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引擎、鏈條與能源烏托邦

2024-01-01 00:00:00呂廣釗
科普創作 2024年2期
關鍵詞:汽車

一、石油的缺席式在場

自19世紀中葉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內燃機與化石燃料大規模用于社會生產,大幅提高了經濟運行效率,直接催生了汽車的發明[1],而汽車也不負眾望,在20世紀演變成某種“技術奇觀”(technological wonder),被視為“人類有史以來最為重要的發明”,由此宣告了石油和汽車紀元的到來[2]。由于汽車的出現,城市空間與交通系統由此發生革命性變化,個人與世界的聯系變得尤為緊密,資本主義加持下的工業社會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流動性”(mobility)。但是,這種流動性的代價卻是全面而持續的環境污染。“19世紀末,不論城市還是鄉村,都堆積著大量垃圾,充斥著空氣、水和噪聲污染”,人們忍無可忍,受亨利·戴維·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赫爾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等作家筆下的風景和環境烏托邦的影響,“終于自發地產生了某種‘環境意識’的雛形;而在此之前,幾乎沒有人會對此加以深思”[3],只是將污染當作社會發展必不可少的副產品。

彼時,生態批評、毒性話語(toxic discourse)、

人類世(the Anthropocene)等術語尚未出現,但毫無疑問,這些關鍵詞在被概念化之前,就已經成為一種根深蒂固的“無意識”[4]1-17,如幽靈般影響著人們認識、書寫周遭環境的方式[5]。據陳文佳考證,雖然直觀來看,作為基礎性能源商品的石油,在美國小說中“存在感極低,與同樣作為跨國貿易產品,并在殖民主義早期催生出大量文學作品的香料交易形成巨大反差”[6],但這并不意味著石油在美國文學中的失語。恰恰相反,經過兩個世紀的發展,石油產業早已將觸角伸入美國社會的各個角落,形成一種“能源無意識”[7],需要我們通過“字里行間的空白、斷裂、沉默、猶豫等‘癥候’……去重建‘被抹除’的石油文化關系”[6]。

換言之,在20世紀美國文學中,石油之所以“在場”,恰恰是因為它的“缺席”①。這樣一種“缺席式在場”同樣體現在20世紀為數眾多的科幻作品之中,得益于科幻文學在書寫或然性、可能性與潛在性時顯示出的獨特敘事潛力,人們對于石油濫用和環境污染的隱憂呈現為對于替代性能源的想象,將科幻文本視為一種“思想的試驗場”,思考、推想并建構沒有汽車、沒有石油的能源烏托邦,而在這一過程中,電能脫穎而出,成為19世紀末乃至20世紀未來主義文學最常見的替代性能源。

1888年,美國烏托邦作家愛德華·貝拉米(Edward Bellamy)出版了他最重要的作品《回顧:2000—1887》(Looking Backward:2000—

1887),塑造了一個清潔、高效的電力烏托邦,刻畫了一個電能驅動之下的“完美社會”[8]。在之后的幾十年中,貝拉米筆下的電力烏托邦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文學母題,承載了眾多作家、政客甚至工程師的能源無意識,以及他們對于“后石油”和“后汽車”時代的展望。1906年,美國通用電氣工程師哈利·W. 希爾曼(Harry W. Hillman)出版了一部未來主義非虛構作品,題為《展望:1912年無與倫比的電能發展》(Looking Forward:The Phenomenal Progress of Electricity in 1912)。書中,希爾曼從工業生產的角度,探索了普及電動汽車的可能性,并強調了電動汽車對城市空間的改造。“電力公司將在全市范圍免費鋪設充電裝置,不遺余力地鼓勵人們以各種方式使用清潔能源。”[9]而在1899年出版的小說《展望:1999年美利堅之夢》(Looking Forward:A Dream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the Americas in 1999)中,作者阿瑟·伯德(Arthur Bird)描繪了一個聽不到任何引擎轟鳴聲的烏托邦社會,“在1999年,一個世紀前城市與鄉村充斥的種種噪聲完全消失……人們的耳朵不再為汽車和內燃機發出的巨響所折磨”,這些消耗石油的機器被悉數淘汰,“城市交通完全依賴電力供應”[10]192。伯德的暢想甚至比幾年后希爾曼所描繪的更進一步,在他看來,電動汽車仍然有著提升空間,于是他構想了一種同樣由電力驅動的飛行自行車(?rocycles),騎行方式與傳統自行車相似,卻能夠“輕松地在空中滑翔”[10]128,人們從此得以騰空而起,不必再忍受翻山越嶺的身心疲憊。

雖然直到小說最后,伯德仍然沒有解釋這種飛行自行車的技術原理,他對人力驅動的傳統自行車也抱有某種成見,認為它不夠先進,不夠衛生,也不夠有效率[11]14,但在這部作品中,伯德明確指出了構想石油或能源烏托邦最重要的兩個方向:替代性能源,以及替代性交通工具。近些年,許多科幻文學中曾經被忽略的元素都逐漸得到重視,石油無意識、能源無意識、物質無意識、人類世無意識等術語都已成為當下學術討論的重點話題,現代交通工具催生出的“自主流動性”(automobility)和“自主的現代主體”(autonomous subjects)甚至在某種意義上成為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起源,變成一種“中產階級創造自我生活的方式”[12],而這樣的流動性也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社會生產的組織方式,“在新左派式微、保守派抬頭的后石油危機時代,削弱了勞動階級的政治聯合,為20世紀80年代之后的新自由主義轉向奠定了基礎”[6]。

2020年,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英文系副教授杰里米·威瑟斯(Jeremy Withers)出版了專著《未來汽車與太空自行車:美國科幻文學中的路權爭端》(Futuristic Cars and Space Bicycles:Contesting the Road in American Science Fiction,以下簡稱《未來汽車》),準確、適時地把握住了“替代性能源”和“替代性交通工具”這兩個關鍵詞,從環境人文研究(environmental humanities)和流動性轉向(the mobility turn)的角度出發,正面回應了石油在美國文學中“缺席的在場”,全面梳理了19世紀末以來科幻小說對能源和交通議題的回應。一個世紀之前,福特汽車創始人亨利·福特(Henry Ford)曾自豪地表示:“我要造一種平民汽車……這種汽車價格低廉,每個工薪家庭都能承擔,人們可以和家人一起,在上帝那遼闊的大地上縱情馳騁,盡享歡樂。”[13]在之后的一百多年中,這樣的“縱情馳騁”深刻改變了人與人、人與世界的關系,但與此同時,汽車引擎能夠帶來多少便利,就能制造多少問題,它曾是科技、速度和現代性的象征,卻又逐漸演變成現當代文學中能源烏托邦需要排斥、批判的首要元素。在《未來汽車》中,威瑟斯寫道:“目之所及之處,美國科幻小說對于電動汽車和新能源交通工具的想象隨處可見,這為我們探索、建構烏托邦社會指出了可能的方向。”[11]19他認為,“科幻小說能夠幫助我們理解、認識與‘流動性’相關的社會轉變和技術革新,由此幫助我們回避(或者至少能夠忍受)人類世帶來的種種災難”[11]7。整體來看,《未來汽車》采取了編年的結構,但威瑟斯所希望的,卻并不是一部平鋪直敘、按部就班的文學編年史。他首先講了一個故事,將我們的目光引向一個科幻史上如雷貫耳的名字——雨果·根斯巴克(Hugo Gernsback)。

二、街道“封閉”之后:汽車對城市空間的重塑

自1945年開始,根斯巴克每年都會自費出版一本小冊子,1951年正式定名為《預測》(Forecast),用以介紹他種種未來主義感極強的技術預言和科學構想,在圣誕節的時候分發給自己的親朋好友以及學術上的合作伙伴,概不外售。在1955年的《預測1956》(Forecast 1956)中,根斯巴克寫下《未來交通》(Future Transportation)一文,毫不掩飾他對美國汽車過剩和交通擁堵的不滿:“迄今為止,人們沒有提出任何有價值的補救措施,地上和地下停車場空間遠遠不夠,而禁止汽車進入城市(尤其是外地汽車)又是一個政治和經濟上完全不可能的選項,沒有哪個市長會拿自己的前途去冒這樣的風險。”[14] 20世紀50年代,汽車產業在美國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根據美國摩托車協會(American Motorcyclist Association)和聯邦公路管理局(Federal Highway Administration)的統計,在這10年中,美國年均汽車銷售量達到590萬輛(僅1955年就達到790萬輛),截至1960年,有77%的家庭至少擁有一輛汽車,交通流量達到二戰結束后的三倍[15],這一方面催生出美國在20世紀最狂熱的汽車文化,但另一方面,人們也開始擔心美國鋼鐵和石油供應能否滿足無限膨脹的汽車產業,大規模交通擁堵引發了嚴重的空氣污染,無處不在的大型廣告牌和廢舊汽車場也徹底改變了城市景觀和空間結構[16],這些都是汽車黃金時代所必須面對的困境。

對此,根斯巴克在《預測1956》中給出了自己的解決方式。他并沒有像很多保守主義者那樣呼吁徹底取締汽車,重塑舊有的田園烏托邦,而是繼續踐行他的技術樂觀主義,設計了一種頗具未來主義色彩的兩輪汽車,汽車中部安裝了先進的陀螺儀,讓汽車保持直立。這種汽車荷載四人,寬度卻只有四輪汽車的一半,“生產時可以節省40%左右的材料,售價更低”,而且在外行駛時也可以節約40%的馬路空間,“這無疑能夠緩解當下街道過度擁堵的問題”[14]。在此基礎上,根斯巴克甚至更進一步,給陀螺儀汽車添加了可折疊的飛行翼,構成了一種“飛行汽車”(airmobiles),所需的能源也并不是石油,而是“廣泛使用的廉價原子能”[14],這在“后廣島”的冷戰時代顯得尤為大膽。對威瑟斯來說,根斯巴克的未來主義構想顯示出強烈的“技術完美主義”(technological perfectibilism),他在《未來汽車》中評論道:“拒絕新技術并不是根斯巴克的風格……要解決汽車帶來的種種問題,人類不需要解決汽車本身,而是應當運用更新的技術讓汽車變得愈加完美。”[11]26-28

實際上,根斯巴克的技術完美主義由來已久。他的立場非常堅定,甚至達到了刻板的程度。早在他1911年開始連載的《大科學家拉爾夫124C·41+》(Ralph 124C 41+)中,各種與“交通”有關的發明和新奇性(novum)設想便已經讓讀者應接不暇,包括電動汽車、小型飛行器、裝了馬達的旱冰鞋,甚至還有連接紐約和法國的跨大西洋海底電磁火車。在20世紀早期,根斯巴克作為《驚奇故事》(Amazing Stories)和《驚異故事》(Wonder Stories)的主編,對“紙漿時代”(Pulp Era,1926—1940)科幻作品的影響無出其右,他將自己的形象“烙印在1926年以來所有的科幻文本之上”[17],為20世紀30年代末興起的“科幻黃金時代”奠定基礎。不過,在威瑟斯看來,根斯巴克之所以對交通、能源等議題如此關注,并不僅僅因為他本身的技術完美主義。他在這一方面展現的個人偏好和興趣之所以得到如此廣泛的回應,也不僅僅因為他是知名科幻雜志的主編,而是因為在20和30年代,交通流動性與另外一個關鍵的社會議題產生了深刻聯結,即“街道的封閉”(closure of street)。

威瑟斯指出,在這20年中,人們對于汽車和街道的認識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用‘技術的社會建構’領域(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的術語來說,在20世紀20年代,一種‘闡釋彈性’(interpretive flexibility)開始影響人們對于‘街道’的定義”[11]30。自從古羅馬時代開始,街道便是城市最為重要的公共空間,向所有人開放[18]9-12。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作為傳統意義上“街道”的外來者和入侵者,機動車通常被視為一種昂貴卻不必要的奢侈玩具,很少有人會因為汽車的出現而重新制定交通規范,而管理上的混亂也導致了嚴重的人車矛盾,交通意外造成的人員傷亡每日俱增。威瑟斯在1928年的《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中發現了一則不幸的舊聞:一名兒童因撿拾硬幣被一輛出租車撞倒,不治身亡,而這名兒童,正是根斯巴克三歲的女兒[11]30。或許這就是根斯巴克對汽車產業和技術如此關注的原因?不論如何,關于“街道”的闡釋最終在20世紀30年代重新歸于“封閉”(closure),在無數汽車車主、經銷商、制造商以及其他利益集團的宣傳、游說之下,“汽車不再是無足輕重的奢侈品,而是現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機器”[11]31。自此,行人將自己原本的“路權”拱手相讓,被驅趕至街道兩側邊緣的人行道,街道中心則被汽車徹底占領,成為獨屬于后者的交通空間。

在根斯巴克的影響之下,在“紙漿時代”,《驚奇故事》和《驚異故事》發表的許多小說都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這種關于汽車和街道的認識論轉型。據威瑟斯觀察,“這些文本描繪了以汽車為中心的城市和社會結構,講述著人們的不滿、痛苦,甚至死亡。不過,‘紙漿時代’的小說也都體現了強烈的技術樂觀主義,相信科技進步終有一天會讓汽車更適合我們的街道和城市空間,從而更適合幫助人類實現更幸福、更繁榮的社會”[11]31。除了類似《展望:1999年美利堅之夢》中塑造的能源烏托邦,城市空間也成為彼時科幻作者密切關注的話題。1928年,哈羅德·多尼茨(Harold Donitz)發表了短篇小說《來自20世紀的訪客》(A Visitor from the Twentieth Century),小說中的建筑師馬卡姆(Markham)為了準備參加一場獎金高達一萬美元的城市規劃大賽而疲勞入睡,睡夢中,受到赫伯特·喬治·威爾斯(Herbert George Wells)1899年發表的兩部作品《當睡者醒來時》(The Sleeper Awakes)和《一個發生在未來的故事》(A Story of the Days to Come)的影響,他看到了他心目中完美的紐約城:巨大的建筑物為成千上萬的紐約市民提供了住所,速度各異的移動平臺(moving platforms)載著他們四處穿梭,“舉目四望,我一輛汽車也看不到”[19]。在威瑟斯看來,雖然《來自20世紀的訪客》用某種新的技術(移動平臺)取代了汽車,但故事的核心依然與城市“流動性”緊密相關,更為重要的是,多尼茨的創作初衷,或許正是這種流動性在20世紀初帶來的交通風險。多尼茨在小說中寫道:

在我那個時代,行人被汽車擠到墻邊,成批成批被撞死……出租車橫沖直撞,這些司機受利益驅使,只學了最基本的幾堂課便拿到了駕駛執照……他們夜以繼日地工作,早就變成了機器人,根本無法承擔起關照人類生命的責任。[19]

《來自20世紀的訪客》對交通傷亡的描述可謂毫不夸張,根據歷史學家彼得·諾頓(Peter Norton)的考證,在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有超過20萬人死于交通事故……而在人口超過2.5萬人的城鎮,1925年因交通事故而死亡的人員中,行人占比超過三分之二”[20]。威瑟斯對這一數字深感震驚,進而聯想到了喬治·麥克羅希德(George McLociard)1929年的短篇小說《馬路殺手》(The Terror of the Streets)。故事中,發明家斯蒂芬森的未婚妻在一場交通事故中不幸遇難,悲憤交加之下,斯蒂芬森為了“消滅馬路上的罪犯”[21],設計出一款無所不能的隱形汽車,比馬路上任何其他汽車都更大、更快、更堅固,斯蒂芬森每天開著這輛隱形汽車四處巡視,尋找危險駕駛、不顧行人安危的魯莽司機,在他們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之前,先下手為強,讓他們喪失駕駛能力。

而在1928年的小說《原生人的反抗》(The Revolt of the Pedestrians)中,作者大衛·H. 凱勒(David H. Keller)將汽車與行人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推演到了極致。在威瑟斯看來,與《馬路殺手》不同,《原生人的反抗》沒有采取“以暴制暴”的樸素倫理觀,凱勒也不認為更先進的技術發明就能夠解決城市流動性帶來的問題。相反,威瑟斯認為,《原生人的反抗》體現了凱勒“對于汽車明確而絕對的反對”,這在“紙漿時代”的科幻作品中“尤為罕見”。小說的設定與威爾斯1895年的《時間機器》(The Time Machine)非常相似,人類因汽車而分化為兩個物種。其中一個物種稱為“汽車人”(automobilists),選擇生活在金屬的迷你汽車中,雙腿也已退化,甚至與汽車融為一體,只有睡眠時才會短暫分離;而另一個物種則稱為“原生人”(pedestrians),他們拒斥汽車帶來的流動性,堅持傳統的生活習慣,這招致汽車人對他們的迫害和屠殺,幾近滅絕,只有少部分原生人逃出城市,在偏遠山區或荒野幸免于難。但隨著故事發展,原生人找到了汽車人的弱點,“他們開發出一項新的技術,將驅使物質運動的原子能抽離出來,只有人體肌肉不受干擾”[22]。于是,現代機械帶來的流動性驟然間被瓦解,汽車人被拋棄在廢棄的城市中自生自滅,用威瑟斯的話說,“他們仿佛被置于一間巨大的博物館,警示全人類不要再走那條可怕而短視的汽車之路”[11]53。

不過,威瑟斯或許并沒有完全發掘出《原生人的反抗》的文學潛力。這篇小說絕不僅僅是一篇警示性作品,它的出版也絕不僅僅為了反映“反汽車主義者”的不滿,不管是從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的技術哲學、德勒茲(Gilles Deleuze)的生命哲學,還是哈拉維(Donna Haraway)或者布拉伊多蒂(Rosi Braidotti)的后人文主義哲學出發,我們都能在《原生人的反抗》中發掘出更為深刻的文學和哲學意義。但無論如何,自20世紀20年代,對于行人來說,街道的確是“封閉”了,它不再是向所有人開放的公共空間,而逐漸成為機動車和引擎的專屬領地,城市的空間規劃從此徹底改變。在奧特弗里德·馮·漢斯坦(Otfrid von Hanstein)1931年的《烏托邦島》(Utopia Island)中,為了規避愈演愈烈的人車矛盾,城市被垂直分為十層,每層都部署了專門的交通工具,除了汽車,還包括地鐵、輕軌、自行車等,而行人的活動區域在城市最上層。在威瑟斯眼中,為了進一步優化城市流動性,《烏托邦島》并沒有像根斯巴克的《未來交通》以及多尼茨的《來自20世紀的訪客》那樣借助更先進的技術,而是通過改良城市的空間結構[11]42,接納汽車在現代城市的核心地位,從而接受街道對于行人“封閉”的既成事實。

三、自行車的反擊:浪漫化的慢速主義

在對《烏托邦島》中“多層城市”的討論中,威瑟斯詳細介紹了作品中關于自行車和自行車道的描述,由此聯想到歷史上一次著名的實驗性市政建設——加利福尼亞自行車道(The California Cycleway)。在19世紀末,自行車的幾項重大改良帶來了一次來勢洶洶的自行車熱潮,與前輪大后輪小的老式自行車(penny-farthing)相比,新發明的“安全自行車”(safety bicycle)采用鏈條傳動系統和充氣輪胎,擁有更高效的齒輪比,可以使用更小的車輪,卻不會因此損失速度。一夜之間,自行車成為某種社會風尚,社會保有量激增,為自行車設計專屬的交通空間成為市政部門迫在眉睫的任務。

1900年元旦,連接帕薩迪納與洛杉磯的加利福尼亞自行車道正式啟用,全長約14公里。據史料記載,這條自行車道類似今天城市中的高架路,高出地面約15米,寬度足以容納4名騎手并排騎行,每隔30米便架設一盞路燈以供照明。在最開始的規劃中,自行車道沿途附近甚至還會建有賭場、飯店、咖啡廳、豪華休息室等娛樂和社交場所,形成以自行車為中心的消費綜合體[23]。不過遺憾的是,雖然加利福尼亞自行車道廣受歡迎,但卻觸碰到了鐵路部門的核心利益,畢竟彼時火車的速度并沒有比自行車快很多。于是,在鐵路公司的游說之下,加利福尼亞自行車道在啟用7年之后便被拆除,成為定格在史料中的影像和概念。

在威瑟斯看來,加利福尼亞自行車道的關閉,很大程度上也是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美國自行車產業的縮影。自19世紀初發明以來,自行車在很長時間里都被視為“速度、進步、流動性和未來主義的象征”,這也重新塑造了人們對于“附近”的定義。但很快,自行車蘊含的進步性、流動性和現代性便轉移到了汽車上。相比之下,汽車速度更快,行駛距離也更遠,而自行車在短暫的繁榮之后迅速過時,退居人們對于19世紀的懷舊想象之中。換言之,自行車不再是與汽車平起平坐的交通工具,而被視為“低人一等的劣質品”[18]159,與行人一樣被驅趕至現代交通體系之外。由此一來,自行車在社會生產中的政治經濟價值也一并煙消云散,最終在一種“兒童化”(juvenilization)的過程中轉變為孩子們的玩具[24]。如此背景下,威瑟斯指出,自20世紀伊始,“自行車在美國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幾乎完全消失”[11]61,也正因為此,“紙漿時代”科幻小說的未來主義想象大都以汽車為中心,自行車的地位無足輕重。但到了20世紀50年代的汽車黃金時代,科幻文學對于“或然性”的內在思考迫使科幻作者們重新發掘被汽車邊緣化的“或然”政治經濟結構和權力話語,自行車再次出現在人們視野當中,形成一股復古未來主義思潮[11]76,成為自20世紀中葉起至關重要的科幻意象。

1952年,羅伯特·A. 海因萊因(Robert A. Heinlein)出版了《斯通家族的太空之旅》(The Rolling Stones),小說中,斯通家族是月球上的名門望族,但天才雙胞胎卡斯特與帕勒克卻對一成不變的月球生活感到厭倦 ,他們設法買到一艘二手太空飛船,打算飛出月球,在太陽系四處閑逛,順便做點生意。威瑟斯強調,在某種程度上,盡管這部作品的敘事框架依然與汽車帶來的“自主流動性”(automobility)息息相關,顯示出“對自由行動的推崇和對遠方的征服”[11]79,但海因萊因對汽車的態度卻非常嚴苛,甚至略帶嘲諷。他在小說中用了整整兩頁討論了汽車的技術缺陷,認為汽車引擎效率低下,浪費能源,而汽車本身也由此成為“機械小丑的荒謬集合”[25]53。在汽車文化如火如荼的20世紀50年代,海因萊因反其道而行之,將汽車斥為“奴役了整整三代人”的“機械笑話”[25]54。

不過,對威瑟斯來說,《斯通家族的太空之旅》在科幻文學史上最重要的貢獻,并不是對美國汽車工業的批評,而是將自行車重新納入社會生產體系的范疇之中。故事中,卡斯特與帕勒克離開月球的目的并不是“旅行”那么簡單,他們在飛船上裝載了大量二手自行車,希望在火星上出售。他們認為,“在火星和月球的環境中,騎自行車的探礦效率要比步行高得多……對所有探礦者來說,騎自行車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而在無法騎車的環境中,“人們可以輕而易舉地把自行車扛在肩上,翻越障礙”[25]69。在海因萊因筆下,自行車儼然成為一種完美的輔助生產工具[11]81,效率高,功能多,適用性強,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環境訴求,且不存在技術壟斷,這些都與汽車工業截然相反。更重要的是,海因萊因沒有將自行車視為無關緊要的“玩具”,而是為其賦予了強烈的商業和勞動屬性,用威瑟斯的話說,海因萊因重新建構起了“自行車的尊嚴”[11]83。他認為,《斯通家族的太空之旅》從未將自行車定義為僅有觀賞價值的“懷舊景觀”,而是不可或缺的社會生產要素,由此挑戰了美國主流文化對于自行車的忽視和矮化。

此外,在自行車的內在“生產性”基礎上,威瑟斯提到的“復古未來主義”還體現在另一個層面——速度。1969年,在厄休拉·K. 勒古恩(Ursula K. Le Guin)的代表作《黑暗的左手》(The Left Hand of Darkness)中,由于嚴苛的氣候環境,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里,動力交通工具在格森星上都無法快速移動。“在暴雪季節,除了滑雪板和人力雪橇之外,人們只能乘坐速度很慢的拖犁、動力雪橇以及穿越冰河用的漂移冰船。到了融雪季節,什么交通工具都不能用了。”于是,大宗貨物的長途運輸只能是在夏季,但即便如此,電力驅動的載貨卡車也只以大概每小時30公里低速行駛。其實,“格森人完全有能力讓車子跑得更快,但并沒有這么做。如果有人問為什么,他們就會說:‘干嗎要那么快?’這就像有人問起地球人,為什么他們的車子要跑得那么快,他們就會說:‘干嗎不跑那么快?’語氣同樣不容辯駁”[26]。如此一來,格森人的交通習慣與20世紀中葉美國資本主義社會推崇的價值觀格格不入,他們與地球人不同,不會追求速度、效率和所謂的進步,而是踐行一種以自行車為模板的“慢速主義”①。

據威瑟斯考證,這樣的慢速主義在科幻文學中還衍生出多種呈現形式。1951年,雷·布拉德伯里(Ray Bradbury)發表了短篇小說《徒步者》(The Pedestrian),并在兩年后以這篇小說為基礎,完成了他最著名反烏托邦作品的《華氏451度》(Fahrenheit 451)。《徒步者》中,在2053年,因汽車與大眾媒體的高度發達,人們與現實世界基本失去了聯系,他們出門就上汽車,回家就看電視,沒有任何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主人公萊昂納德·梅多(Leonard Mead)卻是特例,他鐘愛散步,愿意親近現實和自然,但在這一天,一輛巡邏的自動警車發現了梅多,將他視為形跡可疑的罪犯,扭送至精神病院。于是,繼大衛·凱勒的《原生人的反抗》之后,行人與汽車再次發生了正面對抗,不過這次對抗不僅僅是物理層面的空間爭奪,更是權力和意識形態層面的壓制和反抗。在威瑟斯眼中,《徒步者》中的汽車和加速主義所象征的,不再是杰克·凱魯亞克(Jack Kerouac)和查克·貝里(Chuck Berry)作品中的自由和冒險精神,而是“禁錮、偏執和監控”[11]71。因此,與之針鋒相對的徒步和慢速主義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同時也被賦予了政治上的革命性立場。

當然,這種革命性的慢速主義還體現在很多其他作品中,包括1975年歐內斯特·卡倫巴赫(Ernest Callenbach)的《生態烏托邦》(Ecotopia)中的共享自行車、1992年尼爾·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的《雪崩》(Snow Crash)中的機動滑板,還有1993年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的《虛擬之光》(Virtual Light)中的機動自行車以及舊金山—奧克蘭海灣大橋上的臨時社區。不過,在我看來,威瑟斯在《未來汽車》中最有價值的論述,在于他指出了“自行車革命性”的內在偏見。看過電影《時間規劃局》(In Time)的讀者想必不難理解,“慢速主義”本身也是一種特權。在威瑟斯看來,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美國科幻文學之所以借助“自行車”來想象替代性能源和替代性交通工具,并以此實現對汽車流動性和資本主義現代性的反抗,正是因為自行車被邊緣化、兒童化的歷史。前文提到,在20世紀初的美國,自行車的政治經濟意義逐漸消解,卻因此承載起某種田園牧歌式的懷舊情感,作為一種文化符號,自行車開始成為童年、家庭和友誼的浪漫化象征,這在電影《E.T.外星人》(E.T. the Extra-Terrestrial)中尤為明顯。

不過,威瑟斯提醒我們,這種浪漫化的符號具有強烈的種族和性別偏見。“歷史上看,非裔美國人和其他有色人種難以負擔購車和養車的高昂成本,很少有人擁有汽車,被迫只能依靠自行車、地鐵、公共汽車等較慢的出行方式。”[11]166同時,由于汽車文化對男性氣概的推崇,女性在汽車領域幾乎處于完全失語的地位,甚至連兒童自行車更多時候也是與男孩的聯系更加緊密。對少數族裔和女性來說,慢速主義非但不會帶來解放,反而是一把枷鎖。因此,奧克塔維婭·E. 巴特勒(Octavia E. Butler)1993年的《播種者寓言》(Parable of the Sower)并沒有像《徒步者》和《生態烏托邦》那樣,通過替代性交通方式來召喚慢速主義的政治顛覆性。雖然小說人物的出行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自行車和徒步,但這種依靠與其說是自我選擇,不如說是別無辦法。正如主人公勞倫所說:“走路太痛苦了。我以前沒走過這么多路,但我現在知道了……除了休息,沒有什么能減輕疼痛。”[27]

盡管如此,《播種者寓言》還是為我們提供了后末世、后石油時代的替代性方案,“作為一種高度可靠的交通工具……自行車在石油消失之后,依然能夠承擔起重塑文明的重任”[11]168。在《人類世無意識》(The Anthropocene Unconscious)一書中,作者馬克·博爾德(Mark Bould)列舉了“人類世”另外的38個名字,“碳世”(the Carbocene)與“熱力世”(the Thermocene)位列其中[4]7-8,由此強調了汽車引擎和化石燃料給我們星球帶來的巨大影響。“新的術語代表新的故事,新的故事代表新的視角,而新的視角則能夠賦予同一現象新的意義。”[5]

自環境和能源進入文學研究的視域之后,人們突然發現,“石油”似乎很少成為美國文學直接描述、追問的對象,但在《未來汽車》中,威瑟斯系統地梳理了20世紀美國科幻作品中替代性能源和替代性交通工具,認為石油的“在場”正是由于其自身的“缺位”。由此一來,威瑟斯從汽車引擎和自行車鏈條之中揭露了“石油無意識”,向我們展示了建構能源烏托邦的多種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威瑟斯同時強調了科幻文學的現實取向和政治經濟屬性,雖然我們目前尚不清楚自行車、滑板甚至步行等出行方式是否會取得汽車內在的生產性,但電動引擎對傳統內燃機的沖擊卻早已顯現,是否能夠實現汽車的“凈零排放”(net-zero emission),成為作為共同體的人類文明走向能源烏托邦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ECKERMANN E. World History of the Automobile [M]. Warrendale:SAE Press,2001.

[2] DOOLITTLE J. The Romance of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M]. New York:Klebold Press,1916.

[3] MELOSI M V. Effluent America:Cities,Industry,Energy,and the Environment [M]. Pittsburgh: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2001.

[4] BOULD M. The Anthropocene Unconscious:Climate,Catastrophe,Culture [M]. London:Verso,2021.

[5] 呂廣釗. 人類世的幽靈正在游蕩——評馬克·博爾德《人類世無意識:氣候、災難、文化》[J]. 科普創作評論,2023(1):25-33.

[6] 陳文佳. 作為美國文學研究新方向的石油小說 [J]. 社會科學研究,2024(2):193-199.

[7] 陳文佳. “能源人文”對文學研究對象和方法的重塑 [J]. 外國文學,2024(1):156-166.

[8] LIEBERMAN J L,KLINE R R. Dream of an Unfettered Electrical Future:Nikola Tesla,the Electrical Utopian Novel,and an Alternative American Sociotechnical Imaginary [J]. Configuration,2017(1):1-27.

[9] HILLMAN H W. Looking Forward:The Phenomenal Progress of Electricity in 1912[M]. Northampton:Valley View Publishing Company,1906.

[10] BIRD A. Looking Forward:A Dream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the Americas in 1999[M]. Utica:I.C. Childs and Sons,1899.

[11] WITHERS J. Futuristic Cars and Space Bicycles:Contesting the Road in American Science Fiction [M]. Liverpool:Liverpool University Press,2020.

[12] HUBER M. Lifeblood:Oil,Freedom,and the Forces of Capital[M].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13.

[13] BURLINGAME R. Henry Ford:A Great Life in Brief[M]. New York:Knopf,1954.

[14] GERNSBACK H. Future Transportation[EB/OL].(1955-12-25)[2017-03-17]. https://archive.org/details/Forecast1956.

[15] WELLS C W. Car Country:An Environment History[M]. 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12.

[16] CHRISTENSEN D E. The Auto in America’s Landscape and Way of Life[J]. Geography,1966(4):339-348.

[17] WESTFAHL G. Hugo Gernsback and the Century of Science Fiction[M]. Jefferson:McFarland,2007.

[18] LONGHURST J. Bike Battles:A History of Sharing the American Road[M]. 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15.

[19] DONITZ,H. A Visitor from the Twentieth Century[J]. Amazing Stories,1928,3(2):170-177.

[20] NORTON P. Fighting Traffic:The Dawn of the Motor Age in the American City [M]. Cambridge:MIT Press,2008.

[21] MCLOCIARD G. The Terror of the Streets[J]. Amazing Stories,1929,4(1):18-36.

[22] KELLER D H. Revolt of the Pedestrians[J]. Amazing Stories,1928,2(11):1048-1059.

[23] FRISS E. The Cycling City:Bicycles and Urban America in the 1890s[M]. 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5.

[24] TURPIN R J. First Taste of Freedom:A Cultural History of Bicycle Market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M]. Syracuse: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2018.

[25] HEINLEIN R A. The Rolling Stones [M]. New York:Ace Books,1952.

[26] LE GUIN U K. The Left Hand of Darkness [M]. New York:Ace Books,2000.

[27] BUTLER O E. Parable of the Sower [M]. New York: Grand Central Publishing,2000.

猜你喜歡
汽車
汽車懸掛的作用
人民交通(2020年22期)2020-11-26 07:36:44
會變小的汽車
2019年8月汽車產銷環比增長 同比仍呈下降
汽車與安全(2019年9期)2019-11-22 09:48:03
2019年7月汽車產銷同比繼續收窄
汽車與安全(2019年8期)2019-09-26 04:49:10
2019年4月汽車產銷環比和同比均呈較快下降
汽車與安全(2019年5期)2019-07-30 02:49:51
汽車之家深陷“封殺門”
汽車觀察(2019年2期)2019-03-15 06:00:06
我國將發布報廢汽車回收新規
汽車的“出賣”
汽車們的喜怒哀樂
3D 打印汽車等
決策探索(2014年21期)2014-11-25 12:29:50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Aⅴ| 中文字幕无码制服中字|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天天色综网| 99视频在线精品免费观看6| 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日本精品αv中文字幕| 国产欧美日韩18| 国产精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福利视频导航| 亚洲天堂免费|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 日韩毛片在线播放| 91麻豆精品视频| 中文字幕av无码不卡免费| 国产极品粉嫩小泬免费看| 热99re99首页精品亚洲五月天| 国产精品冒白浆免费视频| 波多野结衣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19p| 国产一级做美女做受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欧美精品亚洲二区| 5555国产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a∨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美女自慰喷水| 国产区在线观看视频| 三上悠亚精品二区在线观看| 欧美日本在线播放| 天天摸夜夜操| 黄色片中文字幕| 亚洲无码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播放| 国产免费一级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制服丝袜| 欧美一级高清片欧美国产欧美| 亚洲高清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你懂的| 久久男人视频| 国产在线第二页| 伊人查蕉在线观看国产精品| 成人免费午间影院在线观看| 色香蕉网站|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视频色| 伊人福利视频| 国产福利观看| 天堂网国产| 欧美午夜小视频| 中国精品自拍| 又大又硬又爽免费视频| 青青青国产免费线在| 国产黄色视频综合| 国产精品丝袜视频| 国产人成乱码视频免费观看| 國產尤物AV尤物在線觀看|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 精品国产成人av免费| 国产又色又爽又黄| 欧美一级高清片久久99|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在线精品亚洲国产| 中文字幕资源站| 最新加勒比隔壁人妻| 色哟哟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伊人精品成人久久综合|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 9966国产精品视频| 五月天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亚洲 日韩 激情 无码 中出| 免费va国产在线观看| 日韩黄色精品| 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 54pao国产成人免费视频| 91香蕉视频下载网站| 女人爽到高潮免费视频大全| 久久久久青草大香线综合精品 | 国产成人禁片在线观看| 性69交片免费看| 久久无码高潮喷水| 欧美特黄一级大黄录像| 精品91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