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德育是對學生人格品質與價值觀念的塑造,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構建系統性、序列性、實效性的德育體系至關重要。傳統文化與德育的頂層設計與底層邏輯不謀而合,二者的有效融合能夠實現“一加一大于二”的教育效果。基于此,本文圍繞初中生的認知規(guī)律與成長特性,以目標、需求、資源、活動、實踐、共育體系為融合點,探索傳統文化與初中德育有機結合的策略。以期發(fā)揮中華傳統文化的優(yōu)勢,提升德育能效,引領學生牢筑思想根基,厚植文化自信,形成支持成長與成才的內生動力。
關鍵詞:初中德育 傳統文化 有效融合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6.057
初中生正處于重要的成長轉折期,鮮明的成長特性給德育帶來巨大的挑戰(zhàn),探尋更為豐富、深刻的德育模式勢在必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歷經千淘萬漉傳承下來的經典,是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在初中德育體系中的滲透,或將成為撬動教育模式轉型的支點。對于廣大一線教師而言,探尋初中德育與傳統文化的融合觸點,重構育人思維成為當前要務。
一、初中德育與傳統文化有機融合的價值
1.深化德育功能
雖然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導向下,德育逐漸由邊緣化走向中心地帶,教師對德育價值達成普遍共識。但是縱觀初中德育實踐情況,功能狹窄、教育滯后的問題并非個例,德育價值未能得到充分展現。傳統文化的滲透利于改善這一現狀,深化初中德育功能,拓展學生思想認知的深度與厚度。
第一,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精神支撐,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則是我國民族精神的靈魂所在,強化學生的價值觀認同與政治歸屬感是初中德育不可推卸的責任。雖然初中學生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概念并不陌生,但是對其精神內核缺乏深刻的理解,衍生出“遠離政治”、缺乏崇高理想等一系列現實問題。傳統文化則架起民族精神與行為典范之間的橋梁,讓抽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觀可感,更易于學生理解與接受,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二,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當代初中生成長于文化意識高度開放、多元融合時代背景下,無論是行為習慣還是思想認知都存在中西方融合的情況。初中德育需要將喚醒文化自覺、樹立文化自信置于首位。傳統文化在初中德育中的滲透能夠引領學生追本溯源,形成思想上的觸動與情感上的共鳴,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念。
2.拓展德育內容
長期以來,初中德育被禁錮于封閉的內容維度,規(guī)范性有余而延展性不足,德育效能受到限制。在此情況下,初中德育想要突破困境,實現提質增效,需要開辟教學資源的源頭活水。傳統文化蘊含了深刻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賦予初中德育內容構建更多可能性。
第一,提升德育內容的豐富性。傳統文化歷經五千年的積淀,匯聚了民族智慧的結晶,涉及物質、制度、精神多個層面,史事、文學、風俗、人物、藝術不同維度,形成縱深延展的德育資源體系。教師有所選擇、有所側重、有所創(chuàng)新地將傳統文化資源引入初中德育課堂,轉化為契合學生認知成長需求的教學內容,有助于推動學生知、情、意、行的全面發(fā)展。
第二,提升德育內容的深刻性。為實現學生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的深度發(fā)展,初中德育內容需要擺脫膚淺的符號化信息。傳統文化是社會的基礎和靈魂,具有實踐性、民族性、穩(wěn)定性、復雜性的特征,展現出深厚的底蘊。傳統文化與初中德育的融合,能夠引導學生思考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根本問題,促使學生更為清晰地認識自我、自然與社會,提升德育內容的深刻性。
3.豐富德育方式
不可否認,初中德育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認知輕情感的傾向,學生主體參與感不強、理解不夠透徹、踐行不足的問題屢見不鮮,成為初中德育改革的要點。傳統文化既有生活化的載體,又有潛移默化的精神,能夠推動德育課堂由單一走向多元,為初中德育注入強大生命力。
第一,打破德育的時空藩籬。德育的根本在于培根鑄魂,夯實學生的思想根基。“培根”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鑄魂”是對當代文明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由此而言,只有將德育置于綿延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促使學生思考“為何”“何為”以及“如何為”,才能夠真正彰顯德育本質。傳統文化在初中德育的滲透形成了感悟過往、把握現在、期待未來的窗口,引導學生學會飲水思源,并將感悟轉化為思想與行為的標桿。
第二,豐富了德育的形式載體。高效的德育是促使學生在認識、體驗與實踐中形成所需的品格與修養(yǎng),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增強各方互動,增強學生的親歷性與體驗感。傳統文化以不同形態(tài)存在于社會生產與生活的方方面面,挖掘傳統文化教育素材的過程加快了德育形式的創(chuàng)新,讓初中德育不再局限于理論說教、行為約束,而是融入學生感興趣實踐活動或是熟知的事物中,增強德育的感染力與說服力。
二、初中德育與傳統文化有機融合的實踐策略
1.以目標作為融合中心點
初中德育與傳統文化的融合并不是簡單相加,而是由表及里的深度滲透,形成結構嚴謹、主線清晰的教育體系,探尋能夠統領傳統文化與初中德育同向同行的軸心至關重要。從本質而言,傳統文化內涵與初中德育目標具有一致性,以目標作為二者融合的中心點,能夠實現教學活動有計劃、有針對性地推進。在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的教育新時期,初中德育目標聚焦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的塑造,致力于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社會主義建設者,教師以此作為中心點實現傳統文化的有機滲透。
第一,環(huán)繞能力目標,促進融合。當代初中生成長于更為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容易受到不良風氣的侵襲,出現思想或行為偏差。因此,初中德育對學生關鍵能力的塑造,聚焦明辨是非與自我約束,促使學生能夠發(fā)現生活中的真善美,抵制假惡丑。傳統文化中不乏處世之道、為人之法,如“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等。教師以此深化德育層次,以古人之智啟發(fā)學生學會寬以待人、嚴以律己,有所為有所不為。
第二,緊扣品格目標,促進融合。道德品質是做人的根本,是支持學生長遠發(fā)展的動力,培養(yǎng)學生的君子品格是初中德育的重要目標。傳統文化展現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和而不同、誠實守信的精神內核,教師將其引入德育目標體系,能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促進學生良好品格的形成與發(fā)展。
2.以需求作為融合著眼點
初中德育的最終落腳點是助力學生的成長與成才,傳統文化的滲透同樣應以學生的主體需求為導向。因此,教師要關注初中生的德育發(fā)展規(guī)律和身心成長需求,以此為著眼點融合傳統文化。
第一,提升自我認知。初中生正處于由兒童向少年轉變的關鍵時期,自我意識萌芽開始覺醒,有了一定的“成人感”,對于自我定位、同伴認知、學業(yè)期許、興趣愛好以及家庭關系等方面有了新的思考,但是由于知識儲備、思維層次和社會閱歷的局限性,很容易迷失自我。針對此情況,教師需要將自我認知作為德育的重要模塊,借助傳統文化各要素引導學生發(fā)現人生的意義,找到自我發(fā)展定位。
第二,提升自育能力。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展現出情緒波動大的特點,追求自由與主導、抵觸約束與支配,初中德育需要做到張弛有度。以學生需求作為傳統文化與初中德育的融合著眼點,放大融合能效,增強德育的針對性。教師發(fā)揮傳統文化溫潤濃厚而又堅定有力的特點,讓德育更具感染力,增強學生的認同感,由加“他律”向“自律”轉變。例如,引導學生平衡與父母的關系是初中德育的一大要點,也是難點。教師將傳統文化中的家風家教融入德育內容,帶領學生在談古論今之間重新思考父母之愛,激發(fā)感恩孝親之情,學會如何與父母相處。
3.以傳統文化資源作為融合基本點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能夠為初中德育提供豐富、多元的寶貴資源。面對眾多的傳統文化資源,如何選擇最為契合德育需求的維度,并將其轉化為行之有效的德育內容,成為教師亟待思考的重要問題。
例如,“仁、義、禮、智、信”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德核心,在初中德育中運用能夠促使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但是對于初中生而言,道德核心較為抽象,想要真正理解其中內涵并非易事。教師需要改變機械的“拿來主義”,進行合理的加工,將其轉化為學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德育素材。首先,注重追本溯源。正所謂“明其理,了其意,知其法”,對于意蘊深刻的傳統文化,教師堅持追本溯源的教學原則,例如,發(fā)揮微課短小精悍、聲情并茂的優(yōu)勢,帶領學生追溯“仁、義、禮、智、信”的起源與發(fā)展歷程,促使學生結合時代背景理解孔子為何而提出,孟子如何將其延伸,董仲舒緣何做出發(fā)展,明確傳統文化的根基所在。其次,注重釋疑解析。“仁、義、禮、智、信”的表面含義不難理解,難在如何將其滲透至學生的認知中。基于此,教師引入故事分享、典例分析等環(huán)節(jié),賦予抽象的道德規(guī)范以具象化的載體,促使學生關聯自身行為,形成自我反思與自我修正。通過對傳統文化的整合與重塑,將其轉化為教育資源,讓初中德育更加豐富、立體。
4.以活動作為融合切入點
葉圣陶先生指出:“教師為之教,不在于全盤授予,而在于相機誘導”。初中德育與傳統文化的融合不是事實性知識的機械灌輸,而是搭建導學支架,引導學生主動發(fā)現、深度探索、內化遷移。因此,教師要以多彩的活動作為融合觸點,增強啟發(fā)性與趣味性,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例如,經典文學作品是傳統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的內容,不僅題材豐富,而且意蘊深刻,能夠帶給學生以思想上的啟發(fā)與情感上的觸動。通過組織多樣化的活動拓展初中德育與傳統文化融合的切入點,提升二者協同育人的能效。教師可以組織“誦經典,塑人格”的主題活動,讓學生從經典名篇中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感受古人積極的審美情趣。活動分為如下環(huán)節(jié):一是中國古詩詞大會。教師設置不同的關鍵詞,如“月亮”“友情”“節(jié)日”等,讓學生說出相關的古詩詞。意在激發(fā)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興趣,豐富文化積累,感受中華語言的魅力。二是中國經典名篇鑒賞大會。讓學生任意選擇自己喜歡的國學經典名篇進行朗讀,并闡述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意在促成學生與文學作品的深度對話,從中提煉出人格品質與價值觀念。三是誦讀有感,以古明智。學生總結誦讀所得,分享誦讀所感,并關聯自我追求,制定未來的學習規(guī)劃。此環(huán)節(jié)意在由經典文學作品內涵的解讀上升至自我審視,促進主客體的融合,進一步深化理解層次。
5.以實踐作為融合延展點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初中德育需要改變“紙上談兵”的說教,突出學生的切身體驗。因此,教師將實踐作為推動德育與傳統文化融合的延展點,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自主探索機會,落實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標。
例如,當代初中生對西方節(jié)日如數家珍,但是對中國傳統節(jié)日卻知之甚少,除了春節(jié)、國慶節(jié)等幾個重大節(jié)日之外,對傳統節(jié)日鮮少關注。針對這一現實問題,教師以節(jié)日為媒介,采取項目式探究模式,設計“探訪中華傳統節(jié)日——重陽節(jié)”綜合實踐活動。為了讓學生更為細致、全面地了解重陽節(jié)。核心項目任務是傳承重陽節(jié)文化,下設三個子任務,推動核心任務的落地。任務一,通過網絡查詢、實地走訪等方式,了解重陽節(jié)的由來、習俗以及價值;任務二,甄選重陽節(jié)標志性的元素,設計并制作宣傳海報;任務三,為家人制作重陽糕、長壽面等美食。在明確任務之后,制定項目實施周期,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實踐體驗空間,并設定階段性反饋,督促學生身體力行地去完成。以實踐作為載體讓學生近距離感受中華傳統節(jié)日,學習與傳承愛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同時,學會以辯證的視角審視外來文化,堅定傳統文化的主流立場,增強文化歸屬感與認同感。
6.以共育作為融合突破點
初中德育是一個龐大、復雜的體系,單純依靠教師一己之力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教師要將共育作為德育與傳統文化的融合的突破點,打造“家校社”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從不同維度著手挖掘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實現德育的提質增效。
第一,促成家校合作。家長作為學生最早的啟蒙教師,在學生道德培養(yǎng)方面承擔義不容辭的責任。與此同時,家庭教育中蘊含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有助于進一步延展德育縱深。例如,教師與家長合作開展“傳家訓,立家規(guī),揚家風”共育活動,打造“在校學理念,在家做沉淀”的協作育人格局。首先,教師帶領學生系統學習家風文化,了解優(yōu)秀家風的典型,促使學生認識到家風的重要性,明白什么樣的家風更有益于家庭和諧與個人成長。其次,家長配合學生根據家庭實際情況制定家風與家訓,并在實際生活中認真踐行、互相監(jiān)督。在教師與家長的相互配合下,讓傳統文化與先進的德育理念走進學生的日常生活,真正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
第二,促成校社聯動。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社會即學校”教育理念給初中德育提供了新思路,教師可以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的雙渠道,加強校社聯動,讓德育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更具創(chuàng)造力。例如,帶領學生參觀博物館、革命圣地等,聆聽專業(yè)人員的深入講解,讓學生透過人、事、物感受傳統文化,體悟其中蘊含的精神品質。又如,邀請“非遺”傳承人到學校帶領學生學習傳統技藝,傳遞文化精神,激發(fā)學生傳承與發(fā)展傳統文化的責任感。
總而言之,教師需要明確初中德育的育人定位,以開放、發(fā)展的視角審視德育,思考傳統文化與德育的關系,并從不同維度探究傳統文化與德育的融合之路,夯實學生的思根基,增強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 孫玫春《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德育的策略研究》,《學周刊》2023年第33期。
[2] 王興樂《傳統文化在初中學校德育中的滲透》,《學苑教育》2023年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