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和城鄉教育的不斷強化,農村幼兒園在教育內容和方法上面臨著各種挑戰。本文以西和縣漢源鎮幼兒園為研究對象,探討了農村幼兒園如何結合本地民俗開發中國傳統節日園本課程。通過對調查數據的分析和研究,發現此舉能夠有效促進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同,提高他們的綜合素養和文化自信心。同時,這種教育方式也能夠促進社區的發展和傳統文化的傳承。
關鍵詞:農村幼兒園 本地民俗 中國傳統節日 園本課程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6.062
近年來,農村教育一直是中國教育改革的重點之一。隨著農村幼兒園數量的增多和質量的提高,農村幼兒教育面臨著如何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和傳統文化開展教育的問題。中國傳統節日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通過其獨特的活動形式和慶祝方式,傳遞著豐富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對幼兒的教育有著重要意義。因此,本文將探討農村幼兒園如何結合本地民俗開發中國傳統節日園本課程,以提高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理解。
一、西和縣漢源鎮幼兒園結合本地民俗開發中國傳統節日園本課程的實踐研究意義
西和縣漢源鎮幼兒園結合本地民俗開發中國傳統節日園本課程的實踐研究具有以下幾方面的重要意義:
首先,促進幼兒對本地民俗和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同。通過將本地民俗與中國傳統節日相結合,幼兒能夠更深入地了解本地民俗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并通過親身參與傳統節日慶祝活動,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理解。其次,增強幼兒的文化自信心和綜合素養。通過參與傳統節日的園本課程,幼兒能夠在游戲和互動中初步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培養他們對自己文化傳統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增強文化自信心,并提高他們的綜合素養。再次,促進社區的發展和傳統文化的傳承。幼兒園作為社區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本地民俗和中國傳統節日融入園本課程中,可以有效促進社區的文化傳承和發展。通過與社區的緊密聯系,更好地傳遞和弘揚本地民俗和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有助于激發社區的文化活力,并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最后,提高農村幼兒園教育的質量和特色。農村幼兒園通常面臨著師資力量不足和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通過結合本地民俗開發園本課程,能夠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和特色,提高幼兒園教育的質量和特色,同時培養幼兒初步對本地文化的認同和學習,加強幼兒園與社區的聯系和互動。
二、理念概述
(一)農村幼兒園的特點
農村幼兒園相比城市幼兒園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資源相對匱乏。相比城市幼兒園,農村幼兒園通常面臨著師資力量不足、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的問題。在教師素質、教育設施和教育材料等方面存在不足之處。第二,學生家庭背景差異大。由于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均衡,農村幼兒園的學生家庭背景存在較大的差異。家庭環境、家庭經濟狀況和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異會影響到幼兒的學習和發展。第三,涉農特色教育。農村幼兒園通常會注重涉及農業、農村文化和農村生活的特色教育。通過農田觀察、農產品認識、農事活動等形式,培養幼兒的實踐能力和對農村生活的認知。第四,社區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幼兒園往往是農村社區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園與社區的聯系緊密,教育資源的分配和共享也相對容易,校園文化與社區文化相互融合。第五,加強生活教育和實踐活動。由于農村幼兒園的生活環境和資源條件相對較為簡單,幼兒通常在實踐過程中更能對生活進行探索和體驗。因此,農村幼兒園注重生活教育和實踐活動,通過自然觀察、勞動體驗、社區參與等方式培養幼兒的實踐能力和生活技能。
(二)中國傳統節日概述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涵蓋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歷法、易理術數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主要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等。
園本課程即以幼兒園為課程編制主體、自主開發與實施的一種課程,它是相對于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一種課程。農村幼兒園結合本地民俗開發“中國傳統節日園本課程”的實踐研究,重點結合西和民俗,通過在幼兒園開展節日主題探究活動,讓幼兒了解家鄉民俗,促進幼兒全面發展,開發園本課程。
三、西和縣漢源鎮幼兒園結合本地民俗開發中國傳統節日園本課程的實踐研究
(一)西和縣本地民俗介紹
西和縣是仇池故里,伏羲生處,歷史悠久。西和縣作為“中國乞巧文化之鄉”,乞巧節是當地重要的民俗活動。與傳統七夕節不同,西和乞巧節從農歷六月三十晚上開始,七月初七晚上結束,歷時七天八夜,未出嫁的姑娘舉行隆重的民俗祭祀歌舞活動,祈求“巧娘娘”保佑自己聰慧、靈巧,婚配如愿,生活幸福。西和乞巧節主要有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娛巧、卜巧、送巧等七個主要程式,12項祭祀儀式,被稱為中國古代乞巧風俗的“活化石”。
(二)西和縣漢源鎮幼兒園結合本地民俗開發中國傳統節日園本課程的實踐策略
1.結合西和縣本地民俗創設中國傳統節日教育及德育模式
結合西和縣本地民俗創設中國傳統節日教育及德育模式需要以幼兒的年齡和實際情況為出發點,以下是一些實踐策略:
第一,幼兒節日故事講述。選取西和縣本地的傳統節日,教師可以通過講述有趣的節日故事來引發幼兒的興趣和好奇心。可以利用繪本、音頻或者角色扮演等方式來呈現節日故事,幫助幼兒理解傳統節日的意義和內容。第二,手工制作傳統節日工藝品。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參與傳統節日工藝品的制作,如剪紙、折紙、剪窗花等。在制作過程中,可以向幼兒介紹相關的民俗文化知識,并與他們一起探討工藝品的象征意義。第三,傳統節日美食制作和品嘗。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參與傳統節日美食的制作過程,如粽子、湯圓等。幼兒可以親手動手參與其中,體會制作過程中的樂趣和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在品嘗美食時,教師可以介紹美食的起源和節日背后的文化內涵。第四,節日民俗游戲和活動。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與節日相關的游戲和活動,如踩高蹺、戴花鼓、打皮球等。通過參與這些傳統游戲和活動,幼兒能夠體驗到傳統游戲的樂趣,同時也能了解相關民俗文化。第五,探訪當地傳統文化景點。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到當地的傳統文化景點,如廟宇、村落等進行參觀。適合幼兒的參觀內容可以是展示傳統手工藝品、經典舞蹈表演等,既能讓幼兒親身體驗傳統文化,又能增強他們的身份認同感。第六,通過繪畫、手工等形式表達。在幼兒園的活動中,可以引導幼兒通過繪畫、手工等形式表達對傳統節日的理解和喜愛之情。
2.家園合作激活西和民俗節日生活體驗
實踐策略中家園合作激活西和民俗節日生活體驗的方法如下:
第一,家庭作業。教師可以布置與西和民俗節日相關的家庭作業,如詢問家長家中是否有與傳統節日相關的物品或食品,并鼓勵幼兒與家長一起參與制作或準備。通過這樣的活動,可以在家中延續對傳統節日的學習和體驗。第二,家長講解和分享。教師可以邀請家長參與課堂活動,講解和分享關于西和民俗節日的經驗和回憶。家長可以講述自己在傳統節日過程中的習俗、食品制作方法以及家族的傳統活動等方面的內容,讓幼兒們能夠通過家長的講解更加真實地了解這些民俗節日。第三,家庭展示活動。教師可以組織家庭展示活動,鼓勵幼兒與家長一起準備展示物品。幼兒可以帶來自己家中與傳統節日有關的物品,如包裝粽子的竹葉、做米飯團的工具等,與同學和家長們一起分享它們的故事和意義。第四,家訪活動。教師可以與家長一同組織家訪活動,前往一些有代表性的家庭,觀察他們在傳統節日期間的慶祝方式、食物制作等。通過家訪活動,幼兒可以親身接觸到西和民俗節日的慶祝場景,深度了解民俗節日的傳統和習俗。第五,家庭手工制作活動。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適合家庭合作的手工制作活動,如制作傳統節日的裝飾品、制作民俗玩具等。通過家庭手工制作,幼兒可以與家長一起合作,感受傳統節日活動的樂趣,并在制作過程中加深對西和民俗節日的理解。
3.強化園所文化建設,開設具有本園特色的園本課程
在西和縣漢源鎮幼兒園結合本地民俗開發中國傳統節日園本課程的實踐策略中,可以有以下方法來強化園所文化建設,并開設具有本園特色的園本課程:
第一,制定園本節日課程。針對本地傳統節日,制定具有本園特色的教學計劃和課程內容。確保這些課程能夠有利于孩子們理解和尊重本地的民俗文化,以及增加對傳統節日的認知。該課程應該以幼兒為中心,充分照顧到他們的年齡和發展特點。第二,豐富的園本文化活動。組織豐富多樣的園本文化活動,如民俗表演、手工制作、傳統游戲等,通過實踐和親身體驗的方式,激發孩子們對傳統節日的興趣和熱愛。這些活動應該與園本課程相結合,形成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和學習環境。第三,傳承與創新并重。傳統節日園本課程的開發既要注重傳承本地的民俗文化,也要有創新性的內容設計。通過將傳統元素與現代教育相結合,讓孩子們在學習傳統知識的同時,培養創新思維和能力。第四,拓展資源與合作交流。與本地民俗專家、社區機構、文化藝術團體等建立合作關系,爭取更多的資源支持和專業指導。通過與外部的合作交流,豐富園本課程的內容和形式,提供更好的學習機會和體驗。第五,家園共建共享。鼓勵家長參與園本課程的規劃和實施,通過家長會、親子活動等方式,增強家園共建共享的意識。家長可以分享自己的傳統知識和經驗,為園本課程的開展和改進提供寶貴的建議和支持。
通過強化園所文化建設,開設具有本園特色的園本課程,可以增強幼兒園的文化氛圍和特色,提升幼兒的民俗文化認知水平,培養他們的文化自信心和創新思維能力。同時,這也是一種促進家園合作,形成共同發展的良好機制。
4.本地節日活動與區域游戲活動相融合
在西和縣漢源鎮幼兒園結合本地民俗開發中國傳統節日園本課程的實踐策略中,可以將本地節日活動與區域游戲活動相融合,以增加孩子們對本土文化的了解和體驗。以下是一些建議:
第一,組織主題慶祝活動。針對本地節日,組織主題慶祝活動,邀請家長、社區成員和專業人士參與。在慶祝活動中,可以設計各種游戲和互動環節,讓孩子們能夠參與其中,感受節日的快樂和氛圍。第二,打造本地特色游戲區。在幼兒園內設置本地特色游戲區,例如搭建傳統游樂設施、布置游戲場景、設計傳統游戲活動等。孩子們可以在這些區域進行游戲,體驗本地民俗文化,增加對傳統節日的認知。第三,制定傳統游戲課程。將傳統游戲納入幼兒園的教學計劃,開設專門的傳統游戲課程。通過課程的開展,不僅能夠教授孩子們傳統游戲的規則和技巧,還能傳達游戲背后的文化內涵和價值觀。第四,制作本地民俗游戲手冊。制作本地民俗游戲手冊,介紹本地傳統游戲的規則、玩法和起源,供孩子們參考和學習。手冊可以加入插圖和簡單文字說明,使孩子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土游戲。第五,組織區域游戲活動比賽。將傳統游戲比賽納入區域游戲活動中,組織幼兒園之間的比賽。通過比賽的形式,孩子們可以與其他幼兒互動、交流,增進對本地民俗文化的認知,并提高游戲技能和合作能力。
通過本地節日活動與區域游戲活動相融合,孩子們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和體驗本地民俗文化,增強對傳統節日的認知和尊重。同時,通過融合游戲元素,讓學習更加生動有趣,激發孩子們的參與積極性,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和成長。
5.創建調研小組,專門研究園本課程的實踐工作
創建調研小組專門研究園本課程的實踐工作是一個具體的策略,旨在深入了解園本課程在幼兒園的實施情況并提出改進建議。下面是一些可能的步驟和方法:
第一,人員組成。組建專門的調研小組,成員包括幼兒園的教師、幼教專家、幼兒園管理者以及相關的外部專家。確保團隊成員具備相關知識和經驗。第二,目標明確。明確調研的目標和范圍。確定研究的重點,例如了解園本課程的實施情況、探索園本課程對幼兒教育的影響等。第三,調研方法。選擇合適的調研方法,包括訪談、觀察、問卷調查等。可以分階段進行,先了解實施情況,再深入了解實施效果。接著是調研內容。調研主要關注園本課程的課程設計、實施方式、教師角色、幼兒參與度、家庭參與度等方面。第四,數據分析。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找出園本課程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和優點。第五,結果評估。根據數據分析的結果,對園本課程的實施進行評估,確定改進的方向和方法。第六,問題解決方案。根據調研結果提出改進的具體措施和建議,例如培訓教師、改進課程設計、加強家庭參與等。第七,實施和跟進:根據提出的措施和建議,對園本課程的實施進行監督和跟進,確保改進措施的有效實施。
通過創建調研小組來研究園本課程的實踐工作,可以深入了解實施情況并提出改進建議,有助于提高園本課程的質量和效果。同時,這也可以促進多方合作和經驗分享,推動幼兒園教育的發展。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以西和縣漢源鎮幼兒園為例的實踐研究,探討了農村幼兒園如何結合本地民俗開展中國傳統節日園本課程的方式和效果。結果表明,此舉能夠有效促進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初步了解和認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幼兒的綜合素養和文化自信心。同時,這種教育方式也能夠促進社區的發展和傳統文化的傳承,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和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 葉英、黃翠華《廣西北海疍家文化園本課程開發現狀調查研究》,《大學》2022年第8期。
[2] 趙雅莉《幼兒園傳統節日園本課程探究——以A市某幼兒園為例》,《河南教育(幼教)》2019年第2期。
(本文系甘肅省隴南市2023年度教育科學研究課題“農村幼兒園結合本地民俗開發中國傳統節日園本課程的實踐研究——以西和縣漢源鎮幼兒園為例”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編號:LN[2023]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