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以重慶大學B區流浪貓為研究對象,對校內流浪貓和人的活動軌跡進行實地考察和研究,并結合貓的生活習性和校園空間,應用層次分析法對流浪貓居所選址進行規劃設計。實驗結果表明設計的流浪貓居所有效改善了流浪貓行動軌跡,促進了人與貓和諧共處,為廣大校園乃至社會流浪貓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關鍵詞】校園流浪貓; 居所選址; 人貓關系
【中圖分類號】TU984.11+9【文獻標志碼】A
1 研究背景
1.1 國內外流浪貓研究現狀
我國正處在城市快速發展的時期,城市內流浪貓狗問題所產生的社會影響正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目前國內外對于流浪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流浪貓產生的原因和流浪貓種群內部的關系上,對流浪貓社會管理層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絕育以及數量控制等方面[1-4],而對于研究流浪貓和人的關系,以及如何采用人性化的方法促進人貓和諧共處方面略有缺失。本文對重慶大學B區的校園流浪貓居所開展研究,將貓和人的日常生活所屬地結合,基于層次分析法對流浪貓居所選址開展研究,以求更好地解決人貓矛盾,促進人群和流浪貓和諧共處。
1.2 校園流浪貓現狀
通過調查發現重慶大學B區校園內流浪貓有20只左右,其中在學生活動區和居民居住區各有10只左右。流浪貓與校園人群經常產生互動,人貓關系密切,流浪貓問題普遍存在。
較多的流浪貓生活在宿舍區和食堂區,同時由于學生的投喂行為,導致流浪貓在這兩個區域逗留更加頻繁。在此要特別說明的是學生的自發投喂是不會吸引來學校周邊城市內的流浪貓而導致流浪貓數量短時間內猛增的,校園內的流浪貓救助協會也只有在冬天流浪貓缺少食物時才會組織部分投喂活動,所以目前校園內的流浪貓投喂狀況是較為良好的。且校園內繁衍、遷入與遷出、被領養或是不幸死亡的流浪貓數量基本持平,因此校園內流浪貓的數量基本維持在了20只左右。本研究根據對校園內流浪貓的考察繪制了重慶大學B區流浪貓活動路線圖(圖1),展示校園內流浪貓的分布情況和活動路線。
2 基于層次分析法的流浪貓居所選址
2.1 流浪貓居所選址設計原則
根據貓科動物習性,大部分流浪貓會在其活動范圍內劃定自身的領域,喜愛單獨棲息。但熟識的同類也往往共同生活、進食、玩耍,特別是絕育后的貓,經常形成自己的小團體。此外基于貓的生理特點,有兩點需要格外注意:其一,貓科動物有不斷生長的尖銳指甲,在日常有抓撓地面或物體磨損指甲的需求,如不提供磨損指甲的條件,過長的指甲會刺傷貓的肉墊和腳掌;其二,貓的汗腺不發達,主要靠鼻子和肉墊進行散熱,因此貓對于悶熱的天氣耐受力較低,需要有能避暑的較為陰涼的地方。在對校園流浪貓居所選址空間進行設計的過程中,應結合貓科動物習性,并同時遵循幾個原則[5]:
(1)整體性原則:首先,在宏觀方面,流浪貓居所選址這一空間是建筑空間、城市空間、校園空間中的一部分。對這一空間進行設計時,應當注重整體性,與更大的空間協調統一。其次,在微觀方面,流浪貓居所選址是貓用空間和人用空間的有機結合,這兩者之間應保持整體性,切忌缺乏聯系、各自為營。
(2)地域性原則: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自然環境、不同的風俗文化需要不同的設計來與之相適應。流浪貓居所選址設計要合理地與當地的地形、氣候、環境、人文相結合。特別是對于半開放式流浪貓救助站,這一點更為重要,不應與當地獨有的自然條件粗暴割裂。
(3)功能性原則:選址設計是否將滿足功能需要放在首位,是決定居所選址空間設計是否成功的關鍵,并且直接決定居所選址空間能否滿足使用對象的需求。功能性原則要求對居所選址中貓的生活習性和行為心理方面進行分析,同時也需對空間中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進行剖析。
(4)安全性原則:在流浪貓居所選址空間中,人和貓共處,無論人的安全還是貓的安全都應得到充分保障。部分空間應當得到妥善的封閉,有一定程度約束貓活動范圍的措施;同時,人也應當享有一些私有的、不被貓打擾的空間。
根據上述原則,本研究給流浪貓選擇的居所應滿足位置隱蔽、溫暖舒適的特點,為流浪貓提供磨爪子、躲藏和睡眠的空間,總體較為吸引流浪貓前往。
2.2 應用層次分析法開展流浪貓居所選址
在確定校園流浪貓居所(簡稱為貓窩)選址的過程中,有很多需要考慮的因素,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流浪貓的生存與居住環境。為了將概念化的比較變得更加具有科學性,本文選取層次分析法[6]來確定貓窩的最終選址。
層次分析法(AHP)是指將與決策有關的元素分解成目標、準則、方案等層次,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決策方法。該方法將一個復雜的多目標決策問題作為一個系統,將目標分解為多個目標或準則,進而分解為多指標(或準則、約束)的若干層次,通過定性指標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層次單排序(權數)和總排序,以作為目標(多指標)、多方案優化決策。層次分析法的過程大致如圖2所示。
2.2.1 準則層因素比較
本文通過查閱資料、訪問專家、對流浪貓進行實地考察等方式,篩選出六個主要的影響流浪貓居所的因素,分別是:途徑行人、交通情況、地形特點、同類關系、投喂情況和建筑環境。在六項因素中,不同因素的重要程度不同,因此可將不同因素之間的重要程度進行量化比較,用數字來表示其相對的重要程度(1~3代表一般重要,4~6代表比較重要,7~9代表非常重要)。通過咨詢相關專家人士、愛貓協會會員和養貓人士等28名相關人員打分,分別取各項得分的平均值,然后構造6×6階的矩陣進行權重分析,得到了表1的權重系數表。六項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依次為:投喂情況、同類關系、途徑行人、建筑環境、交通情況、地形特點。
在此結果中,各項因素的權重差距較小,因此為了方便后面的比較,將六項因素按1.5的等差賦予了分值,其中分值越大,該因素越重要。如表2所示。
2.2.2 方案層選取
結合前期考察得到的流浪貓的軌跡和校園內人群的軌跡,找出校園流浪貓和人群集中出現的主要幾個區域,并對其進行分析,如圖3所示。據此,再結合先前所述的貓窩選址的理論依據以及安置要點,挑選了14個貓窩備選地,如圖4中A-N編號所示。
2.2.3 得出結論
根據不同區域的特點,從表2所示的6個因素對這14個備選地進行打分(同樣以專家人士、愛貓協會會員和養貓人士等28名相關人員進行打分)。按照上文AHP層次分析的思路,結合各影響因素的權重和各方案在各個影響因素的得分,得到了14個方案按得分高低排序,選取了前六名作為貓窩選址地,即圖4中A、I、H、K、J、B 6個編號地點。
3 流浪貓居所選址實驗
3.1 選址地貓窩的布置
本研究在根據以上研究確定的選址地點安置了貓窩,并僅告知了長期自愿投喂流浪貓的愛貓人士,讓他們按照之前的投喂頻率在貓窩前自愿投喂,防止因貓窩的安置而引起投喂情況的變化從而影響實驗的過程和結果。歷時約一個月后,在沒有人為干涉的情況下,大多流浪貓已經適應貓窩并將貓窩作為活動的中心,大多校區內的人也選擇貓窩前為自發投喂點,投喂量和頻率等情況較實驗前并無明顯變化。
3.2 實驗后的流浪貓行動軌跡
對流浪貓軌跡再次追蹤其軌跡,并進行記錄,安置貓窩后流浪貓的軌跡大致如圖5所示。將圖5與圖1對比,可以看到居所調整優化后流浪貓大多是在貓窩附近活動,跑到馬路或公路上的情況較之前有明顯下降,活動區域也主要是非教學區等非人群聚集區域。同時也統計了實驗后的人群流線,得到圖6。在貓窩布置后,人群的投喂地點隨之改變,原本的隨地投喂、在道路或馬路邊投喂變得主要在固定地點投喂。將圖6與圖3對比也可看出,流浪貓的活動范圍中心遠離教學樓、操場等人群聚集地,也不再集中在人群流線上,人貓之間的沖突明顯減少。初步可以看出,人群與流浪貓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解決,人貓相處較之前而言更為和諧。
3.3 實驗前后數據對比
沿用之前層次分析法的思路,筆者邀請校園內各類人群根據實際感受,對貓窩安置前后各項因素進行了評價打分??紤]到校園內存在多只流浪貓,本文在進行布置貓窩前后的比較時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四處范圍進行分析,見圖7。如果在此范圍內流浪貓活動的相關因素得到改善,說明此范圍內所有可能存在的流浪貓活動軌跡以及人貓關系在整體上得到了優化。在比較中,仍然采用了上述層次分析法中得到的各因素權重占比。
表3為布置貓窩前對各個范圍的因素打分,根據各因素的權重,計算得出四個區域分別的得分:
Ⅰ:(6×9+3×7.5+3×6+6×4.5+3×3+6×1.5)/31.5=4.43
Ⅱ:(3×9+3×7.5+3×6+6×4.5+6×3+3×1.5)/31.5=3.71
Ⅲ:(1×9+1×7.5+6×6+3×4.5+3×3+9×1.5)/31.5=2.81
Ⅳ:(1×9+6×7.5+1×6+3×4.5+3×3+1×1.5)/31.5=2.67
表4為布置貓窩后對各個范圍的因素打分,根據各因素的權重,計算得出四個區域分別的得分:
Ⅰ:(9×9+3×7.5+6×6+6×4.5+6×3+6×1.5)/31.5=6.14
Ⅱ:(6×9+3×7.5+3×6+6×4.5+6×3+3×1.5)/31.5=4.57
Ⅲ:(3×9+6×7.5+3×6+3×4.5+3×3+9×1.5)/31.5=4.00
Ⅳ:(1×9+6×7.5+6×6+3×4.5+6×3+1×1.5)/31.5=3.90
比較前后得分可以看出,四個區域在貓窩布置后的得分均高于貓窩布置前的得分,各因素整體有所改善。由此可得出結論,在布置貓窩之后,流浪貓的活動軌跡有所改善,人類與流浪貓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解決。
4 總結
通過校園流浪貓居所選址來改善流浪貓的行為活動,進而達到減少人貓矛盾、改善人與流浪貓關系的方法是一種人性化的、創新的、且具有很高可實施性的方法。本文基于層次分析法,結合貓的特性,研究了校園流浪貓居所選址的設計原則、設計方法。實驗結果表明按照此方法選址布置貓窩后,能夠較好地改善流浪貓活動軌跡以及人貓關系。該方法的實驗雖然是在重慶大學B區進行,但不同高校之間人群、校園布置以及流浪貓的情況都有許多相似之處,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適性,為流浪貓管理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 張謙,殷光文. 國外流浪動物的救助與管理[J].中國牧業通訊,2007(19):86-87.
[2] 狄和雙. 國外流浪犬貓救助策略之啟示[C]//第十三次全國養犬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9:555-558.
[3] 劉濤. 高校流浪動物現狀及治理方案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18(9):53-55.
[4] 張思雅,張運祝. 用TNR方法控制流浪貓數量的可行性分析[J].北京農業,2007(24):75-77.
[5] 楊杰.當代居住區寵物活動空間設計研宄[D].大連:大連工業大學,2014:26-29.
[6] 徐曉敏. 層次分析法的運用[J].統計與決策,2008(1):156-158.
[基金項目]重慶大學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srtp)項目(項目編號:CQU-SRTP-20220103)
[作者簡介]李青芫(2003—),女,在讀本科,研究方向為建筑設計及其理論研究;周倩鈺(2002—),女,在讀本科,研究方向為建筑設計及其理論研究;錢思翰(2003—),男,在讀本科,研究方向為建筑設計及其理論研究。