如上文提到的風險社會的來臨、女性工作家庭沖突的凸顯以及個體化進程中集體歸屬感的失落等。為應對這些問題,個體在訴諸正式的社會保障制度和社會政策之余,也會積極地從非正式的家庭資源中尋求生存之道。正是基于此,筆者不贊同將擴大家庭的延續僅視作“壓縮型”現代化背景下的傳統觀念的殘留。可以試想如下情形:如果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沒有被壓縮,或者說中國像大多數西方國家一樣用一百多年的時間完成現代化的發展,這樣中國家庭就一定會變成西方意義上的現代家庭嗎?筆者認為,即便在這樣的假想情況下,中國人還是會調用傳統的家庭資源來應對各種現代性風險,因此,在快速的現代化轉型與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擴大家庭制度的延續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個體的主動選擇。個體可以選擇擴大家庭與現代社會相契合的一面,同時拋棄和改造它與現代社會不相容的一面。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家庭自然會表現傳統與現代相互交融的特征,傳統的擴大家庭制度因此實現了自身的現代化轉型與倫理重構。

四、擴大家庭的當代實踐

為了使接下來的討論更加聚焦,本文將從多代同住、代際交往和孝道觀念三個方面展開研究,在綜述現有相關研究的同時,從家庭實踐的角度討論擴大家庭傳統在當代的延續與變遷。

1.多代同住

已婚子女與父母同住是中國擴大家庭的重要特征,多代同堂是中國人理想的家庭居住方式[1]。經典的家庭現代化理論認為,在快速的現代化發展過程中,以多代同住為主要特征的傳統大家庭會讓位于以核心家庭為主體的現代小家庭。這一趨勢得到了很多研究的證實,但這些研究同時也發現,多代家庭仍在當代中國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王躍生發現,中國65歲及以上老人與子女同住的比率從1982年的69.4%下降至2010年51.7%;截至2010年,仍有超過半數的老人生活在多代家庭之中[2]。換用主干家庭占比作為衡量多代家庭重要性的指標,1982—2010年,該比率始終維持在22%左右[3]。

在快速的現代化發展過程中,中國多代家庭的延續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起初學者們試圖從文化角度探尋多代家庭依然延續的原因,但這種嘗試并不成功。首先,從文化角度來看,中國的父權制家庭文化倡導從夫居,但多項研究卻顯示,中國家庭從夫居的比例明顯下降,而從妻居的比例卻不斷上升[4]。江蘇、浙江更是出現了“兩頭婚”這一新型婚居模式,父權制家庭文化的影響日益衰弱[5]。其次,年輕子女和老年父母對多代同堂的主觀偏好都出現了明顯下降[6]。因此,現實中普遍存在的同住現象很可能不是出于人們對多代同堂的主觀訴求,而是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20世紀90年代以前,住房短缺和國家對人口流動的管控是導致多代同住的重要因素[7]。當下,這兩個因素的影響已經式微,多代同住主要是為了滿足兩代人在經濟、日常生活和情感方面相互扶持的客觀需求,如老年人依舊迫切的養老需求,以及年輕一代在經濟、住房、家務和小孩照料等方面對父母的依賴[1]。

綜上,當下的多代同住已經從一種目的演變為一種手段,這使中國家庭的居住方式呈現更多的流動性、策略性和多樣性。研究發現,當老年父母因疾病等原因需要生活上的照料或成年子女在生活上遇到困難需要幫扶時,成年子女和父母會組成臨時性的主干家庭,而當這種需求不再緊迫時,兩代人又會重新分開[2]。此外,兩代人也可以選擇相鄰居住,在確保各自擁有獨立生活空間的同時,有效維持代際的情感交流和互幫互助的功能[3]。多代同住也不再拘泥于傳統的家庭規范,從妻居、“兩頭婚”等非傳統的居住方式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4]。因此,當代中國家庭的居住方式表現出日益明顯的實踐特征,個體的能動性而非家庭制度的約束對當下中國人的居住選擇具有更加重要的影響。

2.代際交往

子女在成年以后對父母的“反哺”或贍養是中國擴大家庭的另一個重要特征,但是在快速的現代化轉型過程中,這種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能否延續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研究發現,近年來因老年人贍養問題爆發的代際矛盾有所增多[5],但總體來看,成年子女依然會在經濟、日常生活和情感等方面向父母提供普遍而廣泛的支持[6]。因此,沒有明顯的證據表明當代中國出現了嚴重的養老危機。不過,這種看似傳統的贍養行為背后的行為邏輯卻與以往有所不同。

首先,根據中國的父系家庭傳統,兒子是父母晚年生活的主要依靠對象,但近年來的多項研究發現,女兒參與養老的現象越來越普遍[7]。研究認為,女兒養老功能的提升一方面與女性社會經濟地位提高以后觀念的變化和贍養能力的提升有關,另一方面也與生育率下降和人口流動增加所引起的家庭養老資源的萎縮有關[8]。因此,女兒養老既是女性在充分考慮自身能力和意愿后的一種主動選擇,也是家庭在無兒可依情況下解決現實養老困難的一種策略性選擇,是家庭養老從制度走向實踐的典型表現。其次,在傳統中國社會,贍養父母是為人子女的基本要求,是在任何條件下都必須履行的基本義務,但多項研究發現,這種無條件的養老逐漸向有條件的養老轉變。一方面,子女對父母的贍養越來越取決于子女自身的資源、能力和意愿[9];另一方面,家庭養老也會遵循互惠原則和情感原則,父母在經濟和小孩照料等方面是否曾向子女提供幫助以及父母與子女的關系是否親密已成為影響贍養水平的重要因素[10]。總之,贍養父母雖然仍被大多數子女所認同,但贍養多少和如何贍養已變為一個可以協商的事情。資源相對匱乏的子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被免除贍養義務,與父母關系不好或者認為父母沒有盡到相關義務也會成為一些子女拒絕贍養父母的合理理由[11]。從這個角度來看,養老在當下已不再被視作一種無法選擇的義務,個體可以結合自身情況選擇如何養老,并為這種選擇賦予合法性。因此,當下的家庭養老在很大程度上呈現一種流變性和策略性,家庭養老的實踐方式也變得日益復雜。最后,在傳統中國社會,子女有贍養父母的義務,父母卻沒有幫扶子女的責任。但在當代中國家庭,成年子女在經濟、日常生活和情感等方面向父母提供各種支持,同時,父母也會在經濟、住房、家務和小孩照料等方面向子女提供形式多樣的幫助[1]。成年子女接受父母的幫助在某種程度上說是反傳統的,因此一度被貼上“啃老”的標簽[2],但很多研究發現,大多數老人幫助子女是心甘情愿的,一些父母甚至會因為無力向子女提供足夠的支持而心存愧疚[3]。由此可見,當代中國家庭的代際交往關系已不再拘泥于對父母和子女角色的傳統定義,無論是老年父母還是成年子女,都會根據自身的資源、能力和意愿決定是否在對方有需要時伸出援手。在一次次的代際交往實踐中,兩代人也會不斷修正自己對相互關系的定義,同時調整后續的交往行為。因此,當下的代際交往背后并不存在一個通用的腳本,代際關系已經呈現日益流變的特征。

3.孝道觀念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影響中國人家庭生活和個人幸福的重要因素。葉光輝認為,傳統孝道觀念包含兩個核心維度,即權威性孝道和相互性孝道[4]。首先,親子之間存在基于年齡、輩分和性別的等級秩序,在這一秩序基礎上形成的孝道即為權威性孝道。其次,親子之間存在長年累月積累而成的厚實情感,這種建立在自然親情基礎上的孝道即為相互性孝道。根據葉光輝的理論,傳統中國社會中的孝道兼具權威性和相互性,因此,子女既要表現出對父母的關心,也要表現出對父母的絕對順從。然而在當代社會,隨著獨立自主的價值觀逐漸成為社會主流,那種建立在等級秩序基礎上的權威性孝道不斷衰弱,強調雙方平等且以彼此情感為基礎的相互性孝道則會有所提升[5]。這一觀點得到了很多研究的支持。例如,胡安寧使用2006年CGSS數據發現,民眾對相互性孝道的認可度已經超過權威性孝道,且相互性孝道對子女的贍養行為具有更加廣泛的影響[6]。筆者結合2006年和2017年兩期CGSS數據發現,相互性孝道已經成為中國人普遍接受的一種孝道觀念,且人們對這種孝道的認可度隨時間的推移而不斷上升,權威性孝道則呈明顯的衰退之勢[7]。

綜上,權威性孝道的衰弱和相互性孝道的增強是當代中國在現代化轉型過程中的普遍趨勢。這不僅意味著立足于平等互惠基礎上的相互性孝道獲得人們更多的青睞,而且意味著指引當代中國家庭代際關系的倫理基礎已然發生了重大變化。孫向晨認為,當代中國家庭的精神內核已從過去的“尊尊”(權威性孝道)與“親親”(相互性孝道)轉變為當下的“個體”與“親親”[8]。隨著獨立自主的個體精神取代傳統家庭對順從權威的要求,當代中國人將會以前所未有的獨立姿態反思既有的傳統與結構,代際關系將變得越來越不循規蹈矩,人們將越來越基于自身處境來靈活安排家庭生活,代際關系的實踐方式也將變得日益多元和復雜。

五、結論與討論

綜合上述關于多代同住、代際支持和孝道觀念的研究,筆者認為當代中國家庭雖然在名義上保留了很多與傳統擴大家庭相關的特征,但是在實質上,代際關系的運作邏輯已與以往具有很大不同。首先,就多代同住來說,很多老年人雖然依舊與子女同住,但他們之中有相當一部分已不再遵循從夫居的傳統,而且支撐這種居住方式的也不再是對多代同堂的主觀偏好,而是兩代人在經濟、日常生活和情感方面相互扶持的共同需要。其次,就代際支持來說,老年人雖然依舊能得到子女的贍養,但養老已不再被視作只有兒子才須承擔的正式義務,子女的贍養水平和贍養方式已成為可以協商的事情,而且老年人在得到子女贍養的同時也會向子女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最后,就孝道觀念來說,孝道傳統在當代中國依舊盛行,但這種孝道已從過去的“既孝且順”轉變為當下的“孝而不順”,隨著權威性孝道的衰弱和相互性孝道的增強,中國人對代際關系的認知和實際的代際交往行為都已發生非常深刻的變化。

由此可見,名義上的延續與實質上的改變并存是當代中國家庭的一個重要特征。從這個意義上講,當代中國家庭是一種兼具傳統外表與現代內涵的混合家庭制度。一方面,當代中國家庭有選擇性地保留了傳統擴大家庭中密切的代際交往關系和互幫互助的家庭功能;另一方面,它逐漸拋棄了傳統擴大家庭對等級、秩序和權威的強調,并有效吸納了獨立自主和平等互惠的現代精神。筆者認為,當代中國家庭之所以會呈現這種傳統與現代相交融的特征,是因為人們在創造性的家庭實踐中有意識地將傳統的家庭生活方式與現代精神融合起來,進而構建了一種既不同于過去的中國家庭,也不同于西方家庭的家庭模式。不應將這種家庭模式簡單視作傳統向現代變遷過程中的過渡形態,也不應將之簡單視作“壓縮型”現代化過程中的特殊家庭發展階段。中國當下的家庭模式很可能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持續下去,并繼續發展演化。

本文的研究結論充分說明,家庭實踐是一種比家庭制度更適宜于分析當代中國家庭變遷的理論視角。通過這一視角不僅可以探究家庭生活日益流變的特征,而且可以從一種更加積極和能動的角度重新審視傳統家庭之于現代社會的意義。筆者認為,在快速的現代化轉型與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不應簡單地將擴大家庭視作一種外在于個體的結構性力量,而應更關注人們在具體的家庭實踐中對傳統擴大家庭的創新性發展與改造。從某種程度上說,本文所描繪的那種兼具傳統外表與現代內核的混合家庭制度就是家庭實踐的結果,或者說是一種經過家庭實踐改造后的制度。與傳統的擴大家庭制度不同,這種家庭制度對個體的行動沒有很強的約束力,而是處于不斷流動和再造的過程中。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傳統的擴大家庭在當代重獲新生的重要原因是它在維持家庭生計和提供情感支持等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功能,這也凸顯了完善家庭政策和加強家庭建設的重要性。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發表關于“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重要講話,肯定了傳統中國家庭在養老撫幼等方面的積極功能以及家庭和睦對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意義。在學術界,亦有不少學者呼吁構建發展型家庭政策,為中國家庭的和諧穩定與健康發展提供更多支持[1]。當下,中國家庭的發展呈現日益流變的特征,家庭成員的需求也日趨多元化。這就要求家庭政策的制定與推行必須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同時保證政策體系的靈活性和多樣性。考慮到中國獨特的家庭傳統和現代化發展道路,中國的家庭政策尚無合適的他國經驗可資借鑒,只有在尊重傳統的同時尋求超越傳統,才能創造出適應個體需求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需要的新家庭。

〔責任編輯:玉水〕

[1][6]吳小英:《重返傳統:家庭研究的方法論轉向》,《理論月刊》2022年第8期。

[2]王躍生:《直系組家庭:當代家庭形態和代際關系分析的視角》,《中國社會科學》2020年第1期。

[3]Y. Yan, \"Neo-familism and the State in Contemporary China\", Urban Anthropology, 2018, 47(3), pp.181-224.

[4]計迎春:《社會轉型情境下的中國本土家庭理論構建初探》,《婦女研究論叢》2019年第5期。

[5]A. Giddens, P. W. Sutton, Sociolog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21, p.1153.

[1]W. J. Goode, World Revolution and Family Patterns, New York: Free Press, 1963, pp.1-5.

[2][3]A. J. Cherlin, \"Goode’s World Revolution and Family Patterns: A Reconsideration at Fifty Years\",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012, 38(4), pp.577-607.

[4]R. Lesthaeghe, \"The Unfolding Story of the Second Demographic Transition\",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010, 36(2), pp.211-251;D. J. van de Kaa, \"Is the Second Demographic Transition a Useful Research Concept? Questions and Answers\", Vienna Yearbook of Population Research, 2004, 2, pp.4-10.

[5]D. Chambers, P. Gracia, A Sociology of Family Life: Change and Diversity in Intimate Relation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21, p.41.

[6]D. H. J. Morgan, Rethinking Family Practices,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11,pp.1-14.

[7]P. Chambers, G. Allan, C. Phillipson, Family Practices in Later Life, Bristol: Policy Press, 2009, pp.1-15.

[1]安東尼·吉登斯:《社會的構成:結構化理論綱要》,李康、李猛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23—25頁。

[2]羅伯特·K.默頓:《社會理論和社會結構》,唐少杰、齊心譯,譯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223—257頁。

[3]A. Swidler, \"Culture in Action: Symbols and Strategi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86,51(2), pp.273-286.

[4]安東尼·吉登斯、菲利普·薩頓:《社會學(第七版)》,趙旭東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365頁。

[1]K. Chang, \"The Second Modern Condition? Compressed Modernity as Internalized Reflexive Cosmopolitanism\",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2010, 61(3), pp.444-464.

[2]計迎春:《社會轉型情境下的中國本土家庭理論構建初探》,《婦女研究論叢》2019年第5期。

[3]許琪:《傳承與變遷:當代中國家庭結構與家庭養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3年版,第58頁。

[4]W. J. Goode, World Revolution and Family Patterns, New York: Free Press, 1963, pp.1-5.

[5]S. P. Morgan,K. Hirosima, \"The Persistence of Extended Family Residence in Japan: Anachronism or Alternative Strateg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83, 48(2), pp.269-281.

[1]費孝通:《家庭結構變動中的老年贍養問題——再論中國家庭結構的變動》,《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3期。

[2]王躍生:《中國城鄉老年人居住的家庭類型研究——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的分析》,《中國人口科學》2014年第1期。

[3]王躍生:《中國城鄉家庭結構變動分析——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中國社會科學》2013年第12期。

[4]巫錫煒、郭志剛:《我國從妻居的時空分布——基于“五普”數據的研究》,《人口與經濟》2010年第2期。

[5]邱婷:《婚居模式變遷與婚姻理性興起——基于浙北水鎮“兩頭婚”的調查》,《青年探索》2023年第3期。

[6]J. R. Logan, F. Bian, \"Family Values and Coresidence with Married Children in Urban China\", Social Forces, 1999, 77(4), pp.1253-1282.

[7]J. R. Logan, F. Bian,Y. Bian,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the Urban Chinese Family: The Case of Living Arrangements\", Social Forces, 1998, 76(3), pp.851-882.

[1]陶濤、鐘雨奇、黃靜怡:《“單方索取”還是“相互需要”:代際同住中的需求組合與親子選擇》,《社會》2022年第6期。

[2]石金群:《轉型期家庭代際關系流變:機制、邏輯與張力》,《社會學研究》2016年第6期。

[3]彭希哲、胡湛:《當代中國家庭變遷與家庭政策重構》,《中國社會科學》2015年第12期。

[4]巫錫煒、郭志剛:《我國從妻居的時空分布——基于“五普”數據的研究》,《人口與經濟》2010年第2期;邱婷:《婚居模式變遷與婚姻理性興起——基于浙北水鎮“兩頭婚”的調查》,《青年探索》2023年第3期。

[5]賀雪峰:《農村家庭代際關系的變動及其影響》,《江海學刊》2008年第4期。

[6][10]許琪:《傳承與變遷:當代中國家庭結構與家庭養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3年版,第189—215頁,第145—167頁。

[7]唐燦、馬春華、石金群:《女兒贍養的倫理與公平——浙東農村家庭代際關系的性別考察》,《社會學研究》2009年第6期。

[8]高修娟:《農村女兒養老問題研究綜述》,《婦女研究論叢》2014年第5期。

[9]狄金華、韋宏耀、鐘漲寶:《農村子女的家庭稟賦與贍養行為研究——基于CGSS2006數據資料的分析》,《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

[11]郭于華:《代際關系中的公平邏輯及其變遷——對河北農村養老事件的分析》,《中國學術》2001年第4期。

[1]宋健、戚晶晶:《“啃老”:事實還是偏見——基于中國4城市青年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人口與發展》2011年第5期。

[2]閻云翔:《私人生活的變革:一個中國村莊里的愛情、家庭與親密關系》,龔小夏譯,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181—208頁。

[3]楊善華、賀常梅:《責任倫理與城市居民的家庭養老——以“北京市老年人需求調查”為例》,《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

[4][5]葉光輝:《華人孝道雙元模型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本土心理學研究》2009年第32期。

[6]胡安寧:《老齡化背景下子女對父母的多樣化支持:觀念與行為》,《中國社會科學》2017年第3期。

[7]許琪:《傳承與變遷:當代中國家庭結構與家庭養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3年版,第189—215頁。

[8]孫向晨:《重建“家”在現代世界的意義》,《文史哲》2019年第4期。

[1]張秀蘭、徐月賓:《建構中國的發展型家庭政策》,《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第6期。

猜你喜歡
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的創新抉擇
邊疆治理現代化
中國現代化何以起飛和推進
——評《中國現代化論》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工業設計(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
論中國大學治理現代化
現代化
現代化與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的發展
現代企業(2015年9期)2015-02-28 18:57:09
國內某1 700 mm熱軋廠現代化改造
上海金屬(2014年4期)2014-12-15 10:40:43
中國新現代化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波多野结衣在线se| 亚洲第一视频网|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69| 中文字幕佐山爱一区二区免费| swag国产精品| 国产91全国探花系列在线播放| 日本黄色不卡视频|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视频| 在线精品自拍| 国产性精品| 国产精品99在线观看|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软件| 国内精品自在自线视频香蕉 |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色蜜蜜| 亚洲三级影院| 成人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精品私拍在线爆乳| 一区二区午夜| 国产精品性| 激情爆乳一区二区| 狼友视频国产精品首页| 一区二区午夜| 99青青青精品视频在线| 色天天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片| 一本久道久综合久久鬼色| 白丝美女办公室高潮喷水视频| 亚洲性视频网站|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专区| 国产在线观看成人91|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免费视频在线2021入口| 亚洲无码91视频| 国产熟女一级毛片|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久成年黄色视频| 亚洲综合二区| 91视频首页|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 欧美a级完整在线观看| 欧美日本二区|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 91在线视频福利| 农村乱人伦一区二区| 91人妻在线视频| 三区在线视频| 97av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青青国产视频| 欧美日韩免费| 国产夜色视频| 欧美日韩综合网|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第一区免费 | 97在线公开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无码| 亚洲人在线|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午夜| 3p叠罗汉国产精品久久| 狠狠亚洲五月天| 美女被操91视频| 99视频精品全国免费品| 91免费在线看| aaa国产一级毛片| 69av在线| 无码免费的亚洲视频| 国产视频一二三区| 特级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综合欧美|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视频| 国产一级妓女av网站| 亚欧美国产综合| 国产96在线 | 99re在线视频观看|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 | 在线一级毛片| 国产成人做受免费视频| 精品剧情v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