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國家大力鼓勵科技題材原創科普作品創作。2021年,國務院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強調,“支持優秀科普原創作品”,“支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重大題材開展科普創作”。在少兒出版領域,一批聚焦超級工程、大國重器、科學考察等展現中國科技成果、科學家精神題材的科普繪本問世,并斬獲多個獎項,得到市場熱烈反響。筆者策劃并參與創作的《了不起的中國科技》科普繪本(圖1),圍繞運載火箭、探月工程、智能高鐵和南極科考4個主題,以圖畫故事的形式真實記錄了中國有形、無形的科技力量。這套書上市一年多銷量超過8萬冊,榮獲“2022年度中國好書”“‘典贊·2023科普中國’年度科普作品”“《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22年度童書”“2023年首都科普好書”等多項榮譽,贏得了讀者和行業專家的認可。
在策劃選題階段,筆者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新年賀詞等重要講話精神,從國家科技進展新聞中尋找有價值的線索,向奮戰在一線的科技工作者請教。在團隊的共同努力下,歷時三年,終于完成創作出版任務。筆者結合本套繪本的創作實踐,從展示中國科技力量題材的創作實踐“三步法”展開論述,總結創編聯動創作模式的積極作用,以期為更多科普創作者提供參考。
一、創編聯動,建立動態溝通機制
創編聯動是指在繪本創作過程中,編輯策劃人員和文字作者、插畫師之間的緊密配合和互動(圖2)。能寫文字的科技人才通常不具備繪畫能力,能畫插圖的插畫師欠缺科技專業的學科背景,兼顧知識背景、文字與繪畫創作能力的人才幾不可得。本套書在選題策劃初期就采取創編聯動的創作模式,策劃人與文字作者、插畫師之間進行多次交流和討論,共同探討如何將科技知識以更加生動、形象的方式呈現出來。
創作過程中,整個團隊持續推進這一模式,保持策劃人、文字作者、插畫師與編輯之間的動態溝通機制,同時注重與讀者之間的溝通反饋,充分考慮兒童讀者的閱讀需求,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細致打磨,不僅在內容質量上得到了保證,同時也更加符合讀者的閱讀習慣,匠心孕育出這套內容硬核又不失溫度的科普繪本。
創編聯動的創作模式是《了不起的中國科技》“三步法”實踐成功的基礎。從整個創作過程來看,創編聯動的動態平衡為這套書的細致打磨助力加分,充分調動了所有參與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適合以做好書為出發點的出版策劃,精雕細琢成就精品。但這一模式存在周期長、協調難度大等特點,并不適合那些時間和人力均較為有限的出版任務。
二、《了不起的中國科技》的“三步法”創作實踐
面向少年兒童的科普繪本,以其特有的圖畫多文字少的特點,兼具知識性、趣味性、藝術性、可讀性,贏得了小讀者的認可。《了不起的中國科技》策劃的初衷就是通過富有感染力的畫面、通俗易懂的語言,以小讀者更容易接納的繪本形式講述中國科技發展故事,普及科學知識,表達科技工作者的愛國情懷。為更好地達成預期效果,我們借助創編聯動的創作模式,嘗試通過“三步法”來進行創作,即文字創作、插畫創作和科學審定三個步驟。
(一)文本創作,兼顧專業性和可讀性
1.邀請科技工作者撰寫,專業過硬故事感人
本套書邀請中青年科技工作者來執筆,他們來自一線,有航天工程師、鐵路工程師和南極科考隊員,擁有專業的學科背景、良好的文字功底和洞察力,同時滿懷對科普事業的熱情。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年富力強,專業知識扎實,并且善于合作,這些都是他們參與科普創作的優勢。科普繪本的文稿字數區區幾千字,文本創作工作看似簡單,可從文本創作到正式出版卻要經過很多輪錘煉和打磨,這個過程需要耐心和細心,自始至終他們都積極投入其中。科普繪本的受眾主要是小讀者,從創作本套書的經驗看,為人父母的科技工作者更了解孩子的需求,會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對于面向兒童的科普創作工作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本套書選取的運載火箭、探月工程、智能高鐵和南極科考4個主題,都是文字作者自身從事的科技領域,創作起來得心應手,也更容易挖掘其中的故事。
探月工程是國家重大科技專項,20年來幾代人為之奮斗拼搏。與前幾次的探月任務相比,嫦娥五號探測器最重要的任務目標就是“采樣返回”,也就是實現中國探月工程三步走戰略 “繞、落、回”的第三步“回”。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入軌,經歷了地月轉移飛行、中途修正、近月制動、在軌分離、平穩落月、月面采樣、月面起飛、交接對接及樣品轉移、環月等待、月地轉移、再入回收等環節,12月17日,嫦娥五號探測器帶著“月壤”順利返回祖國懷抱。嫦娥五號的成功返回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取得月球土壤的國家。而嫦娥五號任務所用運載火箭長征五號也是歷盡艱辛后才取得圓滿成功。《“胖五”火箭再出征》和《嫦娥探月回來了》真實再現了長征五號升空和嫦娥五號采樣的足跡,硬核又震撼,帶著小讀者們“穿越時空之門”,追逐星辰大海。
《智能高鐵來了》介紹了由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京張高鐵,這條為北京2022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配套建設的高速鐵路,是世界上第一條設計時速350千米的智能高鐵。2019年建成的京張高鐵與1909年詹天佑設計建設的京張鐵路,跨越了110年,見證了我國鐵路百年發展歷史的巨變。
《南極科考隊員的一天》以中國第25次南極考察隊科考隊員的真實經歷創作而成。亂冰密布的南極海冰危機四伏,冰海沉車事件中的隊員奇跡逃生,卻使得海冰運輸的難度陡然增加。兩位隊員在執行海冰運輸任務前寫下遺書,駕駛兩輛承擔昆侖站建站任務的雪地車,漸漸消失在隊友的視線中。科考隊員們義無反顧、大義凜然的家國情懷感天動地。
這些愛國敬業、拼搏奉獻、執著探索、勇于創新的感人故事,讓小讀者感受到了不起的中國力量,感受到意蘊豐富、令人心潮澎湃的科學家精神,也為其樹立了積極的人生榜樣,播撒下科學的種子,激發其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2.溝通打磨文字稿,讓專業知識更有溫度
繪本文字初稿在改過幾遍后,仍有些專業術語生澀。整套書中蘊含了200多個硬核知識點,涉及航天、地理、物理、機械、交通等多個領域,知識點多,科技術語深奧,不容易理解。主創團隊經過反復推敲,再三修改,試圖用平實的語言將專業知識傳遞給小讀者,用小讀者可以接受的文字進行表述,文字版本經過了多次迭代。在修改過程中,策劃人提出擴充內容、補充知識點和修改術語等多條建議,大多獲得作者的認可與支持。
長征五號是中國現役起飛質量最大、芯級直徑最粗、運載能力最強的運載火箭,被大家親切地稱為“胖五”。《“胖五”火箭再出征》的初稿是從文昌航天發射中心1號發射工位開始講起的,策劃人審閱后很好奇火箭是如何運輸到文昌航天發射中心,又是如何安裝到發射中心的發射工位上的,小讀者們也一定非常好奇這么大的火箭要如何運輸安裝。經查閱資料后得知,“胖五”超高超寬,不適合火車運輸,只能通過海運方式抵達文昌,于是建議增加場景來呈現。溝通后,文字作者很快在原稿基礎上補充了火箭的海運和組裝過程,增加了天津港火箭運輸和發射中心廠房垂直總裝測試的畫面,使得“胖五”再出征的過程更為豐富。從初稿到創作團隊提交給出版社的圖稿,這一分冊的文字版本反復修改了不下十遍,策劃人與作者之間反復推敲打磨,從初稿6000字擴展到分鏡文字稿的近8000字,再凝練到最終的3000多字。
《嫦娥探月回來了》最早的文字稿收尾定格在嫦娥五號的返回器返回地球,策劃人提出補充月壤研究相關內容,增加月球“包裹”表取樣品和鉆取樣品被編號后分別進行研究的場景與文字,這樣強調了嫦娥五號探月的重要意義,也給小讀者帶來繼續想象的空間,對后續的研究成果產生期待。
科普繪本的文字要通俗易懂,更貼近孩子的語言,要方便親子共讀時家長給小讀者朗讀出文字內容,這要求文字簡潔流暢易于上口。主創團隊反復推敲,試圖用小讀者可以接受的文字進行表述,為此進行了多輪文字潤色。一些專業術語,直接用概念描述不容易被讀者理解,就盡量用比擬、比喻的方式將內容說清楚,讓科普更有溫度。
例如,《“胖五”火箭再出征》初稿中關于推進劑的描述多達五六百字,技術術語、設備型號等內容過于專業,對不了解這個領域且認知能力有限的小讀者而言既抽象又遙遠。策劃人將“推進劑”相關的文字改寫為一句話:“‘胖五’的胃口可真好,要‘喝’下約780噸的推進劑。”具體到“胖五”使用的“推進劑”是什么組合,用補充文字進行描述,編輯加工時將其中一部分文字精練為形象的思維導圖的形式。這樣的修改把“胖五”擬人化,也獲得了文字作者和審稿專家們的認可,讓讀者對這個龐然大物的“胃口”有了更直觀的印象。
在書稿修改的過程中,創作團隊還邀請作者家中的小讀者一同閱讀文稿,直接了解目標受眾對書稿內容的接受情況,以便及時調整。
(二)由文到圖,創意迭代升級
1.創作繪本腳本,從讀者視角設計分鏡
分鏡是對劇本文字的視覺化。科普繪本要注重藝術性和教育性的結合,設計科普繪本分鏡時,需要回歸兒童本位,根據讀者的年齡和閱讀需求設計故事情節,使得孩子既能夠對繪本產生興趣和好奇心,又能吸收科學知識的養分。繪本文本確定后,策劃人按正文、知識點、參考圖片和繪圖提示四個部分提出分鏡草圖建議,注重內容銜接、畫面表現、敘述節奏以及細節呈現等因素。優秀的分鏡設計不僅要充分表達文字內容,還要把握好畫面自身的連貫性和韻律。
因創編聯動充分賦能,在繪本創作版本迭代的過程中,分鏡設計的創意也得以升級。策劃人以讀者的興趣點為出發點,希望畫面視角獨到,效果震撼,考慮內容銜接、畫面的節奏和整體布局;文字作者從專業的視角審視分鏡,規范畫面,確保科學性、知識性和專業性;插畫師從藝術創作的視角設計分鏡,讓畫面美觀、生動、有溫度;編輯站在出版者的視角審閱分鏡,從閱讀和出版的維度提出意見和建議。
例如," 《“胖五”火箭再出征》的初稿中,文字作者設計了12個場景,缺少配圖。策劃人建議對過于專業的背景知識進行略寫,內容上增加一些場景,比如介紹“胖五”運輸的過程,補充海上運輸的畫面。第二稿場景增加到14個,策劃人在參考大量資料后對第二稿進行了結構性“改編”,將場景擴充到19個,形成繪本分鏡設計初稿,并補充相關圖片,同時提出一些圖文修改建議,請文字作者進行專業審定和補充,為插畫師構圖創作提供繪畫參考依據。由于前期分鏡設計工作較為扎實,插畫師的線稿繪制基本一步到位(圖3)。線稿成稿后,策劃人、插畫師和文字作者進行了面對面的討論,從專業性和細節上進一步完善。繪本的書稿經歷了文字稿、分鏡設計稿、線稿初稿、上色初稿、潤色稿和排版定稿等多個版本迭代(圖4),精益求精,才有了最終呈現給讀者的正式出版形式。
本套書共4冊,其中《“胖五”火箭再出征》《嫦娥探月回來了》《智能高鐵來了》三冊都是豎版,唯有《南極科考隊員的一天》是橫版。策劃初期,創作團隊和編輯團隊就開本設計進行了反復溝通,策劃人堅持《南極科考隊員的一天》應保持橫版設計。從裝幀設計上考慮,以橫版呈現白色南極大陸的空曠,對開跨頁帶來的視覺沖擊力更強,也更具感染力,書中多處跨頁給讀者更好的視覺體驗。若換成豎版,只能通過長拉頁的方式體現,但實際上要將每頁都設計為大拉頁是不現實的,而豎版單頁更像是放大的窗口,缺少了大視野的寬屏體驗。
2.啟發調動插畫師,關注細節設計
科普繪本中,富有藝術感染力、內容豐富的插畫不僅能為孩子們呈現賞心悅目的畫面,還能通過圖像的形式讓孩子們更好地理解科學知識。插畫師通過創造性的繪畫將科學性很強的故事以具象的形式呈現給讀者,在科學家和讀者之間架起了橋梁。創編聯動機制充分調動每一位插畫師的積極性,鼓勵插畫師勇于嘗試新的構圖和色彩搭配,根據內容情節把握畫面的節奏,同時要在細節上下功夫。創作過程要有創造性,要尊重科學,還需兼顧藝術性,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
本套書在繪圖細節上下了很多功夫。在科學性細節上,《“胖五”火箭再出征》的長征家族系列運載火箭大拉頁呈現出21個型號的長征系列火箭,其間外觀差別一目了然。在航天科學家的幫助下,插畫師沈依寧查閱了大量火箭發射視頻和圖片資料,對比研究了大部分長征火箭的各項參數指標、技術特征,最終在一張長卷上繪制出規格不同的21枚火箭,成為創作團隊送給小讀者的“彩蛋”。《南極科考隊員的一天》中,“雪龍”號科考船的隨船直升機在書中出現了3次,每次視角都不同。創作時插畫師對比了各種版本的資料照片,直升機上的每一個細節都不想漏掉。由于“雪龍”號每個航次的直升機并不相同,資料照片的型號和細節有差異,創作團隊還專門為此做了甄別。
對圖像細節的關注還體現在一些能夠調動小讀者情感的細微設計上。《南極科考隊員的一天》開始的故事情節比較緊張,沉車隱約出現在裂開的冰面下。兩位隊員平安完成任務后,畫風轉變,中山站溫暖的早餐讓讀者緊張的心緒舒緩下來。在一些場景中,插畫師鄧躍有意添加一些趣味性元素來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例如,幾次出現在畫面中的憨態可掬的小企鵝(圖5),給小讀者增添了幾分趣味與心理上的安全感。書中海豹形狀的云(圖6)和鯨形狀的云,也給小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科學審定,提升科學性和權威性
這套繪本的創作得到了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深空探測實驗室、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宣傳部的大力支持。在打磨文稿和插圖繪制中,對個別把握不準的地方,創作團隊及時聯絡相關行業專家提供專業指導。在書稿進行完編輯、校對、排版工作后,我們邀請到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等9位行業權威專家對書稿的電子版進行了全稿審讀。科學家們對待科普繪本的審定工作如同對待科學研究一樣,堅持嚴謹求實的作風,在細節問題上一絲不茍,對圖文內容給出了許多具體的修改建議。例如在文字的準確性上,航天專家建議將“箭體的傾斜角度慢慢增大,逐漸平行于地面飛行”改為“箭體的傾斜角度慢慢增大,逐漸接近平行于地面”,加上“接近”兩字,更嚴謹;“嫦娥五號探測器穩穩地降落在月球正面風暴洋(月球最大的月海)東北部的預定區域”建議改為“嫦娥五號探測器中的著上組合體穩穩地降落在月球正面風暴洋(月球最大的月海)東北部的預定區域”,“著上組合體”是嫦娥五號的一部分,承擔著降落到月球采樣的工作,這一部分和“軌返組合體”相互配合,都屬于嫦娥五號的一部分。在畫面審讀上,專家審圖時關注到一些細節問題,例如,長征五號的發動機在視覺比例上存在偏差,建議參考實物大小按比例修改。創作團隊根據審讀專家們提出來的這些細節問題,對相應部分進行修改,確保繪本圖文內容準確無誤。科學審定這一至關重要的步驟,進一步提升了本套書的科學性和權威性。
三、結語
創作科普繪本需要兼顧科學知識的權威準確及圖文的美感,如何將文字創作者和插畫師的專長結合起來,是科普繪本創作中的難題。展現中國科技力量的科普創作事關重大,所涉的前沿科技內容解釋起來有一定難度,定位于兒童讀者的科普繪本在創作中要考慮多個維度的平衡。《了不起的中國科技》在創作中嘗試使用創編聯動的創作模式,請一線科技工作者參與撰寫,在充分溝通的基礎上不斷打磨書稿,站在讀者的角度設計繪本分鏡,版本經多次迭代,從細節處入手藝術化呈現科普場景,以創作出讀者喜愛的優秀科普作品為終極目標。這一創編模式不僅注重創作團隊內部溝通,也重視與讀者進行交流互動,主創團隊在創作中和出版后多次與小讀者進行“有溫度”的對話,以便更深入地了解讀者需求。也需注意,創編聯動模式雖然能夠集多方之長,但實際操作層面上具有一些局限性,不一定適用于所有出版項目,對策劃者也有較高要求。若決定采用這一模式進行科普繪本創作,需要充分考慮到創作周期長和協調難度大的特點,做好項目規劃,用心打磨書稿,不可急于求成。
值得一提的是,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副總設計師黃兵為《“胖五”火箭再出征》寫下一篇鏗鏘有力的長文:“航天事業是一份以探求宇宙奧秘、為人類未來謀發展為己任的崇高、偉大的事業,需要通過各種渠道來凝聚更多優秀人才,激發出更大的智慧和力量!而好的科普作品往往是培養科學興趣的重要舉措之一,也是輔助讀者樹立人生目標至關重要的一步。無疑,《‘胖五’火箭再出征》就是這樣的一部科普作品!”這段文字不僅傳遞了“‘胖五’人”對航天事業的熱愛、對“胖五”的真情流露以及對下一代青少年科普的期待,實際上,也傳遞了整個創作團隊共同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